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前,窜出了一只赤狐和两只雪白的小狐狸……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长门怨》
1
寒食过后,正是犁耙水响的春耕季节。
李客从峨眉山收购了一批木料,打算先运到都江堰,尔后经岷江进入长江,运往李源设在江陵的货栈。
这天晌午刚过,门房来报:门外有客人来访。李客连忙将客人迎进了前厅。
来客是位道人,他虽银须过胸,又经长途跋涉,但双目有神,容光焕发,脸上并无疲倦之意。他掏出了一封信,递给了李客。
信是哥哥李源写的。
李客展开一看,连忙说道:“先生原来是东海子道长,道长光临寒舍,不胜荣幸。”
东海子隐居崂山,在栖霞洞修道多年。他曾云游泰山、衡山、华山、茅山、龙虎山、少华山、终南山等天下道教名山,此次西行,要去拜访道教丛林青城山。他在李源家住了半个多月。二人畅谈天下大势,探讨道教与人的关系。他们认为,葛洪在《至胜简》中的“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的原意,就是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人与宇宙可以化而为一。这与孔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同一个道理。
二人还结伴去了当年诸葛亮的卧龙阁和孙权在鄂城修筑的都城武昌。
李源虽是家产颇丰的商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临别时,他特意写了这封信,让东海子路过彰明县时,去胞弟李客家中做客。
二人分宾主坐下后,家人奉上茶盏。
李客问道:“先生的行李存放在何处?”
东海子笑着说:“在我身上啊!”
在他身上?他身上除了一柄马尾巴制作的拂尘之外,并无他物啊!
不等李客再问,他爽朗地说道:“山人以无家为有家,以天下为家。在人间烟火处,可化缘为食,檐下而居。在荒山野岭,可与麋鹿为伴,以露充饥。”说到这里,他从衣袋里取出了一册《道德经》,说道:“有此经相随,就不会迷路失途了!”
李客边听边点头。
“山人入川云游,曾听人说过,贵府公子李白才华超常,饱读诗书,又过目不忘,能否一见?”
李客听了,连忙向门外喊道:“十二郎,快来拜见东海子师伯!”
正在书房中读书的李白,连忙放下了书,来到前厅。他施过礼之后,静静地恭候在一边。
东海子向他端详了一会儿,问道:“贤侄读过《子虚赋》吗?”
李白点了点头。
《子虚赋》距今已有八百多个春秋了,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为迎合汉武帝迷恋神仙方术的心理而作,其文洒脱,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李白十分喜爱,十岁之前已能背诵全文。他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便背诵起来……
东海子边听边点头。
2
当天晚上,一轮皓月当空。
李客命人将矮桌搬到天井里,四周铺上竹席,摆上茶具,冲泡了一壶雨前山茶,特意让李白作陪,三人席地而坐,边品茶,边赏月。
李客从商多年,经商者最关心的是天下大势。若局势不稳,兵火四起,生意就没法做了。他在西域时,是将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换成西域的皮革、麝香、马匹等货物,运进中原。虽然西域地广人稀,满目荒漠,条件艰辛,但还算太平,与西域的胡人相安无事。满载着货物的驼队,就是在荒原上走上半月二十天,也没遇上毛贼土匪,所以,也积攒了一些家产。他说:“大唐开国以来,屡遭磨难。自则天皇帝驾崩后,还权李氏,乃民心所向,只求没有内忧外患,世道安稳,生意也就好做了。”
东海子听了,默默地品了一会儿茶,又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山人以为,李唐的天下,劫难尚未过去。”
李客听了,心中一惊,问道:“先生此语——”
东海子:“山人是从乾陵的无字碑上看出来的。”
李客:“乾陵的无字碑?”
东海子点了点头。
东海子的话,勾起了李白心中的好奇,他连忙问道:“师伯,听说武则天墓前的石碑,是一方无字碑,这是真的吗?”
东海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是真的。”
李白:“乾陵是个什么样子?”
东海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陵墓。”
接着,他讲了乾陵的来历。
李白出生时,当时的国号不是唐,而是周,皇帝的纪年是“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皇帝不是姓李而是姓武,都城不在长安而在“神都”洛阳。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安葬在陕西乾县梁山的山冈上,称为乾陵,大周皇帝武则天驾崩后,新即位的唐中宗李显,将她安葬在了她夫君李治的旁边。
两座皇陵前面各立了一方高大巍峨的石碑,唐高宗的石碑上刻着他的生平,赞颂了他的业绩,而武则天的石碑上,却不见一字!朝野称之为“无字碑”。
东海子说,他曾在无字碑前的草丛中,看到过一赤三白四只狐狸。
武则天陵前的石碑为什么未刻文字呢?
有人说,武则天以为,自己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位女皇,其贤明、才华和功劳,难以用文字表述,所以才立下遗诏:她的陵前只立碑,不刻字!
