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我心中
——亲历图书馆三十年发展变化
曹福林
2008年的这个时候,我因工作需要离开了图书馆去了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可是,图书馆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每当我想起图书馆,看见或路过图书馆,我都心跳加速,有股热流在胸中涌动。三十年来图书馆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注下,在历届馆领导和众多馆员的辛勤努力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的发展历程我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图书馆就在我心中。
一、传统工作阶段背景
1978年8月,在抚顺飘移了八年多的沈阳化工学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搬回到沈阳,图书馆也随学校魂归故里。据说当时只有三名老馆员和临时指派的几名工作人员在不断地劳作着,搬回了不足十万册的陈旧书刊和简易的图书设备,存放在办公楼和教学楼的几个房间里。在学校“恢复、整顿、提高”的指示下,图书馆快速恢复整顿后,在几座楼内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三个房间里,就面对全院1000多名学生和500多名教职工开馆了。
图书馆条件很简陋,是分散办馆,图书采编和期刊检索在院办一楼,书库在西教学楼,书刊阅览在学生食堂楼顶临时搭建。服务方式也非常传统,手工刻写钢板,油印蜡纸制作卡片目录。闭架借阅图书,读者凭查阅目录箱卡片目录检索信息,然后填写索书条,通过馆员借阅图书。阅览室不准学生带书包进入。不过新书进馆量还是很充足,平均每生达到15册以上。馆员们从此解除了沈抚通勤之苦,在家门口上班心情愉悦,服务热情。学生们回到沈阳念书热情很高,来馆看书也认真刻苦。
二、来图书馆工作
1982年2月,我从专业教师岗位上调来图书馆,担负中、外文图书的采集工作,成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馆领导和老馆员的热情指导和帮助下,我很快熟悉了业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化工专业知识,在藏书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经手的图书是从46000册开始累积。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我们图书馆,馆领导请来了辽宁省图书馆专家和辽宁大学情报专家讲座,无偿传授图书馆学知识和业务技能,馆员们如鱼得水,我也受益匪浅。尤其是《图书馆学基础》《图书馆目录学》《图书分类学》《图书馆藏书建设》《情报学概论》《读者工作》《文献著录规则》《科技文献检索》等八次讲座出神入化,精彩无比,深深地感动了我,记下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灵感悟,我不仅充实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还顺利地通过了1983年辽宁省文化厅技术职称考试。
经过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全馆人员业务能力普遍提高,工作技能明显增强。1983年的11月我被馆长聘为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并继续兼任图书采集工作。时隔不久我又被选举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图书馆安全治保主任和教务处党总支委员。
改革的纵深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内部挖潜,向管理要效益。在馆长的领导下,我们从图书馆第一环节采编部开始,彻底清查,建账建制,摸清家底,理顺关系,规范业务,明确原则和标准,规范编目和著录。采编部从此奠定了图书馆藏书数据基础,建立了明确的书刊采购原则和标准、书刊文献编目工作细则,编入图书馆工作规章制度蓝皮书。图书馆工作由此整体跃上一个新台阶。
1989年3月我被学校党委选送到东北师大干部培训班学习,接受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图书馆现代化》和《系统科学和科学领导》等几门课,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学到了新知识、开阔了新视野。1990年9月我被学校党委任命为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馆长。1996年4月又被校党委任命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主持图书馆党政工作。
三、自动化工作阶段
1999年是惊天动地的一年。学校党委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略和科学发展的眼光在于洪分校区购买了1000余亩地,建设新校园。全校师生员工个个振奋,深受鼓舞。在振奋和鼓舞的时刻,图书馆搬进了经教学楼改造成的4000平方米图书馆舍,结束了多年分散办馆的局面。这真是,改革不断推动新发展,开放带来旧貌换新颜。
1.图书馆和分校总使用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
2.纸质藏书总量超过50万册。
3.增添了新的信息载体光盘电子期刊,即北京清华同方光盘电子期刊理工A辑、理工B辑和理工C辑和科技部万方数据公司的全国化工成果数据库,打破了纸质载体图书在我馆一统天下的格局。
4.建成图书馆局域网,实现了书刊采访、图书编目、书名检索、读者查询、借还统计等计算机管理。
5.建成了电子信息阅览室,配置13台PC机。
