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2300000012

第12章 永在路上——《行路集》代自序

山东教育出版社邀我编一本自选集,列入他们策划的“在路上”书系。我很赞赏这个书名,也很乐意将自己的文字列入这套丛书。

丛书规定的作者是第三代学人,根据策划者的定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包括4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三代学人”,“既指老三届,也指新三届”。我出生于1945年,年龄上虽不属主流,却尚未超过上限;高中毕业于1964年,挤不进老三届;但考入研究生是“文革”后首届,属于广义的“新三届”(即包括研究生在内)。总之,我虽算不上正宗,但还是“第三代学人”中的一员。

我与大多数第三代学人最大的差异,是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也不是“文革”开始后再告别学生时代,而是在1965年就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已是“国家干部”,所以在“文革”中有与他们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例如,在“文革”初期,我既是积极揭批“牛鬼蛇神”的“左派”教师,又是“革命小将”的斗争对象,因为班主任也属“当权派”,自然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所以要“引火烧身”,号召学生贴我的大字报。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时,我又负有动员老三届之责,我担任班主任的一个68届班级中除了几位有幸参军的学生外,全部上山下乡。我带的一个73届班级的毕业生也大多下乡。到了大学重新招生时,眼看一批批包括老三届在内的“工农兵学员”进了大学,却没有听说教师也有这样的资格,尽管上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20年前恢复高考时,我已过了报名的年龄,直到研究生招生时才意外地获得机会,与“第三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就同在路上。

1978年10月,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师从谭其骧教授,攻读历史地理专业。在学期间,国家决定实行学位制度,所以当我们在1981年年底毕业时,同时获得了硕士学位。我留系工作,并担任谭先生的助手。到次年3月,学校招收首批博士生,我被录取为谭先生的在职博士生。1983年夏,学校报请教育部批准我和周振鹤提前毕业,我们在8月通过论文答辩,10月获得博士学位,是全国文科的首批。在恢复职称评定的1985年,我被评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发表于1980年,硕士论文《西汉人口考》发表于1981年第4期《中国史研究》。我的博士论文《西汉人口地理》于198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也是第一篇。此后,我先后出版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等十余种著作,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最近,由我与吴松弟、曹树基合著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暂时告一段落。同时,我们正在撰写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预计在明年完成,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回想起来,我能走上这样一条路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1964年我高中毕业时,因肺结核病尚未痊愈,不能参加高考,经过一年的师资培训,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我一直以进入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为奋斗目标,参加工作后也希望有朝一日还能进大学深造,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和“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的来临,这一线希望也随之破灭。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四旧、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联合、复课闹革命、斗私批修、清理阶级队伍、上山下乡、一打三反、三忠于四无限、备战备荒、拉练、批林批孔、评法反儒、批回潮、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等接连不断的运动中,能够不站错队、不成为运动的对象已属万幸,哪里还指望再上大学,甚至“成名成家”?

1977年高考恢复时我已过了31岁,超过了报名年龄的上限,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为他们辅导复习。一些学生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我多少得到了一点安慰,但也不胜惆怅,这几个月的时间差使我永远丧失了进大学的机会。就在这时,传来了研究生恢复招生的消息,并且是“不拘一格”,我不禁喜出望外。

1978年的研究生考试足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在世界教育史上大概也是一项空前的纪录。它不仅为十几年来被剥夺了深造机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这样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以后我知道,像我这样的高中毕业生还不算是学历低的,复旦大学录取的研究生中就有连初中也没有毕业的。老实说,我当时对研究生的报考要求和培养目标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因为不受年龄和学历的限制,只是为了圆上大学的梦。

我那时在一所中学担任“教革组”(相当现在的教导处)负责人和团委书记,主管全校的学生工作,此前一年刚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所以很担心领导是否会同意我离开学校,自己也感到于心不安。加上对考试结果毫无把握,报名和初试时我都不敢声张。记得考试那两天,我都是先在全校例行的早读课上讲完话,才骑车去考场。接到复试通知后,才按当时规定,请了10天的假集中复习。但从区教育局到学校领导,无不为我一路开绿灯。教育局的一位老局长表示,只要我能录取,学校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就这样,一切都出乎意料地顺利,我戴上了复旦大学的红色校徽。

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特有的经历,在这一届研究生中,不少人都有一段辛酸曲折的故事。但不管如何辛酸曲折,我们终于成了研究生,比起大量永远丧失了这样的机会的人,我们是何等幸运!

