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91500000006

第6章 与恢复高考同怀希望

1977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7月,邓小平再次出山,第一件事就是为知识分子平反。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立即恢复中断十一年的高考。

12月,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结婚生子或还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与在校生一起走进了考场,年龄相差达十几岁、几十岁,成为一大奇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空前绝后的一次高考。这个高考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在离邓小平的家乡不远的宕渠县下辖的一个山村,在这样的一个八月盛夏的一个中午,瓦蓝瓦蓝的天空上不见一丝云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炙烤着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民。

二十五岁的农家女人杨召珍梳着两条长辫子,挺着个大肚子,脚上穿着一双土布鞋,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在打扫院坝里的卫生。她扫扫停停,不时将目光投到远处田里打谷子的陈建川身上。陈建川和村民一起在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

陈建川是杨召珍的家属(丈夫)。他们同年同月但不同日生。陈建川出生在月末,杨召珍出生在月初,彼此一米五的身高不相上下。陈建川方脸型,大眼睛,一年四季保持着不变的平头,他长得特别精神,随时脸上都挂着微笑。

他头上戴着顶破了边的草帽,上身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衣服,下身穿着一条灰色的烂裤子。说是烂裤子,是因为裤子的左右膝盖上有两个口子,活像一双大眼睛,屁股上补了一个脸盆大小的疤,而且还是补了一层又一层,腰间系着一根草绳当裤腰带。他赤着脚,扬起双手,一上一下地在拌桶里打谷子。他额头上的汗水顺着面颊流了下来,他用衣袖擦了一把脸。他有些累了,歇了片刻,又继续弯腰拿起谷子扬起来继续打。与陈建川分到一个组劳动的还有同村的陈建星、王丙全、贾柏燕、陈玉英、刘梅芳、张志行。

刘梅芳和张志行十七八岁,家在达州市,1974年高中毕业,他们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来到了陈建川所在的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天和村民一起下地干农活。一年后,刘梅芳嫁给了当地唯一的赤脚医生陈三虎,生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张志行除了劳动时间外,剩余的时间都用在看书上。他个子不高,有些瘦,他戴着一副眼镜。

贾柏燕的丈夫陈建江与陈建星是一奶同胞。他们的母亲张万青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丈夫在五年前生病去世后,就跟着陈建江家一起生活。

张万青一生生育了五个孩子,三男两女,都分别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老大陈建军是村里的队长;老二陈建星是剃头匠,闲暇时候走村串户给乡里的人理发;老三陈建江是军人,也是张万青最为满足的地方;老四陈建英有点憨,缺根筋那种,二十出头的大姑娘,鼻涕还往衣服袖子上擦。为了将她打发远点,眼不见心不烦,家里托人把她嫁到了大山里。但陈建英有点福气,结婚没一年,丈夫久儿去当兵,成了军人,在部队上喂猪;老五陈建兰人聪明,嫁到邻乡。张万青一家,在村里也是条件最好的一户人家。因此,得到了村里人的尊重。张万青的孩子们年龄与陈建川相差不大。

田里干活的人,有的用镰刀割谷子,有的传把子,有的打谷子。陈玉英一直弯着腰割谷子,有些累了,直起身,伸了伸懒腰,又向四处张望着。她的目光停留在了远处的杨召珍身上,说:“陈长辈,你家快生了吧?”

陈建川一边打着谷子,一边笑着回答:“就这两天。”

“那就快了。”陈玉英感慨着,顺手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她也怀孕四个月了。

陈玉英的丈夫杨友林是宕渠县煤炭厂的工人,虽说有工资,但也不高。在生产队大集体的年代,要按人头出工挣分的,因此,即便陈玉英怀孕后,本着多收入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她还是坚持出来挣工分。

贾柏燕也直起腰,用手捋了捋额前的刘海,说:“陈玉英,你也快生了吧?”

