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03800000003

第3章 深度社交时代的巨变

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集中资源和精力去深化社交,而不是仅维持泛泛之交。在社交的时候,唯有从拓展广度转换到挖掘深度,才能获得社交的价值,而关于这一点,那些善于交际的人早已经了解,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从社交广度走向社交深度

多年前,腾讯公司曾经提出了社交网络中“二度人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最初解释为:一个人的一度人脉是自己最直接的朋友圈,而二度人脉则是由朋友的朋友组成的圈子。许多人都为这个概念叫好,因为二度人脉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们需要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意味着人们需要尽可能找到更多的朋友,将人际关系进行拓展。

可实际上,这个概念很快就走向终结,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二度人脉中涉及的身份问题感到疑惑,“朋友的朋友”“同学的朋友”或者“朋友的前妻”之类的称呼容易引起一些隐私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二度人脉过分看重人际关系的扩张而没有重视人际关系的强化。

如果把问题从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那么也是同样的情况,盲目扩张人际关系的做法可能会让人们建立起更多无效社交。盲目拓展社交广度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社交需求,甚至成为时间浪费、精力浪费的代名词。如果对人们日常的交流模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多数人都将社交模式定位在二度人脉上,也就是说人们更加倾向于寻找新的朋友,尤其是在一个重视人际资源的时代,人们肯定希望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应用人际资源。

而整个社会文化也将人际关系的拓展当成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很多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决定了生存和发展,而在发展人际关系的时候,人们的关注度会停留在社交广度上,即认识更多的人,但问题是认识更多的人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利用更多的人际资源,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帮助一个认识的人解决麻烦,双方想要建立更为稳定的关系,往往还需要一些社交基础,这些社交基础就来源于更加深入的交流。

有个自称梦先生的人在网络上留言:“我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几乎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很多人都和我有过一面之缘,彼此之间聊过几句话,或者大家都碰过几次酒杯,互留了电话。”所以梦先生应该有一个很长的“陌生朋友”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有他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同学的亲戚、同学的朋友,有客户的客户、客户的朋友。他将名字存着,即便这些人从来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再次出现,他依然存着,并乐此不疲地开启新的名单。

这个梦先生可能就是你,是我,可能就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很多人都执着于扩大自己的这份名单,并认为这是一种挖掘生活潜力的方式,一个人一辈子可以认识多少人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数量应该很大,但问题在于没有人有足够的精力去经营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更现实地说,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拓展人际关系,还不如抽出时间专门经营好更加适合自己且更为稳定的那些人际关系。

从视野拓展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突破自己现有的生活圈和人际圈,去接触更多的人,但是这种接触并不是单纯地留个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地问候几句,而应该有更多的交集。在社交过程中,人们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社交的深度上。如果对整个社会的运作和人际资源的利用进行过分析,就会发现合作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而合作本身就是建立在深度社交的基础上的,即便是一些一面之缘的人,也必定在合作之前有过相互了解,而且是深入地进行了解。

拓展社交广度并不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几乎可以轻松结识更多的人,但社会节奏的变化,各种信息的膨胀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使得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成为一种奢侈。如果回想一下自己的社交状态,那么人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平时自己是否会对同事和领导说真话;是否对自己网友的真名有所了解,或者说是否对他人使用了真名;是否真心对待每一个朋友;是否每一周都有时间和朋友谈心;是否会经常惦记着老朋友、老同学,并希望了解他们的现状;是否会主动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是否了解朋友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是否真的做到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否真的牢不可破。

当人们意识到交朋友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的时候,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能变得越来越远,因为人们可能会将精力集中在结交更多的人上,而非与人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系上。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更好地探索社交的深度,需要想方设法将日常中的一些社交方式进行延伸,因为只有深度交流才能够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感情,产生黏性,才能升华彼此之间的联系,并让双方建立更加稳定、更加深入的社会关系。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深度社交更符合人们的现实需求,更加符合人们一直以来对社交的期待——“对方对我有什么帮助”,而想要获得帮助,就应该弄清楚你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帮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社交生活的成功与否,一个人拥有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否,并不在于认识的人是多还是少,而在于人们是否把握住了社交的深度。这里提到的深度社交是指在社交活动和社交网络中获得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或者可以加上优质性。人们往往需要更多优质的内容来充实自己的社交生活,需要更多优质的朋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广度社交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它只会成为人们巨大的负担。