有人说,武则天胸怀天下,治国有方,招贤选能,开拓疆土,为大唐的基业立下了辉煌之功,虽然也有过失,但其功大于过!
也有人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乱杀无辜。任人唯亲,荒淫无耻,犯下了滔天之罪,其罪大于功!
还有的说,判断武则天的一生,应是功罪各半,才算公平。
由于观点分歧较大,一时难以统一,朝廷只好暂时放下,留待后人去处理此事。
又过了一千多年,出了一位林语堂,他写了一本《武则天正传》,上面开列了武则天杀害李唐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长长名单,以及发明的种种酷刑,看了令人心惊胆战。这是后话。
此时,天上的月亮已渐渐西移,树叶上的露水滴落到身上,觉得凉冰冰的。
李白听得如痴如醉,并无半点睡意,心里充满了好奇,问道:“师伯,既然女皇归天已有多年,李唐的江山,再不会有内乱了吧?”
东海子摇了摇头:“武则天虽然已经作古,但她的阴魂并未散去,武则天的儿媳妇,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又开始专权乱政了。”接着,他详细叙述了韦后乱政的始末。
韦后最早的名字叫韦香儿,是唐中宗李显之妻。李显在唐高宗驾崩后继位,他的哥哥李贤本是皇太子,被武则天废黜后,另立他为太子。当时朝政被武则天把持,由于他重用韦后的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势力,为武则天所不容,继位只有两个月,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软禁于均州、房州十四年,夫妇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武则天八十二岁时,同平章事张柬之和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突率羽林军冲进玄武门,除掉了她的八个宠臣,拥戴李显恢复了帝位,复国号为唐。
李显复位后,当即立韦氏为皇后,允许她参与政事,并追封韦父为王,又将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的儿子,结成死党,左右朝政,架空了李显。而李显又软弱无能,听不进朝臣的忠告,对韦后却言听计从。有一年过元宵节,韦后怂恿中宗下诏,命后宫公主、宫女一律身着民女服装,在长安大街上逛灯市,到了深夜回宫清点人数时,数千宫女逃跑了一大半!
神龙元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羽林军首领李多祚,率领三百多名羽林军,冲进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后又冲入宫中,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韦后和安乐公主。中宗连忙领着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登上了玄武山。中宗在玄武山上发布诏书,宣布赦免起事人员,羽林军人心动摇,失去斗志。李重俊攻占玄武山的计划失利,李多祚被部下杀死,太子李重俊逃往庐县,也被部下所杀。
平定了李重俊之乱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更加肆无忌惮,每当中宗临政,韦后都要坐在帘子后边听政,训斥中宗。
韦后一心想学武则天,登上女皇之位;女儿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母女二人决定要对中宗李显下手。韦后让自己的情夫马秦客配制毒药,母女二人将毒药掺进面粉中,又亲手制成毒饼,命宫女送入宫中。
李显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见送来了面饼,便顺手拿起一个吃了,觉得味道可口,便连着吃了几个,之后,忽然腹痛如绞,倒在地上乱滚。太监报告了韦后之后,韦后以等御医为名故意拖延时间。当她到了御书房时,李显已不能言语,俄而气绝!
中宗死后,韦后秘不发丧,伪造诏书,立自己的儿子李重茂为皇太子,时年十六岁,就是唐殇帝。其朝政大权,掌握在韦后手中。
就在韦后临时执政之初,唐中宗的侄儿、临淄王李隆基突然发动政变,率领羽林军冲进后宫,杀死了安乐公主等人,韦后逃进了飞骑营请求保护,被飞骑营的将士杀死。李隆基挽救了李氏大唐帝国!
也就在那一年,乾陵的禁军们发现,陵园里的一只白狐被一条灰狼咬死了!
3
乾陵不但修造得气势不凡,而且富丽堂皇,朝廷还派出宗室官员管理和禁军守卫。在离乾陵百步之遥的牌坊上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个大字。没有朝廷的恩准,谁都不许进入陵园,以免惊扰陵墓的主人!
在乾陵旁边的青龙岗上,有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三清观。道长陈佳云主持观中事务。东海子云游三清观时,曾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午时,他在观察乾陵的风水时,忽见一只赤色的老狐狸带着两只雪白的小狐狸,从乾陵的御花园中窜出来,在无字碑前转悠了一圈,又悄悄隐进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了。
他想,藏在乾陵里的一老两小这三只狐狸,是些得天独厚的尤物,陵园里殿堂众多,常年无人,可供尤物藏身;祭奠的供品丰盛,尤物不愁食物。还有,这里侍卫森严,不怕猎人捕杀。
想到这里,他的心头一震,这会不会是一种预兆?难道李唐的社稷还会遭受一次劫难?
