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89500000107

第107章 礼崩乐坏

谁能弭平兵乱,安定天下,谁就是百姓们眼里的救星恩人!

百姓们不比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和宫苑里的天潢贵胄,只要活过一天便要下力谋食,自然这吃饭过日子乃是升斗小民们睁眼闭眼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所以一俟兵乱过后,京师的街头渐渐就平静如常了。原本这些朝廷庙堂上的事,归根结底都是帝王家的私事,所以哭也好,笑也好,其于谋生不易的黎庶百姓而言,不过是场热闹,等这番热闹轰轰烈烈地过去,照例是日升月沉,潮起潮落,凡夫俗子们该干活得干活,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还得困觉。

听说皇上迁回到长庆宫去了,眼下是大将军唐觉之受命辅政。大将军受命辅政好哇,管住了使刀弄枪的乱兵,贴出了安民告示,又在街头里坊遍设粥棚施粥,虽说只是一碗清的见底的薄粥,可捧在手里,既暖心又暖胃,可不都是大将军的恩德!

有大将军在朝堂上发号施令,曾经横冲直闯的军士们如今都归营了,市面上的秩序一日好于一日,京师里的各种买卖营生自然又都兴盛起来,虽说前些天因为兵乱,沿街烧了不少房子、死了许多人,那也都是他们自己的运命不济,所以合当如此,再说京里的寺庵道观,都在日夜不停的念佛诵经,为枉死者做法事超度。所以京师大凡能够活下来的,在慌慌张张的躲藏了几天之后,总算重新盼来了天下太平,自然还是要跑到大街上去透一口气,顺便看看景儿,听听时文。

京师里如今都在传说,西宫贵妃唐娘娘所生的庆王殿下将要登基为帝。这传言让百姓们很是感慨,百姓们大都不认得什么庆王殿下,所以言语中便往往替东宫的太子爷抱屈。再怎么说太子爷也是正宫的皇后娘娘亲生,而汪皇后是多么贤惠的一位娘娘,有口皆碑,无人不夸,甚至连京师里的乞丐都深为敬佩、致呈孝心的,那一尊无量寿佛的金像,京师的百姓都是亲眼看到过的。

京师的霄禁于今都给解除了,所以在保义夫人看来,现在算是风停雨住,然而周太后却没能捱过来,这让保义夫人觉得是个意外,她还能想起太后娘娘生前的样子,阿弥陀佛,往生极乐的太后娘娘这下再也不用为自己那日益稀疏脱落的头发而操心烦恼了。

公主府虽说不象乱起时那么紧张,不过当宁安公主乘车要去长庆宫探望父皇母后时,却还是被人给挡了驾。禁军的士兵把守着宫门,不肯放人出入,就连驸马爷也因此滞留在宫中,不能归府团聚。

藏匿在公主府上的韩夫人一直难以从惊慌惶恐中走出来,所以平时总是呆在一间黑乎乎的屋子里面,保义夫人有时会去陪陪她,韩夫人眼泪汪汪的时常哀声叹气,繁花似锦的日子晃眼间就到头了,当初璀灿热烈的时候谁又能够料到?

保义夫人于是默然,心里也有一种阅尽浮华后的感伤,“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陈康妃常常吟诵的这阙词因而就在头脑里翻转,她不知道怎么劝韩夫人,想来韩夫人也不需要旁人的劝。

二夫人姚璎珞正为她姐姐的事着急,她不住的央人外出打听她姐姐姚琉璃的下落,姚琉璃本来应该跟方家的女眷呆在一起,但是有消息说,姚琉璃并不在相府的后园,好象南营有个都尉看中了她的姿色,所以被抢了去了,方家的男人如今都不在京中,留下的一干女流,自然就成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分享。

得不到姚琉璃的消息,姚璎珞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为这事她哭了又哭,可除了哭,她也没什么好办法,驸马回不来,连公主也没法子进宫,她一个侍妾又能有什么说的。

燕国长公主府上则是另外一种状况,兵乱初起的时候,长公主急得快要发疯,她是亲身经历过大变的,所以内心的恐惧要比旁人来得更甚。幸而乱兵并没有进府骚扰,又幸而有小楼子在身边安慰劝解,燕国长公主紧绷着的心弦才不曾因此绷断。

但是燕国长公主觉得京师实在是乱得没法呆了,当永寿宫的皇上都自顾不暇的时候,她这个皇长姊的安危自然就更加无人过问。不过她现在有儿子,这捡来的儿子如今是她的依靠。燕国长公主决意效法南乡郡主,躲到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暂时先避避风头。

而于凤楼也正有此心,他在京外已暗中购置了一座宅子,他置这所宅子的本意,原只是想有个依靠。因为听家里的婢仆说,一旦长公主百年,因其无所出,其公主府邸将要被内廷收回,而他若被赶出府邸,又将往何处存身?

