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6200000001

第1章 故乡,龙泉屯

我出生于1939年3月8日(农历正月十八),乳名来福子,大号张凤山。父亲张振武一生务农,母亲于雅琴是家庭妇女。故里在现在的黑龙江省讷河市学田乡和平村,但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个村子并不叫和平,而是叫大门陈家屯。以该屯为中心,东面是孙甲长屯,东南是张尖头屯,西南是大门郑家屯和大门梁家屯,西北是老沙家屯和赵信屯,东北是大门辛家屯。在这些屯中,大门陈家屯最大,有几十户人家。屯子中间是陈家大院,院外两边都是小草房,住的人家全是陈家的佃户。

说起大门陈家屯,还真有些来历。据老辈人讲,是因为最早来到此地立屯开荒的是大门陈家。陈家祖上早年在南方某大城市做买卖,挣了大钱,积累了资本,还想往大发展,就来到此地,开辟了这块地方。陈家刚来时,此地是一片原始荒原,遍地都是一人多高的野草,没有人烟。陈家人骑着马四处踏看,最后选中了这块地方,搭起窝棚,雇了长工,租来火犁,在一二年里就开垦荒地三百多垧。种了庄稼之后,连年获得丰收。实力增加了,开始建院,院址就选在屯子中间。工程非常浩大,雇了上百人,拉垡子,运木料,打苫房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家大院建成了。但它的布局却非常简单,与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相比,不能同日而语。陈家大院正房11间,东西厢房也各11间。柱脚、大柁、房檩全是松木,而且五檩五朻。正房和东厢房住人,西厢房是碾坊和磨坊。骡马牛羊、鸡鸭猪狗、大车和农具都放在西厢房里储存。房子四周建有7米高围墙,底座宽7米,顶宽两米,上面可以走人。四个墙角各修一座炮台,雇炮手6人,养洋枪和火炮二十多支。四四方方一座大独院,全是东北民居风味,一色草房,院门朝南。门前是一条东西向土道,道南偏东是一口老式辘轳水井,井南是一个打粮用的大场院。院外东西两翼一字排开建了一些小草房,最大者3间,最小的是马架子。开始招佃户入屯,为其种地。到我记事的时候,这个屯子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整个屯房子排布向东西延长,很像一个“一”字。屯西头有一南北向土道,过了道是一所学校,五间大小的规模,唯有这所学校鹤立鸡群,是用青砖建的。房前立一个高高的松木旗杆,再往前是一个大操场,四周挖有半尺深的壕沟,当做围墙。除学校以外,整个陈家大院和院外的大小房屋,都是用垡子砌的。垡子就是从野甸子上挖回来的土块。这块地方因是荒原,野草年年生长,它们的根盘踞地下,互相纠结在一块,经过上百年的生长,草根和泥土已经形成一体。初到这里的垦荒者,找不到别的建筑材料,就用一种特制的垡锹,到野甸子上挖这种长满草根的土块,运回来砌墙垒屋、搭猪圈。和江南江面上漂流的筏子不是一回事。屋顶上也不用瓦,都是用草苫,这草也是从野甸子上或从沼泽地里打的,都是就地取材。

陈家大院里共有老少六十多口人,分别住在正房和东厢房里,掌柜的叫陈士文,字畔芹。排行老三,在家里说一不二,不听者就破口大骂,家里人管他叫“三阎王”。在家外,他是伪满洲国光复军的一个团长,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来往于县城和乡下,常住讷河北大营。去大和署(当时讷河北设立的日伪权力机关)办事,如走平地。与大胡子头“占北方”有生死之交,和当时的讷河伪县长是拜把子兄弟。家事基本不管,由他的弟弟五管事的管着。家里土地千垧,骡马成群,牛羊无数,粮积如山,是讷河北的首富,人送外号“北霸天”。大院内雇长工一二十人,专门料理杂事,如:推碾子、拉磨、养牲口、挑水、打扫院子。有专用的厨房,雇三四个大师傅做饭。除了掌柜的吃小灶之外,全家人都吃大伙。一到过年更是排场,光肥猪就要杀十几口,白面、黄米、豆腐、粉条、各种鲜果梨枣应有尽有。每年一过腊月二十三,大院里就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挺出七米高墙之上,上面装着方斗、彩旗和风翅楼(风车),风一吹,哗啦哗啦山响,整个屯子都能听见,除夕那天就更加热闹。