“我还早呢,你家都两个娃儿了,我这一个还揣在肚子里呢。”陈玉英说。

陈玉英不知道,贾柏燕的肚子里又怀上了,已经一个多月了。是陈建江六月份从部队回来休探亲假时怀上的。她前面已经生了两个姑娘,大的陈玲玉三岁,小的陈秀兰一岁,为了生一个儿子,所以怀上了第三胎。

陈玉英比陈建川还大一岁,她是村里结婚最晚的姑娘。

在她当姑娘时,给自己找对象定了一个目标,非工人不嫁。她认为找个工人,意味着旱涝保收。因此,从她十五六岁起,每年都有媒人说亲,但都没成,直到二十四岁那年,遇到了煤炭工人杨友林。

杨友林个子矮小,陈玉英高他一个脑袋,尽管个头悬殊大,但陈玉英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杨友林的父亲就是煤炭厂的工人,因为下井出了事故去世,他顶替了父亲的工作,当上了工人。

“揣在肚子里比没揣着强。”贾柏燕说到这,停留了一秒钟,又说:“我看,陈建川家这次要生个田边转(田边转是指男孩)。”

“都一样,儿子和丫头都一样。”陈建川说。

陈建川想到婆娘要生娃儿了,心头热热的。第一胎生的是个丫头,快三岁了。这一胎,他不知道会是丫头还是小子。但有个答案是肯定的,无论生啥,他都喜欢,他明确地告诉过他的婆娘。

自打杨召珍怀上第二胎后,常常问他喜欢儿子还是丫头,他就一直说无所谓,生啥养啥。就在昨晚睡觉时,她还在问:“陈建川,你说,这次我会生儿子,还是丫头?”

“不管生啥子,都是我们的娃儿,都一样带。”陈建川说的内心话。

“可我想有个儿子。你想,都是姑娘,以后她们嫁出去了,谁管我们,谁给我们养老?养个姑娘是贴钱的货,给别人家养的。”

“也不能这样想,要是我们的姑娘以后个个出息了,也不会比有个儿子差。你现在也别想那么多,这事谁也说不准。我已经知足了。凭我的家庭条件,能娶上你,这辈子没打光棍,已经是感恩戴德了。你也知道,我爸妈过世得早,我爸生病去世时,我才十二岁,他去世后,没有给我们兄弟留下丁点财产。为他治病,我们还借了不少钱,到他去世时,欠了100多元的债。我一下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因为我的妈妈是个莽子(傻子),家里啥事都不晓得。那时,我大弟陈建良才八岁,小弟陈建安才四岁。我是既当爹,又当妈,带着两个兄弟和妈妈艰苦度日。我妈妈去世时,我刚满十八岁。唯一的一个姐姐陈建芳也出嫁了,家境也困难,我与两个弟弟相依为命,等于是三个孤儿。因为你,我这个家才撑起来了。你跟着我,也受了委屈,结婚后,还一起帮我还完了欠债。再说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还不知道形势啥变化呢,解放前,我爷爷积攒了不少钱,结果形势变了,那些钱成废纸了。”

陈建川一股脑儿说着自己的家史,从心底对杨召珍充满了感激。童年家庭的变故,使陈建川更加明白一个家对他的重要。世事无常,国家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谁也说不清楚。再说了,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现在不是听说又可以高考了吗?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很多人的无奈选择。他非常清楚,在农村,想成个家很难,特别是穷人,自己能成家,已是万幸了。

“我和我哥哥嫂子都觉得你老实,人好,心好,所以当时就同意了这门婚事。想想,跟你结婚时,你还是借陈建星的衣服穿的,这还不说,我跟着你,连一个多余饭碗都没有,三兄弟就三个碗和三双筷子。”杨召珍摸着肚子说。

“还得感谢杨德碧给咱们说的这门亲事。”陈建川说。

杨德碧是陈建川同村陈建忠的家属(婆娘),她的娘家与杨召珍的娘家是房子挨着房子,邻里关系走得非常近。看着陈建川二十出头还没对象,就把杨召珍介绍给了他。

杨德碧嫁到山东村七年了,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老大陈硕六岁,老二陈梅四岁。

“是啊,要不是她介绍,我还不认识你,说实话,我们相信杨德碧,毕竟你知我熟。你还记得吧,跟你结婚后,我才知道你们家连挑水的水桶都没有,还是将挑粪的桶洗来挑水吃;还是我把当姑娘时存的点私房钱拿来买的碗筷和水桶。水桶买回来后,陈建安高兴得满屋子跳,说终于有水桶了,不用吃用粪桶洗来挑的水了。”

“跟着我,让你受委屈了。”陈建川从心底感到愧疚。

“现在比我刚嫁来那两年好多了,两个兄弟都逐渐长大成人,都在挣工分了,等他们以后结婚了就分家单独过。”杨召珍停了下,接着又说:“日子是过到哪算哪,一天天过下去的!”