我就读的高中是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有几位同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却名落孙山,我当时感到十分意外,以后才知道他们的家庭出身都“有问题”。一位才华横溢的同学落榜后,我天真地以为只是偶然失常,劝他明年再试一次,他却默然无言,不久就报名去了新疆,从此杳无音讯。一位数学成绩极好的同学在五月份就得到班主任的“劝告”,提醒他注意父亲的问题,要他放弃升学的念头,他却存侥幸心理,坚持一试,结果自然一无所得,连他考高中的妹妹也惨遭淘汰。20多年后,我收到他从新疆的来信,看到照片上饱经风霜的容貌,读着那令人心碎的字句,谁都能理解他对失去青春和理想的悲哀。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也教过不少优秀的学生,有的天资过人,有的刻苦好学,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朴实诚恳,作为教师,我真希望他们在毕业后能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至少有一个过得去的工作。但在“文革”中我却爱莫能助,只能完全不顾他们自身的条件,按照当时的“政策”——根据家庭出身和兄姐的“去向”,决定他们上山下乡的地点或工作岗位。一位有很强组织能力、文笔流畅的学生干部被分配下乡,父母为避免他去边疆,将他安排在家乡“投亲插队”。几年后再见到他时,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对我的询问只是木讷的苦笑。多少本来可以造就的人才就这样泯灭了。

有人认为1977年以后这几届本科生、研究生中出了很多人才,这固然是事实,但另一方面的事实是,这是10年或更长的时间积累起来的,如果以10年平均计算的话,人才的数量就很少了。还有人以此为理由,证明上山下乡或停办大学也取得了成绩。我很怀疑这些人中有没有“文革”的受益者,至少有些人对“文革”的祸害已经麻木不仁,因为要是没有“文革”,没有上山下乡或停办大学这样的破坏性运动,能成长的人才肯定会多出好几倍。我们这一代人与祖国一起走过了这段艰难的路,但最后能走到大学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不用说再大的劫难,就是“文革”再晚结束几年,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入学以后,我更体会到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的幸运了。开始听到邓小平关于让科研人员以六分之五的时间搞科研的讲话时,多少有些怀疑能不能做到,但实际上,我们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六分之五。我们研究所的教师告诉过我这样两个例子:谭先生“文革”前招收的一位研究生从入学开始时忙于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项“政治任务”,根本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有一年暑假,学校举办外语培训班,她要求每星期抽出一点时间参加,还是没有被批准。还有一位中年教师,多年来一直参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工作,每天晚上也安排工作,他提出能否让他有几个晚上在家看看《资治通鉴》等书,做点史料积累,也被领导断然拒绝,还受到批评。我们还发现,很多毕业于20世纪60年代的教师,在学期间真正上课的时间不到一半,工作后运动不断,就是搞业务、搞科研也得与“政治”实际结合,更没有个人研究的自由。所以尽管他们在大学工作了一二十年,却没有打下什么专业基础。

我在协助谭先生整理他的论文集时,注意到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好几年没有留下一篇论文。以后他告诉我:从1932年研究生毕业发表第一篇论文起,真正能搞学问的时间并不多。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1940年初他离开燕京大学奔向大后方,在内迁于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任教,战时生活艰辛,图书资料奇缺,根本无法做系统的研究。1946年他复员回杭州,不久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他奔波于杭州、上海之间,同时在浙江大学和暨南大学任“专任教授”,才勉强维持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停办历史系,他们学习了一年马列主义。转到复旦大学后就下乡参加土改,接着是“三反五反”、思想改造,都需要停课脱产。1957年起更是运动不断,运动期间停课是常有的事,就是不停课也未必还能写论文。“文革”的10年间,前两年完全不能搞业务,以后又只能结合“政治任务”或根据“政治需要”写论文,直到1977年后才逐渐恢复正常。所以他在年逾古稀后写成的论文竟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还多,尽管那时他已半身不遂,还同时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