陈家大院墙外,住的都是陈家的佃户。西侧除了我家(父讳张振武)之外,还有郭景阳、李海、关树藩、吕道富、王聋子、刘凤奎、崔永贵、王汉春、顾小手、崔大掬子和李凤山等家。大院东侧是祁长义、孙老大、房显久、禚万昌、杜广文、曲荫普、崔国良、周振昌、单志民和宣洪志之父等户。在这些户里,关树藩是教书先生,学校里就他一人,人称他关校长;王聋子没儿,有一女远嫁,只有老两口子,住一个马架子,活了九十多岁,是屯里的木匠。陈家和院外各家的犁耙、饭桌、箱柜及盖房子上梁、打门窗都是他的活;崔大掬子哥俩,靠给人烧香(即当地当时一种迷信活动)和当二神混生活;杜广文是陈家大院里做饭的大师傅;孙老大哥几个会吹喇叭,远近有娶媳妇的,死人的,都找他们吹吹打打;禚万昌是陈家看场院的伙计。总之都是靠陈家活着,或当雇工,或给陈家耪青。还有一家不在屯里,住在屯西南南沟子对岸的草甸子里,有一座木桥与屯里相通,十多口人,户主叫高明,也是以农为业,后来也并到屯里,原住的地方成了一片荒地。在一字街的后面,还有两三间房和一个马架子,住着一个会看病的人,叫聂福臣,也是伪满洲国光复军的一个团长;马架子里住着马有才,外号叫马大嘴。这些人家都有一共同的特点,无论怎么穷,怎么艰难,父子、哥兄弟都在一起生活。他们坚信“父子同心山成玉,兄弟合力土变金”。

1947年“土改风暴”兴起以后,该屯正式改为“龙泉屯”,隶属于讷河县第三区青龙村。至于地名为何与“龙”字有关,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老辈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陈家还没有到来之前,这里荒无人烟,到处是一人多高的荒草和棒柴棵子,张三(狼)、狍子成群结队;野兔、野鸡、野鸭和鹌鹑都在草丛里安窝,生育子孙后代。有一年夏天,晴日朗朗,突然狂风大作,天霎时黑了下来,浓云密布,霹雷闪电,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只见空中立着两个大柱子,一黑一白,互相扭绞厮打在一起,把地上的泥土搅起老高,溅到几里地之外。

大约持续有一顿饭的工夫,天又突然晴了,再看地上,却出现了两个直径里许的大坑,并有水从地下喷出来。人们说这是秃尾巴老李和小白龙为争夺领地,互相厮打时用力特猛,把地踩出窟窿,形成泉眼。泉水清澈见底,在草地上汇成溪流,奔腾向西流去。泉眼四周下洼,很像一口大瓮,人们就把它叫做瓮泉。屯东的叫东瓮泉,屯西的叫西瓮泉。两泉相距二三里远,东泉向西流,在屯南形成一条小河,屯人管它叫南沟子。流到西面,与西泉汇合一同注入嫩江,陈家就建在两泉中间。倘若在七十多年以前,这里一左一右的人们就只知道大门陈家屯,而不知道龙泉屯在何处,这个新屯名里的“龙”字,就来源于上面的这个传说。应当说这个名字改得恰如其分,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因此每当有人问起我的老家时,我都毫不犹豫地回答:“龙泉屯。”随着大门陈家屯改为“龙泉屯”之后,它四周的屯子也都改了新名。东南的张尖头屯改为“永强”,西南的大门郑家和大门梁家改为“民主”,西北的老沙家屯和赵信屯改为“和平”,东面的孙甲长屯改为“仁和”,东北的大门辛家屯改为“永丰”。这些名字的更改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龙泉屯是一个很富饶的地方,它的主要农产品是大豆、高粱、苞米、谷子、小麦、土豆、甜菜和线麻等,是这块土地上的物产把我喂养长大,因此我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深的怀念之情。我现在虽然远离了故乡,但我的父母和祖辈亲人还长眠在这片土地上,那里的亲人和故旧常常使我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龙泉屯坐落在肥沃的松嫩平原西北部,大小兴安岭的南麓。西邻嫩江,从龙泉屯往西,走15里是窟窿浅。我小的时候,伯父经常到那里去钓鱼。江对岸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旗。再往外扩展,东北方向,相距25里是学田镇,东南方向距讷河城35里,龙泉屯是现讷河市所辖173个村之一。

同类推荐
  •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

    周汝昌、叶嘉莹等所著的《隋唐五代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
  •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迪尔伯特的未来:下个世纪战胜白痴的生存之道

    本书中,有一点会变得日益明显,即你的竞争对手同你一样一脑子浆糊。轻信的顾客比比皆是,不管产品多么毫无价值,多么愚蠢透顶,他们照买不误。简而言之,该是诺查丹玛斯靠边站的时候了。作者披上他的预言家长袍,以极具穿透力的眼光洞察一切,从技术到工作间,从选举到两性大战,从宠物保护到其他星球上有无智慧生命的可能性。书中融笑料和事实于一体,它弹奏出我们社会的热门音符,令读者忍俊不禁,惊诧不已。
  •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小说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其创作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表现旧式少女无法主宰命运的失落和茫然,讽刺和怜悯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二是发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揭露旧式太太寄生虫般的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 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