计算机在图书馆落户,不仅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丰富了馆藏信息资源,强化了信息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全校师生传来了满意的呼声。
四、网络化、数字化工作阶段
东风引巨变,发展传佳音。2002年新校园基本建成。图书馆随学校整体搬迁又一次迁移到机电实验楼临时馆舍,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在这宽敞明亮的临时馆舍里,我们迎来了2003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是学校的大事,更是图书馆的大事。评估给图书馆带来了飞跃式的快速发展。
1.25000平方米新图书馆2003年3月5日动土开建。
2.文献购置费成倍增加,拨款360万。
3.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不买特价书),馆藏总量达到78万册。
4.建有电子期刊阅览室,配置PC机30台。
5.网络化管理图书馆工作。
6.电子信息资源库数量迅速增加,其中:
6.1本馆自建数据库
6.11《沈阳化工学院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约10万条。
6.12《沈阳化工学院图书馆期刊数据库》1260条。
6.2本地镜像信息资源数据库
6.21CNKI《清华同方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刊4000多种。
6.22CNKI《清华同方硕士论文数据库》。15万篇。
6.23CNKI《清华同方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20万篇。
6.24《中国化工文摘数据库》30万条。
6.25《北京超星电子图书》31200册。
6.26《中国报刊总索引》数据库
6.3网上虚拟信息资源库(在线检索)。
6.31《重庆维普资讯全文期刊数据库》8000多种期刊。
6.32《德国Springer Link原版期刊数据库》495种。
6.33《欧洲EBSCO外文期刊数据库》12000种。
7.周开馆时间达101小时。
办馆条件的改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受到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同时经教育部专家认真评审,严格核准检查,我校图书馆办馆条件良好,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五、今日的现代化图书馆
2005年9月5日,是我校图书馆人无比兴奋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新图书馆开馆了,从这一天起,图书馆独立了,彻底结束了多年分散办馆的局面。图书馆有了今天很不容易,三十年来风风雨雨,如今获得了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并且成为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她”的气魄是那么的宏大。“她”实现了化院几代人的梦想,“她”是化院图书馆人的骄傲,是全院师生员工们的自豪!
馆员们在这样亮丽的图书馆里工作,个个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图书馆位于校园的中心地带,坐西朝东,五层体量,属国家二类建筑,抗震烈度为八度,耐火等级为二级,总建筑面积为25000平方米。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外方内圆,美观大方,气势宏伟。馆内采用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设置动力、照明、广播、通信线路,垂直运输除楼梯外,还设豪华客运电梯两部。消防系统采用自动化的检测报警装置,每层设有防火墙、安全通道及应急设施。图书馆内部格局充分体现“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载荷”的三统一建筑原则,模数式结构,大进深、大开间、玻璃帷幕、宽敞透明。藏阅功能可灵活互换,随时更新。全馆共划分九个功能区,即文献开架阅览区、文献保管阅览区、文献公共检索区、网络中心和电子文献阅览区、研究学习区、自动化设备用房、业务工作区、学术报告会议和公共活动区。九个功能区又分为人流区、物流区、工作人员和会议静区。每块区域相对集中,人为控制,减少干扰。
图书馆能容纳藏书120万册,可设置3000个阅览座位。目前图书馆纸制载体藏书100多万册。实行了方便读者的开架大流通借阅。开馆时间充足,自由来馆学习、阅览和研究。年接待读者130多万人次。年借阅图书达40多万册次。国际骨干网Internet信息布点1000个,以太网络结构,光纤到楼层,百兆到桌面。图书馆建有近二十个电子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约有4000万篇中、外文文献,基本上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的需要。目前陈列库信息容量达到8.5T。信息检索室配置联想品牌机180台,供读者利用,年上机检索访问量约260万次,文献下载量110多万篇。
在学校强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下,图书馆实现了业务管理规范化,文献工作标准化,服务手段现代化,形成了适合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需要的独具特色的文献保障体系,成为了学校的图书情报信息中心。其实,她不仅仅是学校的信息中心,还是大学信息建设水平的一种标志,更是大学之间办学水平竞争的焦点之一。
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我心中的图书馆,愿您在学校党政关怀中,在新馆长的领导下,向着高水平数字化图书馆和现代化图书馆腾飞吧!
