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姓名:周瑜
职称:中郎将、大都督
民族:汉
籍贯:庐江(安徽合肥)
性格:胆识过人,雅量高致
特长:音乐、军事策划
父亲:周异
母亲:不详
配偶:小乔(妾)
子:周循、周胤
女:周彻
签名档:好好做个低调有料的高富帅
大众印象:气量狭小,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参演剧目:《三国演义》《赤壁》《三国》等【剧情重现】
三国时期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才华,在赤壁一战前夕,决定设计将他除去,于是他命令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羽箭以作御敌之用。诸葛亮却说,大战在即,十日太多,改作三日即可。周瑜虽然震惊,但心里却偷着乐。周瑜唯恐诸葛亮说话不算话,还让他当众立下了军令状。
接到任务以后,诸葛亮没有立刻动手,直到第三日的凌晨,他才坐着船向着江北进发。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却只在船舱里和老友鲁肃饮酒弹琴,命军士们向着曹营摇旗呐喊。曹操听到喊声之后,因看不清江上状况,便令弓弩手放箭。等到大雾渐消的时候,诸葛亮命令船只掉头回去。这时二十只船上已经插满了羽箭,超额完成任务,把周瑜气得够呛。[1]
【真相揭秘·雅量高致的真高富帅】
因为罗贯中老先生的一支妙笔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周瑜和诸葛亮这对相爱相杀的黄金CP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他们一个年少气盛,一个儒雅温润;一个嫉贤妒能,一个心胸宽广。似乎连小孩子都能够在瞬间辨认出他们的形象来。然而,历史总归是历史。历史形象与影视形象之间相隔着一百个文学形象。
周瑜的堂祖父和祖父曾做过汉朝的太尉,父亲和叔父都是省级市的市长,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然而,周瑜并没有沾染上一丝官家子弟的坏习惯。相反,他打小文武双全,又是个音乐发烧友,更兼长相俊朗,风度翩翩。这样的条件无论搁当时还是现在,都一定是姑娘们眼里的理想丈夫。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周瑜与孙策一起率军攻占皖城(安徽安庆)。这孙策及其手下的东吴集团是当地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周瑜与孙策从小一起长大,亲如手足。后来还成了连襟。因为就在攻下皖城后不久,他们就分别纳了当地的两个美女大乔小乔做自己的红颜知己。为什么说纳不说娶呢?因为这姐俩的身份极有可能只是妾而非正妻。周瑜与孙策同龄,当时都是二十四岁。就算在现代也快接近晚婚年纪了,而在遥远的汉代,尤其是像他们这种出身贵族的男子,一般十五六岁之时,家人就已经要开始操办他们的婚事了。
所以那个时候,周瑜和孙策已有原配夫人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更何况,汉末门阀观念特别强,依着他们的身份,也不大可能在城破之后,没有禀明长辈的情况下就匆匆完婚。可若是纳妾,程序上就要简单许多。只要长得美,身家清白,一般就没什么问题。说得更直白些,乔家这姐俩,就是破城之后专门为孙策和周瑜准备的战利品。周瑜后来也曾对孙策说过,乔家姊妹虽然历经战乱,但能跟了我俩,也算是她们的福分。言谈之中,除了满满的自信以外,还隐约有一些自负之感。倘若两位乔姑娘真是正妻的话,周瑜当不会用如此居高临下的语气说这样的话。
当然,周瑜有这样的资本。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当上了建威中郎将(约等于国防部长),并且凭着战功闻名吴郡,前途不可限量。而彼时的诸葛亮尚在隆中待价而沽,等待自己生命中那个伯乐的到来。两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所处阵营也不同,甚至在赤壁之战之前,恐怕都没有见面过。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非要决一高下呢?您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就在周瑜和小乔结婚后的几个月,吴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将军孙策被人刺杀而死,临死的时候将江东之权交给了弟弟孙权,让周瑜、张昭等辅佐少主。周瑜很难过,可时局并不能让他难过多久。不仅外头有一群虎狼流着口水盯着吴郡这块肥硕地,就连吴郡内部也多有对这位少主不服的人在。周瑜心里明白,只有内部团结了,才能携手去抵御外敌。
所以,孙策死后,周瑜就用君臣大礼来对待孙权。一是向众人表明,如今天下大乱,汉朝眼见着就要灭亡了,咱们的这位少主将来可是有当皇帝的福分的,你们可不准欺负他。二是向孙权表明,您尽管放手去干,我将会永远跟着您,不离不弃。果然,这一招非常有效。吴郡的权力交接就这样平稳地过渡过去了。
不久以后,周瑜还给孙权带来了一位重量级的人才鲁肃——就是《三国演义》中一直被诸葛亮忽悠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好好先生。可事实上,这位鲁先生很有才华,也很有政治远见。他提出的“天下三分”之策,比诸葛亮还要早上好几年。为了留住鲁肃的心,周瑜还将鲁肃的母亲接过来好好奉养,让鲁肃非常感动,从此便死心塌地地留在了孙权的身边。
性情好,能力强,周瑜在吴郡的地位显然已经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人们对他又敬重又佩服。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大将军程普。程普和孙权的父亲孙坚差不多年纪,资历很高,所以很看不上周瑜这个“小毛孩”,经常借机生事。周瑜对此倒是很豁达,对他一如既往地客气尊重。时间一长,程普便有些不好意思起来,遂放下架子,主动与周瑜言归于好,逢人便说和周公瑾相处就像喝了蜜酒一样快活。
您瞧瞧,周瑜这样宽宏大量的性情,怎么就成了影视剧中小肚鸡肠的形象了呢?还真有些替他抱屈呢!
