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7200000026

第26章 京剧的黄昏(1)

旧时代的北京,有两个公共场所是极有名的。其一是茶馆(老舍写过),其二就是戏园子。可能因为京剧界雅称梨园,戏园子的命名,比后来的“剧院”、“剧场”等,多几分田园情调。老北京市民对城南的戏园子一往情深,不亚于巴黎的绅士贵妇对大歌剧院的热衷。至今仍能听见老年人怀念梅兰芳老板在天桥演的《贵妃醉酒》,找不到形容么如今广德楼正在重新装修呢。曲艺厅兼办舞会。跳交谊舞还是迪斯科?词,眼泪汪汪地唠叨:“那真叫绝了!”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称得上旷世风流了。那时候的“追星族”无论老少,皆叫票友,或玩票的昔日广德楼门庭若市,都是来听戏的。个“玩”字,透露出老北京人性格中的顽主气质,不只对花鸟虫鱼如此,即使再严肃的艺术也会产生游戏心理。这份心灵的轻松是异地少有的。看戏又叫听戏,一字之差,把握住眯缝起眼睛,用耳朵捕捉唱腔,脑袋拨浪鼓般悠扬起伏的陶醉状一一这才叫真正的戏迷呢,不痴无以成迷。

记得刚移居北京时,正赶上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甚至百货商店也在推销京剧面谱,我因忙于立足谋生,未有闲情逸致参加任何活动。后来虽以现代文人形象屡屡进出音乐厅、美术馆、豪华电影院甚至迪斯科舞厅,却总是与渐趋萧条的古老京剧失之交臂。直到前些天有人送来几套京剧票,问我可感兴趣,才恍然想起;我在北京七年,居然未曾现场看过一次京剧,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再打电话邀约其他朋友,大多数情况都跟我相似,甚至有听说是京剧票而婉言谢绝的。我惆怅地感到:京剧已快成了北京的记忆一尤其拉开了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距离。问题在于,是它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远离了京剧?所以我骑车去虎坊桥的工人俱乐部看京剧,带着补课的心情。京剧确实很古老了。据说全市的京剧表演,有时几个月也轮不上一台戏,这么发展下去有怎样的危机呢?但在剧场门口,遇见几个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手持人民币,问进门的观众是否有富余的票一一有一个典型是票友模样,在老槐树荫下悠然自得地哼着像模像样的段子,很明显已按捺不住“技痒”。我从他稍显粗绌的唱腔里却听出了希望。那天是几位名角演的《盗御马》、《打渔杀家》等片断,当锣鼓声震耳欲聋,着戏装的生旦净丑鱼贯登场,我仿佛重温了北京的记忆,或古典的北京,不知为什么,我耳畔仍萦回着剧场门外那位业余票友偷闲练功的声音一或许,这是今夜另一种画外音吧。

在电影业发达以前,老北京居民的娱乐生活中,看戏是最重要的项目。由于北京城历朝历代都不乏外来人口会集,市民们兴趣广泛,各路地方戏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与忠实观众,确实是“你方唱罢我登台”。黄梅戏、昆曲等等,都不如京剧幸运;自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北京城似乎对这项戏剧艺术情有独种,慷慨地贴上自己的标签,将之命名为京剧(俗称京戏)。北京是一国之都,所谓京戏自然也就是“国戏”一正如若干年代后北京话被定为普通话一样。徽班进京,走的是“上层路线”,从此京剧艺术便发扬光大、风靡全国,获得了惟我独尊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本土戏剧艺术的重大代表(或曰“国粹”),堪以和外来文化(譬如西方的歌剧、话剧乃至交响乐之类)抗衡。