陈建川想到这些,一丝温暖荡漾在心头。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的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快速地打着谷子,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一首川东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他唱道: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郎啰/挑起扁担郎郎采/咣采/上山岗吆后/啰喽喂……

陈建川的歌声迅速在田野里飘荡开来。大家看着他放声地歌唱着,也跟着唱了起来,田间顿时响起了一阵阵快乐的歌声。这歌声也传到杨召珍的耳边。杨召珍远远地望着干活的丈夫,会心地拿着扫帚走进屋子里。

几缕阳光从屋梁上直射进来,将原本黯淡的屋子照得透亮。墙壁上的蜘蛛拉着网在缓缓地一圈圈地挪动。地下的老鼠时不时地在屋子里窜来窜去。

杨召珍看到老鼠进进出出,像过大街一样,狠狠地拿着扫帚打老鼠。她笨重的身体哪里对付得了聪明狡猾的老鼠。往往是刚拿起扫帚,老鼠就迅速钻进洞里去了。

她恨透了老鼠。本来家里就没几颗粮食,老鼠总来糟蹋,自家几口人的口粮只能常年喝稀饭勉强维持。老鼠幸运地逃掉了。杨召珍放下了手里的扫帚,嘴里咕哝着:“打死你个死瘟伤。”

“妈妈,你打死啥子?”红琼从地坝里走进屋里问着。

“打死老鼠。”

“我帮你打它。”

“下次看到了,你再帮着打,现在时间不早了,妈妈去煮饭,你自己耍,不要乱跑哈。”杨召珍说着转身去灶屋里煮午饭了。

红琼又来到地坝里,她没有目的地走来走去,最后去了贾柏燕家。张万青用背篼背着陈秀兰,一边烧火煮饭,一边在给陈玲玉梳头发。陈玲玉梳的是丁丁头冲天炮,上面是用红绸布扎上的。

张万青看着红琼,说:“来,婆婆也给你把头发梳了。”

杨召珍坐在灶屋里的灶台前烧柴煮饭。她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挽柴火。灶台里红红的火焰,欢快地笑着。她在心里想,火在笑,家里是不是要来客人了。这年头,最好别来客,本来家里就穷,来个客人啥的,多少要加把米,现在粮食又紧张,一年到头就分那点粮食,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像想象的那么发展。你越是不愿意,越是担心,它就越会来临。杨召珍不喜欢来客人,突然间却听见了喊声:“幺妹、幺妹。”

她听出了声音,是她二姐杨召群。

杨召群虽然比杨召珍只大三岁,却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她的老大是一个女孩,已经七岁;老二也是女孩,已经四岁;老三还是女孩,一岁半了,现在肚子里又怀上了,已经两个月了,她还想生个儿子。孩子多,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岁月已在她的脸上过早地留下了衰老的痕迹。

杨召珍赶紧从灶屋里走出来。她看见二姐用背篼背着三女儿,手里还提着一个布袋子,便帮忙把娃儿从二姐背上接了下来。

杨召珍上下打量了一下杨召群,说:“二姐,你看你,衣服都穿成啥样了,也不洗洗,都看不见本来颜色了。”

“成天到晚忙不完,忙了地头忙家里,哪有时间,一天连脸都来不及洗一把。”

“撒泡尿的工夫就把脸洗了,有那么严重。”她瞧见二姐的脸上像花猫,好几处黑灰黏糊着,说:“姐姐,你去把脸洗一把吧。”

杨召群把手里的布袋子放在地上就去洗脸,还一边说:“女人啊,就是女人,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哟。”

说话间,杨召群已洗好脸了,她捡起地上的布袋子递给杨召珍,说:“今天逢场,我顺便过来看看,我们也没啥子好带的东西给你。”

杨召珍打开袋子,说:“来就来嘛,又带鸡蛋和挂面,你家的条件也不好,还要养三个孩子也不容易,以后别带了。再说,你现在肚子里也揣了一个,也需要营养的。”

“你就别担心我了,就这十个鸡蛋和一把挂面。姐姐家只有这个条件,多的还拿不出。”

“你给我们送吃的,二姐夫不说啥呀?”

