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当东边地平线上渐渐燃起一簇火烧云,这种常属于夏季云彩的出现,意味着天气炎热,雨量丰沛、万物生长繁茂、蓬勃的时期已经到来!
透过火烧云,第一缕阳光被染的通红,落进了房府后院中。
此时,房玄龄身着紫色官袍的从卧房走出。而院外,早有房贵带着四名家仆等候多时。
不待他们问候,房玄龄便挥了挥手,几步上前,表情平静,但话语中却抑制不住,情绪有些激动地吩咐道:“去!库房将那物取出来!”
“是!”五人应声行礼后,便朝院中侧边走去。
在封建时代中,后院为主家及女眷就寝之处,奴仆是不得随意进出的,特别是男家仆,必须是有主家安排才可靠近。
片刻之后,四名家仆一人一角抬着一口大箱子从库房走出,房玄龄站在旁边神色紧张,欲言又止。好在房贵看到,紧跟在后面不时的叮嘱:“小心点,莫要脱手了!”
出了房府,一前一后两辆马车向前行驶,穿过朱雀街,一座巍峨的宫殿渐渐显露出来……
大兴宫!
后称太极宫!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为大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为“西内”。
唐睿宗景云元年改称太极宫。其南为皇城,北倚长安北墙,北墙外为西内苑,内苑之北为禁苑(隋称大兴苑),东西两侧分别为太子居住之所——东宫,以及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掖庭宫。
承天门前,此为大兴宫正门,是《周礼》中“三朝制度”里的前朝部分。当朝廷遇有赦宥、或除旧布新,或接受朝贡,都将会在这里举行大朝会。
穿过承天门,就是以太极殿为中朝,皇帝主要听政视朝之处,每逢朔(初一)、望(十五)之日,皇帝均会来此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
不过,今日并非朔、望之日。以横街为分界,过了前皇城在行便是皇宫,房玄龄转而向西路过掖庭宫出了皇城,然后沿着城墙向北而行,出了长安城门右侧不远便是西内苑。
而玄武门就位于西内苑中,通进此门便是内廷(三朝制度中内朝部分——两仪殿,只有少数大臣可以入内商谈国事)。
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便是在这里发生!
继续往北过了西内苑,再往东便是禁苑。房玄龄叫停下了马车,四位家仆也从另一辆拉货马车上抬下木箱,跟在其身后。
来到大安宫前,守门处一位腰佩仪刀的禁军见到,立即屈卑上前,“卑职见过魏国公,不知大人所来有何吩咐?”
“陛下何在?”房玄龄摆摆手,脚下未停向内走去,目光无意间扫过那柄仪刀。
作为天子近侍,仪刀是作为大唐少有的四制式装备之一。刀身狭长,施龙凤环、装以金银,由工部精力制作。
也由于工序繁琐,每一柄都是不可任求。
而同为唐刀四制,二曰横刀,三曰障刀,四曰陌刀。
横刀,配刀,非战刃,其身狭直,小镡,长柄。
障刀,障也,盖用障身以御敌。
陌刀,长刃,因体而重,一刀力尽,人马具碎。
……
“回魏国公,陛下昨晚一直到深夜才入睡,此刻依旧在偏殿还未醒来,国公爷是否先行祭拜太上皇?”听到问话,充当禁卫的不良人连忙回答道。
“嗯,去正殿。”房玄龄微微点头,转过身指向身后说道,“你叫上几人,抬着此物去陛下房前,我随后便到。”
“是!”禁卫应声抱拳,朝身后挥了挥手,立刻就有四名禁军守卫上前,从众家仆手中接过木箱。
而他本人,在近卫的引领下,越过正门,穿过庭院,不多时便来到一处宫殿前。
房玄龄驻足抬头望了一眼,便匆匆退去鞋物进入正殿中。入眼处,一尊金丝楠木打造的棺椁摆放在大殿正中。
一番祭拜之后,他缓步退出来到侧殿。殿中,李皇帝俨然已经洗漱完毕,正坐着手里捧着一杯浓茶品尝。而下方不远处,被带来的木箱子已经被打开,露出了里面由木和铁构成的器物。
“微臣…见过陛下!”
李皇帝缓缓抬头,一双眼眸黯淡、布满血丝,面色憔悴。
“房爱卿来了,坐!”
“谢陛下!”房玄龄拜谢后,走到一旁坐垫跪坐下,便开口道:“陛下要注意龙体!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人人皆有那么一遭。现在大唐正值重要时期,一切抉择都离不开陛下,陛下可要宽慰些!”
“朕何尝不明白!朕只是有些不甘心……”李皇帝放下茶杯,一手揉揉额头叹声道。
话说一半,李皇帝摆了摆手道“算了,不说了。”
然后又指了指下面,问道:“不知爱卿带来的这是何物?有何作用?”
提到木箱里的东西,房玄龄瞬间来了精神,起身走到下方,声音都有些颤抖着说道:“回陛下,这就是臣无论如何也要来此的原因!首先还要恭喜陛下,拥有此物,至少可保我大唐百年国运啊!”
说到国运,李皇帝也来了精神,虽说“恭喜”一词此时极为不妥,但是能让堂堂左仆射违背场合说出此话来,可以猜测此物必定有什么不凡之处!
“爱卿细细道来!”
“诺!”房玄龄起身走到木箱旁边,里物被取出,激动地说道:“陛下请看!此物为曲辕犁,整体由是十一个部件组成,是臣那次子——遗爱所造,与现农耕所用的直辕犁和长辕犁相比,其身更为轻巧,操作也是十分灵活。
来之前臣便在家中试过,没有了笨重的犁架,此犁能节省下一半的人力和牲畜,而且耕出来的泥土更深……”
李皇帝听到此处,拍案而起,指着曲辕犁一脸难以置信,“可否当真?”
“回陛下,臣句句属实!”房玄龄掷地有声继续说道:“事关国运,臣岂敢造作,陛下可令人准备一下,一试便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