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21300000003

第3章 文明的痛苦与幸福:对辛亥革命的一个解读

电影《十月围城》散场在即,敌我双方奋力厮杀,几经缠斗,牺牲了数十条性命后,神秘的中山先生终现真容,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此语的确切出处笔者至今尚未找到,但中山先生在不同场合都表达过类似的话。如推演这些话的内在逻辑,大致是列宁革命论中“为求达到目的,不得不付出代价”的中国版本。因此这套逻辑适合于职业革命家的宣传与鼓动,但比照辛亥革命的历史实态,则有些不相凿枘。

其实辛亥革命得益于“文明之幸福”的地方并不少。若没有电报、火轮船、印刷机、蒸汽机车等技术发明,“日事制造利于革命之新闻”,反满的文章如何四处传播?进而如何让阅报读刊的少年们心痛、肉颤、血枯、泪竭,让“清吏震惊,党人气盛”?若没有清末预备立宪、地方自治等政制改革,张謇、汤寿潜、谭延闿等本该是“国之柱石”的人物又怎能反戈一击,由“各省响应革命”的带头人再变为“民国元勋”?更不用说创建于新政之中的各省、府、州、县学堂培养出的新军、新学生,正是他们与不少毕业速成的留日学生一起直接构成了革命的血肉。胡先骕就回忆说:“辛亥革命之秋,尝见市上有一种极可笑之图画,以张文襄派遣学生出洋为有心颠覆清室张本。”

以上种种呼应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一个颇发人深省的观点: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之幸福”正是革命的肇因,而非其结果。

再来看“文明之痛苦”。辛亥革命后的十余年被称为“北洋时代”,这个“北洋时代”至今在不少人心目中仍是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黑暗时代(尽管近年来已有所改观)。在这段时间内既有国体之争的“共和危机”,又有边陲思分的民族危机,还有凄苦无告的民生危机。从某个侧面望去“北洋时代”中人确如鲁迅所言,身处铁屋之中,觅不到一扇可以透气的窗。1912年报纸上已有人抱怨:“革命而后,万口同声之所谓共和幸福,盖皆指将来而言,非谓今已有丝毫及于吾民。”梁漱溟之父梁济更是指出:“辛亥革命如果真换得人民安泰……亦可谓变通之举,乃不惟无幸福可言,而且祸害日酷,且不止祸害一时而已。”另有一篇小学生作文里也写道:“十月十日是我们脱离专制的日子,也是中华民国诞生的日子。我们国民虽不曾享到共和的幸福,却已做了共和的国民。”连中山先生自己都承认:“一般平民心理上,多谓革命党从前说的,革命后人民有多少之幸福,不革命有如何的危险,都是一种骗人的话。”

可见经过文明之痛苦,未必就有文明之幸福。我们要继续问的是,这些危机究竟从何而来,与辛亥有怎样的关联?至今在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解释是:如果辛亥革命不软弱、不妥协、够彻底,似乎就能避免上述危机。这里暂且不说不彻底的革命是否就比横扫一切、打倒所有的革命更需要被诟病,就连看似为定论的“不彻底”亦可重新做一番讨论。

辛亥前十余年已是一个变化得太剧烈的年代。比如为士绅的产生画上休止符的科举停废,不少论者就以为其影响要比革命大得多。丁文江在1912年给莫理循的信中感叹:“见到我国的姑娘们用一双天足走在街上,登上有轨电车,坐在餐馆里吃饭……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深深懂得十年前——仅仅是十年前——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的人来说,纯属崭新的生活!”从《时报》上广为人引用的“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等一系列“兴灭”现象也能部分看出,清末变革与辛亥革命两相叠加所造成的政治、文化乃至民间习俗的巨大变化。不过这些变化同时也是日后造成危机的根源:军阀的兴起可上溯至清末各地编练的新军;清末从洋务到新政的改革就已少见对“民生”的体恤;清王朝覆灭,一套依据不同族群来区别治理的边疆控制技术亦随之消失等都是显著的例证。

