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7000000012

第12章 逝去的风格——浪漫派钢琴大师(7)

科尔托生于瑞士,他主要的老师有两位——德斯科贝和杰梅。前者可能是肖邦最后的学生。除了科尔托,德斯科贝还教过拉威尔、萨蒂、哈恩和里斯勒。杰梅则是当时法国最著名的钢琴教师。科尔托于1896年从杰梅班上毕业并获一等奖。他的视野远比演奏钢琴要开阔得多。他是位德国音乐的崇拜者,1898年至1901年在拜罗伊特当合唱指导和助理指挥。1902年他在法国指挥了《众神的黄昏》巴黎首演,后来又指挥演出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当然,他还积极介绍法国当代音乐。科尔托原本可以成为法国指挥学派的一代宗师,但他后来还是在钢琴演奏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的音乐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很繁忙,卡萨尔斯—蒂博—科尔托三重奏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室内乐组合。1907年起他接替普尼奥担任巴黎音乐学院钢琴高级班的教学,1919年又创办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他长长的学生名单中,最著名的人物有哈斯姬儿、李帕蒂、莱菲比勒、车尔尼—斯特凡斯卡、恰尼等等;晚年时,他还教过弗朗索瓦。科尔托在二战期间支持维希政府和在德国演出的行为被视为通敌,被停止演出一年。战后虽然在法国不受欢迎,但他的音乐会在英国和意大利还是有相当多的观众的。他的演奏一直持续到1958年前后。

科尔托的演奏融理智的权威性、贵族气派、阳刚之气和诗情画意于一炉。虽然他还保留着极少数浪漫派的手法,但他首先是个理智的现代派演奏家。看看他录制的曲目便一目了然,几乎找不到李斯特和莱舍蒂斯基的门徒们喜欢的沙龙小品。科尔托有着一手高超的技术,但是从不炫技,他从来不使人觉得他只是个技巧家。他的错音一直是人们的话题,不过那是他1946年恢复演出后的事了,在1940年以前他的技巧是很准确的,偶尔会有一两个错音,比霍夫曼和霍洛维茨少得多。不少评论家把他的错音归结为没时间练琴,其实看看科尔托编的肖邦练习曲就知道他是怎么练琴的了——他写了大量的练习注解。在这一点上阿劳的看法比较可靠:科尔托的错音还是心理上的问题。

他留下了很多录音,其中的精华部分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二战结束前。科尔托最擅长的是浪漫派作品,他尤其被广泛认为是肖邦作品的代言人(尽管有人更推崇鲁宾斯坦的波兰血统)——还有谁能把肖邦弹得那么诗意盎然而又气势不凡呢!科尔托的肖邦作品录音的核心之一是二十四首前奏曲,这也是肖邦上承巴赫,下启浪漫主义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品。科尔托前奏曲的完整录音有四个,分别录制于1926年、1933年、1942年和1957年,其中的差别并不是很大。1926年的演释最富有诗意,也更细腻,技巧状态也是最好的,在Naxos发行的CD之前,这个录音是比较稀有的。1934年的录音由EMI的reference系列发行。四十年代的录音收录在EMI法国公司发行的六张一套的廉价版里面,这个录音里的错音最多,演释更趋于内在,平铺直叙。四首叙事曲也是科尔托诠释肖邦的核心曲目,在两次完整录音中也是二十年代的版本比较好,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尔托对这四部作品的整体性诠释,这在当时的钢琴家中是很罕见的。这个稀有录音如今也由Naxos发行,音质上佳。EMI的六张肖邦作品的套装还包括两首奏鸣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十四首圆舞曲,都是科尔托在鼎盛时期的录音。堪称经典的是两次全套练习曲的录音,虽然在技巧上漏洞不少,但充满诗意,是把肖邦练习曲演释成音诗的范例。

科尔托对舒曼和李斯特作品的诠释也是权威性的。在同时代的钢琴家中,他录制的舒曼作品数量最多,包括《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利安那》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他的演释非常尊重原谱,不作任何删节和改动。在风格上,他演奏诸如舒曼的《克莱斯勒利安那》和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都没有什么浪漫派的痕迹,而是现代式的直译,突出大型作品的结构感。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弄臣”幻想曲》还特别展现了科尔托完美的技巧。科尔托和当时最著名的瑞士男中音潘采拉在1935年还合作录制了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潘采拉对弗雷、迪帕克等法国艺术歌曲的诠释至今也没有被超越,而他演释的德国艺术歌曲也非常精到,这是他们留下的最珍贵的历史记录。此外科尔托还录制了韦伯和门德尔松的重要作品,包括韦伯的奏鸣曲、著名的《邀舞》和门德尔松的《庄严变奏曲》。