徽班进京,最初赢得了游手好闲、附庸风雅的八旗子弟欢迎,于是有了“票房”、“票友”等特定的概念。这是京戏在清朝时得以“流行”的基础。正如《“批判”北京人》一书指出:“票友唱戏犹今之唱卡拉OK,自娱自乐也……最初是三五同好者凑在一起,拉起胡琴唱小段,既不带锣鼓场面,也不对外演出,纯粹自娱自乐。后来票友活动逐渐变到大场面上,开始唱整出的大戏,甚至粉墨登场,对外演出。”至于清末北京二黄(即京戏)流行,“因走票而破家者比比皆是”(见夏仁虎《旧京琐记》),那都是玩物丧志的结果,不能说是京戏误人子弟。

为了便于票友们的享乐,京戏有一部分出现在街头巷尾的茶馆,但大多是清唱,这样的场所也叫清唱茶楼或茶社。和饮食文化接轨,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兼顾声色之欢。若欣赏完整的正宗京剧,还得在设备完善的戏园子里,不仅音响效果、舞台效果好,而且氛围逼真,容易“入戏”。可见京戏虽有娱乐消遣的一面,但毕竟还是个严肃的剧种,需要感情投入的(或曰参与意识》。京剧行业之所以又叫梨园,是很讲究诗情画意的一一它终究追求在市声尘嚣中构筑一席超脱的净土、一方特立独行的世外桃源。人生是舞台,舞台上亦有人生一或人生的补偿。这就是它对现实所具备的诱惑力一难怪好此道者人称戏迷呢。

慈禧太后就是最着名的戏迷。颐和园内有一座雍容华贵的戏台;就是特意为她搭建的。戏楼子髙三层,层层可作舞台,它建在一座层楼四合的宫殿的天井里。会享受的西太后只要坐在对面宫寝的楼上“雅座”,就可凭栏观望、一目了然。山外青山楼外楼,两楼对峙,既使舞台与观众席有了某种“隔离感”,同时又使舞台上的悲欢离合缥缈鲜活如海市蜃楼……只可惜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凡夫俗子如我辈花两块钱买张门票就大大咧咧地在这空洞无物的“皇家剧院”逛了个来回,很不恭敬地吊了个怪腔怪调的嗓子也未遭到门卫制止。

平民化的戏园子大多在城南。酱如天桥一带有几座着名的戏园子,是那个时代的四大名旦常去表演的地方,当年也曾观众云集、掌声雷动。听戏时发出的赞赏,那叫喝采。只甚后来有一段时期,上演得更多的是所谓革命现代京剧(别称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以及《智取威虎山》之类。观众们的神态一律很严肃,不像是看戏,而是带着学习的心情。剧场也变成革命教育的课堂了。今年我又骑车去城南走马观花,惊异地发现:许多曾经赫赫有名的旧式戏园子,居然进行了现代工艺的装修,改成电影院、录像厅甚至迪斯科舞厅了。和现代盛行的影视艺术相比,古老的京剧或许捉襟见肘,它并不是给人以视觉的刺激,但重在调动观众的想像。汪曾祺说:“虽然戏台上尚司徒只是摇着一根马鞭,看不出他骑的什么”,但了解《封神榜》的观众看京剧《南阳关》,必然背得出那回肠荡气的唱词:“尚司徒跨下呼雷豹”……所以我肯定,京剧是一门想像力丰富的艺术。它之所以曲高和寡、趋于萧条,是因为在灯红酒绿的消磨中,现代人的想像力大大地退化了。诗意也成为让人费解的东西。