深度社交时代:通过社交提升自我

对于许多人来说,社交只是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找几个朋友喝喝茶,聊一些陈年旧事,或者谈一谈各自生活的趣事,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是一种消耗品。正如很多人每到一个新地方就喜欢结交新朋友,他们将这种社交的愿望当成强烈的兴趣爱好,对他们来说,认识新的人就是开心的,无论对方是否真心实意,无论对方是否真的愿意深入交往,都无所谓,他们愿意消耗更多的时间来维持这种社交的状态。

对于很多成功人士来说,社交不只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而在于借助社交关系拓展生活的发展空间,通过社交活动来提升自我,这种提升更多时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种提升有很多方式,认识更多的人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能力,每个人想问题、看问题以及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结识更多的人,往往有机会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获得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式。

据说扎克伯格经常去大学里和其他教授进行深入交谈,彼此之间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而通过这些深入社交,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尔·盖茨经常会结识一些青年企业家,然后找机会在一起吃饭交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许多人认为盖茨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根本没有必要去认识更多的人,毕竟他自身的朋友圈就已经足够强大了。但是对他来说,认识更多的好朋友,无疑能够增长自己的见识,能够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尤其是一些新兴领域的创业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创业模式都是非常新颖和潮流的,盖茨认为自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还有一种提升就是对于人力资源的运用,当人们通过深度社交认识更多的朋友时,就等于积累了更多的朋友,这些资源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升提供帮助。这也是深度社交的一个重要的优势,更是人们专注于社交的一个原因。马云、柳传志等人创办了湖畔大学,多年来上百位学员报名进入湖畔大学,而进入湖畔大学学习的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商界精英,他们也能够通过深度社交认识更多的商界朋友。著名的政治家基辛格曾经策划了一个名叫《融合》的学术季刊,专门向那些知名人士约稿,然后双方在私底下会针对稿子的内容进行讨论,这也使得基辛格拥有了广泛的资源。

这些人都是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同样需要更多的外在帮助,同样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提升自我。社会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和智力,而85%来源于个人的情商,来源于个人的社会关系,其中深度社交下的社会关系最可靠,也最具实用性,它是将人际关系转化成资源,并将人际资源转化成成长助力的重要原因。

罗先生原先是国内某外资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他是一个很有想法和追求的人,工作能力也很突出,但是一直没能获得重用,而且他也缺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2014年10月份,A公司的经济顾问之一凯莉回国祭祖,当时她应邀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交流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说,当时很多人都去听她演讲,而演讲的内容也非常吸引人,当时引起了轰动。罗先生当天也前去参加活动,并在会上认真听取了对方的谈话,凯莉的谈话让他眼界大开,但是他有一些地方并不认同对方,比如在企业新人管理和产品创新方面。所以在会上,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嘲讽,但凯莉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并微笑着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

在会后,凯莉主动找到了罗先生,两个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虽然依然充满了分歧,但是彼此之间一见如故,凯莉原以为罗先生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管,询问之下,才知道对方只是一个普通职员,这让她更为敬佩。在那之后,两个人经常通电话,并且还会针对市场开发、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2016年,凯莉受邀成为B公司的高级顾问,这个时候她向公司推荐了罗先生,认为此人将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正因为如此,罗先生顺利进入B公司上班,而他的价值也开始日益凸显出来,依靠着强大的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他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慢慢进入事业的巅峰。可以说,正是凯莉的大力推荐,使得他的人生轨迹彻底发生了变化。

