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89500000010

第10章 十,励精图治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普庆元年的正月初一,皇帝设家宴于西苑新落成的长乐殿。这是贵人柳氏入宫以来首次以主妇的身份主持操办的一场团圆家宴,所以凡事亲力亲为,不容些许错漏。

自从皇帝为了柳氏跟自己的生母周太后发生冲突,周太后审时度势,终于让步,同意纳柳氏于内闱,并赐予其“贵人”的位份。至此贵人所在的西苑长乐殿与皇后所居的内廷承天宫便隐然成为两个互不隶属的天地——汪皇后在承天宫掌理后宫,而柳贵人仍在西苑做她的当家娘子。

因为皇帝下朝后常常赖在西苑不想动弹,非要柳贵人三催四促才肯挪驾前往内廷去见一见他的后妃。柳贵人对此有些不安,官人与娘子这样的对白,只能在西苑私底下说说,出了西苑,内廷除了皇后,还有一大群女人等着皇上布施雨露。

嫁入君家,始为君妇,侍奉高堂,以尽孝道,乃是大义,柳贵人屡屡在皇上面前提出,自己要去内廷侍奉拜见两宫太后与汪皇后,毕竟她们是母后与大妇,于情于理,她都得做小伏低,定省问安。但是皇帝怕她受委屈,对柳氏的提议不置可否,况且周太后曾经明确发过话,说她不想见到柳大贵人,就让贵人安心呆在西苑,太后那里和中宫皇后那儿,都不需要她去请安拜望。

只是现在随着周太后的娘家兄弟获得重用,太后娘娘与皇帝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融洽,太后因此还赏赐了许多礼物给西苑的柳贵人,这足以说明太后已经不把柳氏视作外人。

柳贵人于是提议,希望一大家子人齐聚西苑,热热闹闹的过个大年,贵人的这个想法,深得皇帝的嘉许,皇帝也觉得借着年节的喜庆,把宫里的不和、不快、不悦之事统统化消,这也正合“普庆”这个新年号的喻意。

所以在年前,皇帝向两宫太后问安的时候,郑重地提到了此事,延年宫陈太后自是没有话说,连声称许贵人知书达理,凡事想得周到。

颐寿宫的周太后得知这是柳贵人的主意,也是一反常态,笑呵呵地满口应承;皇后那里,见皇上的兴致大好,自然更不会拂了皇上的好意,当下让身边的近侍去关照御膳房,将各处的贡物择优送去西苑。

李贤妃和孙淑妃已经好久都没去西苑转转了,一直都听小内侍们说,长乐殿未央殿是如何如何的奢华富丽,巧夺天工……于是心里痒痒的,一直想着要去走走逛逛,如今柳贵人请客做东,两位妃子的兴致自然比谁都高。

燕国长公主寡妇孀居,大过年的总是呆在宫里,好借着别人的热闹来冲淡自家的苦恼。所以就算皇上和柳贵人不请她,她也一定要掺合其中,何况她是个大媒,理当占得一席。

所有该来的人中,只有永福宫的唐贵妃告病未来。贵妃娘娘这回是真病了,病得还很不轻。伤心、失望、怨恼,加上再受到惊吓,这几重打击,便是个铁人也扛不住。

唐贵妃隐隐听说,中元节皇帝郊祀回宫后,因为没能见到柳贵人,所以发了很大一通脾气,皇上把一切都归罪于自己和母亲陆夫人到周太后那里告密。

说来这事,唐贵妃真是后悔不迭,本想借着太后娘娘的助力,柳氏即使不被处死,也肯定要被赶出宫闱,结果皇上动怒,这一怒连太后娘娘都认输服软,柳氏就此被封为贵人,风风光光地独宠后宫,再不用象从前那样藏着掖着地难以见人。也因为这事,皇上迁怒于自己和母亲陆夫人——虽然永福宫不是冷宫,自己也没有被降谪,但皇上从此绝迹不来,母亲春水侯夫人也不能象从前那样可以随时随地进宫来探望。

躺在病榻上的唐贵妃心境萧沉,外面热闹的年节景象都与她没有丝毫关联,她觉得自己象个被所有人抛弃的孤儿,绝望地发现自己身处的永福宫是如此的孤寂冷清。

新春正旦,长乐殿里,暖意融融,春色无边。

太后皇后等人的大驾到来的时候,皇帝和柳氏身着民间的家常衣裳,亲至宫门口相迎。

皇帝说:今日家人聚宴,共享天伦,所以不必拘宫廷礼数。朕今日欲仿效民间,在座彼此只论母子夫妇姐弟之情,合家同欢共庆,两宫太后及皇后诸妃公主等当须尽意。朕与贵人亦给母后,皇后,诸妃公主准备了民间衣饰,请二位母后及皇后先行宽衣。

这玩法果然新鲜别致,周太后点点头,笑道:今日大年初一,家里人团圆聚会,原也不必拘那些礼数。皇帝既然如此说,老身带头便是了!

