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上,偶然获得诗坛前辈遗稿;出川前夜,听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焦山望松寥山》
1
赵蕤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他的良友。
有一天,李白随赵蕤游峨眉时,赵蕤告诉李白说,峨眉山的佛光寺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叫怀一,问他想不想去拜访?
李白说:“峨眉山是道教圣地,而和尚是信奉佛教的,我们前去拜访和尚,合适吗?”
赵蕤听了,笑着说道:“道释儒三教,虽不相同,但并不相克,只要汲取其精华,互补其长,各去其短,皆能修成正果。”
李白听了,点了点头。
二人边向佛光寺走着,边欣赏着峨眉山的风光。见李白对佛教并无多少兴趣,赵蕤又说:“这位怀一和尚,可是位人品高洁、学识渊博的高僧大德,见了,你自会有所收益的。”
走了大半天的山路,赵蕤和李白终于来到了佛光寺。
怀一和尚听了当值僧人的禀报后,连忙将客人迎进了方丈客室。
已是七十八岁的怀一和尚,身体健壮,精神焕发,乍一看去,像是刚过不惑之年。当年,他饱学诗书,和诗友陈子昂是刎颈之交。二人都胸怀大志,一心想为社稷江山建功立业,但又因种种原因而壮志未酬。才华横溢的陈子昂,只活了四十二岁,便冤死狱中。怀一和尚虽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无缘中第。于是,他看破红尘,常年在山中礼佛,不再下山了。
当他得知赵蕤身边的青年道士,就是四川颇有名气的才子李白时,脸上有一种肃穆,双手也微微颤抖起来,语调显得有些哀伤,他对李白说:“贫僧有事托付于施主,请随老衲前往佛堂。”
李白听了,有些不知所措。他转身望着赵蕤。见赵蕤点了点头,便跟着怀一和尚去了佛堂。
二人坐定之后,怀一净了手,又点了三炷香,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精致的木匣,打开木匣,从里面取出了一个用锦缎包紧的包袱,他轻轻解开包袱,原来里边包着十卷《陈拾遗集》。
看着眼前的《陈拾遗集》,李白不由肃然起敬。这可是自己十分敬重的前辈诗人的遗稿啊!他的遗稿为什么会在怀一和尚这里呢?
陈拾遗就是陈子昂。
他是四川射洪人,自幼聪慧好学,唐高宗时,他进国子监学习,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后诏为右拾遗。由于多次进谏不被采用,他辞职归乡闲住。因受当地官吏陷害,冤死狱中。他的诗歌风格质朴、明朗,格调苍劲激越,他反对浮艳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受到了诗界的敬仰。
在未见到这《陈拾遗集》之前,李白曾听说过陈子昂千金买琴砸琴的故事:
陈子昂初到长安时,因既无朋友,又无名气,藉藉无声。有一天,他在闹市中看到有个胡人在卖一把胡琴,围观的人很多,但却无人问津。陈子昂识琴,他挤进人群仔细看了看胡琴,认为此琴制作十分精细,一问价钱,胡人开口就要了一百万钱!众人听了,都认为这个胡人是个疯子。当时长安的白米,每斗能卖十一钱,一百万钱能买江南运来的白米八百石!只有疯子才舍得花重金买下这把天价的胡琴!
有人问,能不能让个价钱?
胡人斩钉截铁地说道:“少一厘一毫都不卖!”
这时,陈子昂拿起胡琴,大声说道:“此琴,我买下了!”
众人听了,顿时哗然,认为他也是个疯子。
有人提议,请他当场用这把天价胡琴演奏一曲,以饱众人耳福。
陈子昂笑着说道:“在下自幼拜师学琴,精通音律,今来京师,住在宣阳客栈,明日午时后,在客栈当众演奏此琴,恭请诸位前去指教。”
此事,很快传遍了京城。
第二天午后,客栈门前已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人们不但想听听用这把天价胡琴弹奏的音调到底有什么不同?更想看看这位花百万钱买一把胡琴的四川疯子!
