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6800000002

第2章 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认识疾病来龙去脉

自然界与发病

在春秋时代,对于四时气候和疾病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特别是《黄帝内经》

认识到: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产生和变化无不与其息息相关。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天食人以五气”。自然界有四季的变迁,风、热、暑、湿、燥、寒之气候更替。人对正常的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故不病。

只有在时令气候异常:太过和不及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疾病。六种气候被称为“六淫”。

情志与发病关于情志的异常主要是所谓“五志”即怒、喜、思、忧、恐的过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论》则认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不解伤脾,悲哀动中伤肝,喜乐无极伤肺,盛怒不止伤肾。”可见这种情志变化固定伤害某种脏器的说法是不统一的。

体质与发病

体质是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在体质分型上《灵枢·寿夭刚柔》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人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阴阳等机能与形态上十分显着的个体差异。

《黄帝内经》还认识到,体质与病因关系很密切,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不同,如《灵枢·论勇》说“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等。不同体质的人对于相同的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人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的原因是由体内脏腑的大小、强弱、厚薄决定的。由此可见,人的体质不同是“其病各异”的主要原因。

治未病的养生观

“治未病”的渊源

“治未病”一词,早在中国夏商时代《周孔》、《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有记载。而在《黄帝内经》中正式提出并确立。“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历代医家对“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所发展。两千多年来,《黄帝内经》“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对中国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看,古代医家不仅仅重视中医治疗学的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研究。在《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精神实质就是揭示了无病先防(预防医学)、既病防变(治疗医学)、善后防变(康复医学)。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治未病”而达到揭示生命的奥秘,从而找出一条通往健康长寿的途径。

“治未病”的健康模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也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防止疾病发生传变或者复发。“治未病”与两个成语密切相关:

一个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通过注意防护、提高正气来防病。这属于中医养生学的范畴。一个是“防微杜渐”,也就是尽早发现疾病、尽早干预来防变。这属于中医治疗学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十分先进的。

摄生防病

《灵枢·决气》:“两精相搏,合而成形。”早在两千多年前,圣贤早已认识到胚胎的形成是“两精相搏”的产物,并认识到男女的婚龄、体质、孕期、情绪等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非常重视培养先天,优生优育,“强寿弱天”。人们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从最早的男精女卵做起。以培育先天、优生优育、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和早衰。

既病防变

一个人有了身心疾病之后,绝不要讳疾忌医,而应积极进行治疗。特别是有了某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应该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这是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被动形式。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制,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治未病”可长寿

要健康长寿,就要注意摄生防病,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坚持几个“少”

与“多”: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六气异常生六淫

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认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认知下,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五方之气的运动。它是用来说明形成气候变化的地理因素,同时也是古代用以解释宇宙变化规律的一个哲学概念。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素问·五运行大论》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这六种正常的气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人依靠自然界的大气、水谷之气而生存,并循着四时气候变化、生长收藏规律而生长发育。当气候变化异常,破坏了正常生理活动发生疾病时叫做“六淫”。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认识到六气的变化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使人生病。

什么是六淫

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遽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淫是超限度的六气,淫,有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这是最基本的。其次,能否确定六淫,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气候的异常变化致人发病固然应该称其为六淫,但是气候变化基本正常,也会有人因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此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只能将正常的六气变化称为六淫了。

六淫致病的特点

六淫病邪都是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易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六淫可单独侵入人体而致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六淫致病,侵犯途径多从肌表,或者口鼻而入,或者两者同时受邪。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五种病理反映,这五种病理反映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之六淫致病相似,但究其原因,不是外来之邪,而是由内而生,故称为“内生五邪”。

风邪,百病之长

什么是风邪

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为病称为外风病。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故风邪引起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风邪的性质与特点

风邪是一切疾病的始因。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风论》中说:“风为百病之长”,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具体而言就是因为六淫中的寒、湿、暑、燥、火多附于风来侵犯人体致病。临床上常见依附于风的病症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寒邪,易伤阳气

什么是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为冬季的主气,故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易感受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寒性凝滞而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之气血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会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的症状。

痹症中的寒痹,寒邪偏胜,故关节疼痛剧烈,因而又称为“痛痹”。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故寒邪侵袭人体可表现为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的特点。

常见寒症有内寒和外寒。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外寒病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深浅,有伤寒、中寒、寒痹之别。内寒是因为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衰退而出现阳虚里寒证。