而且变化的“彻底”程度随地域和人群的不同而差异甚大。以袁世凯称帝事论,顾颉刚就注意到当时“一般社会”以袁称帝为“英雄事业”,“太息其垂成而失”。何以如此?据顾氏分析是因为在这些人的脑海中“世界进化观念没有一毫一乎的存在”。读书人有如此看法,于是就出现了总拿来作“辛亥革命不彻底”证据的阿Q与“柿油党”之类的故事。

可是只要把目光延伸至鲁迅未见的后续历史就会发现,在通常被认为彻底的革命中,“阿Q”们的痕迹也一样不少。比如1949年6月,底层因抗捐而起的民变中会冒出“打倒蒋介石,活捉毛泽东”这样政治极不正确,却很难归因于“反革命分子”煽惑的口号。即使是真正的敌人煽惑,其运用的资源虽不乏“第三次世界大战将至”等新讯息,但亦有相当多的“旧物”。1950年美军在仁川登陆的消息传开,江苏省吴县城墙根就挖出了当年颇为辛亥革命推波助澜的“烧饼歌”歌诀,以证新中国将“亡”。而在“土改”中对贫雇农最具吸引力的除了土地外,还有“宁式床”的诱惑——地主的浮财、底财。可见革命虽然斗转星移,但升斗小民仍是不太理会何为世界进化,何为真正的革命。对他们来说,生活境遇的优劣便是政治好坏的标准,怪力乱神则深深嵌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塑造他们,对历次革命的发起者而言就成了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从辛亥革命的软弱、妥协和不彻底中衍生出来的想象性问题还有很多:它究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有无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这些问题背后隐含的是总想把辛亥作为一种革命殊象来讨论的执着。而这种执着从其形成过程看来自于多方持续不断的努力塑造:从日本鼓吹“东亚之孟禄(Monroe)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建构自身合法性,从国民党欲勾连民族革命至国民革命的谱系到各党都意图要证明“救中国”者舍我其谁。

上述力量一起将“殊象”的辛亥革命固定化并普及化,且也印证了历史的不断进化中各阶段高低不同的观念有多长久的生命力。其实20世纪中国的三场革命从头至尾相距不过三十八年,“湍急的历史三峡”至今还未漂过,又何必着急将“中国革命”斩件上桌?“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样的话虽然经不起史实的推敲,却可以提醒我们如何以不同的历史视野来解读辛亥和20世纪中国革命,暂且可称这一视野为中国现代转型。

从此视野看,1911年、1928年、1949年自然都代表着一个旧政权的终结和一个新政权的开始,随之自然有相当程度的历史断裂,但其延续性却一直是被忽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几十年中至少有两种延续性有显著的表现。

第一种是由现代转型之痛苦带来的延续性。现代西方的兴起从不少方面看真的是一个偶然,但当这个偶然一手借坚船利炮、一手借文明的理由而演变成所谓贫弱之国必须要遵从的世界潮流,从个人到国家的痛苦也就从一个个“高贵的谎言”渐渐变幻为人心中貌似真切的东西。从太平天国后的自强运动始,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毛泽东、蒋介石等重要历史人物都曾以不同的方式搅动过时代。他们之所以能搅动时代,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其承受着近代变局所带来的剧痛。可以说无痛苦不会思改革,无痛苦不会求变法,无痛苦不会干革命。正是在巨大的痛苦中,中国的现代转型启动了、推进了,革命的延续性也正包含其中。但只要攫取这段历史中的几个片段,或许会发现这种延续性的另外一面:

19世纪50年代末,正踌躇满志欲灭长毛的胡林翼在长江边驰马,乍见两艘火轮船逆流而上,飞快游弋,中国船舶难望其项背。胡变色不语,回营途中忽大口呕血,几乎坠马。此后每有人与胡谈洋务,他总摇手闭目,神情黯然,叹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起,湖南革命党掘曾文正、左文襄墓;南京革命党拆曾文正祠;上海革命党缠白布于李文忠铜像上,颈下悬牌,曰“满洲奴隶”。革命党机关报《民立报》称章太炎为“近代民族主义伟人”,孙中山只是“逸仙先生”。