母子俩彼此一商量,都觉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趁着京中戒备松驰,母子二人坐了一辆大车,收拾了一些贴身之物,悄悄搬往城外去了。

中原的粮谷在事变之后的第五天抵达了江边的埠头,长长的首尾相接的船队让京师的百姓欣喜若狂,京师就快要断炊了,穷门小户的余粮家家也几乎都见了底,然而这时候洛都留守方大用方大人运来这救命的粮谷。

方大用是接到了周太宰的书信,得知京师缺粮,所以不敢怠慢,先行装载了六十艘大船,当船行尚不到三十里时,京师生变的消息便传到了洛上,方大用一时错愕,待定下神来用心琢磨,便觉得自己应该再等等看看,于是赶紧派人去追,总算将粮船追回了一半。

但对于南都来说,中原进呈的这三十船粮食足以解决时下的燃眉之急,而方大用身为臣子的忠敬孝顺之心,也是需要朝廷给予奖赏提携的,大将军因此呈奏皇上,议请加封方镇帅。

然而皇帝却不予理睬,自从迁居长庆宫以来,皇上几乎跟外事隔绝,大将军把持朝政,自作威福,凡事并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早朝和廷议都已经停而未开,而开或是不开,现在也不取决于皇帝,而是得看大将军的意思。以前皇帝便觉得自己是圈禁在宫里的刑徒,现在则更象是秋后待决的死囚。

皇帝心里唯一的寄望或许是南乡郡主之夫、骠骑将军许成龙,当忠义郡王宪源告诉皇上,南乡郡主已经在乱起时悄然从京师出走,只怕是亲往前线搬取救兵,皇帝当时频频点头,热泪盈眶。假如许成龙能够班师回军,唐觉之敢这么嚣张妄为么?

但是转过头再想,这几乎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事,许成龙远在闽地,仓促间怎可能回师救援。而就算许成龙能赶回来救驾,万一唐觉之破釜沉舟,僭号称尊,受制于人的皇帝和宗室也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皇帝现在可以猜得出唐觉之的下一步棋,因为都是些有章可循的老套路,唐觉之要么是甘心做曹操,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要么就是学曹丕,以魏篡汉,改朝换代。

目前来看,唐觉之的招数使得中规中距,而皇帝自己却苦于没有可以用来应对的棋子,所以坐困在长庆宫的皇帝就如同快被将死的老帅,眼睁睁的坐以待毙,听人宰割。

宫里压仰的气氛比承运六年北兵压境时更甚,因为看不到一丝希望,汪皇后常常呆坐于一隅,这一坐往往便是半天,陈太后怕皇后想不开,到是常来紫微殿走动,婆媳俩都没有什么话说,汪皇后黯然流泪的时候,陈太后就只能在一旁叹气。

但是汪皇后还算不上是长庆宫里最悲苦的人儿,真要论起悲苦凄惶来,春华宫的储妃唐媛和远芳斋的福妃张氏,不能数一那也要数二。

张福妃有失子之痛,唐储妃有废位之忧。张福妃在丢了儿子之后,又得知了周太后崩逝,自然哭得地动山摇,而唐良娣升为储妃,也不过就开心了一两晚。升她为储妃,皇上只是下了一道口谕,却没有来得及行册告之礼,她和太子就被逼着迁宫,然而她的姑母唐贵妃和皇二子庆王则被留在了永寿宫,她伯父唐觉之也终于露出潜藏以久的狼子野心,指使手下的都尉们,嚷嚷着要废储君改立庆王,这么一来,东宫太子的地位自然难以保全,她这个太子妃应该也做不长久……唐媛的欢喜就这么在一夜间消失殆尽。