(作者系原图书馆馆长)
欣欣向荣 花团锦簇
——“花园式单位”建设回顾
吴永强
我校新校区绿化环境建设2001年随学校新校区基本建设进行而逐步展开。
我们按照学校在校园总体规划基础上提出校园绿化环境建设要以生态、自然为主的总体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本着美观、实用、节约、环保的原则,因地制宜,局部调整,随着基建的进展分批进行,并发动全校师生参加校园绿化义务植树活动。到2003年年底,新校区绿化美化环境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规模。
在学校的领导和全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下,我们用了较短的时间、较大的资金,建起了目前公认的最漂亮的校园。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喜结硕果。我们硬是把一块风吹黄沙漫天舞、脚踏枯草满目灰的古沙丘,建设成了一片风吹花香扑面来、鸟语水潺满目春的绿洲,变成了我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乐园。学校绿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回顾工作历程,我们感到充实、欣慰和自豪。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从学校新校区开始建设起,各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都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师生教学和生活的重要依托,学校领导从整体规划设计上重视学校的景观布局和绿化美化。大家也充分认识到,校园绿化的实质,就是美化自己的家园,塑造高雅怡人的生活空间。校园风景、绿地、草木也蕴涵着文化和育人功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良好习惯养成、意志锻炼、人格塑造和情操陶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朴实、谦虚、奋进的良好学风,有利于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因此,学校领导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加大校园绿化工作的投入,学校领导的重视对取得校园绿化工作的实效具有首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落实学校绿化工作,学校成立了校园绿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科学规划,绿化领导小组统筹兼顾基建工作、景点设置和绿化美化,同时,做好学校绿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研究布置工作,制订绿化计划。学校曾经从总务处分离出校园管理处,具体负责学校绿化规划的实施工作,由一名副处长专门负责,专门成立了绿化保洁中心,专门聘请了专业人员,这些为我校搞好校园绿化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校园绿化工作中,干部们早来晚走,带头实干,增强了师生员工对搞好校园绿化工作的信心,提高了师生员工自觉爱护花草树木、园林设施和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主题宣传活动,校团委学生总会组建了“环保协会”,有院系成立了“绿色家园协会”,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强了师生的绿化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在校园绿化方面,学校舍得投入。总计投入资金二千万元,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每年投入资金90万元。用于绿化养护或景观补充,并于2010年新建一座400平方米温室花窖,每年自行培育鲜花8万余株,用于校园绿化。学校加大投入,使得学校绿化工作成为师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亮点。
学校现在占地面积90.5万平方米,已有绿地面积45万平方米,绿地覆盖面积45.85万平方米,草坪34.5万平方米,树木6.53万棵(针叶775棵,乔木23580棵,灌木41000棵),每年栽鲜花8万株,垂直绿化300平方米,绿篱1150延长米,水面6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0.7%,绿地率49.7%,在册教职工人数1027人,义务植树尽责率100%,园林设施包括人工湖3个、假山1座、喷泉2处、长廊3处、雕塑2个、园林座椅等。校区布置通透、美观自然,校园设施齐全、植被丰富,彰显了集学术、文化、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学府风格,突出了实用、简约、自然、大方的高校特色,被誉为“全省最美的校园之一”,是育人、治学的理想之所。
为巩固学校绿化工作的成果,按照班级清洁区的划分,将学校绿地也分包到班。每年定期对绿地、花草树木打药、修剪,有效防止病虫害。建立检查评比制度,与班级量化考评挂钩。定期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绿化养护水平。绿化中心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校园造林绿化及养护工作顺利进行,并保持良好的校园绿化美化成果。倡议全校师生校园绿化美化人人参与,校园环境人人爱护,收效显著。
经过努力,如今沈阳化工大学校园到处是欣欣向荣、花团锦簇的丽景:曲径回廊通幽处,小桥湖水伴书声。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先后被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评为绿化示范单位,被沈阳市城市建设局评为“花园式单位”。校园的绿化环境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校园绿化是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今后将再接再厉把学校绿化工作推向新高度、新水平,为实现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展现更加优美的沈阳化工大学。
(作者系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