从某个角度来分析,深度社交更像是一个考核的模式,只有那些能够建立深度社交关系的人才值得交往,只有通过深度社交才能找到更合适的交往者。一般来说,通过深度社交建立的朋友关系往往更加稳定,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有更多共同话题,往往会有更多的共同经历、共同的价值观。这种稳定性是自我提升的一个基础,很多成功人士非常看重深度社交的作用,他们往往是深度社交时代的引领者。对他们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而社交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可以处理好社交生活,可以深化社交模式,那么就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益处,社交活动就像是一个能量场,能够让人从中获得更为强大的能量和力量,而且这种能量获得最经济最安全。

事实上,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深度社交对自己带来的帮助,能够意识到深度社交具备的价值,人们将会在社交中保持专注,将会在深度社交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这是促进自我成长的重要助力。

社交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奇怪论证

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Mark Granovetter)在人际关系网络效益研究中曾经提到了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强关系主要是指一个生活圈和工作圈中的人际关系,比如一起生活的家人和亲人,一起工作的同事和朋友,有过共同生活经历的同学,这些人相处时间比较长,以至于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会存在很多相似点。

弱关系是指圈子以外的人,通常是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人,比如朋友的同事或者朋友的朋友。弱关系的人在生活中缺乏交集,彼此之间会因为各种沟通障碍和现实问题而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如果让人们猜测哪一种社交关系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许多人都会认为是强关系,按照马克·格兰诺维的说法,一个人的强关系通常不会超过150个人,但人们觉得这些人足够帮助自己解决各种问题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生活中尽管很多人都在谈论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真正依靠朋友或者亲人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马克·格兰诺维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有16.7%的人是通过所谓的熟人渠道找到工作的,反而有超过50%的人是通过那些一年只见一两次的圈外朋友来找到心仪的工作的。由此可见社会中的一些有效人际关系往往不是通过当前人际圈来建立的,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在每个人所处的层次和朋友圈中,周围的人都和自己差不多,当自己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的朋友也难以解决,真正需要拓展的关系也许就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除了帮忙之外,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沟通,通常人们会觉得强关系的人更容易进行沟通,双方之间的话题也更多,尤其是一些交心的朋友往往可以分享很多秘密,但事实上在社交中,真正能够进行深入交流的人反而不是所谓的亲人朋友,话题多并不意味着聊得深入。

彼此之间太熟悉了,反而没有深入沟通的欲望,每天和朋友一起煲电话粥,会和朋友打招呼或者相互寒暄几句,谈来谈去都是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老话题:这个月工资多少,准备去哪里玩,什么时候一起聚餐,打麻将赢了多少。这些大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没有什么营养。

在本书开头的时候,谈到了泛泛之交,诸如在酒会上与人嘘寒问暖,在路上与人打招呼,和久未见面的同学互留微信,这些都属于无效社交,而人们在无效社交上花费的时间非常之多,这是人际交往的一个严重误区。其实,与朋友之间的一些交流也属于无效交流,虽然这些谈话可以暂时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会对朋友之情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反倒是一些弱关系的人,能够彼此建立起比较深入的联系,很显然这种弱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联系往往更加纯粹,沟通双方也更容易保持专注。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乔治·格雷恩(George Graen)长期致力于人际关系维度的分析研究,他曾经采访了超过500名硕士毕业生创业者,询问他们有关重要信息以及渠道和反馈的有效帮助来自于何处,结果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所需的有价值信息主要来自于客户和业务伙伴,而这些客户和业务伙伴与创业者之间只有单纯的业务联系,但是双方却依托这种弱关系有了更深层的交流。

Z是一位职场达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都很好,而且人缘很不错,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内,他的工作业绩一直都是公司里最好的。同其他职场人士一样,Z也经常会陷入困惑,也会面临困境,会求助于他人,但是在所有获得的重要信息中,他承认客户给予的帮助最大。2016年,他接受公司的指令与一家供应商公司进行谈判,结果对方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此前的价格,对方决定抬价,这让合作谈判迟迟没有进展。随着谈判日期的临近,Z向另一个客户诉苦,结果对方在安慰之后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表态自己能够理解对方的要求,但是有关价格的修改需要特别向上级请示,并委婉地表示公司高层需要一点儿时间来计算各方报价。结果第二天,供应商就妥协了。