本世纪以来,京剧的命运几起几落,至今已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或老人的艺术)。如此推论下去是很可怕的。京剧最令我怀念的还是梅兰芳的时代,那也是它鼎盛的时代。听老人回忆,《贵妃醉酒》上演的时候,可真是万人空巷一几乎所有票友都云集到城南去了,即使票早脱销了,哪怕站在戏园子外面听几句也好。我去陶然亭玩,总要顺便拜访松柏庵,那儿有座大半个世纪前的梨园公墓。据京剧演员孙毓敏说:民国初年庙已残废,庙外有一大块空地。当时京剧艺人地位低下,晚景凄惨,有的流落街间,死后无处埋葬。由荀慧生发起,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杨小楼等人呼应,每人交300元大洋,买下庙前十二亩荒地,辟为墓地,专供艺人们死后葬身,被称为梨园公墓。修建了梨园先贤祠,祠内还设先人注,凡对戏曲事业有贡献的梨园界先人,都在祠内立有牌位。一代名优杨小楼、金少山等都先后安葬在这里……”离此不远,就是解放后创办的北京市戏曲学校。我有时看见青年学生在围墙那边练武功和吊嗓子。或许,这里正是京剧艺术记忆与现实的结合部吧。京剧的英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却怀念着那些以唱腔、身段、脸谱、台步征服人心的英雄。他们是过去年代的人们的偶像。霸王别姬、秦琼卖马、赵云救驾、宋江杀惜、林冲夜奔、杨家将及穆桂英挂帅……他们使死去的英雄复活了。他们在表演英雄的过程中成了英雄,艺术的英雄。如果说京剧如今巳是一门黄昏的艺术,他们身上却永远洋溢着朝霞的魅力一曾经映红过无数张中国人的面孔哟。观看有关的电影资料,倾听那些尘封的唱片,便能感受到那个黄金时代的光辉:金嗓子、银嗓子争相碰撞的嘹亮,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显得黯然失色。只可惜,我身不逢时,无法亲眼目睹那一群弄潮儿“手擎红旗旗不湿”的雄姿英发。

同类推荐
  • 刚果之行

    刚果之行

    《刚果之行》包含多篇游记,记述作者在刚果、土耳其、布列塔尼、阿尔及利亚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文笔精妙,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其中,《刚果之行》写于1928年,描写了美丽迷人的非洲风光:浩瀚的大河,浓密的林莽,鲜艳的花卉,以及各种令人惊异的自然奇观。那里殖民者的暴行也令他触目惊心,黑人的悲惨遭遇记录在他的笔下。对于作家本人,刚果之行促成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引起了他的思考,使他走向新的路程。
  • 越南星空下

    越南星空下

    本书一本旅行小说,一本在旅行中探讨爱和生死的虚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天熙因父亲去世和爱人的离去,而产生极大的痛苦,故孤身去越南旅行,寻找自我。在飞机上遇到越南人Kimminjong.在他的引领下,走遍越南的各个城市。在行走过程以及与越南人的相处中,产生对爱和生死的领悟。最终生活平顺,爱人回归。
  • 在路上,放下他

    在路上,放下他

    有很多故事正在或已经发生:鼓浪屿,苏州,九寨沟,乌镇,阳朔,杭州,大理,凤凰,丽江……这些地方连起来就像是一幅情感纪念地图。他和她,也许就是现实中的你我。行走于人生和风景的人们啊,那些不能如愿的爱,是否还潜藏在心里,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 石板塘(上卷)

    石板塘(上卷)

    洞庭湖南岸那一大片低矮的丘陵上,有一座孤零零的高山突兀而起。那山呈带状,高低起伏,绵延百里,很像一条卧伏的蚕虫,故名卧蚕山。但卧蚕山只是地图上的名字,老百姓并不这么叫她。当地人最重风水,起房盖屋时,讲究“前有照,后有靠,左右山环水抱”。卧蚕山巍然耸立,气势雄伟,形状颇有点像照壁,且终年郁郁葱葱,风光秀丽,还有许多历史遗迹、离奇传说以及名人的活动踪影。
  • 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

    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

    本书收录了一位拥有坚强不羁灵魂的女子独自走过的十三个地方,每个地点都有一个故事和一个浪漫传说,每个地点都是最令人向往的艳遇之地。用最流行的最温暖文艺风进行诠释,让人欲罢不能。
热门推荐
  • 净名玄论

    净名玄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辛卯侍行记(西北史地丛书·第三辑)

    辛卯侍行记(西北史地丛书·第三辑)

