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3500000010

第10章 遇事应该怎样处理(1)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情况叫做例外,是制度管不了的。例外太多,说明制度、法令出了问题。

遇到事情怎么办?要讲情、理、法。遇到矛盾,要用行动去化解,不要用语言去辩解,越辩矛盾越大。

老板要有老板的魅力,干部要承上启下,基层员工要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各安其位”。

执行制度要有软件配合,什么是软件?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就是人性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呢?

中国式管理是一整套东西,是以中国文化贯穿其中、“一以贯之”的。所以,读者要连续地读下去,如果断章取义不仅不得要领,而且一定还会受害的。

上一章我们讨论到管理要有制度,但是又不能百分之百地去执行。如果你百分之百地去执行,制度就会变得僵化。制度管理例行会管得很好,例外就管不了,就搞得一团糟。

但是,有太多的例外毕竟不是好现象,那法规、典章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法规不能概括大部分现象,那还算什么法规呢?所以,当你发现例外越来越多时,你就知道是法规、法令本身出了问题,因为一定是制度有问题才会产生这么多的例外。可是,例外必然会产生。当你发现例外很多的时候,就要赶快修订法规、制度,以减少例外。

遇事要讲情,依理给对方面子

中国人考虑事情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依法处理,法怎么规定,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会把法放在肚子里面,叫做心知肚明。我们懂得,只要一把法规、制度抖出来,大家就伤感情了,伤了感情大家就不和气,不和气的结果就是自己一定倒霉。

所以,很多人在执法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顾虑。整个社会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制度化首先要考虑到合理化,只要制度很合理,大家都能够遵守。

作为中国人,要先把情拿出来,从情入手,而不要从法入手。

所有中国人要把法放在肚子里面当腹案,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合理,但是嘴巴要合情。嘴巴专门讲情,心里想的是理,肚子里面是法,就百无禁忌,什么都通。

看到员工事情做不好,老板马上处罚他,这样做很冒险。因为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如果骂错了,你会下不了台。这是大家通常遇到的情况。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处理起事情来都会给对方面子,这样做一定有道理,对方会很容易接受。但是,你一开始就骂他,他就会抗拒。

“许多中国人都是讲歪理的”,这句话大家会认为可笑,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都有夫妻对话的经验、体会:道理都是相对的。请看这位先生与太太的对话,就充分代表了这部分人的特点:

先生:“明天开始放长假,我们出去溜达溜达、走走吧。”

太大:“放长假大家都出门,人多车多,凑热闹干什么。”(她永远是对的)

先生:“既然这样,我们就留在家里好了。”

大太:“在家多无聊。”(你看她又对)

先生;“那你到底要怎么样?”(先生有点儿生气了)

大大:“问你呀,怎么老问我呀。”(你看她还是没有事,你在这儿忙得要死)

这段对话说明道理是相对的。这些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你说东的时候,他就给你说西;你说西的时候,他就给你说南。他永远不跟你凑在一起,你就没办法了。

所以,你只要得不到老板的心,你跟老板怎么谈都谈不妥。

员工:“这件事我马上去做好不好?”

老板:“你急什么,有的是时间。”

员工:“那我明天再去。”

老板:“你为什么要等到明天,你今天要干什么?”

员工:“那我到底该干什么。”

老板:“你不会动脑筋?你不会想?什么都问我,要把我累死了!”

大师名言

只要制度很合理,大家就都能够遵守

遇事不要辩解,用情和行动去化解

有很多人经常说自己口才好,我感觉到很可笑:口才好,人家不过是让你,不跟你辩解而已。要说辩论,没有人辩得过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阴阴阳阳非常厉害。请看下面的对话:

老板:“你最近在干什么?”

部属:“我在填表格。”

老板:“表格有什么重要的,你填不填有什么关系?”

碰到这种情况员工怎么办?部属怎么办?

有些老板很奇怪,凡是你认为重要的,他都说不重要。“你没有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没有做的那才重要。”这就是老板的心态。你总在办公室里面忙,他觉得很奇怪:“外面的事情谁做,整天搞这些没用的表单吗?这些是骗人的,真正的事情谁去干呢。”你跑到外面去,他又会说:“你看他整天在外面跑,里面的表单谁填呢?”你永远没有办法调试得让老板满意。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家事同理,家里人也是这样,夫妻两个人越来越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女在家,父母觉得很烦:“你整天不工作,在家虚度时光。”子女不在家,很忙,回来很晚,父母又会说:“家里是旅馆呀,回来睡个觉就走了。”

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些问题呢?

我的经验是:要把情摆在当头,见面就给他面子,他有了面子,就很讲理。也就是说,要中国人讲理,你只要给他面子就行。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如何应对这个老板呢?