“你姐夫让我拿来的,说幺妹家目前比较困难,加上又要生孩子了,总得让坐月的人吃好点,坐月不吃好,以后对身体不好。”

“姐夫真是个好人。”

“人是个善良人,就是不爱干农活,除了好那一口酒,还好到巴子沟水库钓团鱼。”

姊妹俩一边拉着家常,一边走向了灶屋。杨召群把娃儿抱在怀里,就坐在灶台前的小木板凳上烧火,还问:“兄弟呢?”

“在田里打谷子。”杨召珍一边回答,一边往锅里放米和红薯,还不忘用勺子在锅里搅拌了几下,以防粘锅底。

娃儿在杨召群的怀里不安分地晃来晃去。杨召群把娃儿放到地上,说:“王芳,去找红琼姐姐耍。”

“王芳长得真快,都能走路了,娃儿就像根小树苗儿,见风就长。”

“娃儿是越带越欢心,不像带个老人,越老越招人烦。”说到娃儿,杨召群的脸上荡漾着暖暖的幸福。女人的柔情好似只有在孩子身上体现。虽说她已生了三个孩子,但她从没感觉到累过、苦过。

也许女人是因为孩子而活着,也是因为孩子而逐渐成熟。孩子是她们的天,是她们的地,更是她们活着的动力。即便再苦再累,回家看到孩子的笑容,也是一种幸福,也算是苦中有乐。

杨召群接着又对在地上走动的王芳说:“去找红琼姐姐耍。”

“红琼!红琼!”杨召珍接连喊了两声,见无人回应,从灶屋走了出来,一边咕噜着:“这贱人跑哪去了?”

张万青给红琼梳好头发后,叫陈玲玉去外面喊她妈妈回家切(吃)饭。她俩走到半路上,遇到了一条小河,就停下来了。

小河沟里的水清澈见底,缓缓地流淌着,洁白光滑的鹅卵石躺在水里,河水里的浮漂被小鱼拉得上下飞舞,小鱼时不时地吐出小水泡泡,可爱极了。

红琼和陈玲玉看着河沟里的鱼儿,心里痒痒,双双光着脚丫站在小河边。她们望着河里那些欢快的鱼儿,高兴地嚷着:“看,那哈(那里),那哈!”

陈玲玉是第一个下河的。她甚至没有卷起自己的裤脚,就下河了。红琼见她下河,也跟着下去。水淹到了她们的膝盖,她们走在河水里,把两只小手轻柔地埋进了水里。她们见哪里有鱼,就将手伸到哪里,有时看见小鱼在手掌里了,但一捧起来,小鱼又迅速溜掉了。

小鱼儿看着她们欢快地游啊游。她们的到来似乎给鱼儿带来了更多的欢乐。鱼儿一会游到她们的脚边,用嘴顶顶她们的小脚,一会又迅速地逃离了。

陈玲玉见红琼好几次鱼儿到手里了没抓住,说:“我来我来!”

红琼站在陈玲玉身边,聚精会神地看着陈玲玉逮鱼。陈玲玉每次都小心翼翼的,生怕鱼儿被吓跑了。鱼儿好像读懂了她们的心思,每次都主动进入她们的手掌,但在关键时刻,都能顺利逃离。

好几个来回都没逮住一条鱼,她们放弃了,开始在水里跳起来,一跳就能溅起好多水花。

水是温柔的,站在水里也是舒服的。两个小娃儿在水的世界里畅快地闹着、嬉笑着。她们一会跳水,一会相互泼水。水在娃儿的世界里是最好玩的玩具。娃儿在水的世界里给水增添了不少生机。

太阳照在两个娃儿身上,水面的倒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人与自然的融合是那般完美。清澈的水,波光粼粼,单纯可爱的娃儿,扬着单纯的笑脸,真是一幅天人合一的景象。

她们在水里无拘无束地闹着,彼此早已成了落汤鸡。她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傻乎乎地哈哈大笑起来。陈玲玉把婆婆交代的事情忘了十万八千里……

杨召珍头顶烈日,拖着笨重的身子,沿着屋前屋后找了一圈没见着红琼,就往小河沟走去。因为那个地方是不少娃儿爱去的地方。

当她看见红琼时,红琼和陈玲玉都弯着腰在玩水,她接连喊了几声,红琼都没听见,还是陈玲玉最先听见的。

陈玲玉站直身子,用小手擦了下额头的汗水,说:“你妈妈来了!”