自从随皇上迁入长庆宫以来,她的夫君、东宫的太子就整日都沉缅在酒色之中,她的婆婆汪皇后现在也格外体谅自己的儿子,成车的琼浆美酒络绎不绝的往春华宫送,宫里的侍女,皇后也精挑细选出六人,充作太子身边的侍姬。

唐媛对此既没有一句规劝,也不生丝毫的妒忌之心,太子烂醉如泥也好,夜夜春霄也好,似乎都已经跟她无关,她现在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哭,然而宫里虽大,却没个能让人放声大哭的地方。

想想为了当这个太子妃,当初恨不得撕破脸、打破头,如今看却几乎不值一钱,并且简直就象个笑话。与其坐等被废,那到还不如明大体、识时务的周鸾,乖乖的自请出家,做个什么元妙上师,皈依佛门,斩断红尘,从此一心一意静修她的来世之福。

唐媛现在只要一想起这个长着冬瓜脸,看上去一副蠢相的女人,就备加可怜自己,世事无常啊,这难道就是她一生的命!哭不得也笑不得!

皇帝的其它几个妃子虽然也惶恐,也不安,但跟上述诸人相比,却少了许多悲伤愁苦。象王宁妃在闲暇之时,就把张福妃的失子之痛当成一桩笑话看。

“这就叫老天有眼!恶人怎么会有好报呢?我早先还纳闷,怎么偏偏是她有喜了?哈哈,果然白开心一场!这下孩子没了,靠山也倒了,哭死了也没用!”

陈康妃皱着眉头,进宫后这些年她养成了这动辄皱眉的习惯,“你怎么有心肠笑?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乐得起来?”

其实陈康妃也只是表面上不笑,张福妃的事她是笑在心里,但是笑过了,她会忧心忡忡,眼下虽没有“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危机,但是太子被废应该是免不了的事,这太子废了,下一位会不会轮到皇上?本朝已经出过一位太上皇了,难道还要再出一位?退位为上皇,恐怕还是个好结局,倘若唐觉之有心取代,犯上弑君,斩草除根,那才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唐觉之想做名留青史的忠臣,他要学古时候的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做一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丰功伟业。

京师人心渐安,江南的州县也都识时务的遵从了大将军的号令,南北营的马都尉储都尉徐都尉等人依然劝请大将军践位称尊,一时竟也说得唐觉之十分心动。但是张成义告诉他,此事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不能是因为眼前既有外患,又有内忧。

……天下三分,江南一旦动荡,则强敌立至,倾刻席卷,此外患是也;至于内忧,在闽地有许骠骑,在洛上有方少师,这还不算身在齐鲁的唐节镇,皆手握重军,为一方雄长,大将军要是贸然称尊,必有人不肯甘心雌服,若高举讨逆大旗,而四方响应,则内忧外患齐至,南都将不保矣……所以大业只能缓步徐图,而不能草草急就,况且做曹操跟做天子又能有多大的差别?郡王为何要舍易而就难?

张成义的一番话让唐觉之深为折服,的确,皇帝并不是人人能当的!因此之故,唐觉之选择了老老实实做个威风八面的臣子。

唐觉之当下送母亲陆太君进宫,自从皇上迁居长庆宫,独居在永寿宫的唐贵妃便一直不肯见他,面对自家的妹子,唐觉之亦不想用强,所以安排母亲陆太君进宫到是可以劝说贵妃娘娘,让她能够回心转意,化嗔为喜。

“请母亲大人转告贵妃娘娘,就说庆王殿下将要有大喜庆,不但要为太子,甚至要践大位,唐家不是没有出过皇后么?那就废汪氏为庶人,改立唐氏为后。”

面对京师南都发生的变乱,以及大将军唐觉之窃权弄国的行为,洛都留守方大用的态度有些捉摸不定,是置身事外,静观其变;还是提刀跃马,直下京师勤王?