陈子昂来到客栈门前,将胡琴放在案子上,又让店家送来一壶酒,便独自品起酒来。看到众人将酒楼围得水泄不通时,他大声说道:“我乃蜀人陈子昂,虽有诗百首文百篇,却不为长安所知!我羞于以弹奏胡琴这种雕虫小技扬名,诸位若有雅兴,请对我的诗文给予指教。”说完,双手举起胡琴,猛地摔在了地上!那把百万金买来的胡琴,便被摔得粉身碎骨了。
正当人们骇然之际,陈子昂取出了刚刚印出的诗集,分送给大家。人们争相传阅,陈子昂之名,遂传遍天下。
陈子昂买琴砸琴,是一件爆炸性新闻,也是一次成功的炒作,不久他便当了建安王武攸宜的掌书记,第二年,便考中了进士。
怀一和尚指着遗稿说道:“大唐自开国以来,其诗承六朝之风,骈丽有余,而风骨不足,只可供宫廷行吟,无补苍天众生。子昂是贫僧挚友,他生前力挽诗坛不振之风,身体力行,匡正风骚之韵,谁知竟英年早逝!”
说到这里,怀一和尚的眼眶里满是泪花,他又重新用锦缎将文稿包好,装进匣中,说道:“你的诗名,贫僧早有所闻,可惜未能相遇,今日相会于峨眉,想来亦是一种缘分,贫僧将挚友的遗稿托付于你,望你能继往开来,振兴大唐诗坛。”说完,双手将木匣交给了李白。
李白接过木匣,说道:“在下李白,感谢大师垂爱,决不辜负子昂先生遗愿!”说完,将锦匣紧紧抱在怀里,又用衣袖拭去了泪水,高声诵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虽苍凉但震撼人心的诗句,在巍峨峨眉山上飘荡着。
2
在青城山学道的岁月里,李白并不觉得枯燥、寂寞。因为师父赵蕤常常外出访友,访友期间,师父不让他闭门苦读经书,而是鼓励他下山出游,每当下山出游,李白就像解开了缰绳的骏马,虽不是天马行空,但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古蜀大地上奔驰。
他先后去了江油、剑阁、自贡、渝州、雅安、梓州、乐山等地,每到一地,都会以诗咏之。他游峨眉时,写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他游大康山时,写了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以为,四川境内的名川大山自己都已见识过了,但他并不满足。他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四川之外,肯定会有更多的山,更大的河,更美的景色!他想走出四川,去周游天下,再说,自己也想结识更多的有识之士,拜见更多的文坛领袖和政界要员,通过“干谒”入仕,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以实现出人头地,匡君济世的抱负!
他辞别了赵蕤,离开了青城山,回到了彰明县的青莲乡。
听说李白回来了,当天晚上,申义早早拴好了牛,便去了李家,看望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在书房里,李白将自己游览各地写的诗歌逐篇咏唱给申义听,还将自己打算离开四川的想法告诉了申义。
谁知申义并不相信他已游遍了四川,他问李白:“你去过梓潼吗?”
李白:“梓潼?”
申义:“对呀,就是‘五丁开山’的梓潼呀!”
李白摇了摇头。
申义:“既然没去,以后千万别去了!”
李白:“为什么?”
申义:“因为那里有一条水缸粗的大蛇!”
李白有些奇怪,申义从未离开过彰明县,读的书也不及自己多,他为什么知道梓潼和‘五丁开山’,而自己却不知道呢?他有些惭愧。待申义走了之后,他匆匆翻出四川当地的一些古籍,终于明白了。
古时蜀国,有岷、泸、洛、巴四条大河横贯全境,所以蜀国又称四川。
四川境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不但是鱼米之乡,也是锦缎之都,省府成都也称锦城。但四川的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自古以来大都乘舟船过三峡,进出四川。
春秋时,秦国国君秦惠王,想攻打中原的赵国,但又怕蜀国出兵攻占自己的后方。为了讨好笼络蜀王,他知道蜀王好色这一弱点,采用了一个古老而又简单易行的策略:答应将秦国的五位公主,其实都是挑选的美姬嫁给他——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性贿赂。
五位公主从秦国都城出发,在一队送亲官员和士兵的护送下,由陆路向蜀国而来。
蜀王为了尽早地将秦国送来的美姬接回蜀国。便派了五位力大无穷的勇士和一队禁军开山修路,前往迎接。当迎亲和送亲的两支人马在梓潼会合时,忽见前方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上,大蛇受到喊叫声的惊扰,便钻进了路边的一个山洞。五位勇士连忙跑过去,紧紧抱住大蛇的尾巴,想把大蛇拽出山洞。勇士和大蛇相持了一个多时辰,忽听“轰隆”一声巨响,顿时山崩地裂,送亲、迎亲的队伍以及五位美姬和五位勇士,都被山石掩埋了!
