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朋友向我推荐小说集《乡党》,我读了读,却没能放下。
这部小说收入了长长短短的“短篇小说”近百篇,是作者在近三年时间内一气写成的,其题材都是写关中农村,是实实在在的乡土小说。
我国的乡土小说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甚至可以说是成就最大的一类小说,因为我国有漫长的以农业立国的传统,有广袤而深厚的乡土社会,或许直到近一二十年,这种特点才开始有所变化。在乡土文学的舞台上,驰骋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写下了诸多反映乡土本质,闪射乡土社会人性光辉的篇章,从鲁迅、茅盾到许钦文、沈从文,到孙犁、赵树理、柳青、马烽、西戎,再到新时期的一些作家,他们的文集里都有乡土小说杰作或专以乡土小说名家。这些小说曾经感动、启发一代代读者,也有益于后来的乡土文学作家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进。
在我们陕西,乡土小说也是文学创作的重镇,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作品,甚至可以说,浓郁的乡土味是我们陕西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因为我们八百里秦川,关中大地,既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又偏处一隅,悠久的历史文化渗透着这里每一寸土地,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乡土社会尤为完整而特色鲜明。写好这片土地上的乡土社会,写出体现本土特色的人物与故事,是解读中国社会尤其是农业时代的中国社会的一把密钥。现在我欣喜地看到,我们陕西又诞生了一位乡土文学作家,他就是这部《乡党》的作者。
我在读《乡党》这部小说时,常常感动得不自觉要流泪,这是一部真实地反映刚刚过去的几十年关中乡村生活的小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生活不是虚构的,魔幻的抑或超现实的,而是作者身经目睹体验过的,虽然作者未曾在任何一篇小说里现身;但是,只要人们读到其中一篇,就会说,这就是关中的农村,关中的人。作者甚至没有进行怎么加工,就把这些人物和故事搬到了文学(文字)的舞台,让他们或它们自己演出了一幕幕让人感动也让人感慨的悲剧与喜剧。唯其不做任何修饰,所以才最逼真,才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这或许与作者是一位写作新手有关,所以,他还不懂得涂饰,他呈现的一切都还是原生态的,活生生的,甚至是近乎实录的。我希望他在今后的写作中在写作技巧、艺术水准提高的同时能够保持这一优点。
《乡党》写出了关中乡村那么多的奇人异事,他们几乎个个性格鲜明,看似曲折离奇到夸张的地方,实则是符合现实的,是关中这片土地长出的树木瓜果。这些人物概括起来大多有一个“土”和一个“直”的特点,有的甚至像所谓的“一根筋”“认死理”。但是,在这“土”和“直”的背后,却凸显了关中人对人生的“执着”。他们执着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执着于对人情伦理的尊重与古风道义的坚守,执着于对事理与知识的探讨与寻求,一句话,他们执着于生活,一心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生活信念和目标,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经历了这样那样的苦难,但是他们大多挺过来了,支持他们趟过苦难坎坷的,正是他们绝不放弃的生存意志;有的虽然没有趟过去,也看作出自对于理想和公平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不乏自私、狡黠的一面,甚至为此弄巧成拙,出了种种笑话,但是,除极个别“坏蛋”外,我们不但不应嘲讽他们,而且应当对于他们寄以我们的理解与同情。尤其是一些女性,她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及深明大义值得让人敬佩,她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爱得轰轰烈烈,尽情地张扬了自己泼辣的个性,这些似乎也只有关中女子才表现得如此强烈到极致的地步。
此外,这部小说中还有好几篇都写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感情,这种关系及感情同样折射了关中人的内心世界,两者之间那样的交流可谓神妙奇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他的质朴的笔法,生动活泼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关中风俗画。他叙事简洁,不作过多的铺叙,也没有过多的情景描写,重在凸出情节,将一个个人物通过一个个曲折有致的故事,写得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时见风趣幽默,因为这是关中人本身就有的,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成功的地方。有些故事甚至带有传奇色彩,读来让人有如读“聊斋”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我国传统小说的继承。这么一部有特色的、生动活泼的小说的问世,我相信,会给被这种流派、那种风格所左右,喜作各种缘饰的当代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因此,我愿意略缀数语以作推荐,是为序。
(本文作者系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