【剧情重现】
孙刘联盟为了共同抵御曹操,诸葛亮和周瑜定下了火攻之计。可当时正好是隆冬时节,江面上没有东南风。眼见这么个好计谋没法实施,周瑜不禁急火攻心,当即病倒了。鲁肃见状,就连夜去找诸葛亮想办法,诸葛亮将一张纸条交给了鲁肃,只说周瑜的病他能治。原来那上头说诸葛亮让周瑜建一座“七星坛”,自己登坛作法,就可以向上天借三日三夜的东南风。周瑜一见,果然病就好了大半。
一切布置完毕后,诸葛亮便在“七星坛”上施展法术。等了许久许久,东南风果然来了。周瑜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就愈发嫉恨诸葛亮了。于是,便在暗地里派了丁奉、徐盛两位将军前去拿下诸葛亮的首级。哪知诸葛亮早有准备,等丁、许二人追赶至江边的时候,他已经坐在一艘小船上随风飘然远去了。[2]
【真相揭秘·他才是赤壁之战的真正指挥者】
倘若让观众说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最好看的一段戏,想来,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太精彩了!连环计、苦肉计、借东风、草船借箭……每一幕戏都是一个典故。而每一个典故几乎都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是天上有地上无的神仙叔叔。可是,历史会很冷漠地告诉您,赤壁之战跟诸葛亮还真没啥直接关系,当时在江上指挥作战的人是周瑜。
赤壁之战的起因源于一场辩论。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军事重地荆州,并且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建业(南京)。这下东吴内部就炸开了锅了。所以这场辩论会的主题就是要不要投降曹操。正方辩手以张昭为代表,他的意见是:孙将军,如今曹军攻势正猛,咱们恐怕不是他的对手,万一城破,咱们的百姓肯定要遭殃,就连咱们这帮人恐怕也要成为他的阶下囚。但是投降就不一样了,不仅百姓无恙,连我们的身家性命和官位也都能保住,那不是很好吗?反方辩手以鲁肃为代表,他就一句话:孙将军,您赶紧把周都督给叫回来吧!
周瑜当时正在鄱阳督战,一听到同事们撺掇孙权投降的消息,心里就憋了一肚子无法发泄的火。他马不停蹄地回到建业以后,就匆匆去见了孙权。顾不着喝上一口水,就将自己的论点论据一股脑儿地讲给孙权听。首先,咱不能投降,因为咱们不会输。理由一:曹军若要攻打东吴,必然是劳师远征,将士的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理由二:北方人不习水性,咱们若跟他们拼水上功夫,他们没辙;理由三:虽然曹操有军队八十万,但据可靠消息,不过才十五六万,其中七八万还是从刘表那里接收过来的,人心不齐;理由四:关西还有马超、韩遂在盯着曹操,他若真敢举全国之力前来,也不怕后院起火?
孙权一听周瑜这番有理有据的话,登时就拔出长剑,砍掉了桌子的一角,恨恨地说,谁要再敢提投降,就是下一张桌子!您瞧,周瑜的脑筋多清楚,对孙权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完全用不着诸葛亮去“智激”,更出现不了所谓“舌战群儒”的场景。因为说到底诸葛亮是个外人,就算东吴要和刘备结盟抗曹,他仍旧是个外人。疏不间亲,断然不会出现周瑜劝服不了孙权而要劳动诸葛亮去劝的道理。
如此,我们心心念念的赤壁一战就要开打了。第一个出现的重要人物是老将军黄盖。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就是这位大爷!黄大爷说:“周都督,您派人打我一顿吧!我也好去找曹操投降,咱们的计划也就能实现了。”周瑜一见老头华发丛生的样子,便觉得有些不忍,可转念一想,舍不得黄盖套不住曹操。来人,打!
于是,黄盖就这样“背叛”了周瑜,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曹操的怀抱。为了取得曹操的信任,他献计让曹操把大大小小的船只都拴在一起以创造出如履平地的效果来:您北方军队不是不习惯水战吗?曹操一听,姜还是老的辣,看看这计谋出得多棒!周瑜看着曹军在江边忙碌的身影,心里不由得乐开了花。黄盖的任务完成得很不错呀,看来等到打了胜仗以后,一定要好好地犒劳犒劳这位大功臣。
终于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就在孙刘联军和曹军在水上激战的时候,周瑜突然向后一挥手,众将士立刻齐刷刷地向对面射火箭。木船一瞬间就全着了起来。江面之上火光冲天,照得赤壁的夜宛若白昼。周瑜一见此情此景,嘴角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笃定而从容的微笑:让你们惦记我们的地盘,这一次,定让你们有去无回!