1927年,蒋介石在南昌总部特别党部成立大会上讲话,说:“当时从事革命工作的同志免不了有许多落伍的,后来甚至有变节的,有反革命的……到了今天,这类落伍的、变节的、反革命的,我们自然不能当他们还是我们的同志。因为他们对于现在革命的潮流,时代的精神,常常处在开倒车、相反对的地位。他们已做了时代的落伍者,不但不革命,他们还要做反革命的事情。既是反革命,我们不仅要排斥他们,而且要以极严厉的手段把他们做我们敌人看待。”

1928年,一个地方读书人看到报上新闻说章太炎因大骂孙中山为反革命而被通缉,不禁感叹:“好谈革命之章氏,亦遭革命之捕,狼虎互噬,无复公理,令人为之一叹!”

1929年,西湖博览会开幕,革命纪念馆展览大量中山遗物,目的是要让观者知道“一部总理革命史,便是全部的中国革命史”。同时观者也会看见,章太炎的“落伍者丑史”正在为“中山遗物”做衬托。

1950年,凡“中正路”皆须改名,殃及“宋教仁公园”。出版物封套出现“黄花岗”即无人购买。

1951年,章太炎夫人谓,章氏与高尔基同年去世,而1949年前上海年年有人为高尔基开纪念会,而无人念及太炎。太炎门人,亦甚少提起。

……

上述人、事、物的命运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面相。在这些面相背后,革命领袖试图为万千人造命,带领他们向一个宏伟目标前进的理路基本无差,这些宏伟目标的吸引力因上通理想社会之实现、下连安身立命之需要自无与伦比,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意义更为重大。1926年5月9日,既是民国新定的一个国耻纪念日,也是革命青年柔石又一个身无分文的日子。他极想喝一碗豆浆而不得,只能以开水充饥,“一时心甚凄楚”,但“旋翻克翁(克鲁泡特金)之近世科学和安那其主义一读”,则“心颇得慰”。

不过这些目标在具备吸引力的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危险,尤其是当“为万千人造命”与中国近代急切、浮躁、激进的时代氛围相结合的那些时刻。辛亥革命已是“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国民革命则演变成“谁要反对我革命,谁就是反革命”,再过十几年,曾很“革命”的国民党也拖上了一根长长的“反动派”尾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前人所谋的“幸福”非但对后人所谋的“幸福”毫无裨益,反而成了后人欲除之而后快的“痛苦”。往往当预定的宏伟目标还是海市蜃楼时,早先人们筚路蓝缕做出的努力与建设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第二种是现代幸福之异化带来的延续性。虽然20世纪中国的不少努力与建设是无用功,但在步履蹒跚中,除了痛苦,她总也享受了些现代转型带来的福祉。不过这些福祉的异化又构成了中国革命的另一种延续性,这种延续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现代技术。

在晚清士人的想象中,西来的铁路、电报之类能使“远者近之,疏者亲之,缩大地数万里,异种人无弗日近日亲,于是墨子兼爱之学乃可以行”。可事实上,现代技术并未使中国或泰西离“日亲”“兼爱”更接近,反而倒是与战争、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自辛亥起,铁路、电报、摄影、照明、电影、广播等都成了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部分。1949年10月1日,以中国之大,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扩音器宣布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再如何洪亮,能听见的也不过是广场上的数万之众。在此范围之外的人想要迅速得到消息,就必须依靠更多的现代技术。邓之诚就是“夜听广播”,知道“毛主席当选中央行政委员会主席,掌声、万岁声雷动”。也有人是在路上买了一份《大公报》,才晓得“毛泽东当选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六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李济深、高岗,其余政务院委员和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都已选定了”。

