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学院的明天会更美好
张建伟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已到沈阳化工大学工作了二十四年。这个时间恰好是我的年龄的一半,这二十四年,恰好是我从青年迈向中年的历程,也见证了沈阳化工大学从小到大的发展变化。回眸过去,感触颇多,摘几片记忆的片段,与大家共回味。
一、良好的育人、树人风气代代相传
我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化工大学的化机教研室工作,从上班的第一天,当时的系领导陈金山主任、曹致祥书记、赵纯善副主任、张庆利副书记就给了我们青年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从工作中的具体安排布置,到生活中的些许小事都细致关心,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了十分良好的环境。领导的关怀也造就了一批骨干中坚力量,机械学院今天在职的教工中,有十几位同志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的青年教师,这些同志同样为机械学院今天的大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崇高的师德师风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毕业生
在和校友们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校友们对母校的情谊。而校友们说得最多的是,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的诸多细节,从早晨出操时的“宿舍揭竿而起”,到上课课堂上困倦时“粉笔头的不期而至”;从课堂学习讨论时的“面红耳赤”,到运动场上为了集体荣誉的“人仰马翻”……所有这一切,都为培养和造就一批英才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机械学院的毕业生校友中,有的从基层管理做起,现已工作在省部级工作岗位;有的继续潜心苦读,现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大学校长;有的从企业技术员做起,现已成为大型国企的掌舵人;也有的另起炉灶励志创业,成为固定资产超亿元的企业董事长、投资人……
三、机械学院的明天会更美好
机械学院的前身是化机系,作为建校就成立的系,也和化工大学经历了同样的成长历程,招生人数由每年的1~2个班(30~60人),发展到今天的每年招生25~30个班(750~800人)。本科招生专业由化工机械一个专业发展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工业设计(理工类)、理论与应用力学、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艺术类)、艺术设计共计九个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无到有,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研究生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
。我院学生一直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教工人数由三十几人发展到今天的百人。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亲身经历的1990年为例,当时化机系教工45人,其中教授0人,有博士学位的0人。今天,我院教工9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博士学位24人,理论课教师中除极个别人外,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机械学院的发展,除得益于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之外,还得益于机械学院全体教职工(包括离退休和在职职工)的辛勤努力,得益于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忆往昔,二十四载共度留下记忆美好,望明朝,机械学院的明天更美好。作为一个在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学院工作了二十四年的教师,祝愿机械学院的明天更美好,也相信机械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系科研处处长,教授)
在与化大共同 成长的岁月里
——庆祝沈阳化工大学成立六十周年
方庆红
时光荏苒,几度春秋。转眼我来化大工作已经十二年了,在这十二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有幸与化大共同成长。正是化大这片沃土把我从一名军人培育成一名光荣的高校人民教师。
由于组织安排,我于2000年由空军装备部驻沈阳第三橡胶厂军事代表室转业到沈阳化工学院,被分配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作。工作性质的不同,环境的差异,刚刚转业的我遇到了较大的困惑。当时工作在老校区,化大新校区的建设刚刚开始,百事待兴,环境条件与实验设备缺乏,工作中产生了较大的失落感。正是材料系领导、教师的坦诚与肯干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下决心融入到这个集体,融入到这项光荣的事业中。在学校的支持下,2001年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承担了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的理论课程与橡胶工程专业实验的实验课程。没有教学经验,我就虚心请教老教师,工作中积极备课,认真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的责任与荣光。当课堂上学生第一次亲切称呼我“老师”时,一股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在内心中升腾。我在工作中得到材料系领导的重视与信任,不久就担任了教工党支部书记,我积极发展党员,与职工打成一片,发扬革命军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克服困难,无论教学与劳动都争先在前。
2001年6月新校区主体建设完成,学校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随学校搬入新校区。这是崭新的校园,生态园区式的规划,使人充满憧憬与想象,葱绿的青草,茁壮的小树,预示着化工大学未来发展的勃勃生机。优美的环境,神圣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我在教学岗位工作的信心,这一年我被评为光荣的大学讲师。
2002年,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大力提倡内涵与人才高地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我报考了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我如愿以偿被录取到结构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这一年,也正值学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日子,学校从上到下积极准备,整个暑假我都在进行相应的筹备工作,多方联系校友,终于在一个假期内完成了校友录的编撰工作。校庆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化大的学者参加了第一届中俄韩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与国外同行进行研讨,感受到了学术的广阔与魅力。这一年,作为申请人与答辩人,我成功申请了材料物理专业教研室,有幸成为我校材料物理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
2002年也正是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年份,这一年的7月我被学校任命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领导的关怀,组织的信任,我觉得自己肩上有了沉甸甸的担子。面对崭新的评估工作,我们缺乏经验和资料积累,需要一点点挖掘与恢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更加以身作则、加倍工作,与学院全体教师一道,互相协作,发扬连续作战、不畏疲劳的精神,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向兄弟单位学习,整理出学院教学评估材料达数百万字,圆满完成了评估任务,得到了专家组的赞扬,学校也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评估,并取得了好成绩。这一年材料学院的实验条件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实验室得到了扩充,购置了崭新的仪器设备。我自己也成为学校的一名副教授,一名硕士生导师。
2003年至2004年的两年中,作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我在教学管理研究上下工夫,同时,把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化,带领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改创新活动,成立了材料学院第一届“优创班”,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使之成为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延续至今。作为学术交流代表团团员,2003年我参加了在俄罗斯举办的第二届中俄韩学术会议,2004年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第三届中俄韩学术会议。2005年,一项沈阳市科技项目结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由于原学院院长职务变动,我代理院长职务一年,并在这一年里,完成了博士论文,也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学院由3号实验楼整体搬迁到5号实验楼。搬迁过程中,全体教师牺牲假日,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克服困难,精诚协作,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圆满完成任务,没有造成一件仪器设备的损坏与丢失。同时教师的工作条件与实验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广大教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科研教学中。在这一年中,学校又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俄韩学术会议。也正是在这一年,学院开始向省级重点学科冲击,申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工作也相应展开,均获得成功。
