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二叔刘元起每旬回来村里一两天,现在种地没有科学指导,粮食产量不高,涿县县城里的粮店也不多,所以刘元起的粮店盈利还不错,当然这个盈利也是相对于老百姓而言的。
这个时节的粮食才入库,价格比较便宜,刘元起一大早就回到村里打算收购些多余的粮食。
这天上午,刘备正打算去找他二叔呢,刘元起就先来了。
“刘备可在家?”刘元起是亲叔叔,但是刘备家现在只有母亲刘苏氏在,刘元起也不好进去,就在门外招呼。
“二叔,进来院子里坐”刘备正在院子里看书,“老吴,给二叔端一碗茶水来。”说着就将刘元起迎进院子里来。
“二叔有什么事情?”,刘备虽然年纪小,是晚辈,但是在家里确是能点头做主的。
刘元起说“今岁你家中田地收获不少,二叔想你家里四口人也吃不了那么多粮食,不知道能不能把多余的拿给我,我拿去县里售一些,二叔不收你利钱。”
刘备心想,我这会正不知道怎么赚钱呢,想瞌睡来枕头,而且自家往年也是这样的,当下就回话说,“二叔稍等,我去问问我娘。”说完起来小跑着进屋去了。
刘备将卖粮的事情给刘苏氏一说,刘苏氏就同意了,“既是你二叔去发卖,倒也放心,家中除了留下口粮还不行,多备一些粮储藏好就行,剩余的你便做主就是。”
“诺,那就按照娘的意思办理!”
刘备回到院子里,“二叔,我娘同意了,不过我有个要求,还请二叔帮忙。”
刘元起说,“有什么事情你就说吧,二叔能办到的肯定给你办。”
“二叔能不能每旬回来的时候给我多带点肉食?”
“哦?可是不够吃”刘元起还是有点疑惑,毕竟这个侄儿还不到10岁,饭量不至于太大啊。
“是这样的,我娘托我姥爷给我请了个师傅教我拳脚功夫,下个月就来了,我娘说要多吃点肉食,才不会亏了身体。”
“那好,二叔答应你,不过能不能让你弟弟也跟着一起学呢?”刘元起也想让自己儿子也练习武艺。“我自会准备拜师之礼。”
“那当然没问题。”刘备一口答应。
“不过这个学资几何?二叔好准备一下。”刘元起可没想占孤儿寡母的便宜。
“不用,据说这位老师是我姥爷家的亲戚,无须酬金。”刘备连连摆手。
叔侄二人愉快的交流了半响,临走时,刘元起看着刘备心想,“侄儿刘备如此懂事,只是可惜我大哥走的早了。”
想着从小疼爱自己的大哥,又看着现在懂事的刘备,刘元起回到家里,将从县城带回来的肉食和布匹拿了些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推迟,只是笑嘻嘻的说谢谢二叔,便让老吴收下了。
刘元起回到家里,闻到家里做饭的香味,不禁问妻子,“可是家中饭食香味?”
他妻子刘张氏说,“此乃你侄儿从古籍中得知的做饭,因为大嫂胃口不好,所以让家仆试着做,没想到做好之后软糯可口,异香扑鼻,现在临近周边的村子里都学会了。”
刘元起笑了笑,“我那侄儿倒是心疼她母亲,对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多去和我嫂子说说话,出来串串门,别让他老闷在家里。”
“是。”刘张氏和刘苏氏关系不错,刘元起不说,她们也随时在一起聊天。
“那快去将饭盛出来,我快饿坏了。”刘元起闻到香味,才感觉到腹中空空如也,现在在老百姓吃的不怎么好,但是大多都是吃的三餐,只有少数赤贫之人才两餐。
在家中歇息了一天,刘元起就找来十几辆大车,把在村里收到的粮食装好,一行人慢悠悠的从村里出发去县城。
楼桑村距离县城不是很远,不到五十里地,而且也靠近官道,来往车马行人也不少,村里在靠近官道一侧有两家足店,供些面饼吃食、茶水热汤什么的,只是离县城不算远,也没有什么人住宿。
来往的客商行人只是喝些浊酒,歇歇脚,大多都认识,大伙一起吹吹牛什么的就进城了,所以看起来很热闹,但是收入也很一般。
刘备爷爷毕竟是做过县令,老爹虽然死的早,但是生前也是在州郡做事,也属于远近闻名的一号人物,村里适龄的小孩不多,但是除了刘勤和一个小妹,还没哪个孩子和刘备玩在一起。
毕竟这年代,皇族再穷困也是皇族,寒门再寒碜也是门啊,远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巴结到的。
这天,刘备带着刘勤在村里转悠,穿越到东汉快十年了,刘备还没出过村呢,只是很小的时候老爸带着自己去过县城几次,都没什么印象了。
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村子里的人甚至还有一辈子都没进过县城的。
刘备家在楼桑村的东边,出了门,兄弟俩就朝着村西走去。村中这唯一的一条大路铺着精心摆放的石板,宽阔平坦,足有两三里长,据说还是刘备爷爷在的时候自己家出钱修的,没少花钱!