法国作品当然也是科尔托的最爱,弗兰克、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重要作品他都有录音留存。弗兰克的《前奏、圣咏与赋格》、德彪西的《前奏曲》第一集在科尔托的手里弹得比当时任何法国钢琴家都更有气势、更具对比,对作品架构的把握也是无与伦比的。

科尔托的录音里很少有浪漫主义钢琴家们特有的沙龙音乐,这也是他是现代派的明证。如果想找到他作为浪漫主义时期人物的特征,只有在他最早的声学录音中寻觅了。那是1919年的录音,包括圣—桑的《圆舞曲—练习曲》、李斯特的《轻盈》和两首阿尔贝尼兹的西班牙小品。其中展示出来的惊人技巧,可以和列文涅媲美。

这些稀有录音由Biddulph转录成CD,效果出奇得好。除了钢琴文献的录音外,科尔托和他的著名三重奏组留下了许多珍宝级的室内乐录音,他还指挥乐队录制了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2012年是科尔托逝世五十周年纪念,EMI公司发行了四十张CD的纪念专辑。

其实从几年前EMI就开始把老一辈演奏家的录音进行“打包”,但最让人振奋的还是这套科尔托的纪念专辑。在此之前,很多珍稀的录音只能在Biddulph、APR、Music&Arts或者日本EMI厂牌中寻觅,他们有的早就绝版,有的限量发行,很难搜集齐全。这次的专辑涵盖了从1919年至1959年科尔托几乎全部的录音,包括最早的Victor公司录音、声学录音时代的舒曼协奏曲和《狂欢节》、四次肖邦前奏曲的录音、科尔托与蒂博早期室内乐录音。最后三张还附加了1958年至1960年科尔托解说的几首贝多芬奏鸣曲,并示范了其中的几个乐章,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哈罗尔德·塞缪尔(HaroldSamuel,1879—1937)生于伦敦,他早期的私人老师是阿尔贝尼兹和米歇尔·汉伯格,然后他进入皇家音乐学院。1894年塞缪尔首演时的曲目是门德尔松的《D小调协奏曲》。为了开展作为独奏家的职业生涯,他还演奏一些炫技作品,不过很快他便觉得炫技不是他的喜好,开始专攻巴赫的作品。

1898年他在伦敦演奏了《哥德堡变奏曲》,那个时候伦敦还没有人知道这部作品。

塞缪尔的独奏生涯并不顺利,他教学生、做声乐指导、弹伴奏,直到1919年,他才在伦敦举行了全巴赫曲目的音乐会。很快,塞缪尔就建立起一个听众群,欣赏在钢琴上以巴赫原来面貌演奏的巴赫作品。在那个时代,巴赫键盘作品的演奏基本处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在钢琴上演奏巴赫—李斯特、巴赫—陶西格、巴赫—布索尼,另一个就是在古钢琴上演奏巴赫作品。塞缪尔通常都是以五到六场独奏会的形式系统地演奏巴赫,绝不会有重复的曲目,而且他可以完全背奏巴赫所有的键盘作品。当时著名的古钢琴家兰多夫斯卡责备塞缪尔不用拨弦古钢琴演奏巴赫,塞缪尔针锋相对:“兰多夫斯卡夫人,我不喜欢拨弦古钢琴。”

1923年至1931年,塞缪尔录制了一些巴赫作品——降B大调和C小调帕蒂塔、《A小调英国组曲》《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C小调幻想曲》以及两首“平均律”中的前奏曲与赋格。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1923年之前,唱片中录制巴赫作品的可谓屈指可数:布索尼录过一点点“平均律”,几个《G弦上的咏叹调》;克莱斯勒和津巴利斯特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乐队部分居然只是弦乐四重奏。相比之下塞缪尔的录音是真正有分量的。

唱片中的演奏呈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完美技术,迅速、流畅,具有极佳的柔韧度,演释让人一目了然,风格非常现代,浪漫派因素比起以现代风格著称的施纳贝尔和菲舍尔还要小得多。塞缪尔的演奏使巴赫作品各声部之间纹理清晰,节奏、分句、速度的选择都十分明智。在动态上他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他结合击弦古钢琴固有的动态特点,将其自然移植到现代钢琴上。

虽然塞缪尔以演奏巴赫著称,但他的曲目范围要广泛得多,从伊丽莎白时代到拉威尔无所不包,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很杰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更多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独奏唱片。