在担任学院院长工作后,职务的变动,没有动摇我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我更加百倍努力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学院发展建设中。学科的发展,人才是本,先后引进六名博士教授,其中日本群马大学归国博士两人,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08年材料学辽宁省重点学科获得批准,同时与日本群马大学共同设立中日新材料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申报辽宁省“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辽宁省高校“高分子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我院成功组织承办了第三届全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推动。
2009年至2012年的三年中,我与学院全体教职工一道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化大精神,在特色建设上下工夫,先后建成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材料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建成辽宁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省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学院设立了三项企业专项奖学金,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学院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院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专业特色更加明显,社会影响位居省内前列。
2010年学校成功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圆了几代化大人的梦想,我作为一名化大人,备受鼓舞。学校更名的东风,更加激发我热爱化大、献身化大的热情,积极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由于组织的培养与推荐,我也先后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回首漫漫创业路,展望熠熠生辉景。成绩来源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化大精神,来源于“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来源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抚今追昔,在迎接学校六十周年华诞的时刻,作为一名化大人,为今天学校的发展、进步而由衷自豪。我们是化大的建设者,与化大共同成长、共同走过。
(作者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与化工大学共同走过的日子
付广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沈阳化工大学迎来了六十岁生日。回顾六十年风雨历程,我们感慨万千,回想那些与学校共同走过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1987年我从大连工学院(现在的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系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硕士毕业后便来到沈阳化工学院化机系(现在的机械工程学院)金工教研室。在我的印象中,当时的化机系有教职工五十人左右,其中女职工很少,参加排球比赛时经常是凑不上6个人。两个专业,即化工机械和橡胶机械专业,每一届有三个班,化机两个班,橡机一个班。金工教研室一共8名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有金属工艺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设备制造技术和化工腐蚀与防护五门课程以及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当时的工作量很少,每个星期上一到两次课,周三来学校开一次会。于是我读了博士,1997年博士毕业我又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博士后出站,我成为沈阳化工学院第一个女博士、女博士后。2001年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相继获得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二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沈阳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个荣誉称号。成绩的背后有自己的辛勤努力,更有学校的大发展做依托。
如今的金工教研室随着学校的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金工教研室的一员和曾经的教研室主任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金工教研室共有教师七名,其中六人是博士,在教研室主任刘强教授的带领下,在原来基础教研室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有三届毕业生。教研室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基础课加专业课近二十门,研究生课程五门,还有一部分留学生的课程,此外还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年人均教学工作量七百多学时。尽管教学工作量很大,老师们的干劲儿依然很足。教研室还承担了多项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及课程建设项目,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出版规划教材两部,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和工程材料两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工作更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向前跨了一大步。承担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为专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化机系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学院,从教师数量到招生数量都是沈阳化工大学的第一大院,教师已有近百人,在校生近三千人。从过去的化工机械和橡胶机械两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包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工业设计、理论与应用力学、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在内的八个专业,并且已经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化工学院经过十几年的大发展,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化工小院”发展成今天的绿树成荫,绿草成片,楼宇林立的现代化大校园,从化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化工大学,在校生一万四千多人。学校不但在规模和硬件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软件和办学水平上更是稳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在同类院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几代化院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作为化院的一员,作为在化院工作了二十二年的一位老教师,我深感骄傲。
化工大学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岁月,我也随着化工大学一起,走过了二十二年的教师生涯。从教二十二年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自信,只有自信,你才能站在讲台上,把你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自信来源于渊博的知识,作为教师,你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活跃于相关的研究领域。作为教师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责任心,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你才能把给学生讲课这件事永远排在你的时间表中的第一位。作为教师的第三个基本条件就是爱心,只有对学生倾注你全部的爱,你才会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每一个学生都对老师充满期待,你才会为他们做什么都心甘情愿。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想对学生说,现代社会存在各种诱惑,容易使人误入歧途,人们很难抵挡。我们要做一个能管住自己的人,能管住自己的人,就是走向成功的人。生命很宝贵,人生只有一次,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虽然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都是轰轰烈烈,但是我们不要错过充满馨香的青春时光,让我们的人生充实、浪漫、多彩。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