这就是“五丁开山”的来历。
不知李白后来去没去过梓潼,见没见过水缸粗的大蛇?不过,他后来在长安作的那首《蜀道难》,却成了中国诗坛上的一首千古绝唱。
3
“寒食”刚到,青莲乡的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清明扫墓事宜。除香、纸、蜡烛、鞭炮之外,还要备好酒菜、糕果之类的祭品。通过扫墓活动,除了缅怀过世的亲人,也是同一家族团聚的日子。就连在外为官和做生意的人,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来祭祖。
李家在青莲乡无墓可扫,因为青莲乡附近没有李家的祖坟。
按当地的风俗,清明前后三天,都可扫墓。每年的“寒食”这一天,是李家扫墓祭祖的日子。
祭祖时,因李源远在江陵,便由李客领着家族中的男丁们,带着祭品,走到远郊的路边上,面朝东方,摆上祭品,跪在地上,点香焚纸。李客磕过头之后,便低声念叨着:李客率本族子弟前来奠祭先祖,盼先祖在天之灵,护佑李家人丁兴旺,无病无灾。他看了看身边的李白,又加上了几句:十二郎已长大成人,他欲辞亲远游,以博取功名,报效大唐社稷,乞盼先祖……
祭扫完毕之后,一家人来到一片竹林旁边,从竹筐里取出菜肴、米酒和干粮,大家席地而坐,就像今天城里人去城外远足的“野餐”一样。虽然吃的都是冷食。但却其乐融融。
兄长的幼子李谷,只有六岁,忽然问道:“过寒食节,为什么不能生火做饭?”
李客笑着说道:“问得好!”又转头对李白说道:“十二郎,你就讲给他听听吧!”
李谷连忙凑到李白身边,央求他说:“十二郎哥哥,你读书多,学问大,就说说吧!”
李白点了点头,他讲了一个重耳流亡外国的故事——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他的哥哥申生是晋国的太子。但年老的晋献公十分宠爱妃子骊姬。骊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骊姬想让晋献公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便在晋献公面前中伤申生。晋献公听信了骊妃的谗言,便把太子申生杀了。
重耳和弟弟夷吾知道,若继续留在晋国,性命必定难保。于是,兄弟二人便连夜逃出晋国,开始了逃亡生涯。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回到晋国,杀了奚齐,夺回了王位,成了晋国的国君。但他知道重耳的声望很高,身边还有一批贤能之士跟随着他,他若回国,必将夺取自己的王位。于是,便派出刺客前去行刺。
重耳在荻国避难时,发现晋国派出的刺客对他下手,便逃到了卫国;卫国惧怕得罪晋国,拒绝了他的避难请求,他只好继续逃亡。当逃到五鹿(今河南濮阳)时,由于数天没有吃饭了,见路边有位正在耕地的老农,便过去讨要食物充饥。老农从地里捡了一块土块给他,说道:“请接受我的礼物吧,因为有了土地,社稷才有根基!”
重耳谢过之后,又率领随从们继续赶路。
有一天,他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昏倒在山坡上。这时,有个叫介子推的随员,走到树林里,忍着剧痛从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来,放在火上烤熟之后,让重耳吃了。重耳知道后,深受感动,又继续赶路,逃到了齐国。
齐国国君齐桓公是位开明的君主,他不但热情接待了重耳,赠送他车马衣物,还将宗室的公主姜姬嫁给了他。
重耳在齐国衣食无忧,不再逃亡,也渐渐不大关心返回晋国的事了,而他的随从们却想尽早回到晋国。
有一天,随从们在一片桑林中商量回国的事,被一个采摘桑叶的女仆听见了,她回去告诉了姜姬。姜姬深明大义,她劝重耳说:“你在齐国贪图安逸,是不会有出息的!”