Z认为在平时的聊天中,一些看起来关系不够密切的客户,反而能够说出更有价值的内容,能够进行深度交流。

亚利桑那大学的教授汉考克·杰弗里(Hancock Jeffrey)也曾做了一项调查,在所有接受采访的人当中有超过60%的人表示对于最亲密的10位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或者转发的信息缺乏新鲜感。他们反倒认为那些刚刚认识或者联系不紧密的圈外朋友所发布的信息更有内涵,他们更愿意与这些人进行深入交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强关系的人往往相互了解,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会比较随意,平时交流的都是一些内部流动和传递多次的旧信息,而且会慢慢形成一种闲聊的沟通习惯,整个交流容易陷入套路和固化模式之中。这样的沟通往往难以产生优质内容,人们会发现和身边那些关系比较亲密的人长期交流之后,获得的高价值信息会越来越少。此外,比较亲密的人彼此之间更加信任,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不太注重对技巧的展示,就像有的人会经常与家人发生争吵,会和朋友因为某个话题而争论不休,人们似乎并不太重视如何更加有效地说服他人。

而弱关系中,双方通常会更加谨慎,而且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关系也不那么亲切,因此会更加尊重,他们在交流中更加善于运用各种技巧,会相互讨论、彼此监督和批评,更容易发生思维的碰撞并产生颠覆性的创意;他们会更加重视交流的质量,毕竟一次不好的交流,一次无意义的交流都可能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互动,他们必须把握好每一次的交流机会,为了说服对方,为了获得对方的谅解和信任,他们会努力提升说话的水平,并将谈话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正是因为如此,弱关系反而能够有效促成深度交流。

如果说强关系更加重视情感的抒发,而弱关系则更加注重了解信息、拓展视野。对强关系和弱关系的论证,并不意味着就要牺牲掉强关系,或者努力发展弱关系,而是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社交态度,如果用面对弱关系时的社交态度和技巧来面对强关系,那么人们就能够更好地利用强关系的优势来发展深度社交。

社交关系三要素

汽车销售大王乔·吉拉德有一条著名的“250定律”:每一个人的身后都站着大约250个人,这些人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同事,这些人构成了一个人的交际圈和生活圈。乔·吉拉德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要轻易忽视任何一个顾客,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朋友,因为每一个顾客和朋友的背后都拥有一个更为庞大和复杂的交际群体,只要把握好每一份资源就等于把握了掌握250份资源的机会,就等于间接地积累了250份人际资源。

这个250定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条销售的铁律,也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指导,但人们也对这个定律产生了误解,他们可能会将传统的社交扩张与人际资源利用进行对比,认为社交扩张就意味着人际资源的扩张,但两者从来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想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社交版图中的一员并不难,平时可以在饭桌上添加一个陌生人的微信,或者记住一个陌生人的电话,然后彼此寒暄几句,这样一个新的社交对象就产生了,但是严格来说,这个新的社交对象并不能说是新的人际资源。一般来说想要让对方成为自己人际圈中的一员,双方需要建立更稳定的关系,需要有更加深入的交谈,而不是简单几句问候。

乔·吉拉德喜欢发送名片,喜欢对每一个顾客问候,但是他不是泛泛地与顾客们说上几句话而已,而是会想办法强化彼此间的联系,比如他会记住每一个顾客的名字,然后给每一个人寄去贺卡,建立顾客档案,还会巧妙地与每一位顾客进行交流——从生活到工作,从孩子到经济,从车子到人生品味,他总会找到别人喜欢听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有效梳理了自己的弱关系,有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乔·吉拉德虽然认识了更多的人,但绝对不是无效社交,而是一种深度社交模式。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认识人,同样是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单中加入更多的名字,吉拉德就可以获得社交的成功,而多数人就只能在无效社交中浪费时间呢?这就涉及了社交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共同经历、价值取向以及利益关系。