道路的两边都是种的桃树,这个时候的平均气温还没那么低,所以北方的桃树很普遍,张飞家还有个桃院呢。
楼桑村主要有三个姓,刘姓较少,但是附近土地都大多都是刘姓的。
光武年间,刘姓这一支从中山分出来后迁徙到此落下了户,村里陈姓和张姓次之,还有三五十户其他姓。
其他姓皆是刘姓最初带来的仆从和佃户,后来慢慢独立出来的。所以整个楼桑村有什么大事还是以刘姓家主拿主意。
村子中间是刘姓祠堂,前后三进院子,正中间厅里最上面边供着老祖宗刘邦、光武皇帝刘秀等等牌位,中阶则是中山靖王等王爵,剩余的公爵侯爵依次排列,最下面才是失爵后的祖先。
现在楼桑刘氏一族的代族长是刘备爷爷的亲弟弟,按理说这族长应该是刘备这一支来做的,但是刘备父亲才接任族长两年就早亡,族中老太爷们哪能让一个十来岁孩童做家主族长?只得说暂代,等刘备长大了以后再说。
刘备的三叔,嗯,也就是二爷爷的儿子刘子敬,他倒是想做族长,毕竟也是近一百多人的头头,说出去名头也好听。
村里的房子大多都是烧制土砖建的房子,外面糊上混合了草段的泥土,也都是类似四合院一样,只有少数几座土坯房,这个时候底层的农民还不算穷,温饱没问题,还能每旬吃点肉。
在村子西边靠近官道的一侧,终于看到两栋比较大的建筑了,这便是村头的两家足店,两栋建筑相隔着村中的大路,楼下吃饭,后院住宿,楼上存粮,布局倒是一模一样。
侧面立着十几根木桩,供来往的客商拴马。
底楼四面通透,这时代还没有椅子,每张矮桌前都放着四张方形的蒲草垫子,歇息的人都是直接席地而坐,售卖的也只是浊酒、粗粮饼、白水煮鹿肉、羊肉、猪肉等等。
偶尔也卖点炙烤的肉,可不是肉串哟。
厨房在后院,院门没关,院子里面支着两口大瓮,瓮下有小火保着温。
店主也是刘家中的族人,刘备和刘勤大摇大摆的走进后院,到煮肉的瓮便伸头看了一下。
“尼玛,这能下嘴?”刘备冷不丁的被瓮中猪肉的味道闷了一下,又骚又膻,猛然间闻着这个味道都差点吐了。
刘备捂着嘴,强忍住难受又去看另外一家,几乎一模一样。
店中大多是普通百姓和小生意人,几个五铢钱,要一碗浊酒,一碗肉汤加两张饼就能填饱肚子,再节约点的,一枚五铢钱,要一碗没有肉只有萝卜的肉汤,再加一张饼,也能填饱肚子。
至于调料?对不起,只有装碗的时候撒点盐,不过刘备发现炖煮的汤中已经有放生姜和大蒜了。
“小少爷,不要进来坐坐?”店里的小厮招呼刘备,小厮也是楼桑村的村民,彼此都认识。
刘备挥挥手,“不用啦了,我和我弟弟闲逛一些”
走到店外,刘备问刘勤,“不知道这个能赚多少钱?”
刘勤一边啃苹果一边说,说“我听我爹说过,每月能净赚好几百钱呢。”
刘备心想,那么大的位置,前后十来个人,一个月才赚几百钱?而且,普通老百姓能有什么钱,刘备还看见有的猎户拿套来的野味来付账,往些年刘备还看见村里的人扛着一大捆粮食来换酒喝。(对!没有麻袋,汉朝农民大多直接将作物割回家晾晒储存。)
算了,不想这些了,刘备闷闷不乐的回家了。算算时间,两天后教授武艺的老师就要来了,
光靠粮食赚钱可不行,这乱世也没几年了,而且自家的地听起来不少,但是每年出产的粮食不多啊。
既然乱世无法避免,那自己也要争一争,总不可能避开乱世去修炼吧,明知道外面打得天昏地暗、满地尸骸,自己也无法静下心来修炼啊,这样的话自己念头不通达!
况且,自己也想投身在这英雄豪杰遍地的汉末,为天下老百姓打造个盛世!会一会董卓、看一看二乔。
刘备其实自信心爆棚,有了后世的先知先觉,又有了修仙金手指,不投身乱世去打拼一番,瞧瞧各位英雄,看看各种美女……咳~咳~,错了,是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重铸大汉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