于是自两宫太后以下,各人都换上民间的家常衣裳,红红绿绿,花团锦簇的有着寻常民间的洋洋喜气,跟宫里服饰的雍荣华贵相比,到也别有一番清新素朴的风味。现在长乐殿里便连侑酒传菜的小内侍们也都是青衣小帽,一付京城酒楼的小伙计打扮。

席间,柳贵人执壶而皇帝敬酒,笑语温言,殷情备至。太子则和姐姐宁安公主绕着桌子嬉闹游戏,燕国长公主在酒桌上不断的讲些市井笑话和街坊趣闻给大家听,周太后与汪皇后闭处深宫,都没听过这些街市流言,于是缠着长公主问这问那。

普庆元年的第一天,长乐宫里所呈现的景象,就是这一派老少和睦,居家宴乐的盛世图景。陈太后对此油然生出许多感慨:福生无量天尊!但愿家和人兴,民富国强,年年有此景象,岁岁有此祥和!

这一场宴会,太后皇后诸妃等人都觉得极其新鲜,自然都是兴致盎然,所以由始到终每个人都是红晕生脸,笑意吟吟,灿若春花之盛开。

普庆元年的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的过完了。过了正月十五的元霄佳节,皇帝和诸司百官便都恢复了正常办公。而头一天上朝,皇上就下旨大赦天下,并对天下的举子加开恩科。

皇帝现在已经把权力操在了自己手中,所以他每天都要在仁德殿听取三位宰执的奏报,回到西苑的未央殿,又会埋头于奏折表章之中。娘子希望她的夫君能够造福天下,恩泽万民,他只有更加努力,去实现娘子的期望,做一个万众期盼的圣主明君。

而让皇帝欣慰的是,他所力推的新政,开局就很顺遂,万年侯宋家和春水侯唐家似乎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偃旗息鼓,不但乖乖交出了把控多年的政事军务,而且还很识相的退归宅第,不复问事。象太尉唐明就以老病为由,在家闲居静养,不是奉朝请,平常都不轻易入朝面圣。

所有这一切都让皇帝心情大好,因为心情好,精力也就格外旺盛,处理政事就不象以前那样容易厌倦,尽管宰执们向他汇报的情况并不容皇上有太多的乐观。

皇帝所用的三位宰执,太宰周如喜是唯唯诺诺、哼哼哈哈的一个人。他能够当上总理枢机的太宰,纯属是因为胞姐周太后的关系,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但凡朝堂上有什么讨论争执,他都从来不去坚持自己的立场或主张,一切但以皇上的意见为己意,遇事概不违逆,有旨马上遵行。

皇帝刚开始用他的时候,只是为了削夺宋知远的相权,顺便提升一下娘舅,让母后能因此欢喜欢喜。皇上其实知道周如喜办不来大事,所以并没有长期用他为相的想法,只打算将就用些日子,以之为过渡,然后加个虚衔,象太尉唐明一样高挂起来。现在周如喜这么温顺听话,皇上倒是越来越有点喜欢昌盛侯的老实顺从了。

碧山侯陆正己在先帝文宗朝便已闲退在家,如今年过半百,正感慨时光虚度,一事无成,突然天降鸿运,平步青云,一下子当上了尚书左丞,这可是同知军国大事的副相,陆正己当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经营。因为久不在朝,加上根基未稳,陆正己小心谨慎,不敢稍露锋芒,一切都以巩固手中这得来不易的权位为主。至于国家积弊,既然行之多年,必然根深蒂固,想象割肉医疮一样一刀割除,怕是难以实现。因此在政事上和和稀泥,做做好人,便成为他待人处事的态度,这自然就谈不上能有多大的建树。

三位宰执当中,只有中书右丞柳子安性格顽强,办事认真,上书言事往往直言不讳。有时候皇帝烦了,欲退朝回宫,而他尚有事未奏,那么就会上前拉住皇帝的车驾,不肯放皇帝离开。有时候为了某件事,皇上已经决心让步了,聪明的也就息事宁人,顺水推舟。柳子安却不肯予以通融,他会连连递上奏折,反复陈述理由,非得让皇帝改变态度不可。