只有祖国走上了康庄大道,我才能走上治学之路。从我们的老师到我们的同辈,大多数人都未曾有过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不仅是这一代人中的幸运者,也比老师和年长的一代人幸运,岂能不加倍地珍惜这样的机会?近20年来,我时时感到,从我们的老师到学生,三代人都在注视着我们。我时时感到,我不仅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而走在这条路上,也是为了弥补三代人的缺憾,为了同时代的那些不幸者。我时时感到的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使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愿望,越来越高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原来的梦想,却始终没有完全满足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20年来我不敢稍有懈怠,一直在路上一步步地行走。改革开放给我们铺就了一条坦途,但要走稳走快,走到前列也并非易事。现在回首往事,我还不知道是否走得很好,只能说尽了心,尽了力。所以我愿意将这些年里发表的文字选出一部分,保留下一串脚印。

同类推荐
  • 大都魂魄

    大都魂魄

    2008年的第29届奥运会,让北京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尽管作为六朝古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无疑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但是要想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认识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北京生活工作了50多年,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深情。2005年1月14日召开的北京奥组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这位身居高官的“老北京”,用庄严的语气,向国际奥委会承诺: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诗词的缱绻深情)》简介: 红楼韵味,如同酒香,历经两百多年的光阴,两百多年日月交替,到如今,恰似一樽陈年佳酿,历经时间的发酵和涤荡,愈发酝得鲜亮醇美、既浓且清,引人遇饮难忘、回味悠长。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将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笔的墨砚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方才酿出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酿美酒,以飨后人芸生各各悲喜。
  •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2009年中国故事精选

    本书精选集结2009年度最有代表性的故事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本书包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分别写于朱光潜的青年和中年时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青年们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修身、谈社会运动、谈爱恋,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培养能力,要有理想,勿随了世俗贪图近利。《谈修养》是作者十年后,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多了一些思考体验而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谆谆引导。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如沐春风。
热门推荐
  • 大方便佛报恩经

    大方便佛报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婚姻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婚姻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本书从伏羲和女娲兄妹相婚的传说谈起,直至辛亥革命时期呼吁婚姻自由的女性群体,从婚姻形式、婚龄俗制、民间婚仪、婚姻限制等方面,既认真分析古籍文献,旁征博引出土资料,又从国内外近现代民俗中获取珍贵佐证,力求历史线索与逻辑线索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融为一体,立体性、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古代婚姻异彩纷呈的发展历程。其中,产翁制的产生与消亡、女性地位的一度提升、门第婚姻的广泛盛行、贞节牌坊的备受推崇、娼妓面首的特殊存在等篇章,都会给人以某种教益和启迪。
  • 哑婚

    哑婚

    她要从挫败走向辉煌他要陪她从挫败走向辉煌顾知南曾说过:只要这府邸还姓林,就轮不到你们顾家放肆!她要将他们欠母亲的一点一点的讨回来她的身旁始终有当年救下的“小哑巴”却也只有他
  • 宠物小精灵之哲宇

    宠物小精灵之哲宇

    月光透过缝隙的枝叶投射下来,大树随风摇曳着自己的树叶,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昏暗……树枝之下,仰望在柔软的草地上的少年看着这个由无数星星组成的绚丽多彩的星空……也许回想着自己的快乐时光,也可能早已忘记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世界……这是一本作者脑海想象中所生的产物,仅此怀念曾经逝去的童年……(胡思乱想)标签:神奇宝贝、宠物小精灵、口袋妖怪、精灵宝可梦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外奶茶铺

    校外奶茶铺

    这边有一家奶茶铺开张了客官进来坐一坐讲一讲关于自己的故事?小说群:723584844
  • 执剑画山河

    执剑画山河

    李轻云本是个懵懂少年,无意间卷入天下第一帮——天宏帮的内斗,从此恩怨难了,是非不断。且看他如何从懵懂少年,蜕变成冷面剑客,执三尺青锋,绘万里山河。
  • 三千世界成就系统

    三千世界成就系统

    主角罗奇打游戏猝死,穿越到了一个灵气复苏的世界,意外获得了游戏里面的成就系统。?????遇到鬼了怎么办??????放心,我有成就【遇鬼就超神】。?????资质不好怎么办??????放心,我有成就【修行者】,修炼有加成。?????遇到了强敌打不过怎么办??????放心吧!我有成就【最能扛】,皮厚打不死。本书又名《成就有点儿多》。希望大佬们尽管用推荐票砸我,收藏也多多来一些。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全球人销量超过3000万册,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菊与刀》 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