化大辉煌六十载 学科建设谱新篇
高恩军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高等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是我校发展历程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学校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校内资源,使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六十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学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学校长期以来狠抓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密不可分的。建校初期,我校的学科仅以几个本科专业为基础,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五十余个本科专业,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十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引领的学科群,涵盖工、理、经、管、医五大学科门类,构建了本科专业与硕士点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提升的学科群,学科建设体现了我校办学内涵、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一、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硕果累累
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始于1986年,曾与北京化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培养数十名硕士研究生,与大连理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关东大学等联合培养近十名博士研究生。1993年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第五、六、七、八批共四次硕士点申报,共获得八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1年,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是我省同类院校成立较早的单位,为后期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2002年在第九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经过努力,我校新增了产业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催化、环境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在第十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我校新增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设计及理论、流体机械及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环境科学、药物化学。2010年在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中,我校共获批了十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应用经济学、化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迄今,学校共有十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五十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了工、理、经、管、医五大学科门类。
二、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积极稳步推进
2003年我校获批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及化学工程一个工程硕士领域;2004年我校获批控制工程、材料工程两个工程硕士领域;2005年我校获批动力工程一个工程硕士领域;2010年我校获批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三个工程硕士领域。迄今,我校共有七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三、辽宁省重点学科特色突出创一流
2002年我校化学工艺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获批省校共建重点学科。2008年省级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顺利通过省里评估,化学工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重新评为省重点学科。同年,我校获批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在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计划”立项工作中,我校化学工艺学科被列入一流学科计划,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四个学科被列入特色突出计划。
四、校级重点学科实现均衡发展全覆盖
2002年9月,我校新增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为校级重点学科;2004年我校新增应用化学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我校所有校重点学科全部获批省级重点学科,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我校新增无机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环境工程和药物化学五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管理两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
六十年的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点规划博士点和博士单位的申报;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挖掘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硕士点数量和学科门类进一步增加;强化专业学位建设,与学术型硕士点相适应,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系学科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艰苦创业建化大 一心一意谋发展
杜希平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也是“化大精神”之所在。建校六十年来,一代代化大人,正是靠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许多困难和挫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工作为国家输送了五万余毕业生。如今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高级人才、管理人才和领导者,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然而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空间狭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艰苦创业的精神已成为我校师生员工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九五”期间,为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解决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在国家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投入新校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广大教职工想主人事、说主人话、干主人活,开源节流、义务奉献、团结拼搏、百折不挠,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了一座可容纳三千人的新校区。“十五”期间,学校抓住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难得机遇,不墨守成规,“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校毕业生的大量需求,适时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原有新校区基础上又成功扩征地一千二百余亩,为学校今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短短的四年的时间里,广大教职工团结拼搏、埋头苦干,不惜放弃节假日的休息,连续奋战在新校区建设工地上,完成了投资四亿多元人民币的新校区工程建设。在四年的特定艰苦创业历史时期,我们化大不但队伍没有垮、人心没有散,而且化大人更加坚定了信念,更加砥砺奋进,更加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学校这一特殊的发展时期得以凝练。多年来所形成的这种“化大精神”将鼓舞我们进行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建设,将永远载入化大的光辉史册。
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化大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扩大办学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实行教考分离,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双向选择”中,我校毕业生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这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行的“密切结合市场,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作风创新务实,思想品德高尚”培养学生思路的正确性,体现了我们把培养学生质量作为办学“生命线”地位来认识的正确性。
学校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工作,艰苦创业,大力推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先后与国家大型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校多次被辽宁省评为产学研先进单位。为了鼓励和调动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及时调整科研产业政策,创造宽松的科研产业发展氛围,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找项目,选课题,攻难关。现在我校科研工作已由个体单兵作战逐步转向了大兵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作战的发展态势。