——共同经历

在谈到强关系的时候,涉及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共同经历,虽然有共同经历的人未必就能够建立起强关系,但是共同经历的确为彼此之间关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同的经历就决定了人们拥有更多共同的话题,这些话题本身就具备了深度社交的优势。

比尔·盖茨当初之所以安排鲍尔默进入微软公司,就是因为对方也出身哈佛,两个人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这样的校友关系为鲍尔默与盖茨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奠定了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双方在这一层关系上有了深入交谈的机会,两个人经常一起谈论微软的发展和战略方向,而这就为鲍尔默进入微软并成为CEO铺平了道路。

那些致力于打造深度社交的人需要借助共同经历来达到这一目的,毕竟相比于一般人来说,那些拥有共同经历的人会在对话中更有优势,但人们仍旧需要警惕诸如强关系下出现的那些社交问题,避免让这层关系成为进一步交流的障碍。

——价值取向

本着人以群分的原则,价值观往往决定了人们的社交倾向,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选择和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进行交往。比如道德高尚的人会选择和谦谦君子待在一起,喜欢做慈善的人会选择和慈善家待在一起,淡泊名利的人会主动与淡泊名利之人待在一起。一般来说,拥有相同价值观是人们选择社交对象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尤其是当人们拥有独立意识之后,人们对于价值观是否一致会非常看重,这也是决定双方是否愿意进行深入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当价值取向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时候,人们必定会对进一步的交流产生抵触情绪。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博学多才的老教授,年轻人特意去了老教授的故乡,带了对方喜欢吃的芝麻饼,还拿上了对方的几本书前去讨教。见面之后两个人还聊了一下各自家乡的事情,聊了一些生活中的话题,年轻人还对老人的饮食起居表达了关切,可是当双方谈到学术问题时,年轻人无意中赞美了老教授的研究,“您要是能够将这些研究出售给那些私人教育机构,绝对可以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

老教授很快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功利心太强,他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研究课题学术化、教育化,而年轻人则希望挖掘这些研究内在的经济效益。于是他很快停止了谈话,并婉言结束了这一次的交谈,年轻人只能怏怏不乐地离开。

——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是整个社交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借助经济利益来赢得他人的关注,并为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创造条件。最常见的就是经济利益上的合作,比如商业合作、商业谈判,通常一方想要与另一方深入讨论合作项目,或者建立更加稳定的关系,就会以利益作为社交的筹码,可以说利益关系成了深度社交的一个重要保证。

罗杰斯和索罗斯曾经是投资领域的黄金搭档,两个人拥有良好的投资理念和出色的投资技巧,两个人共同成立了量子基金,开始在股票市场和投资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而双方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够满足彼此的利益需求。罗杰斯是优秀的投资分析大师,而索罗斯负责操作,他是反向操作的大师,两个人的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事实上,两个人的性格迥然不同,而且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两个人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同样拥有出色的才华,以及利益上的互补,使得双方能够在一起合作多年。

相比于前面两个要素,利益关系更为现实,而且也更具效用,不仅如此,利益关系经常和其他要素结合起来。想要打造深度社交模式的人需要重点从共同经历、价值取向、利益关系入手,把握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合理使用深度社交的软件和工具

在深度社交时代,互联网的社交软件也在不断进步,为了营造更好的社交氛围,为了强化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很多社交软件都开发出更好、更全面的社交功能,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完成社交体验,并且确保人们可以进行深度交流。实际上如今有很多重要的交流都是通过社交软件来进行的,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建立起来。比如年轻男女会通过社交软件来建立感情,一些企业会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招聘和面试,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寻找合伙人,虽然很多人最后仍旧要通过线下的见面来强化这种关系,但是网络社交却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实互联网社交有一个优势,它几乎是面向整个世界的,只要人们愿意就可以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完善和提升社交功能,那么将会有效提升社交效率,而且还能够有效挖掘社交深度。毕竟人们可以在社交软件上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且确保这些观点可以被更多人了解,然后志同道合或者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比如在知乎上,人们可以在上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其他人则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不同的解答者往往会从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进行解答。提问者和解答者之间,不同解答者之间往往都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补充。