    由于陶保廉有亲历之实,其《辛卯侍行记》对于西北边疆一些问题的记载和认识应该说既有可信度也很有见地。因此,此书也成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书中对某些西北边疆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值得今人借鉴的。
  • 维生系统(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维生系统(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其实,在动物的身上也有着很多我们从未听过,看过的知识!下面就带你了解有趣的生物知识。
  • 《三字经》说什么

    《三字经》说什么

    提起《三字经》,很多人都能吟诵出几句,但是极少人是真正懂得这部经典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完善,现在的《三字经》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文化、哲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古代的小百科全书,是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学习、钻研的知识普及读物,同时也可以作为当代人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和大纲。这本书出于向广大成年人普及并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语言简洁流畅,既包含了各个学科范围的小知识,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同时还加入了很多当代文化环境下新颖的事例对比和新鲜解读,更加耐人寻味。
  • 直播之无敌荒野

    直播之无敌荒野

    不一样的荒野时光,带你领略无敌荒野的生活!
  • 噬灵武帝

    噬灵武帝

    灵云大陆以武为尊,南宫家族少爷南宫天直至十五岁未能觉醒武灵,受尽世人嘲笑欺辱。待到十六岁,他双灵觉醒,抬头对天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逆我,我便吞天。”(因为作者之前一直写仙侠,所以刚开始会有一点仙侠味,后面就不会了。)喜欢的可以加入qq群:930448109
  • 亲爱的盖世猫熊

    亲爱的盖世猫熊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猫熊,有一天他会踩着饺子皮,披着西瓜盔甲,戴着肯德基帽子,背着一麻袋吃的来找我”,少女双手相握一脸憧憬的对面前的男子说道。白黎上下打量了圆的跟个球似得少女,嘴角抽了又抽,忍无可忍的嫌弃道:“特么的白小染你有毒吧!”
  • 七侯笔录(全集)

    七侯笔录(全集)

    一个关于文化的离奇故事,一段关于文人的壮丽传说。几千年来,每一位风华绝代的文人墨客辞世之时,都会让自己的灵魂寄寓在一管毛笔之中。他们身躯虽去,才华永存,这些伟大的精神凝为性情不一的笔灵,深藏于世间,只为一句“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的誓言。其中最伟大的七位古人,他们所凝聚的七管笔灵,被称为“管城七侯”。一位不学无术的现代少年,无意中邂逅了李白的青莲笔,命运就此与千年之前的诗仙交织一处,并为他开启了一个叫作笔冢的神秘世界。七侯毕至之日,即是笔冢重开之时。随着少年与青莲笔命运的交织,笔灵以及笔灵背后隐藏的历史秘辛纷迭而至,诸多传闻、掌故以及沉积于历史底部的线索汇聚一处,古今彼此关合甚至超越了时空之限。管城七侯背后的千年道统之争,陆续浮现出来……
  • 异次元超进化

    异次元超进化

    世俗之恶,无穷无尽,永无宁日。人性本为善,世俗所有恶尘,皆由人所生,故自作孽不可活。既然这么想死,爷成全你!要么不做,要么不休。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我要做的,就是大开杀戒。毁灭尘世所有的罪恶与沉浮,清洗这片充满污点的肮脏世界。
  • 八零娇妻是神医

    八零娇妻是神医

    (新书《重生之最强蜜婚》安云衫穿越在一个逃了婚的女人身上,阴差阳错之下,女扮男装开启逆袭之旅,却惹了一个不该惹的男人~)古代玄医传人穿越八零年代成了人见人嫌的小寡妇!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贝思甜表示,不但要改变懦弱的性格,还要逆袭成为人生赢家,带领一家人走向人生巅峰。只是却不小心惹到了一个冷面男神!某人目光深邃悠远地看着她,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将她带回去。本文甜宠一对一,男女主身心干净~~~~VIP书友群433-016-085(五千粉丝值以上加,加群先在粉丝楼验证),普通群:561~92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