曹操这下可是真慌了,千算万算也算不到那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黄盖同志竟然会诈降。如今每条船首尾相连,想逃也逃不了,这是硬生生想要把我们烧死在这里啊!曹操不由得仰天长啸,心想莫非这赤壁真要成了他的葬身之所吗?好在他命不该绝。尽管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尽管他的十几万军队死了大半,但他还是在部下的掩护之下逃了出来。一次失败算得了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曹操的内心可是很强大的。
虽然赤壁之战的规模远没有小说和电视剧里描述得那么大,但它仍不失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周瑜将一个优秀青年将领的胆识和谋略发挥得淋漓尽致。北宋文人苏东坡谈起这事,大手一挥,写下了两句经典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是豪情万丈!
【剧情重现】
周瑜又想和诸葛亮斗法了。这一次,他派了鲁肃去荆州告诉刘备,说周都督可以帮助他们攻打西川,等打下了西川,还请刘备将荆州奉还。实际上是打算趁机偷袭,夺回荆州的控制权。刘备在诸葛亮的提点之下,佯装同意了这项交易。
可就在周瑜集结军士来到荆州城下的时候,却猛然听见四周喊声震天,原来诸葛亮早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正好将计就计,来个瓮中捉鳖。周瑜一看便气得捶胸顿足,脸色剧变,旧伤复发,立马就从马上摔了下来。
周瑜回去之后,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有一日,他自知不起,便让小乔替他写了一封奏疏(遗书)给孙权。在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之后,吐血而亡。[3]
【真相揭秘·英年早逝的一代将才】
周瑜死了,是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留给后人的除了一声幸灾乐祸的长叹以外,就是那句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了。不得不说,这是周瑜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以后,周瑜的身体状况就亮起了红灯。可他并没有向组织要求请几天“年假”好好修养身心。相反,他趁热打铁,和程普一起进军南郡,与曹军大将曹仁隔江相持。不久以后,双方便展开了一场激战。周瑜在战斗过程中被流箭伤了右肋骨,登时就晕厥了过去,伤势非常严重。将士们见此情况,便只得先退兵等机会再战。
可周瑜是什么人?他可是生长于乱世中的一代将才。虽然看起来温文尔雅,可骨子里却十分执拗倔强,他可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曹仁捡便宜。于是,他就这样带着重伤前去营帐之中劳军,告知他们自己身体无碍,让他们定要奋勇杀敌,打赢这重要的一仗。如此,吴军士气大振,再次出战之时,打得曹仁铩羽而归。
这才是真正的周瑜。作为彼时吴军之中最重要的将领,他既要运筹帷幄,又要亲上战场,加之还要养伤,他可是很忙的。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和精力去挖各种坑让诸葛亮跳。所谓“一时瑜亮”,不过只是小说家和编剧们精心创作出来的故事而已。虽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戏剧冲突强烈的故事的确非常好看。但若要谈历史,咱们就不得不要较真是非曲直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再次向孙权请战攻打益州。这一次,孙权却有些犹豫了,犹豫的原因不是这场仗该不该打,而是该不该派周瑜去打。这倒不是信不过周瑜的能力,也不是有些影视剧中说的怕他功高震主,而是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孙权对周瑜一向是十分信赖和关心的。周瑜的母亲吴国太曾经对他说过,公瑾只比你的哥哥小一个月,你得像对待你的哥哥一样去对待他。孙权也算是一代英主,谁好谁歹他自然分得清楚。
不过最终孙权也拗不过他,几番思量之后,便只好下了决心让他出征。可让孙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分开便是永别了。
周瑜回到驻地后,还未来得及出征就染了病,加之他前两年的旧伤未愈,所以病情十分凶险。大夫们虽竭尽所能医治,却还是没有能挽回周瑜的命。周瑜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正是可以一展宏图、大有作为的好年纪。
说起年纪,还有个挺重要的误会要解释。很多年来,由于影视剧中演员的装扮,以及对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固化印象,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周瑜是个横冲直撞的“愣头青”,而诸葛亮是个成熟稳重的帅大叔。事实上,周瑜要比诸葛亮年长六岁,出道也比诸葛亮要早得多。
接着说正题,周瑜病逝的消息传来,孙权大为伤心,当即就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论私,那是他的兄长级挚友,有着所谓通家之好;论公,那是他手下最重要的一个将领,黄盖程普年事已高,吕蒙陆逊还差点火候,而周瑜,刚刚好。
之后,孙权特意为周瑜穿了丧服,亲自迎接周瑜棺椁回城。左右见到此情此景,心中都十分感动。孙权唉声叹气地对左右说道:“公瑾实为王佐之才,有辅国之功,天不假年,也是无可奈何。”
等孙权当了吴国皇帝之后,依然对周瑜念念不忘,说如果没有周瑜,就不会有现在的他。可见其对于周瑜的感情的确非同一般。假使周瑜真能看到孙权有这一天,应当也会非常高兴的。
【相关史料】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注释
[1]以上剧情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2]以上剧情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3]以上剧情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