不过,以上例子仅仅说明现代技术对于革命中各类消息且巨、且深、且广的传递效用。其实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影响力,因为在激荡的革命年代里人性的恶之面屡屡浮现,造成了不少的黑暗与血污。沈从文即说:“(辛亥)革命印象在我记忆中不能忘记的,却只是关于杀戮那几千无辜农民的几幅颜色鲜明的图画。”再读一读张勋屠南京后亲历者写的《金陵半月记》、反映“二次革命”乱象的《焦溪焚掠记》和茅盾那几本以国民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可对革命的黑暗与血污略窥一二。

虽然恶之面相并不专属于20世纪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少一场战争过后死亡数字惊人的例子。但能把动荡、离乱、邪恶、黑暗与血污转化为正义与邪恶之争、革命与反革命之战,甚至变异为一种歌颂暴力和控制的诗意与美学,却是新技术与革命结合后方能产生的独特现象。1912年,有人在中央公园观看关于辛亥战事的影片后就愤愤指出其“形容北军过甚”;而到1949年革命接近功成时,一苏州市民参加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的纪念影片展览会后才发现:“往昔吾人身居待解放区,如在瓮中,今见照片恍如梦醒。蒋帮战器非不坚锐,何以不堪一击,终如摧枯拉朽,失地折将哉?盖亦有其故也。照过去战役观之,此后全国解放意料中事。”

其次是塑造“民众”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西方学者已从不同的课题隐约勾勒出几条线索,费约翰(JohnFitzgerald)就抓住“AwakeningChina”这个关节点描述了从清末到国民革命时期各色人等被“唤醒”的进程。魏斐德(FredericEvansWakeman)则以“PolicingShanghai”为个案试图展示从清末到1949年国家控制的延续性;此外,华志健(Jeffery Wassarstrom)关于五四的“公共空间剧本”说和裴宜理(ElizabethPerry)的“中国革命的情感模式”研究也都与此种延续性有密切联系。

简单来说,在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塑造“民众”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公共空间的政治化。辛亥革命时各种提灯、追悼、纪念、欢迎会就已占据了街头、会馆、开放私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任鸿隽即说,当时革命烈士追悼会纷至沓来,几乎成了“长日办丧事”。不过与50年代初相比,辛亥革命期间的“长日办丧事”是小巫见大巫。1951年春,北京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大小群众性会议就开了二万九千多次,到会三百三十多万人次。河南临颍一县参加过各种控诉、公审大会的人次数约等于全县人口的两倍,有些人甚至参加过五次以上的会议!而在抗美援朝动员中,“会”即有报告会、控诉会、片儿会、院会、晚会、联欢会等,宣传更是以书报、电影、戏剧、展览、广播、歌曲、幻灯、橱窗等多种形式遍地开花。

第二条路径是除旧布新的运动,像反对迷信、打压私塾、控制宗教等都是从清末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未曾间断。这两条路径对如今为人所乐道的“state building”或曰“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而言自然是极大的福音,但对个体的启蒙,却又是另一个过程。

传统王朝时代百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到了九死一生之时方起“顺乎天应乎人”式的革命。辛亥革命之所以与以往的改朝换代不同,从表面上看是打落了皇冠,但实际上是“文字收功”。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与启蒙之间曾经并不遥远。如果不狭隘地把辛亥革命仅仅视为1911年几个月内的鼎革事件,清末民初“塑造共和国民”的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启蒙的意义。当时的意识形态看似是革命压倒了改良,但底色却基本被梁启超等所浸染。《新民丛报》足可写一部关于“启蒙生意”的阅读消费史,《民报》却可能连材料都付之阙如。而因前述的将辛亥革命殊象化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了其在这一方面的作用。