他是个执拗的老夫子,凡事总要理出是非曲直才肯罢休。碰到这样的右丞,皇帝有时候会很头疼,有时候又很放心,觉得三位宰执当中,总算有一个是能勤勉办事的。

就象眼下因为兴利除弊的事,右丞大人趁着过年的空闲,撰写了一份奏疏,疏中提到当今天下有三大积弊的论调。所谓三大积弊,一是,贪官污吏遍布国中,欺上惑下,结党营私,粉饰太平;二是,赋税徭役沉重,与民夺利,民不堪负担;三是世族豪门,巧取豪夺,横行不法,大肆兼并,穷奢极侈,为逞一己之私,全不顾民生艰困,天下非议。

柳子安断言,此三弊不除,则国无宁日,民心渐失,终致大乱。柳右丞并说:皇上委臣以重任,臣当肝脑涂地,恪尽职责。如今之状,威权出自官府豪门,财利归于世家巨室,升斗小民,日夕劳作,而食仅果腹,百姓万民苦之久矣!长此以往,恐非国家社稷之福!皇上欲中兴国家,急需除此三弊,如若听之任之,则民心失尽,到时悔之晚矣!

为此右丞大人提出了三大对策:整治官场,肃清吏治,应先从撤并衙门,裁汰冗职开始。朝廷因事设人,一事一职,使事事有主管,人人有差使,而吏部户部负责考校嵇核,御史时加暗访明查,谏议随时匡正得失,以此作为官员升迁罢黜的依据;对于民生艰困,朝廷官府应该减赋薄徭,以省民力,樽节用度,使有余饶,抑制豪强,以利民生;广开言路,以求民意;至于世族豪门,皇亲国戚,若有不法,即予弹压,削封除爵,没收产业,充实国用,一举两得,若王子能与庶民同罪,天下何愁不能大治!

柳子安的奏疏,皇帝看了觉得有些道理,所谓的三大积弊虽不象柳夫子说的那么严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皇帝因此把奏疏发给宰执们会商,希望议出一个兴利除弊的法子来。

因为这事,周太宰破天荒地跟柳右丞在政事堂争得面红耳赤。虽然他也同意奏疏中说的官吏贪腐,结党营私,于小民多有侵害损夺,应该大力整治官场,肃清吏治。但其后说什么苦之久矣,民心尽失,悔之晚矣……太宰以为这都是危言耸听,大大的不当!如今,四海无事,歌舞升平,虽不敢说盛世,亦足以称清平,那里就象右丞大人说得那么摇摇欲坠!

尚书左丞陆正己到是清楚国家朝廷的这些历年积弊,只是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再急迫的事也总得慢慢来才行。再说变更祖宗之法,以顺时应势,这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祖宗成法,载之典册,此乃国之根本,轻易动摇不得!别的不说,单说世族豪门,国中以唐、宋、周、陆四侯为最,难道一个个都撤封削爵降为庶民?还有西蜀靖王,皇帝亲叔,封藩建国,独霸一方,谁人无事敢去动他!

至于贪官污吏,历朝皆有,累世不绝,治了这一批,又冒出那一帮,圣贤治世,都难以彻底根除,朝廷如果痛下杀手,保不定是赶走了一批肚满肠肥的饱鬼,又换上一群不论肥瘦,大小通吃的饿鬼!如此一来,升斗小民们岂不是痛上加痛!

三位宰执看法不一,面见皇上时都据理力争,周太宰说:事有缓急,当分清主次,一项一项次第为之,方能有条不紊,顺遂进行。

陆正己也说:历年积弊,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陛下推行新政,不妨先从撤并衙门,裁汰冗职入手。治官治吏,一清风气,然后减赋薄徭,以省民力,樽节用度,使有余饶,而豪强巨室,自然低头。

幸好宰执大人们对于撤并衙门,裁汰冗职一事都极表赞同,认为可以推行。皇帝闻言称善,责成宰执整饬部门,裁汰冗员,力行新政。

普庆元年的新气象,便是在皇帝励精图治,宰执积极献言上策的基础上形成的。

次日,皇帝下诏,命太宰及左右丞会同大臣厘清官制,区分职责,无所给职的闲差职官及职责重迭的司监台院,一律予以省并。

诏令一出,各衙署寺监的主事官员,各执一词,上书上表,力陈事不能废,人不能减,署衙不能撤。皇帝将这类章奏都封送到政事堂,于是诸大臣们排班列队,面见宰执,吵闹求告,不一而足,搅得掌领天下枢机的都堂象个讨价还价的菜市。