最后的浪漫:霍洛维茨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1903—1989)是浪漫派大钢琴家中的最后一人,也是这一行列中唯一出生在二十世纪的人。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从而也成为在现代演奏风格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最独树一帜的钢琴大师。

霍洛维茨从小就显示出绝佳的音乐天赋,十一岁时弹琴给斯克里亚宾听,受到了赞扬。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后,他最重要的老师是布鲁门费尔德,同门的重要钢琴家还有巴雷勒和尤金娜。在俄国巡回演出了一段时间之后,1925年12月霍洛维茨在柏林首演获得成功,然后是巴黎和伦敦,1928年又举行了纽约的首演,曲目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他和托斯卡尼尼的初次见面是在1933年,继而成为这位伟大指挥家的女婿。他在美国迅速成为头牌明星,并于1944年加入美国国籍。霍洛维茨的演奏生涯曾多次中断,最长的一次是1953年至1965年,其间没有举行一场音乐会,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他的演奏风格也多次转变,这一点很像李斯特的学生罗森塔尔。五十年代以前他的演奏是强劲、清朗、直截了当的,具有罕见的力度、速度和强大的控制力。进入六十年代后,矫揉造作的风格开始潜入他的演奏,诠释作品比前一时期要夸张得多。而八十年代,他又体现出精致和纯净的风格,尽管还保持着一丝当年的力度,但大大发展的是纤巧风格。不过,无论霍洛维茨处于哪个时期,他都是人们疯狂崇拜的对象,连钢琴家们都对他顶礼膜拜。

霍洛维茨大量地录音,包括录音室和现场。和他的演奏生涯一样,他的录音也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最早的录音录自他1928年赴美国演出时,包括德彪西的《对洋娃娃唱的小夜曲》、“卡门”变奏曲、肖邦玛祖卡、斯卡拉蒂—陶西格的《随想曲》,如今这些录音都分散在RCA的CD中。EMI的三张CD是他在欧洲的商业录音,包括第一次“拉三”和李斯特奏鸣曲,都弹得直截了当,速度飞快。德奥作品他演奏得不多,但贝多芬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和舒曼的《托卡塔》都是极其精彩的演释。RCA发行的全集共二十二张CD,覆盖了他整个演奏生涯,一大半是单声道录音,立体声录音则集中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主要有纪念他在美国首演的“拉三”以及八十年代伦敦和大都会音乐会的现场录音。Sony的十三张CD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立体声录音,其中斯卡拉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斯克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经典演释成为他集德、俄之大成的明证。DG公司的七张CD则是霍洛维茨晚年录音室和部分重要音乐会的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已经发行或还未发行的私人录音,多数都是现场。

霍洛维茨的协奏曲录音大都集中在他演奏生涯的早期。APR发行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中,第一协奏曲是很罕见的录音,录制于三十年代卢塞恩的现场,弹得并不好,连霍洛维茨自己也认为那是一场比较无聊的演出。而1948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弹得最好的一次,速度适中,灵感迸发,录音效果也不像RCA录音室版本那样干涩。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霍洛维茨标志性的曲目,APR的现场录音效果很糟,主要是要忍受巨大而不规则的背景噪音,不过钢琴声音转制的还算过得去。这个版本是最能体现霍洛维茨在现场制造高压电场能力的佐证。在六十年代复出后,他就再也没有录过“柴一”。

和绝大多数浪漫派钢琴家一样,霍洛维茨也热衷于作曲,不过主要的作品还是改编曲。比才的《卡门》、索萨的《星条旗永不落》、李斯特的《拉科齐进行曲》,还有些二手改编,比如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圣—桑的《骷髅之舞》,再加上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等一些浪漫派的保留曲目,构成了著名的CD——返场小品集。

在德奥曲目方面,他留下的历史录音有海顿的《降E大调奏鸣曲》、莫扎特的《F大调奏鸣曲》、贝多芬的“月光”以及舒伯特的最后一首奏鸣曲,都是他第一演奏风格时期的经典录音。他和米尔斯坦合作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也是罕见的室内乐录音之一。

舒曼、李斯特、穆索尔斯基、斯克里亚宾的大型作品构成了霍洛维茨最著名的浪漫派作品诠释范围。其中斯克里亚宾的第三奏鸣曲和十六首前奏曲录制于1956年的录音室,舒曼的《幻想曲》、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 (被霍洛维茨彻底改写)都是音乐会现场的私人录音,最近才由Sony公司发行。很多大型作品在七十年代之后就很少再公开演奏了,因此这些现场的历史录音就显得弥足珍贵。

