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征途中艰难前行的社会科学部
田春明 陈晓东
风雨路上,沈阳化工大学走过了六十年春秋,笔者不仅见证了学校曲折发展的历史,更亲身经历了社会科学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悲喜全程。几经演变,岁月沧桑,成为我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一、寥寥数人的处级教学单位诞生
社会科学部的前身是马列主义教研室,1985年更名为社会科学部,虽然名头很大,阵营却很小,只有十人。且人员构成也不尽合理,其中45岁以上的六人,30岁以下的六人,年轻人亦都是“工农兵学员”,老的老,小的小,且没有职称的多,有职称的少,年龄大小有20岁之差。师资结构,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年轻教师的教学大部分都没有过关,几经洗礼,目前只有我一人仍在教学岗位。但由于有像姜德祥、陈玉功等名师,在当时还能支撑全校的“两课”教学局面。在他们的带领下,年轻教师也日渐上进,成为学者、名师,闻名全省的吴星杰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生活窘迫,苦度“十年困难时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家大势日趋渐好,但由于当时我们学校规模极小,办学经费一直吃紧,学校能给予二级部门的资金微乎其微,只能维持基本的工作运行。至于外出开会、招待客人、年终会餐、假期旅游等对于每一位老师只能是远大理想。平时只能勒紧裤带过苦日子,偶尔一次会餐,记得是在沈阳南站的和平饭店,我想多吃点,就和女老师坐一桌,没想到敬酒回来一桌饭菜几乎一扫而光,盘子见底,看到这种情景,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那句名言“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吴星杰和陈晓东老师共同主持社科部工作时,每年会餐都要去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工会等部门“化缘”,社科部领导每人出资二百元,每个人还要自掏腰包二十元钱,最好的饭店是华飞饭店。暑期旅游就近是棋盘山,最远是千山。而且是若干年一次。真是以清贫、净土著称于学校。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年,能耐得住清贫的除了退休的老师外,现在只剩下陈晓东、张森、刘陆平和我。直到1998年以后,由于有了创收,经济形势才开始好转,终于可以大步“向前”了。
三、与校同行,置地扩招迎来发展机遇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退之无路,攻之必烈。龟缩在极小办学空间里的沈阳化工大学的领导、老师们敏锐地审视到了全国高教发展大趋势,果敢地抓住了有利时机,置地建校,迅速把办学空间放大近三十倍。全校教职员工一步迈入新的天地,随着扩招生源激增,学校形势明显好转,社科部的规模也在壮大。首先是引进了大批的师资力量,现在已有近四十名员工,其次是办公场地扩大数倍,教学硬件也大幅提高;再次是申办了新的专业,学校建设取得突破,实现了社科部多年来由教学到办学的历史性转变。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称“两课”)教学和专业办学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值得一提的是社科部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考研和公务员的成功率都名列全校所有二级学院前列。
四、政治摇篮,人才流出最多的部门
社科部既是教学单位,又是理论学习培训的奠基之地,在这里工作、教学的老师们,经过若干时间的积淀,政治素质极速提升。为了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他们纷纷走出狭小的庭院,选择自己喜爱的事业,去开拓新的天地与空间。其中主要以人称“孔老夫子”的学者型老师、现任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吴星杰教授;留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一度出任学校副院长、副书记,现为沈阳某保险公司高管的赵亮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沈阳市铁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后升为沈阳市铁西区科技局局长的魏凤英女士;相继考取了辽宁大学硕士博士、现为辽宁省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的王桂泉教授;曾先后出任过我校总务处长和校工会主席的历史研究生李俊山老师;后调任化工部高教处处长的陈建发老师;考取到沈阳市税务局公务员的张德四老师;考取国家民政部公务员的张宏奎老师。