    红色学者:思想与人生的传奇之旅

    如今健在的老一辈学者中,早年曾经参加过革命斗争的,为数已经不多,现年已经74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梁志学研究员乃是其中之一。梁先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受过枪林弹雨的洗礼,其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在今天年轻一代学子们的眼里,已是一个个富有浓厚传奇色彩的趣闻故事。2004年底,梁先生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讲演,与该校哲学系的部分老师、研究生进行了座谈。梁先生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谈及学术思想与学人故事,滔滔不绝引人人胜。他的谈话里包含了很多学术史价值非常丰富且已鲜为人知的内容,对后辈学人定有裨益。
  • 悦成长青少年文库:呼兰河传

    悦成长青少年文库: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萧红的作品处处透着悲凉的气息。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
热门推荐
  • 天域苍穹

    天域苍穹

    笑尽天下英雄,宇内我为君主!万水千山,以我为尊;八荒六合,唯我称雄!我欲舞风云,凌天下,踏天域,登苍穹!谁可争锋?!诸君可愿陪我,并肩凌天下,琼霄风云舞,征战这天域苍穹?!…………天域苍穹官方群一:376497379天域苍穹官方群二:374474820
  • 心是孤独的猎手(双语译林)

    心是孤独的猎手(双语译林)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代表作,小说通过变换叙事角度的方法,描述了一群徘徊于孤独的人们。故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美国南方小镇,主要围绕主人公——哑巴辛格,以及他身边的人物展开。辛格的沉默疏离让他在人们眼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睿智的色彩,人们试图向辛格倾诉内心,但辛格根本无法理解他们,转而把全部的感情筹码压在了安东尼帕罗斯身上。直到安东尼帕罗斯去世,他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 蜗牛与海龟

    蜗牛与海龟

    我记得你说想去大理洱海,你说去洱海想让我陪你去;我记得你说你想去西藏,那里的蓝天白云很衬你不拘一格的性格;我记得你说努力变优秀,只有足够优秀才可以不爱别人;我记得你说在逐梦的路上不畏艰难,不惧风暴,迎着朝阳,迎着风大步向前看。可后来~我们都怎么了?
  • 空间之丑颜药女

    空间之丑颜药女

    穿越到一个天生貌丑的小姑娘身上,天赋空间开启,种田制药,济世救人,升级空间,改变容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家邪帝超级甜

    我家邪帝超级甜

    他是战神王爷,高冷孤傲,视女人如细菌,是个严重的偏执狂。她是超级废材,人人嫌弃,却莫名被他视如珠宝。当废材逆袭,摇身一变成女王,誓要征服这世界……“爱妃过来,我送你一片锦绣江山!”[1V1甜宠]本文小清新,专业宠妻花样多,通通不重样,花式虐狗让你今年不愁狗粮!
  • 痴呆傻的俏王爷

    痴呆傻的俏王爷

    “什么,击退南姜的大将军是女的”宁晨得胜归来,等待她的却不是三军仪仗,天子亲迎,而是一辆简陋肮脏的囚车,为国她舍身忘死,凭什么只因为他是女儿身就抹去她一切的功劳。她不服,她不服,但在这个男权社会她又能如何。牝鸡司晨按罪当诛九族。就在宁晨悔恨因为自己连累亲人近族的,等待问斩的时候,一个她认为永远不会和她有瓜葛的男人,改变了她的结局。(本书以男主为主)
  • 邪妃在上之殿下不娶妻

    邪妃在上之殿下不娶妻

    妖界有个女魔头,茹毛饮血,心狠手辣,还爱四处招惹美男子,妖界人人自危!不过~前一秒誓死反抗的男子,见到女魔头后,一个个争先恐后,不惜打的头破血流,要做她的第一宠姬!一个不小心,女魔头上了天界,入了太子殿下的法眼~都说太子殿下生性孤僻,不喜女色,到底是看上了她哪里?女魔头一百个不愿意,直到把殿下拉去拜堂成亲殿下:我一直以为你不喜欢我女魔头:这叫欲擒故纵,你懂不懂殿下挑眉:那你为何不肯做太子妃女魔头娇羞:因为小的都比较受宠~
  • 万道苍穹印

    万道苍穹印

    修炼一途,始为造化。需要湮五灵,通九转,参天地,夺圣气,方可成神。无尽大陆,最强圣地苍穹宫镇压下的魔石,拥有主宰灵兽与吞噬一切的魔力。少年自东大陆而出,手持苍穹印,肩负圣羽,在这际遇与毁灭并存的玲珑世界,万道为州,苍穹为顶。这是一段“太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