周太宰见此场景,眉头直皱:“你来我往,众说纷纭,何时是了!应先集思广议,然后一锤定音。”于是回奏皇上说:改革官制,裁撤司监,淘汰吏员,事关重大,需广开言路,共商国是,一俟议定,即可施行,故请陛下开大朝议讨论。

皇帝允其所请,于是召三相九卿,内府司监,世族外戚等聚集于勤政殿举行大朝议。皇帝要求与会诸卿,职不论高低,官不分大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益国事。所以这次大朝议,就连赐假养病闲居在家的春水侯唐太尉都被请来参预。

朝议由早至晚,整整举行了一天,大殿之上赞成者与反对者都是各持己见,互不让步。

赞成者说,朝廷因事设官,因官设职,事无则官罢职除,历朝历代皆有成例,皇上宜当机立断,迅速施行,何须为此争论不休,延误时机!

反对者则说:设官设职,国有明典,亦是祖宗成宪!国朝施行已逾百年,而政安体和,全赖于此,所以即使有疏漏瑕疵,亦宜于小补而不可全弃!

赞成者于是群起反驳:时移势易,虽祖宗成宪亦不得不做变更,以顺时应人。现在冗官浮泛,凌虐下民;而机构亦是迭床架屋,尸位素餐。

象兵部统管军务,如今却于兵部之外置有兵器监,军马司,屯粮司;户部主掌财赋钱粮,却又另设广储转运司和度支使!宗人府有大宗正,那么既有大宗正,又何需宗人令?同理,既有御史台,又置谏议院?有翰林院,偏还有弘文阁?一事几职,却又职责不清!朝廷如此,州郡亦是如此。

高祖时,天下食国家俸禄者,不过八万余员额,至先帝文宗一朝,食禄者竟至三十七万有余,且还年年增进!食之者众,而生之者寡,万民百姓何以承受?

反对者亦予全力反击:兵部由主官至僚佐,额定限员共一百五十六人,当时国朝肇基天下平定,兵部固而事闲人少。其后边事夷乱不止,东胡又屡屡犯境。为防胡人入寇为祸,仁宗时,朝廷乃置军马、屯粮诸司,专督其事,以防边患。如今周边未靖,胡人侵害之心未死,军马、屯粮诸司虽是备而不用,却不能轻易废除,否则一但胡人犯境,兵事重起,恐仓促间难以应变。

再说御史台和谏议院;国朝会典,以御史掌弹劾,以谏议主规正,所以就体制而言,御史属于言官,谏议属于谏官,并非一事二职。同理,翰林院掌草诏制诰,弘文馆主校理典籍,亦各有所工。至于宗人府,大宗正是皇帝赐与年高德邵的皇族长者的荣衔,并不具体经管实事,而宗人府的宗人令才是担当实际差使的正职。

整整一天,皇帝都在听他们争论辩驳,直到酉时日落,百官有司连厘清官制一事都没有议出结果,在皇帝看来,赞成者有赞成的道理,而反对者亦有反对的依据。难怪宰执他们一时委决不下,现在连皇帝自己也同样委决不下。

虽然委决不下,皇帝心中还是牢牢记住了一个数字,那就是食皇俸国禄者由国初的八万余员,增至先帝一朝的三十七万,自己御宇也有十年,这十年当中又不知增添了多少,仅此一条,施行新政便已刻不容缓。

同类推荐
  • 麋1黑风

    麋1黑风

    群体中,人际关系都离不开一个三字,具体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喜欢,三分之一的人对你一般,三分之一的人讨厌你。好的要掏心,中立的要争取,敌意的要进攻。因此生活有一个原则,及去彼取此的原则。
  • 晋乱风云

    晋乱风云

    公元266年,司马炎登基,建立了西晋。当时,内政昏暗,各地战乱纷飞,百姓苦而不言。各路英雄豪杰不忍看到朝廷如此昏暗,都决意推翻朝廷,建立新的政权。一场大混战,即将爆发……
  • 世子的崛起

    世子的崛起

    万人敬仰的萧王故去,留下名满京都的纨绔世子,人人咬牙切齿。却在某一天世子变了,在平静中奋发,在误解中进取,在困苦中挣扎,直到一天,蓦然回首,世子已经崛起了
  • 大唐都护府

    大唐都护府

    万里西疆,风云际会。阴谋笼罩下,十五万都护府将士命丧新月湾,大唐帝都亦危若累卵。热血校尉率领一支孤军,背负可耻叛名,在强敌环伺间力挽狂澜……
  • 三国军神

    三国军神

    (新书《赵公子》已发布) 穿越东汉末年的陈旭,他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在这个世家林立的时代,他本来只想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然而,天不遂人愿,被压迫的陈旭,最终愤然投奔注定失败的黄巾军,谱写出另外一段历史。在血与火的历练中,他由一个悲天悯人之辈,逐渐蜕变成为一代枭雄,以及战无不胜的军神。
热门推荐
  • 相府嫡女逆袭