此外还有刘革老师到辽宁大学任教,杨丽霞老师到和平区文化局任职,张森也曾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数年,现任校宣传部部长的曹庆新也是社科部教师。一直坚持在教学岗位上的陈晓东教授被选为第二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姜德祥老师组建经管系并担任系主任,林吉庆老师一度出任沈阳财经学院的院级领导职务。值得一提的是社科部唯一的校学科带头人朱春艳教授现已调到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系任教,是该学科小有名气的年轻博士生导师。这些才子才女们现在或在教学岗位上耕耘,或驰骋在政界,为我们沈阳化工大学和社科部扬名添彩,同时也验证沈阳化工大学社科部培养人造就人的政治理论实力,是汇集人才、输送人才的政治摇篮。
五、平台高筑,不断有学者名师涌现
潜心治学、追求真谛是社会科学部长期以来营造的学术氛围。大环境造就人,伏案的学者终有丰硕成果推出,他们各自的亮点,在小小校园大发光彩。
原主任姜德祥老师经济学功底深厚,理论基础扎实,学风严谨且能独创,给人们一种高屋建瓴的感觉。他在社科部里经常组织老师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后任主任陈玉功老师更有学者风度。他学识广泛,涉猎甚多,学术成果丰厚。在老教师中他的著作、论文最多。他讲课从来不照讲稿,生动幽默感染力强。他很有经济头脑,投资意识强,在学校里他是第一个买金杯汽车原始股票的人,原始股票着实大挣了一笔。年轻教师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就是吴星杰老师。他有典型的学者之风,素以“孔老夫子”著称。他通晓历史,熟知当代。他著书立说,经常通宵达旦。他记忆超群,著作等身,他的特点就是说写就写,一夜能提交三千字论文。
林向东老师是社科部塑造的大器晚成的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精当解读。他教学严谨,一字不差,有人赐他“本本先生”。他严格、较真、干什么都一丝不苟,监考抓违纪的最多,被学生称为化院“四大名捕”之一。
最早调出的是刘洪云,原是经济学老师,现为北京某私营企业的老板、董事长。还有杨绍杰,被东北大学高薪聘请,以讲课效果好名扬东大。
而更有成就者当数社科部后起之秀,现在他们人才涌动,群雄四起,大有赶超前人之势。
六、继承传统,共同促进社科部新发展
几十年来,社科部求大同、存小异,讲大局、顾全体,团结和谐,友好相处。这种优良传统在社科部早已有之,曾经先后担任主任的姜德祥、陈玉功老师,他们都是教学效果很好、科研能力很强、综合能力相当、个性又很强的老师,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歧和碰撞,但是他们都能顾大局、识大体,从长远出发,为全体教师的利益考虑,不纠缠小事,不斤斤计较,相互尊重对方,相互理解对方,在关键时刻牺牲个人,服从整体。所以他们共事多年,一直合作得很好,很默契,他们的风范、大气风度,给后来的接班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自我和陈晓东搭班子主持社科部工作以来,我们传承了老代先师的传统,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基础和前提,彼此合作得更好,在工作中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考虑对方、他人、同事,多考虑社科部的长远发展大计,多考虑每一位同事的进步和成长。做到遇事商量,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做到党政一心,形成合力,工作不分心、不拆台,不搞个人那一套,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坚定不移地、毫不动摇地一直把工作做到底,所以社科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没有停滞,更没有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了就有结果,就有成绩,所以这些年社科部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干群关系一直很和谐、很团结、很平静,大家在这里工作、共事感到很愉快,很开心、真是应验了那句话“上有凝聚力,下有向心力,大家才能齐努力”。
风雨过后见彩虹,六十岁的沈阳化工大学历经沧桑,辉煌正现;社会科学部从成立至今也经历了二十七年,正在步入“而立”之年,目前社科部已经正式更名为社会科学系,毋庸置疑,成长中的社科系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相信,社会科学系将以独有的人文底蕴和儒雅的魅力为沈阳化工大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田春明系社科系原直属支部书记,教授)
(陈晓东系社科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