红琼听见说妈妈来了,吓得赶紧从水里钻了出来。杨召珍见红琼整个衣服都是湿的,气不打一处来,走上前去,扬起手要给她一个耳光时,突然,感到腰胀痛得钻心地疼,扬起的手放了下来,豆大的汗水像泉水一般汹涌而出,“尿”顺着裤脚流了下来。她有过生孩子的经验,知道这不是尿,一定是羊水破了。她有些控制不住了,只感觉下身的水在不停地流出。

红琼看着妈妈,妈妈的脸变得扭曲了。她没见过妈妈这样,赶紧拉着妈妈的手,害怕地大声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

杨召珍强忍着痛,说:“快去喊你爸爸,喊你爸爸。”

红琼一路像汽车抛锚似的发疯地跑着,一边大声地喊着:“爸爸……爸爸……”

“我也去!”陈玲玉在后面追着。

陈建川在专心致志地打着谷子,红琼的喊声没能进入他的耳中,还是贾柏燕听见了,她说:“陈建川,你家娃儿在喊你!”

陈建川放下手中打完谷子的稻草,顺着喊声望去,看见了远处两个幼小的身影在一前一后地跑着,一个喊着爸爸。

陈建川大声喊道:“红琼,红琼,你跑啥子?”

红琼没有听见爸爸的声音,只是一个劲地跑啊,喊啊,突然,一个跟斗栽了下去,她甚至不知道疼,爬了起来,继续跑着。

陈建川还站在原地不动。贾柏燕又说:“你去瞄看,究竟是啥事,我家玲玉也跟着跑啥?”

接着陈玉英也说:“陈长辈,是不是你家快生了?”

陈建川说:“我先回去看看。”

“你赶紧回吧,这也马上收工了,得回家切午饭了。”王丙全说。

红琼上气不接下气地喊着爸爸。当她跑到陈建川干活的田边时,陈建川已从田里走了出来。

红琼焦急地哭着说:“妈妈……妈妈……”

杨召珍一只手搂着肚子,一只手插在腰间,艰难地迈着步子朝回家的路上走去。她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最难受的还是总感觉有尿要流出来。

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到家门口。她喊着:“二姐……二姐……二姐……”

杨召群立即从灶屋里出来。

杨召珍满头大汗,紧咬牙关,整个脸型因为难受而变得扭曲。

“二姐……二姐……我可能快生了……”杨召珍有气无力地说着。

“快,快,上床躺下!”杨召群扶着杨召珍进屋上床。

杨召珍说:“快去喊她爸,让他喊琬幺婆来。”

“我回来了,老杨!”陈建川对杨召珍说,“我马上就去喊接生婆来。”

陈建川憋着一股劲,一口气跑到了琬幺婆家。接待他的是琬幺婆的儿子贾富贵。他说:“我妈出诊去了,你得等等,估计快回来了!”

“大概啥时回来,兄弟,我屋头快生了!”陈建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由于过分激动,说起话来语无伦次。

“你先坐下,我给你倒杯水喝一口。”

陈建川哪里坐得下去。此时,他忐忑不安地走来走去。接着又问:“你妈妈去哪儿了,我去找找她。”

“又是哪家找我?”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语调里中气十足。她就是琬幺婆,她正提着一个木箱子回来了,木箱子上有个红色的十字。

琬幺婆年过六十,长得慈眉善目,是当地专门接生的婆婆,非常有口碑,乡里乡外都找她接生。无论是哪家生孩子,基本上都是她接生。陈建川兄弟三人当初也是她接生的。

琬幺婆看着陈建川,问:“建川,啥事?是不是你婆娘又要生了?”