霍洛维茨热情地宣传现代音乐,这些东西很适合他有些神经质的气质。他留下的很多现代作品录音都是世界首次,包括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巴伯奏鸣曲,都为后人的演奏订立了非常高的标准。RCA发行的“私人录音”第二集都是现场录音,包括很珍贵的三首德彪西练习曲,卡巴列夫斯基奏鸣曲、前奏曲和巴伯的《漫步集》的首演现场,从中可以听到他对现代元素非常敏感,而他的超人技术则制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响效果。

霍洛维茨于1989年去世,浪漫派的钢琴演奏就此绝迹了。在霍洛维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风格已经完全统治了钢琴演奏的舞台,布伦德尔和波利尼成为人们的偶像,人人都在追求完全遵循乐谱的所有细节,众多的国际钢琴比赛也为现代钢琴家们订立了一个个演释的“标准”。但是,当人们觉得听了太多相似的演奏之后,开始怀念当年浪漫主义黄金时期的丰富多彩时,那种浪漫派绰约风姿的感觉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了。

同类推荐
  •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

    《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一本对音乐大师的敬仰之作,重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心路历程,记录他们在演奏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大师和他们的音乐并不遥远,这本《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会带你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有他们创造出的迷人世界。
  •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

    本书收有35篇研究唐代碑石与文化的文章,有“《张士贵墓志铭》所反映的问题”、“唐代的学士”、“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魏征的史论观”等。
  •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

    中国直到东汉时期才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是我们祖先为世界文明史作出的重要贡献。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北方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个黄金时代,宋代**窑系除了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宫廷还建立了汝窑、钧窑、哥窑等官窑,生产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元编著的《中国瓷器》主要介绍了有关瓷器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说瓷、中国瓷器种类、中国瓷器史、中国**瓷器、瓷器的吉祥图案、瓷器的保养。
  •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本书选收他近三十年间美术历史与评论文章,其中有关20世纪中国画发展、西方绘画的引进、油画的本土化、画家的历史命运与历史评价等文章,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曾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将画家的艺术活动置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察,是作者思考的特点。对绘画作品不作纯理论分析,而是与艺术家社会生活和思想境界相联系;对当前艺术潮流与风格观念的评说,总是与中西文化艺术的整体历史相映照。这种个人情感和历史余晖的相互渗透,使他有关现代中国美术的思考有别于一般专业理论著述。
  •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主要内容分为佛教绘画的起源、汉魏六朝时期等章节。《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的大智慧

    曾国藩做人为官处世的大智慧

    曾国藩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但是他影响了几代人,人们至今仍然对其顶礼膜拜。很多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梁启超说:“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毛泽东年轻时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即使是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则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捧读不辍。
  •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

    本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他哭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本书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论

    本书由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组织编写,作为重庆市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我国及重庆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从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学位管理、研究生思政建设及专业学位发展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教育进行了系列的理论探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夏季悠远时光

    夏季悠远时光

    夏珍从小认识了沈江树,虽然两个人在小学毕业以后分开,沈江树却对她念念不忘。到了高中夏珍认识了那个叫祁林的少年,她的心开始悸动,朝夕相处之间,两个互生爱慕。而此时沈江树和他继父的女儿秋琳又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之中,一段关于青春的故事由此开始……
  • 魔种无尽

    魔种无尽

    圣光普照之处,同为暗影滋生之时。世界在神秘力量的推动下,再次开始暗流涌动。这是一段少年勇者和伙伴们在世界各处冒险的故事。-----------------------------------------------------新人新书,深知奇幻不易,稳定更新中,还望各位读者老爷们大力支持。
  • 肆记

    肆记

    人类,大陆的寄生虫,掠夺大陆的血液,采食大陆的血肉,做成激素促使他们的文明发展。终于,他们迎来了最辉煌同样也是最肆意的时代——蒸汽时代
  • 我成了万界代言人

    我成了万界代言人

    “我死了,我又活了!”云牧歌死了之后被穿越者协会会长复活了,还成了万界代言人。从此之后,诸天万界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生活如此美丽,跳跳舞不好吗?为何无尽深渊里的魔头要毁灭世界?难道是为了找存在感?简直莫名其妙!!
  •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最早应用航空技术的国家之一,为人类航空探索曾做出重要贡献。从1909年冯如驾驶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动力飞机首飞成功开始,中国航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航空历史的大国,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系统完整介绍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的专著。根据林左鸣董事长提出的编写中国航空工业史的要求,在航史编修办的组织下,作者孟鹊鸣查阅和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编写完成了这部《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总史: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填补了此项研究及出版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