当天晚上,姜姬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先把重耳用酒灌醉,又把他抬到车上,连夜将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楚国和秦国,都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
秦国国君秦穆公,当年曾协助夷吾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谁知夷吾忘恩负义,与秦国反目成仇,两国发生了战争。夷吾死后,其子继位,仍与秦国作对。于是,秦穆公派出军队,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终于登上了晋国国君之位,他,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后,对追随自己流亡的有功人员,都进行了奖励,有的封官加爵,有的赐给财物或土地,但唯独忘了介子推!
后来有位大臣问重耳:“为何忘了介子推呢?”
重耳听了,十分懊悔,立即诏命介子推回都城任职!
谁知前往送诏书的官员回来禀报说:介子推不肯为官,他已背着年迈的母亲躲进绵山了!
重耳便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前往绵山,想请他出山任职。但绵山山高林密,一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有人建议:从三面放火烧山,只留出一面,让大火将介子推逼出山来!
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的影子!
搜山时,有人在一棵大柳树旁边发现了介子推及其母亲的遗体:介子推的全身已经烧焦,因后背紧贴柳树上的一个树洞,人们找到了他后背上残留的一片衣襟,衣襟上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李白说完之后,周围静悄悄的,他知道这是介子推的人品感动了众人。为了打破沉闷的空气,他调侃了一句:“这寒食的来历是真的,不过,介子推衣襟上那首诗的语气、遣字、用词,却不像春秋时的人写的!”
4
过了寒食,李家便忙碌起来了,因为李白要出川游学了。
母亲一件一件地为他准备了四季的衣裳,知道他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为他做了六双布鞋,每双都是纳的双线,既合脚,又耐穿。
申义正在为他整理文稿、书籍和笔墨,他是李白此次出川的随行仆人。父亲担心李白独自一人出远门有孤独之感,便花钱又请了一个因家境不济不能读书的孩子,顶替申义为邻家放牛,让他作李白出游的同伴。
其实,李客并不想让李白出川,更不想让他混迹政界,但经不住李白三番五次的请求,再说,东严子和赵蕤也建议李白出川游学,广交中原的有识之士,了解天下大势。远在江陵的李源还寄来书信,认为自己的侄儿已满腹经纶,志向远大,是社稷的栋梁之材,出川闯荡世界,增添见识,将来匡君济世,实现抱负,也光宗耀祖。若让他留在四川,则会令他怀才不遇,耽误前程,后悔一生。
最终还是李源的信起了作用。
晚上,李客在前厅摆好了饭菜,还特意端上了一罐米酒,全家老老少少二十余人围桌而坐,为李白出川饯行。
酒过三巡之后,李客将李白叫进书房,低声说道:“十二郎,如今你已长大成人了,明天离家,还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青莲乡。你曾问过我,既然我们李家是陇西飞将军李广的后裔,如今的大唐皇室也是李广的后裔,我们与今天的皇室有无血缘关系?我们李家为什么去了西域的碎叶?还有,我为什么不许你说我们这一支李姓与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关系?”李客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是怕你出言有失,因言生祸呀!”
李白从父亲的声调里,分明感到了一种忧虑和警觉。
接着,李客又说了一句话,让李白大吃了一惊。他说:“今天的大唐天子李隆基,论起辈分来,还应叫你叔祖呢!”
李白:“如此说来,当今皇上应是我的同族侄孙?”
李客点了点头。
李白:“既然如此,为什么宗室的族谱上没有我们的名字呢?”
李客半天无语。
这时,李白才明白了一直困扰自己的一件事,原来是因为宗室族谱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所以才没有资格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李客长长地叹了口气,说道:“就像世间的争权夺利一样,皇室为了争宠夺尊,什么人性、亲情都顾不上了,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夫妻相伤的血海深仇,比比皆是!大唐李家,更是如此!”