他没有将心中的忧虑说出来,便转换了话题,说道:“听说李公子自幼崇尚击剑,又学到了李广的《李氏剑谱》,不知能否展示几招,让山人也开开眼界?”
李白听了,说道:“师伯过奖了,我的剑术不精,请师伯指教。”说完,从腰间解下“龙泉”剑,便在月光下舞动起来……
第二天刚刚拂晓,李白便匆匆起了床,前往客房去向东海子请安。谁知推开房门后,却不见东海子的身影。
这时,父亲也来了,他对李白说,师伯去南岗练功去了。
李白见家中做好的饭菜已摆在桌子上,便说:“我去南岗,请师伯回来吃饭。”
李客摆了摆手,说道:“东海子辟谷已有半个多月了,辟谷期间是不进食的。”
李白道:“半个多月不吃饭?”
李客点了点头。
天底下只有神仙才会不需吃饭,凡人要是不吃饭,岂不活活饿死!李白激动起来。“我也要练辟谷之功!”还没等李客说话,他便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飞一般地朝南岗奔去。
东海子站在南岗的青石板上,面对着刚刚升起的朝阳,正在全神贯注地练吐纳之功。
“辟谷”,也称断谷、绝谷、休粮,也就是不食五谷杂粮。
道教认为,人的体内有“三虫”,上虫居脑宫,中虫居明堂,下虫居腹胃。“三虫”都是危害人体的邪魔,也是人产生俗气邪念的根源。
“三虫”的生存,依赖于谷气,人若不食五谷,也就断了谷气,“三虫”就死亡了,人体内的邪恶念头也就根除了。所以,要想长生益寿,就要辟谷。
其实,“辟谷”期间也并非一切食物都不吃,吃些药物和喝些山泉水,再辅以吐纳之功。《抱朴子》上说:“吞气断谷,可得百日以还。”
李白赶到南岗时,见东海子面朝东方,双目微闭,正在一吸一呼地练功。待他练完了,李白问道:“师伯,你练的是——”
东海子说:“吐纳之功。”
见李白有些似懂非懂,东海子告诉他说,吐纳之功是一种养生之术,就是把人体内的浊气尽量排出来,再将清晨的新鲜空气缓缓吸进来,也就是把死气吐出去,再将生气吸进来,这叫吐故纳新。可延年益寿。
李白说:“吐纳之功是什么人创立的?”
东海子笑了笑,说道:“是山人,山人无意间受到一只老龟的启迪,自创了这个功法。”
“老龟?”李白十分惊讶。
东海子说:“对,是一只老龟。”接着,他讲述了一段往事……
他第一次出山云游,去的是江南。
有一天,他去太清观参加道场,也就是一次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路过一座废弃的驿站时,看到旁边有一眼古井,井中无水,井底有一只乌龟。大约是乌龟掉进了井里,古井有三尺多深,井壁光滑,乌龟难以爬出古井。他想将乌龟救出来放生,但伸手够不到井底,身边又无可利用之物,心想,等他参加完了道场再来救龟,便匆匆离开了。
道场结束之后,当家的监院宣布,邻县的常寿观设坛祈祷,邀请参加道场的道士前往参加“斋坛”。于是,他便随着众人去了常春观。
离开常春观以后,他又连续参加了几场道家的法事,竟然将救井底乌龟的事忘了。后来偶尔想起时,自己已到了湘江。他以为,等雨天过后,古井有了水,那只乌龟也许就会爬出来,这件事,就渐渐淡忘了。
三年后,他再次路过那眼古井时,顺便向古井看了一眼,发现那只乌龟仍然卧在井底,它不但没有饿死,而且还比原来长大了一些!
他有些好奇,便连续数日蹲在井边,仔细观察着井中的乌龟。
他发现,井底的乌龟除了清晨吸食露水外,身子全天都是一起一伏的,不断地做呼吸之状。原来,它是靠吸日月精华维持生命的!他顿时大悟,便仿效乌龟的动作,每日的晨、午、暮都做吐纳动作,开始少食或不食,后来多日不食,仍神清气爽,不知饥饿。坚持经年,终于练成了吐纳之功,作为自己的修身养性之用。
李白说:“师伯,我想随你学道。”
东海子望了望李白,说道:“容我想想再定。”说完,便随李白离开了南岗。
三天后,李白想去向东海子问安,也顺便问问拜师的事,谁知天尚未亮,东海子已经走了!李客将一封写在麻纸上的短信递给李白。李白展开一看,原来信是写给大匡山道士东严子的,大意是说自己要去峨眉山讲经,李白是位天下少有的奇才,请东严子收李白为徒。
当天中午,母亲为李白准备了一个蓝布包袱,里面包着几件衣物和鞋袜,还特意煮了一些鸡蛋,以备路上错过吃饭的地方临时充饥。父亲亲自将他送出县城南关,他便风风火火地奔大匡山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