作为部属要思考一下: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对不起老板,他才会这样,他是借故这样做,并不是真的自己怎么做都不对。他一定有心结,把这个心结一打开,事情就化解了,就没事了。

的确,我们很少就事论事。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事和人是分不开的;西方人的认识是,人和事可以分开。例如,西方人听到一句话,他仅就这句话进行判断,而我们听到一句话先问“是谁说的”,搞清楚了再来判断(你不告诉我谁说的,我不可能判断)。在我们看来,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老板跟你有心结,你去道歉没有用,去说明也没有用。你就要开始想,想明白了大概是因为什么事情,就用行动来表现,老板自然就理解了。

我们是用行动来化解,而不是用语言来辩解的。

揣测没有错。中国人一定要揣摩别人的心思,这句话是孔子讲的。孔子说,你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如果你讲话的时候,眼睛不看对方,你就跟瞎子一样。但是不能投其所好。一察言观色就投其所好,就是小人一个;察言观色之后合理地调试,而不要投其所好。

如果你完全不察言观色,不理解老板的心思,老板跟你越离越远,结果会怎样呢?他会用“急速冷冻法”,把你冷冰冰地冻起来不让你干事。

最后,我认为大多数管理者不会把人免掉,也不会把人调职。只要“急速冷冻”,让你什么事也不能做,你就自动走了。你走了,他还会想:走了更好。

大师名言

中国人是用行动来化解,而不是用语言来辩解的。

不要面子不讲理,只好翻脸依法处理

情是给对方面子。我观察了近30年发现,一个中国人只要有了面子,他就会很讲理。

某人要插队(北方人叫“加塞儿”——编者注),如果你说:“没关系。”他会不好意思地说:“站你后面。”

如果他一插队,你就说:“你为什么插队?”他就会说:“我比你来得早,哪里是插队,我是临时有事出去一下,我又回来,怎么是插队?”

在中国排队跟在西方排队不一样。西方人排队一定要人在那里,中国人是用眼睛在排队,眼睛看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位置。你能把他怎么样?你能天天跟人家吵架吗?你天天吵架自己还做什么呢?

如果一看有人要插队你就说:“你是很急,站在我前面来。”对方就会说:“没关系,我站在你后面。”我们就是这样,只要有面子,就很爱护这个面子,就不能不讲理;如果没有面子,就可以蛮不讲理——反正我已经没有面子了。

让一个人没有面子,自己是最吃亏的,这个道理千真万确。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案例可供参考。

比如讲,老板要有魅力,老板有老板的做法,干部有干部的一套,干部的要点是承上启下,没有什么魅力,也不需要什么魅力。而员工、基层只要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对上面讲的话,员工头脑里只会想:我怎么知道对不对,我只是一个员工,这个干部讲得对不对有什么关系,他照顾我,给我面子,他讲的话就是对的;他刁难我,不给我面子,他讲的话就是错的。

很多中国人思想很简单,干部平常这么照顾自己,就是错,也是对,不然我有什么能力去区分对错。所以,基层有基层的一套,于部有干部的一套,老板有老板的一套,这叫做“各安其位”。西方称之为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用孔子的说法就是:君君臣臣。孔子的话是最简明的:老板要像老板,干部要像干部,员丁要像员工。这样,很自然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制度来。

同类推荐
  • 奈飞文化手册

    奈飞文化手册

    一本对奈飞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的力作。2009年,奈飞公开发布了一份介绍企业文化的PPT文件,在网上累计下载量超过1500万次,被Facebook的CFO谢丽尔·桑德伯格称为“硅谷重要文件”。本书是奈飞前CHO,PPT的主要创作者之一帕蒂·麦考德对这份PPT文件的深度解读。本书系统介绍奈飞文化准则,全面颠覆20世纪的管人理念。在这本书中,帕蒂·麦考德归纳出8条奈飞文化准则,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奈飞为什么要对传统的企业文化理念发起冲击,以及它在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究竟提出了哪些颠覆性的观点。各类企业打造自己的“奈飞文化”的行动指南。《奈飞文化手册》通过特别的章节设计,方便企业管理者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奈飞文化”。
  • 真故事真理念

    真故事真理念

    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影响世界的企业经营的奥妙,受到启迪,感受世界级企业经营的秘密和真谛。本书轻松好读,融真实性、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紧紧贴近企业、贴近大众。
  •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未来十年,中国市场将出现两股潮流,一是中大型企业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研发、设计、品牌、商业模式)的向上游升级的潮流;二是大批中小企业,仍然是依靠资源驱动和机会驱动,依靠产业链中下游特别是产品和渠道环节的努力,奠定企业实力基础的潮流。这个二流合一的现象,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长期存在。它将是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的主流现象。中国从此将进入大单品制胜的时代!
  • 每天读点销售学