王先生在中山大学毕业之后就曾接触电子商务,并且想着在广州自主创业,一开始他将目标锁定在电子产品的外贸生意上,但是由于对相关流程不熟悉,就在知乎上发出了请求,结果很快获得了一个好心网友的回复,对方曾经接触过外贸工作,于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每次王先生提问,对方都会仔细做出解答。一来二去,王先生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宝贵的建议,两个人也渐渐熟络起来。后来王先生一想为什么不邀请对方一起创业呢,对方毕竟有过类似的工作经验,于是就提出了请求,结果对方考虑了两天之后,跑到广州和王先生见面,两个人很快敲定了合作事宜。

同样地,许多人在贴吧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往往会引起某些人的共鸣,这个时候他人会在贴吧中跟帖,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而这些跟随者又会引起更多的共鸣,带动更多的人。不仅如此,人们会在贴吧中变得更加活跃,会积极参与各种讨论,而很多人可以在分享中建立良性的关系,一些人会建立一些网络社群,并且约定一个固定时间进行交流,在社群中经常会有人提起某个话题,然后大家针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度分析和交流。

互联网社交的一个优势就是人们不用面对面交流,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社交场景变得无关紧要,人们不用担心自己失去话语权,互联网的社交软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发泄的窗口。如今的社交软件大都具备互评机制,为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和日常对话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发言,而不用担心因为地位问题、身份问题出现不敢发言的情况。由于每个人都是相对隔离的,彼此透露的信息也不充分,因此人们可以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于线下面对面交流时的隐藏和掩饰,线上的互动内容可能更加真实一些,人们的顾忌更少一些,这有利于深度社交的展开。

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来说,互联网成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通道,他们不用担心别人会看见自己的窘迫。在互联网的社交软件上,有很多性格内向或者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都会在软件上注册,并且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上保持与人对话的积极性。事实上,如今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尝试着借助社交软件来帮助社交恐惧症患者培养社交的感觉和勇气。当然,很多人也会因此而变成宅男,甚至和现实社会脱节。心理学家也证实了社交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获得了更多深度社交的机会,可是如果过度沉迷在这些软件中,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那么就会丧失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导致现实社交功能的退化,对于社会活动的融合能力也会退化。

由此可见,人们需要适度使用社交软件,不要产生太大的依赖性,而对于那些不擅长社交,不擅长深度社交的人而言,最大的阻碍是自己,如果自己缺乏社交的能力,缺乏社交的态度,那么即便借助先进的网络社交工具,也难以摆脱无效社交。

同类推荐
  • 故事与人生

    故事与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个自己演绎的故事,把别人的故事放到自己的现实中来,将人物角色换位进行对比和思考,这样不仅能获得宝贵的经验,还能收获一些极其珍贵的感悟。感悟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所谓感悟就是通过接触和认识,而得到的新的认识。感悟能使我们认清形势、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并让自己的思想进步、信心增强、人生目标明确。
  • 这样说别人才会愿意听 这样做别人才会重视你

    这样说别人才会愿意听 这样做别人才会重视你

    谁都想让自己说的话有人听,都想让自己做的事情被人重视,那么如何去说、去做就是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人缘,是否受到别人的欢迎,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不仅受到其地位和出身的影响,更取决于他是否学会了说话做事的艺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才华横溢,却总是四处碰壁,步履维艰;而有些人尽管资质平庸,却能够步步为营,无往不利。很多人为此困惑,迷茫,而本书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从说话的技巧和做事的诀窍入手,告诉人们说话做事如何才能有效率,以生动的例子和含义深刻的评述告诉读者说话有人愿意听,做事有人重视的奥秘所在。"
  •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像猫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工作