可是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清末民初的新思想虽具有“混成多元”的特点,但在后世更多凸现的仍是对富强的渴望、对国家的崇拜和对集体之善的追求。因此向苏联取过经的国民党能战胜“军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的共产党又比国民党更占先机。曾深受梁启超影响的吕思勉在“三反”思想小结中就说,原先认为爱国爱民族与大同之义龃龉,但得马列主义方知“乃得平行而不悖”。这未必是他的由衷之言,却仍可看出些许1949年革命与先前启蒙间的联系。不过这种联系或许只见于吕思勉、顾颉刚、叶圣陶等少数从辛亥一路走来之人,解放区中“新人”们的知识系统在几经淘洗后已无关辛亥,亦不及五四,而是由“革命”“反革命”“美帝”“蒋匪”“地主”“富农”“旧中国”“新中国”等词构成。像上海解放后不久,曾经的五四青年夏衍在宣传部和文化局的科级干部中搞过一次常识测验,结果令其瞠目结舌。连“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这样的问题,答对的也寥寥无几,更无论其他,可见革命与启蒙之间的联系变成了明日黄花。对工农干部们而言五四是什么根本不重要,如何依靠组织,怎样发动群众,成功去完成“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才是他们必须要懂得的“常识”。而这套“常识”的大规模拓展、操演一方面使此类话语真正深入人心,做到了“一想到地主,就想到蒋帮,就想到日本赤佬,就想到美国赤佬”;另一方面也让原先只知道“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升斗小民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体狂欢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翻身感与归属感。他们看见的是报头、张贴画和宣传品上那一行叫人无限神往的大字——“永远的幸福”。

同类推荐
  • 喜马拉雅风云

    喜马拉雅风云

    本书反映了西藏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爱国传统,客观记述了17世纪清朝康熙年间至1961年这三百多年间,发生在西藏的大小战争全过程。作者在引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的起因、战事进程、造成的后果,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分析。重点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地方人员,团结、带领西藏人民,和平解放西藏,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建设西藏的光辉历程。
  • 三国之暴君董魁

    三国之暴君董魁

    有人姓董,名魁!有人骂他为‘董屠夫’,也有人骂他为‘董屠户’,当他杀光所有忤逆之人以后…………别人只会满怀敬畏,尊他为神,称其为:晋高祖!………………Q群:318821276
  • 满江红之情仇录

    满江红之情仇录

    公元960年,后周的符太后和周恭宗,孤儿寡母的被人窃取了江山。后者宋太祖赵匡胤不知道是,帝国316年后,后世子孙谢太后和宋恭宗同样是孤儿寡母,便当了蒙古国的俘虏。帝国的腐朽也再也无法化为神奇,即使有心杀贼也无力回天了。三年后,崖山海战败,宋十数万军民殉国,宋帝国彻底灭亡。历史长河中,总是那样有着惊人的相似,也许是巧合。寻常巷陌中,多少无辜者,却也无可奈何。国仇,家恨,情怨,痴者多迷甚众,儿女情长在历史的夹缝中也变的奢望了。终是江湖情,难了家国事。
  •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公元1644年,崇祯帝砍杀皇宫嫔妃、公主等女眷,逃亡煤山,绝望中在一棵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继任者弘光帝朱由崧,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只知沉湎酒色。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卖官鬻爵。大顺、大西、南明,依然互相争斗,内耗不断,腐烂透顶。清军气势如虹,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黑暗的时代,这是最绝望的时代。唐宁空降至此,不由发出一声发自肺腑的感叹:挖草。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虽然唐宁有些时候也想做一条咸鱼。但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为了不留辫子,唐宁只能试着说不,毕竟老天总算送给他一个二战德军的地下军火库,有了些说不的资本。
  • 秾李天唐

    秾李天唐

    夭桃灼灼,秾李英华。转世天唐,笑傲天下。带着前世记忆的承乾太子,来到大唐盛世之初。解放思想,土地改革,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两个文明,科学发展,创业创新,一带一路。看我如何用自己的学识,让这世界变成天唐。灵魂难以磨灭,拼搏肯定成功。……这是一个尽量贴近历史,力求简单的故事
热门推荐
  • 钓鱼的男孩