四川人说话有个习惯,即便知道是啥事了,也喜欢重复问。就如明明知道你吃饭了,还问,吃饭了吗?

还没等陈建川回答,贾富贵说:“妈,他等你好一哈了。”

琬幺婆说:“哦,那赶紧去!”

此时的杨召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都感到身上难受。她一边紧紧咬住嘴唇,一边用手按住腰。杨召群给她把裤子已经脱掉了。

琬幺婆到陈建川家后,立即吩咐他赶紧烧开水,将剪子消毒。

一切准备就绪后,琬幺婆让陈建川出去,不要待在生孩子的屋里。在农村有个习俗,家里的男人不能看女人生孩子,看了,男人要倒霉的!因为生孩子要出血,男人不能见女人的血!

陈建川只能待在外面,但他听见屋子里杨召珍的喊叫声,一点也不安宁。

屋子里的琬幺婆给杨召珍摆正姿势待产。杨召珍尽管生过孩子,但在关键时刻,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琬幺婆一面给她摆姿势,一面给她讲怎样吸气。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琬幺婆看了看她的子宫,说:“宫口已经张开了近十厘米,马上就要生了,现在能看见孩子头了。放松,放松,吸气吐气,好好配合我,一下就生了。”

杨召珍忍着疼痛,大滴大滴汗水不停地向外渗透出来。

没有生过孩子的女人是无法体会的,生过孩子的女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生孩子的那种疼是不好形容的,腰胀痛胀痛,又感觉像气体一样,一圈绕着一圈。

杨召珍的双手又紧紧地抓住床架,她一使劲,将所有的力量释放了出来,在那一刻,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她才感到如释重负。

琬幺婆提着孩子,轻轻地拍了一下,孩子哭了两声,就睁着一双小眼睛东张西望,好像外面的世界比娘肚子里要精彩得多似的。她红润的小脸蛋,满头黑发盖过耳朵,头发湿湿的,两只小手紧紧地攥着。

琬幺婆将孩子清理干净后,放在秤上称了称,说:“孩子体重六斤。”

孩子顺利生产出来了,杨召珍感到整个人轻松了不少。她迫不及待地问:“是个啥子?”

琬幺婆说:“一个聪明的姑娘!”随即放在了她身边。

杨召珍有些失望,说:“又是一个菜角豆!”

琬幺婆说:“菜角豆怎么了,你看这孩子多聪明,看那双眼睛就知道,你们以后还靠享她福呢!”

陈建川听见了屋里一声婴儿的清脆哭声,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他知道,生孩子就是他婆娘过鬼门关。在村里,有好几个女人因为生孩子,难产死了,大人小孩都没了。自己婆娘能顺利生产就是万幸。他赶紧走进了屋里,去看了看杨召珍以及躺在她身边的孩子。

琬幺婆接生完后,杨召群赶紧将煮好的醪糟鸡蛋端了上来,摆在了饭桌上,说:“琬幺婆,你切点东西!”

接着,杨召群又给杨召珍端了一碗过去。

杨召群看着孩子,说:“这孩子多机灵,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陈建川看着孩子,说:“老杨,赶紧切吧!”

“本来想生个儿子,嗨,这就是命。”杨召珍说。

陈建川说:“儿女都一样!”

杨召珍说:“谁说儿女都一样,女儿养大就嫁出去,没个儿子,以后养老都成问题!”

杨召群说:“妹子,你赶紧切,生啥子哪个晓得,肚子里的东西,只能见天才晓得。”

琬幺婆说:“放宽心,好好把孩子养好,千万别乱想。”

杨召珍点了点头,随即又叹了口气,然后埋着脑袋无声地吃着醪糟鸡蛋。

杨召珍对于这个小不点到来的态度被琬幺婆看在眼里,从她内心升起一种莫名其妙的痛。她不知道,这个让她亲手接生过的女孩会在这个家庭面临什么命运?从她以往经历过的事件中,往往不讨人喜欢的女孩,不是被父母遗弃,就是换了别人家的男孩。想到这,琬幺婆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脑袋。

陈建川递给琬幺婆一个红包,是接生费用。琬幺婆装进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然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药箱,挎在肩上,准备回家。