在确立办多科性大学目标的同时,我们增强市场竞争观念,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根据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辽宁把石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强烈需要,我们准确定位,抓住机遇,积极走产学研的道路,强化我校化工、材料、过程装备等优势重点学科,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机械、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等学科,尽快实现工科门类品种齐全,理、经、管、法、文兼备,特色鲜明,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规模、水平、实力在省属高校中领先,一些学科在全国高校中达到一流水平,若干领域在国内外享有影响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发展,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挥我校的专业特色,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规划并启动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了“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增加内涵,团结拼搏,为把我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努力奋斗”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扩征地千亩,办多科性大学,创地区一流名校”的口号,几年来我们为之奋斗并付诸实施,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战略机遇、构筑人才高地、加快内涵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区域强校而努力奋斗”的口号,我们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积蓄了力量,为学校实现成功更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区域强校”的口号,进一步明确了办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为之振奋,正在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着,誓把美好的愿望尽快变成现实。
(作者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
重视教学质量 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刘桂萍
姚学礼曾说过:“责任是担子,放在我们肩上,一头是人民,一头是良心;责任是桥梁,架在鸿沟上,既要水流淌,又让路不断。”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工作中特别的贴切。教学研究与质量监控就是我们肩头上的担子,这对“双生子”既是教师拓展思路自由探索的桥梁,也是考量教师良心的尺度。多年来,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恪尽职守,锐意进取,坚持以教学研究为引领,鼓励教师开展教改探索,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引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不断努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实力再上新台阶,教育教学成果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辉煌。
教学研究工作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沿阵地,引领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学校始终稳抓教研工作,逐年增加教学研究经费投入,出台教学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深知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收到的每一份申报书的背后都饱含着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我们肩负学校和教师的双重嘱托,有责任把更优秀的项目和成果选拔出来。为此,在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一直秉承“质量优先”的原则,先后出台了《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沈阳化工大学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等,对项目的立项、结题和教学成果的评选,实施了二级教学单位初评推荐、教研中心形式审查、专家组双向匿名评审和学校教学基金委员会会议审核的评审程序,形成了校、院二级的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教学改革立项、培育教学成果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式发展。目前,学校共资助校内教学研究基金项目569项,投入研究经费近百万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激励下,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斐然,有百余项优势课题获批省级以上教改立项。成果奖的选拔与推荐是对教师教学与教改工作的一个认可,为此我们在实施教改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更注重项目成果的内涵建设,鼓励教师依托所服务的行业优势和区域建设不断提高校内教学成果的质量,着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成果。近年来,共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10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0余项,另有2项成果被辽宁省推荐参加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组织开展院校研究即针对本校管理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咨询,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任务,近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基地建设状况、教研室基本状态、退降学率的调研与分析工作。组织开展了毕业生满意度持续调研工作,共面向全校27个专业的2009、2010、2011、2012四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0余份,为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基础数据及参考。
教学质量监控是全校师生都很敏感的一个话题,既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荣誉与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关系到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我们在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一直提醒自己监控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进一步的提高,我们的角色不是“监督者”更应该是“服务员”,我们也始终强调监督、评价的形成性功能,注重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自我改进、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注重全员质量意识,把学校内部质量的监控保障活动提升至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与策略的高度来认识。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融入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加强了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的建设,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管理体系;结合相关制度建设,确定专职教学督导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检查汇报会,及时交流、沟通、反馈教学检查信息,督导中心主任参加每周一次的由教学副校长主持、二级院系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参加的教学例会,汇报反馈教学检查监控信息,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形成闭合回路,切实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有效运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激励约束作用,确保各项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具体包括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过程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专兼职督导检查与学生网上评教相结合。通过着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丰富教学质量监控内容,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校坚持以教学检查为重点,教学信息监控为辅助,针对教学全过程实施监控。2004年至2011年期间,专职教学督导共深入课堂听课4903人次,抽查本科学生考试试卷1046本,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1112份。2008年以来兼职教学督导共开展针对性听课900人次,同时在随机听课检查过程中,向学生发放课堂教学情况问卷3000多份,为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截至目前,我校近5000名任课教师讲授的4500门课程接受了网上评教,连续多年保证网上评教率100%,学生评教成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我校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管理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建设等方面的检查评价、信息反馈、整改调控得到完善,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被听课教师成绩的优秀率从30%提高到60%,差评率从3.9%降为0,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2年,随着学校跨越式发展步伐的加快,我们再次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学校整合资源优势,设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中心。尽管机构的名称改变了,但肩上“以教学研究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质量监控为手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担子未变,那颗始终关注教学质量、为老师和同学服务的心未曾改变。盘点过去,探索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我们共同走过;展望未来,迎接建设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还要并肩同行。
(作者系教育教学质量督导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