天下已经三分,那么可不可以因此而四分、五分?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得一瓢饮?方大用觉得分或合,似乎就在他的一转念之间,也许他应该再等一等,多看一看,遇事切不可冒失,更不能贪多,贪多则嚼不烂,所以不妨先捡眼前的食吃,吃一取二眼观三,既温文尔雅、从容自在,又能保证吃好吃饱。

做事谨慎的方大用因此写了一封信给大将军,一来恭喜他弭平兵乱,恢复清平,二来请他放还质在京师的家族眷属,与此同时,方大用还寄书与驻节齐鲁的唐会之,询问他对朝事的看法。

身在历下的唐会之也在犹豫观望,族兄唐觉之所做的事使他陷于两难之境。唐家受制多时,趁着兵乱出一出恶气,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废储另立,唐会之内心则未必赞成,因为这其中牵涉到自己的女儿——东宫太子的继妃唐媛。眼下唐觉之主掌枢府,京中局势渐趋明朗,与之翻脸实在没有几分胜算,想想还是据有齐鲁,按兵不动,方是当前最适宜的做法。所以他在回复方大用的书信中对京师之变,终于弭平,感到由衷庆幸,并格外强调自己“忠于皇上,效力朝廷,谨守臣节,身心不二”。

在张成义的筹划之下,废太子立庆王的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所谓夜长梦多,事不宜迟,早把国本给定下来,这人心也才能安定下来,何况废储才只是第一步,继立才是最终目的,大将军想做曹操,先得有少不更事的献帝才行。

陆太君进宫看望女儿外孙,少不得要把唐觉之的打算在贵妃娘娘面前说上几回,唐贵妃一开始把头直摇,慢慢的听出头绪,头也就不摇了,再后来摇头就变成了点头。

是啊,凡事皆在人为,眼前是多好的机会,若不能好好把握住,实在是愧对苍天的厚爱!

唐贵妃本来就是个拿不出太多主意的人,如今听她母亲说得头头是道,况且这事有兄长在操心使力,并不要自己去费心劳神,于是这心思便活泛起来,不过想到汪皇后曾经当面向自己求过情,因此心里还是有几许迟疑。

陆太君斩钉截铁地说:皇后废为庶人,应是题中之意,否则不废皇后而单废太子,将何以服人?废掉皇后太子,自然是因为皇后不贤而太子无德,等到娘娘正位中宫成了皇后,庆王再以嫡子之尊备位皇嗣,这才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唐贵妃犹豫道:若皇后和太子被废为庶人,尚请兄长看在吾的情面上,存留她母子祖孙的性命。这可是吾在上天面前赌咒发誓过的。

陆太君笑道:这到好说。皇后既废为庶人,想来生不如死,便活也活不长久。娘娘岂不闻历代废后,不是以忧死,就是以忧崩,哪个能够终老天年的……

十月十九日,也就是京师事变后的第十天,天水郡王、大将军唐觉之将要入宫觐见皇帝。为了这次谒见,唐觉之预先做了许多安排,首先从长庆宫的宫门到勤政殿这一线,沿途都要布满禁军的甲士,唐觉之想以此大阵势来向皇上宣示武威;其次在他觐见之前,中军长史张成义已经奉大将军之命,先行入宫觐见皇上。但是皇帝不肯见他,只是派忠义郡王宪源和德高望重的陈从圣与之商洽。

张成义开宗明义,指明要皇上应群臣之所请,给予大将军唐觉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揖而不拜”的至高礼遇。

张成义口气不善,言辞又咄咄逼人,宪源和陈从圣都不敢代皇上答应,赶紧跑回去禀报。宪源以为,宫里没有可资利用的筹码,因此不妨从其请,许可大将军“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揖而不拜”,这殊礼虽然恩荣过隆,有违典制,不过毕竟还是人臣之礼,以情势相度,皇上不宜在这等小事上面惹恼大将军。

皇帝冷着脸,对此只说了一句:这还是人臣之礼吗?你们去告诉大将军,一切悉听其便,惟望好自为之……

陈从圣听了这话,鼻中一酸,忍不住伏地痛哭:礼崩乐坏,天下不安,人臣篡逆,纲常失纪……当此尊卑颠倒之际,请皇上千万忍耐,以待将来……

宪源顿首说:皇上若不能答应所请,贼党又岂肯善罢干休?以臣愚见,皇上不妨以退为进,事事先人一步,贼党纵然有所图谋,亦将无从施展……

宪源这话点醒了皇帝,皇帝频频颔首,沉吟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将军既然做此姿态?也罢,朕成全其美。你们且拟旨吧——朕薄德匪躬,既干天咎,亦负人望,自当退处长庆宫,称太上皇帝,皇后汪氏宜称太上皇后,庆王之母,贵妃唐氏,尊为太妃;以庆王昊继朕大统,承宗庙,前太子晟废为宜王,其子胜并丰王捷同降为郡王。诏成布告天下,大将军受命辅佐,见诏即可,不必见朕。

宪源长跪磕首道: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长叹一声,道:人生无百年之福,但求无过无祸,安享生年,又岂敢言千秋万岁!