    相府嫡女逆袭

    玉兰大陆最大的杀手组织“宫辞”的主人竟是相府不受宠的嫡小姐白洛云!这位相府小姐五岁时因生母病逝,父亲不喜,被赶进相府最偏僻的院落。六岁时一朝真相,她母亲并非病逝,而是被父亲与小妾青姨娘联手毒死的!父亲并不喜母亲,与她成亲只是父母之命,母亲虽是大陆第一美人,可并不是父亲喜欢的样子,也连着不喜欢自己,他就想着将母亲害死,找个时机将那青姨娘扶正!知真相的她,满腔恨意,想报仇,可无奈她无权无势,报不了仇。报不了仇?她逆袭拜高人,习绝世武功报仇。没帮手?她立宫辞,没权势?她造权势,容貌太招人?她假毁容不招人……总之,她要他们血债血偿!她本想一生不嫁,可老天又偏偏把那王爷弄到她身边惹她,怎么办?!心动了!
  • 非洲狮传奇1:生存危机

    非洲狮传奇1:生存危机

    一场大战过后,曾雄踞一方的非洲狮瑞梦家族损失惨重,两只小雌狮在战争中诞生,从小因为身体瘦弱经常被其他小伙伴欺负,直到有人告诉他们要想生存,要想得到承认,就必须变强,于是她们的生活开始由此改变......
  • 行游异世

    行游异世

    行游异世间,修行千万年。飞升成大道,超然忆万年。仙道若无情,我“雷超然”修你何用?
  • 神尊的绝世妃

    神尊的绝世妃

    她是二十世纪的神偷,却莫名其妙穿越到了一个废柴白痴身上,不仅如此,连讲个话吃个饭也要看家族里那些亲戚的脸色,废柴?白痴?她很快会让这些人彻底闭嘴,她医毒双修。家主?神兽?不好意思她拿走了…
  • 仙念

    仙念

    【新作《洪荒奇门》,请大家火力支持!】修行,也离不开知识力量,这是一个意念力为尊的世界!·仙与神?原来只是强大一些的‘催眠师’而已!·‘石生!’一个掌握现代催眠理念的人,穿越到了这个神奇的世界!【新作《洪荒奇门》,已完本《仙魔道典》,400万字从无断更记录。】
  • 医步登天

    医步登天

    一朝穿越,许慕言几经磨难,得以依靠自身灵泉空间和一身惊人医术傍身。为国难,男装加身,狼烟,马蹄,刀刃倒卷;血染,黄沙,风吹沙净。战火纷飞,一路跌撞,女钗裙怎样掀动四国风云?丝帛裹住刀刃,美人一笑卸甲,且看一代女医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外文明:追踪外星生命

    地外文明:追踪外星生命

    多年来,探索地外文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现象,然而,对于神秘的银河城邦及其先进的外星文明,我们依然所知甚少。一直以来,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外星人的确存在吗?它们拥有怎样的历史与文明?本刊编辑部经过数月时间,在诸多考古学家、物理学家、记忆研究专家、行星科学家、太空生物学家、天文学家、UFO研究者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珍贵资料,特别策划了《地外文明:追踪外星生命》这一专题,与读者共赴神秘之旅,解析地外文明之谜。地外文明之不明飞行物据说外星人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曾屡屡造访地球,并显示出极高的智慧和科技水平。
  • 星际之萝莉有点小暴力

    星际之萝莉有点小暴力

    她从千年来到未来,以一个人造人的身份。未来容得下所有人,却独独容不下她一人。过往被全部剖出来,众神遗弃,只有那一人还愿意拉住她的手。他说:“一一别怕,我在。”
  • 犬夜叉之佛

    犬夜叉之佛

    王辰一觉醒来后发现世界变了………
  • 对爱用心

    对爱用心

    大家看了这个题目一定很奇怪吧,“到底是什么爱心行动呢?”很多人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就听我慢慢道来吧。我是个邮票迷。集邮,对我而言,是一种梦想。从小,我就喜欢收集各种邮票,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摆弄着自己集来的心血,心里头非常的高兴。我集邮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从小,家里的生活条件就不是很好,但我的兴趣并没有因为家庭生活拮据而中断过。为了坚持自己的兴趣,我可以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