走时,她又看了看孩子,孩子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她,表情好似在笑。

同类推荐
  • 盗墓之王(二)

    盗墓之王(二)

    埃及古墓的经历到这里似乎该告一段落了,因为关于“月神之眼”的故事已经尘埃落定。它将被铁娜放进总统的私人博物馆,永久地加以珍藏,并且雄心勃勃要在空荡荡的土裂汗金字塔里建造一个新的埃及文物展示博物馆,使之成为继胡夫金字塔之后的第二个埃及旅游名胜——但这绝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个开始,很多令人头疼欲裂的谜题,一个个排列着等待我去拆解……土裂汗金字塔真的会沉入地下吗?藤迦会在“还魂沙”的召唤下醒来吗?真正的谷野,会不会重出江湖,为自己的弟弟报仇?谁才是真正的青龙会“重生者”?
  • 善终

    善终

    天灰蒙蒙的像是有一场大雪要下。感觉不到风,却有寒气阵阵往脸上扑,又透过衣服直往骨头里钻。外公家大院门外的路,还是那条东西走向的土路,八九米宽,路面的颜色是黄得泛白的那种颜色,几道长长的车辙通到路头就拐了弯。车辙是凹下去的,车辙两边就起了棱,像拖开的一条条被冻僵了的井绳逶逶迤迤,很是僵硬。在这样的冬日里,在这样的路上,外公的三十几个孝子贤孙披麻戴孝地朝外公的棺木跪了下来。棺木后面是几辆三轮车,车上分别坐了我妈我姨我妗子等一些女眷。外公的棺木已放在了排列好的十八根抬杠上,并扣上了装饰古典、华丽、讲究的棺罩。
  • 残花枷锁

    残花枷锁

    胖子卢依约奔赴拳头先生家健身,后者却突然莫名其妙拉住卢看一份名为《容器》的原创手稿。手稿一翻开便是以一名性侵者视角对少女实施强暴的情节,随后描写以一位母亲、一对高中青春恋人展开的故事,同时穿插警方对一直悬而未破的连环奸杀案的案件调查。各自心怀隐忍的他们、看似完全无关系的几个故事,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交集呢?而最终,又会迈向怎样一个石破天惊、难以预料的结局呢?
  • 古今海龙屯

    古今海龙屯

    一六〇〇年,明万历年间。明廷官军攻入海龙屯,播州杨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自尽身亡,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战就此落下帷幕。黄山松是上海某街道一名普通的书画教员,工作虽不显要,但足以让热爱绘画的他乐在其中,生活过得闲适而惬意。经朋友介绍,黄山松偶然参加了一次拍卖会,亲眼见证了一只青花瓷瓶如何从一百五十万拍到了一亿八千万。他坐不住了,当年在贵州的知青往事浮上心头,他曾经得到过一只明代神宗皇帝御赐给当地土司王的青花釉里红水梅瓷瓶!那可是继承了土司贵族血脉、长得“鬼美妖美”的播州女子杨心一和他的爱情信物啊!三十年前狼狈分手,三十年来音信全无,黄山松该如何找到她和它呢?
  • 龙山四友

    龙山四友

    本文所记乃是蒲城一个少年,姓寇名公遐,出身本是耕读之家,从小好武,最喜结交江湖豪侠之士,才十七岁便匹马仗剑,出作壮游。与其好友结拜为龙山四友,专诛灭异派余孽,报效国家。
热门推荐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医拜天地:夫君请吃药

    医拜天地:夫君请吃药

    一朝重生,再世为医。她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宁,偏偏有人扰她清净!父亲偏心,将她禁足;庶妹设计,逼她代嫁双腿有疾的将军。不曾想,盖头掀开,那人目光灼灼,绝世风华。“将军有疾在身,不可心急。”“传宗接代不能耽搁,不如娘子主动为好。”她以为他是此生最好的避风港,后来血洒疆场,她才知道他是来索命的阎罗王!若早知结局如此,愿此生君不识……
  •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城市形象的营销活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经济、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基本推动力。本书融合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通过全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不同媒体对于城市形象营销的作用,并探讨了城市形象营销的传媒策略。
  • 太上宣慈助化章

