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当天,庄上一片庄严肃穆,年猪、年糕,宰杀好的鸡鸭、鱼肉,各式糕点,菜肴,摆满家里圆形的,或方形的台子上,再添上杯、筷,倒上酿制好的美酒,点上三支香,到前厅、后院弓腰祭拜,请先辈先祖返回家中,尽情享用,叫除夕祭祖、又叫祭年!
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既是对“喝水不忘掘井人”感恩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年兽”的一种敬畏,感恩当年的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也预祝来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孩子们总是被长辈教育着,边祭拜边口中念念有词,请先祖认得家门,早早归来,给祭奠他们的杯里添酒,碗里加饭,让孤苦伶仃呆在坟茔里的祖先们多喝点、多吃点,错过又得等一年了!
礼毕,庄子里响起了起此彼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的像机关枪,传来连串的急促的声响;有的像土炮,一响之后再发出另一个响声,孩子们都兴奋得“哇啦哇啦”大叫,谁家有响声就往谁家跑,享受着那心惊胆战而又喜庆的轰鸣声,顺便还能捡点未爆燃的零散鞭炮,以作为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消遣。
临近傍晚,庄上农户们的屋顶冒起袅袅炊烟,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准备年夜饭,这是一件很隆重的大事,祭奠后的鸡鸭鱼肉等一一下锅,进行炒熟再加工,这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餐,鱼要大,寓意来年“年年有余”,糕点不可少,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肉要大块,要让大人小人尽情享用,而非平日那样藏着掖着,作为招待客人的一种摆设,端进端出,直至熟烂到嫩豆腐一般。
老虎他们家是个大家庭,在张阿婆的操持下,一家人围坐着一张改造过的四方木台子上,屁股挤屁股、人叠人,几个哥嫂,老虎还有宁爱红勉强的挤坐在桌旁,桌上摆满别人家有的他们家都有,别人家没有的他们家也不可能有的菜肴,几个侄子、侄女勉强夹杂在人缝里,或围着桌子跑,或窝在桌底下,想吃了就探出头,大人用筷子将美味送进他们的嘴里。
欢欢喜喜、乐乐呵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想往年的拼搏、收获,展望来年的丰盈充足、吉祥安康,是一种难得的、约定俗成的大团圆,也是一年一度庄稼人心中的最大慰藉。
酒足饭饱,大人们醉意朦胧,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往孩子手心上塞,口中再三叮嘱:“拿好了!别丢了!”或者直接说:“别乱花,等会给你妈去!”孩子们应答一声,满心欢喜,飞奔而去!
除夕夜要“坐岁”,小孩子三五成群,有的玩“弹弓”,有的玩“玻璃球”,有的索性掏出五角、一元的零钱,去买零食或鞭炮玩耍,这个时候,孩子们的任性和顽皮,不会受到家长的责骂,更不会被扇耳刮子,因为这是过年、是大年夜,可不能吓着孩子!
大人们三五成群,摆上瓜子、花生等果什,喝茶聊天,谈往年得失、谈来年计划,谈庄稼收成、谈孩子上学,大家都面带笑容,一脸欢喜,嘴上说着开心事,心头想着吉祥事,连空气都是甜蜜、其乐融融的味道!
时钟指向11点,夜已深,但除夕夜嬉戏、畅谈正酣,谁也不想第一个上床,庄里上下的嘈杂声忽远忽近,随风飘荡,正是走家串户,谈天说地的好时机。果不其然,老虎家门传来“嘎吱”一声声响,走进一个高大、清瘦的身影,从扎实有力的步伐省中,老虎隐隐约约感觉到,他一直期待到来的人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