    钓鱼的男孩

    当我想起我们的故事,想到从那天早晨开始,我们这从未分离过的一家人分开了,我真希望——即便过了二十年也是如此——希望他不曾离开,不曾收到那封调动通知。在那个通知到来之前,一切井然有序:父亲每天早晨出门上班,在露天市场摆摊卖生鲜食品的母亲照料我和我的五个兄弟姐妹。我们跟阿库雷大多数人家的孩子一样,得去上学。万事都顺其自然。我们很少回想过去……我将成为飞行员,或者是尼日利亚总统,或者是大富翁,买得起直升飞机——因为未来在我们手中。未来是一块空白的画布,什么都有可能。然而,父亲调去约拉这件事改变了这一切:时间、季节和过去变得重要了,我们对过去的渴望甚至超过了当下和未来。
  • 海洋大道谜事

    海洋大道谜事

    17岁的少年詹森·亨特差点被一辆奔驰卷入车轮下。车中跌出一位美貌女孩,询问他是否受伤。可还没等詹森作答,她又被拽进车里疾驰而去。詹森的直觉告诉他,女孩遇到麻烦了。第二天,詹森无意中在海洋大道69号的某扇窗后又见到了那名女孩,但当他想上门拜访时,却被告知并无此人。詹森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他叫上小伙伴马克和大卫,决心追查此事,却不想由此踏入了险境……该作品荣获南非2010年度Citizen/Pan麦克米伦青少年小说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东渡引

    东渡引

    三万年前的东海血魔黎瑾告诉冥河神女卿瑶“上至九天银河,下至黄泉碧落,我只心爱你。”三万年后的碧桥山上仙卿瑶告诉黎国太子黎瑾“三万年太久,还望你爱我如初。”每一卷都是独立的故事,桃城的月三娘和薛家秀才,前朝帝王和梨园戏子,青阳帝君和九尾银狐……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可诉说的秘密,当我邵华不在,你是否爱我如初。
  • 我真的是大老板

    我真的是大老板

    一个悲催的产品经理,挨了暴躁的程序员老哥一拳,意外重生2012年,开发独立游戏赚取第一桶金,抢占短视频赛道,进军AI人工智能行业,打造出一个万众瞩目的民族企业。他的绰号在媒体上疯传:翘课小王子,终极学霸,南大吴彦祖,技术大牛,投资鬼才,最爱读书的企业家……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还不如自己当大老板!日常水群:976170247~
  •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大讲堂

    韩非子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使他明白,要想使人俯首帖耳,必须有一种深藏于胸、变幻莫测、凶狠刁钻而又充满智慧的心计和手腕,这就是领导人的统御之道、经世奇略。
  • 大神,来上分啊

    大神,来上分啊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大神,上分吗?某游戏大神,迫不及待,拿错了剧本,说好的被追求呢?这是一个游戏坑神想死皮赖脸纠缠颜好声苏游戏大神,却被一步步套路入怀的故事。“叶神,得偿所愿的感觉怎么样?”叶朗微微一笑,“很爽。”白锦锦扯袖子,小脸爆红。
  • 万古武帝

    万古武帝

    百年前,林云为助挚爱紫霞仙子突破武帝境,而耗尽全身元气。然而在最虚弱之时,却被联合偷袭!一个是最爱的女人,一个是最好的兄弟!撕心裂肺的痛苦,竟让他重生在废弃少爷身上!于是,他融合魔神核心,带着两世记忆的爱恨情仇,一路秒杀!武帝归来,逆转苍穹!
  • 六世孤独

    六世孤独

    修海霖是个不起眼的大学生,但是在上大学前家里出了事故,因为一场车祸,父母离世,修海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醒来后修海霖似乎产生了心理阴影,每次入睡都会做噩梦,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 万万没想到(另类读史系列全2册)

    万万没想到(另类读史系列全2册)

    中国近代史是复杂和精彩的,有时又是颠覆的,这里的讲述,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一般历史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作者挖掘出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让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故事再次拥有震撼人心的温度与力量。本书不仅彰显了历史巨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对于读者更有激发思考、助力当今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