    太上宣慈助化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局部地区阴有阵雨

    局部地区阴有阵雨

    老了就是老了,哪有枯树长出嫩芽的?牛刚就长出嫩芽来了——别人老了掉牙,他却长了两颗新牙。夫人吴影一边把眼睛递到牛刚的嘴边,一边像看国宝那样鉴赏着,笑得前仰后合。很多人退休后,眼光暗淡了,腰板弯曲了,没老的老了,老的更老了。可牛刚却像打春的天气,阳气上转,老树新枝,旧貌新颜。这一点,他的夫人吴影体会最深——牛刚在任时,吴影像侍候大孩子似的,三天喂药两天打针;可退下来后,这头老牛,血压正常了,病也没了,真的成了能拉套能爬坡的老黄牛。吴影偷偷地对她的知心小姐妹:你有意思吧,我们老牛返老还童了,白天忙一天,晚上还不让你睡个消停觉。
  • 曾国藩智慧全集

    曾国藩智慧全集

    《曾国藩智慧全集》曾国藩的成功引起了后世的极大兴趣。无数的人都倾心于解读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密码,甚至使其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曾学”。但是由于曾氏著作以及有关曾氏智慧的书浩如烟海,有不少人不得不望而却步。有鉴于此,我们从曾氏智慧中精选了一些精华,编成这本《曾国藩智慧全集》,以供读者学习。本书力求从曾国藩的修身之术、做人绝学、处事之方、识人之智、用人之法、齐家之略、教育之方、为官之道、治军之谋、安邦之略十个方面手,全面地揭示曾国藩完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诀窍与智慧。通过引述、举例、分析,深浅出地把曾国藩的思想精华和成功智慧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宠妻无度:农女喜当家

    宠妻无度:农女喜当家

    一觉醒来,冉风华觉得很憋屈。人家穿越,不是公主郡主就是名媛闺秀,再不济那也是小家碧玉,怎到了她这里就成了一个无权无势的懦弱小农女?更糟糕的是,她不但人小力小存在小,还家徒四壁。弱爹不亲偏心,母亲病弱,兄长冷淡不得志,姐妹争宠互打压,极品亲戚各个会装!她表示实在是鸭梨山大!“夫人,表这么冷淡嘛!人家可是好久都没有那个了!你就不心疼为夫这身子吗?就算你不心疼,也应该为自己下半辈子的‘幸福’着想不是?夫人,你就从了为夫吧!”
  • 你是TA的光

    你是TA的光

    [绝对甜,不甜不要钱]樱花树下,有绝美的少女站在那,望着眼前大到不可思议的樱花树。她伸手抚摸上去,樱花树像是感受到了一般樱花同雨般飘落,朵朵粉白,如夏日晚霞,如梦似幻。"呀!天上掉下个美人哥哥?"墨柒樱,望着前面清冷孤傲的男子,有些惊喜。初遇No!他们极其不合拍"诶,大兄弟你当住我的光了"墨柒樱眯起眼不爽到。郁白:……不知为何,他们似乎有一道奇异的磁场无论到哪总能相遇!好吧,看来他们注定是个冤家了,可什么时候,这种气氛变了呢?地府众小鬼看着眼前这两人……一个浑身泛着冷气,另一个,却没有这个自觉,笑呵呵的坐在一旁,手中不知道从哪顺来的桃子,拿在嘴里啃着。瞧,身旁还有一个,不知道从哪抓来的贪吃鬼,长得还挺帅?看着地府都快接了一层冰。众小鬼:"郁上神,你还好吗?"【本文1v1,爆笑宠文】
  • 我发现了大佬的秘密

    我发现了大佬的秘密

    “慕寒风,你可曾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重生在一个千金小姐身上!记忆快速冲进脑海——这人……怕是个傻子吧??想她一代少主竟被自己最亲的“哥哥”背叛,她发誓这一世第一目标是复仇“复仇”,第二目标是睡这天底下最帅美的帅哥。百里冷宗:“这天下除了我怕是没有人可以承担起最美最帅这四个字了”叶落离“丑拒”百里冷宗:你说什么?丑拒?你爸妈不同意,民政局也不同意……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