接着,他说出了一个李氏家族深藏多年的惊天秘密。
李暠是西凉国的开国君主,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谥武昭王,庙号太祖,其子李歆继位。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是李暠的后裔。他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李渊乘机起兵太原,攻占了长安后称帝,号唐,定都长安,世称唐高祖。他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在这三位皇子当中,秦王作战最勇敢,立下的战功也最多,论能力,他胜过皇太子和齐王。再说,他善于用人,手下有一大批能战善谋的人才,如尉迟恭、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因而朝野中颇有威望。
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明显感到了秦王的威胁,担心李渊改变主意重立秦王为皇太子,于是,联络后宫和一些大臣,想方设法地排斥秦王。他们除了在李渊跟前造谣诋毁秦王之外,还在酒中下毒,企图毒杀秦王。秦王当场中毒,但他命大,并未丧命。
秦王对皇太子和齐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在心腹部将们的支持下,决定进行反击!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皇太子、秦王、齐王三人奉父皇李渊之诏,入朝议事。
秦王得到诏令后,便在大内皇宫的北门——玄武门附近,悄悄布下了伏兵。当皇太子和齐王到了皇宫时,发现换了守门的禁军,感到情况异常。二人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皇太子的东宫。
这时,秦王高声喊道:“请太子殿下留步!”
骑在马上的齐王心中发虚,他弯弓搭箭,想射死秦王,但由于人慌马乱,连拉三次都未将弓弦拉满,射出去的箭既无准头,又无杀伤力。
秦王立即转身,弯弓射向皇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中箭落马。
此时,尉迟恭等人也策马赶来,将李元吉也射下马来。
谁知李世民的坐骑受了惊吓,驮着他冲进了一片树林,他被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
李元吉虽然受伤但未毙命,他追到李世民身边,夺过李世民的弓,想用弓弦活活勒死他!尉迟恭等人及时跃马赶来,李元吉不敢恋战,拼命向武德门狂奔而去,想寻求父皇李渊的保护,但没跑多远,就被尉迟恭一箭射死!
这时的李渊,正和几位宠妃在御花园的湖面上划船取乐。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执长矛,跳到了船上,向他禀报:“陛下,皇太子和齐王谋反作乱,已被秦王处决。秦王担心陛下受惊,特派末将前来护驾!”
就在李渊不知所措时,旁边的陈叔宝及时进言,他说:“太子和齐王在灭隋作战中,都未立下大功,他们嫉妒秦王之功,并多次中伤陷害秦王,眼下,既然秦王已经诛杀了他们,平息了事端,大唐社稷得以稳固,朝野不乱,臣以为,如果陛下立秦王为皇太子,则遂民心,顺天意……”
李渊本来也十分器重秦王,看到大势已定,便借着梯子下台,连忙说道:“陈爱卿所言甚是,立秦王为皇太子,亦是朕的心愿。”说完,立即下诏:各军一律听从秦王调遣!
玄武门之变以后,皇太子李建成的六个已经封王的儿子和李元吉的四个已经封王的儿子,全部赐死,他们的妻女们,有的赐死,有的驱赶出宫,被人买去为奴为仆。连他们的名字也都从皇室宗谱上勾去了。
秦王李世民继位后,怕兄弟和侄儿们的鬼魂前来向他索命,便派尉迟恭和秦叔宝警卫他的寝宫。后来,这两位将军年事已高,不能站岗放哨了,他便命宫中画师将二人的画像贴在两扇大门上。
如今过年,有些人家贴的门神,就是当年李世民这两员大将!
“父亲,长安城里的玄武门之变,难道与我们李家有什么瓜葛?”
李客点了点头。
原来,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势力如日中天,唐高祖李渊只好将皇位让给了他。
退位后的太上皇李渊,看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在自己面前被活活屠杀,心里又气又恨又悲,不久便一病不起。临终前,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其他血脉,将皇子李贞叫到病榻前,悄声嘱咐他立即举家出城,逃得越远越好,永不回到中原,以防有人为了斩草除根,对他一家再下毒手!
太上皇李渊驾崩了!长安城里面一片慌乱。
李贞流着眼泪,向太上皇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便趁着混乱连夜带着妻小逃离了长安,向西域逃亡而去……
李白听了,不再问什么了,他似乎明白了帝王是天之骄子,也是天之罪人!皇室之毒,毒过蛇蝎,皇室之狠,狠过虎狼!
他朦朦胧胧看到,在那乘天下独一无二的龙椅下面,垫着的不是猩红的地毯,而是一层黏稠的鲜血!
书房里的灯光整整亮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李白便辞别了双亲,迎着刚刚出山的朝阳,和申义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