    人是万物之灵,但是万物之中还有其他许多可爱的生灵。与人类接触最多的,恐怕就是随处可见的猫猫狗狗了。有的人喜欢它们,有的人讨厌它们,不管怎样,它们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地方。能让身处职场的你学到精妙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实用的工作哲学,能够帮助您成为人际关系达人,最终实现职场上的成功。 本书将向您呈现猫咪身上特有的处世哲学和狗狗身上独有的工作哲学。
  • 心态决定一切

    心态决定一切

    本书从做人做事的心态这一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心态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和对于命运的重要性。内容基本涵盖了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几乎所有的心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各自将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告诉读者如何防治坏心态以及如何培养建立好心态。保持健康的心态,从现在做起,克服悲观与消极,倡导乐观与积极,获取生活与事业的成功。让你的命运随着你的心态改变而改变。
  • 哈佛口才课

    哈佛口才课

    哈佛大学有着全世界最为出色的沟通学大师霍莉·威克斯、谈判专家巴泽曼;哈佛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测评、话语艺术测评的分值都远远高出美国其他同类学府的学生。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长侒归顾里

    长侒归顾里

    机智聪慧少女vs温润如玉将军本文一半剧情线一半感情线。------------------------------------------------那年你说“你要带我回家”,便从我便成为你的信徒,此生,护你所护,爱你所爱。你说你的心愿是能护一方周全,那我的心愿便是护你周全。长侒归顾里,顾里有长侒。只恐长侒从此无顾里,顾里从此别长侒。
  • 来日可方长ya

    来日可方长ya

    你的出现,就足够占据我余生的那些年……?
  • 青春无极限:实现梦想的十大创新思维

    青春无极限:实现梦想的十大创新思维

    本书讲述了创新思维就是摆脱惯用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思维独辟蹊径,让我们的智慧遍地开花。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采撷到更多的奇花异果。
  • 中国与西方的管理学比较

    中国与西方的管理学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方针,我国企业千方百计地学习和效仿西方的管理模式,并大量引入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但标准的西方管理模式并不能造就优秀的中国企业。这本书作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研究精神,对中西方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的比较,以现代中国企业的视角考察我国管理之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学的差异,批判当前那些“现代性等同于西方”的流行思维和做法,提出中国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与西方管理学“以物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完全不同,西方管理学注重制度,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天人合一,顺天应人。作者认为,中国的管理之道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国人所共通的,中国管理之道比当前西方管理学更具有普适性,将会像今天的中国功夫一样,发挥全球性的影响力。 作者颠覆了我们对当代西方管理学的认识,提出要回归管理学的本源。管理是一门艺术,中国的管理之道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区别于西方的形式逻辑,以辩证逻辑、系统的平衡方式方法、高超的管理艺术形成中国特色的王道管理学。
  • 别说你懂写网文

    别说你懂写网文

    本书由网络文学的基本概念说起,从写作技巧到作品分析,从读者心理到营销策略,最终谈到作者的个人成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仅给网文作者架设了一座成长的阶梯,也为网文读者描绘了一幅网络文学的全景图。
  • 异界之次元岛主

    异界之次元岛主

    张昊穿越异界荒岛,自荒岛开始崛起,且看他如何带领着无尽次元中的英雄人物,在这个充满斗气与魔法的世界混得风生水起!
  • 礼俗消费与地方变迁:江浙锡箔的物质文化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礼俗消费与地方变迁:江浙锡箔的物质文化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区礼俗消费,从锡箔背后丰富的故事讲起,涉及思想观念、技术、国际贸易、税收、社会运动,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研。
  • 双圣镇神荒

    双圣镇神荒

    李小天,一个小山村的普通穷小子。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普通家庭。本来以为自己会一辈子就这样快乐的生活在这里,直到有一天有人问他,你的前程在哪里?从那以后,李小天便开始了他的追寻前程之旅。
  • 顾少你的老婆是神棍

    顾少你的老婆是神棍

    一觉醒来,身为修真界的金丹老祖林易安竟摇身一变,变成了与自己同名同姓倾国倾城却软弱无能的林家大小姐还出现了一个冷冰冰的老公!说好的不爱她装装样子那他黏上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