    每天读点销售学

    销售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艰辛更蕴含着极大成功的职业,这是一个不靠任何背景、接近依靠个人智慧与才能公平竞争的职业;这是一个不需要金钱,只需要激情和毅力作资本的行业。正如美国亿万富翁鲍纳所说:“只要你拥有成功推销的能力,那你就有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有资料显示,世界上80%的富豪都曾是销售业务员,而由销售员做起逐渐被擢升为企业领导的人物更是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在创造财富的道路上,销售员也许是最有实力的领跑者。其实每个销售人员都是怀着梦想加入销售大军的行列,希望能创造很好的销售业绩,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回报。
  • 艺术品在线销售

    艺术品在线销售

    本书为艺术品在线销售提供了简洁有效的策略,包括曝光策略、现有与潜在市场维护及促销折扣策略等。书中添附有五百个相关网站,为艺术品市场调研、网站设计及销售策略等提供支持。另有关于在线画廊、eBay、亚马逊、Etsy、拍卖行及设计行业展销会等渠道的销售技巧。
热门推荐
  • 神陆风云录

    神陆风云录

    仇酒儿在扭曲丛林睁开眼,正准备自我了断时,罡风吹去她手中的匕首——“想复仇吗,女娃子?”“只要你想,我便给你一个机会。”硬核警告;最真实、最残酷的异界争斗;女主真反派;伪良善,步邪道。前期步步惊心,载沉载浮;后期翻云覆雨,主宰命运。各种仇敌智商在线、颜值在线、实力在线,别犹豫了、快点来看!
  • 饮罪者

    饮罪者

    一桩发生在公共广场的无差别杀人案,简单明晰的作案过程背后,却是迷雾重重的作案动机。一个看似是随机报复社会的杀人犯,一个要写一个大新闻的记者,一个想找出真相的警察,一个被欺负的少年。这桩杀人案让他们的命运编织到了一起。四散的线索渐渐聚拢,十年前的尘案再度被翻开,被卷入到跨越十年的案中案里,他们各有各的执念……生死之交的友情分崩离析,彼此相爱的爱人却形同陌路,一切的一切都被颠覆,真正的秘密从此消失……罪恶,到底有没有原因?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真相?所有可见的是否都被伪装?
  • 故事会(2019年5月下)

    故事会(2019年5月下)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从1984年开始,《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03年11月份开始试行半月刊,2004年正式改为半月刊。现分为红、绿两版,其中红版为上半月刊,绿版为下半月刊。
  •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魂:“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佛说长者子制经

    佛说长者子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当代励志散文精典

    当代励志散文精典

    读散文要用心来读,用心来体会。当你的心和作者的心达到真正相接的那一刻,你才算是真正地透过散文那五彩缤纷的“形”,体会到它那凝而不散的“神”。此时你所体会到的就是散文灵魂的真善美,那就是作者通过散文表达出的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思索;那就是能带你通向更远的有着万千风景的世界的道路;那就是可以让你的心灵进入片刻小憩的乐园。
  • 精灵之覆霜踏冰

    精灵之覆霜踏冰

    叶落之时,凛冬将至,人类和精灵从最初便是如此友好吗?人类难道只有科技和精灵这两种战斗和生存的方式吗?少年凛冬在光暗的时间与空间不断穿梭。这是个人与神共同生活的世界,而一种足以对抗精灵能量的力量也悄然而至,共同存在千万年。
  • 长夜未明

    长夜未明

    雪落之夜,焰火大会。花火落下来,碎在雪地里,于是染成了血。我见过他,在那个雪夜。他提着染血的绣春刀站在扬州街角灯火阑珊处。
  • 抹布

    抹布

    被视为女人河的那条大河套因长年干涸而堆满了生活垃圾。葫芦镇的女人们失去了聚会的天堂。镇子上新生的一代放弃了父辈们的政治热情,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共谋国家大事的爱好和传统未能继承下来。没有人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瞎话”——鬼怪故事了,至于以“放香屁”为标志的葫芦镇的民间文学早已无人问津了。他说,在他看来,葫芦镇只是一个“在”,而且“在在者的在中存在着”。他的话,除了伊十谁也不懂。
  •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

    《我用古典的方式爱过你》是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经典诗歌集,中英双语版,由知名译者赖杰威、董恒秀倾情翻译,并获得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授权。此书精选了艾米莉·狄金森毕生珍爱的64首诗歌作品,包括《我为美殉身》《我居住在可能里》《一个钟停了》等,除完整的中英文原诗之外,还对作品进行了深度品评,还原一个真实的艾米莉·狄金森。跨越时间和语言,遇见狄金森其诗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