同类推荐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三藩”是清初耿仲明(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三位异姓藩王的总称。三藩问题是清史、满族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涉及满族与汉族、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关系等诸多方面。《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三藩之乱》将历史活生生的重现在读者面前,对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剖析;澄清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性质问题、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政策问题以及有关人物的历史评价问题。
  • 初唐第一猛将

    初唐第一猛将

    我愿以手中七尺长枪,荡尽天下……李恪,已经是封无可封,李治改封李恪为逍遥王并且世袭罔替,他麾下的部队为忠勇护国军……
  •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一觉醒来,繁华尘烟落尽,现代的工科宅男竟然来到了贞观大唐!作为一个有武功、有技术、有理想、有文化的工科达人,哦,不,是工科宅男,李泽轩只想宅在家里,抱着媳妇儿,打牌睡觉看小说,过着“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的悠闲日子,闲的没事再教几个徒弟,让他们代替自己出去。但是嘛.........书友群:607882642(求正版订阅支持,作者打字手都快打残了...)
  •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下)

    史学名著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史著可以再现昔日人类活动的“体相”,且能显示出历史演进之因果关系,为民众生活提供借鉴。本书对于现今人们了解历史、阅读历史典籍、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大唐余音

    大唐余音

    一个江南温柔乡统治下的鹰派大佬的荆棘之路
热门推荐
  • 岭南风物记

    岭南风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201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感悟辉煌——《苦难辉煌》读后感;有错必纠,知错必改——读《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感;读《不速之客》有感而发;读好“无字书”——读《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有感;领导干部要“好学”,还要“善学”等。
  • 七宙之乱

    七宙之乱

    平静的第七平行宇宙中突然闯入其它力量妄图控制这个宇宙,一个在普通人中较为耀眼的人却与这个宇宙有着一些渊源。
  •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微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林徽因,一个完美的绝代女性典范她是清高的,她是世俗的,她是感性的,她是理智的,她也是浪漫的,她是民国才女中不肯屈服于命运、会选择命运的女子。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值得细细品味。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文字、她的思想,欣赏她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意志,体会她在尘世的喧嚣中寂静安然的心态,学习她的交际魅力和处世智慧。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自信、乐观、睿智、豁达、理性、坚强。
  • 阿修罗王传4

    阿修罗王传4

    千年之后,一段往事,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众神之间隐藏真相,少年为寻找真相,夺得万人天下,以武相逼,揭露出惊天阴谋,故此战争爆发,揭露历史背后的污点,成为真正的-----暗黑破坏之神……
  • 服务决定一切

    服务决定一切

    服务决定成败,服务创造价值。一个没有服务观念,不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必将被同行远远地甩在后面;而一个以服务为经营理念,以服务赢得顾客的企业,必然会遥遥领先于同行。服务决定一切!
  • 中华异想集·鱼妇

    中华异想集·鱼妇

    连续七天的阴雨让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种潮湿的气氛中,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异味古董咖啡馆里来了一个带着大水箱的奇怪客人,而水箱里面、身上带着美丽鱼鳞的怪物到底是人还是鱼呢?似鱼似人的怪物——鱼妇背后原来隐藏着一连串的阴谋!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唐草薇急剧恶化的衰退和……奇怪复活的桑国雪?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切的一切,又将发展怎么样的局面?暗藏危机的《中华异想集·鱼妇》清凉上市……
  • 晏子春秋全鉴

    晏子春秋全鉴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晏子春秋全鉴》是对《晏子春秋》的解译、赏鉴。
  • 霸天武圣

    霸天武圣

    从破灭中崛起,在寂静中复苏,一念沧桑炼尽仙国万里,一柄霸刀斩尽世间枭雄,一杆身躯横推万古天骄!天上地下人间,唯我身不死魂不灭,过去未来当世,唯我武霸苍穹!
  • 铠甲勇士之铠甲传说

    铠甲勇士之铠甲传说

    当所有的铠甲都汇聚到同一个时空之时将会发生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