暑邪,盛热阳邪

什么是暑邪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称为暑病。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与温是同一病邪,发生在夏至之前者称为温病。

暑邪的特点及暑症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主升主散,加之在炎热的环境中出汗是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故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一方面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在大量出汗的同时气随津泄,导致津气两虚,甚至气随津脱。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炎热,而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暑热湿气弥漫空中,故暑邪常挟湿邪侵犯人体,因而临床上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可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湿邪,秽浊阴邪

什么是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乃夏秋之交,此时阳热下降,水汽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内湿多见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自内生。

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脏腑经络,因其为有形之邪,故易阻滞气机。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故湿邪致病其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

“浊”,即混浊、秽浊之意。指湿邪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性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湿邪致病多可见到黏滞不爽、黏滞不清的症状。二是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燥邪,干涩之病

什么是燥邪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

燥,是秋天的主气,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人如果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的干燥症状,这便是外燥病。燥与湿相对,多易伤津。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干燥;涩,涩滞。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燥邪伤肺,使肺阴受到损伤,宣降失司,甚则会损伤肺络,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的现象。

由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热邪,火热阳邪

什么是热邪

一般来说,热归属于邪气,而火既可指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称为“少火”;又可指火热之邪,称为“壮火”。

热邪的性质和特点

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邪伤人临床上常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症状。

热性炎上,火热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火热之邪侵犯人体,其症状多表现在人体上部。

热邪易生风,即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发肝风内动的病证。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热盛时使肝阳亢奋,进而肝风内动。由于肝风因热甚引起,所以又称“热极生风”。

热邪易动血,火热之邪不仅易引起热极生风,而且还易于影响血液的循行。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的血脉,轻则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证。

同类推荐
  • 岐黄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岐黄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通过讲述历代代表性医家人物的故事趣闻、经典著作、中医药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之最”以及其他与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医药教育传承、中西医汇通、针灸推拿等有关的杂谈,向读者展现了中医药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保健各时期所做出的贡献。
  • 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心脏病食疗与养生(居家生活宝典)

    本书对心脏病的症状早有认识和详细记载,对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和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 精囊炎揭秘与治疗

    精囊炎揭秘与治疗

    精囊炎是由大肠杆菌、克雷白氏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及假单胞菌等引起。急性精囊炎全身症状为周身疼痛,畏寒发热,甚至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等;慢性精囊炎多为急性精囊炎病变较重或未彻底治疗演变所致,由于经常性兴奋或手淫过频,引起精囊前列腺充血,继发感染。怎么预防,怎么治疗呢?在书中我们会找到完美的答案,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 高血压、高血脂食疗与药疗(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高血压、高血脂食疗与药疗(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有年轻化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危害。本书通过对高血压及高血脂病症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让读者对病症先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为读者介绍一些简便的家庭自我用药及合理的饮食方案,让这种常见病得到很好的控制与治疗。
  • 人生幸福的四大秘密:爱·财富·健康·快乐

    人生幸福的四大秘密:爱·财富·健康·快乐

    《人生幸福的四大秘密:爱、财富、健康、快乐》把人生的四个构成要素当做秘密,向读者一一进行了阐述,这四个要素中任何一个都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作者在书中尤其突出了四大秘密中排在第一位的“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爱是人生的真谛! 这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使你获得鼓舞和安慰的励志书。它会使你在爱的基础上看待人生。它会在道德上、精神上、行为准则上指导你、激励你;它会帮你传承爱心,获得财富,呵护健康,享受美好快乐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寂寞的心(中国好小说)

    寂寞的心(中国好小说)

    孤独寂寞的灵魂,在意外中相遇。鲁新奇在寂静的夜晚接到了陌生女人的电话,互诉对婚姻的迷惘;潇扬在雨夜邂逅带墨镜的女子,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陈小绮偶遇街边少女,共同拾起过去的温暖记忆。人生并非寂寥落寞,就算失意也不必感到绝望。三段意外的人生插曲证明着:我们所爱的人们永远会在身边相伴,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慰藉。无需为困窘的处境太过紧张,美好的人生才刚刚起航。
  • 无情世子爷,柔情妃

    无情世子爷,柔情妃

    他,齐国的欧阳天翊,安平王府的世子爷,身份尊贵的他,视女人无物,视感情为天下俗物,他,冷情,冷心,漠视天下。她,南召国的将军之女,云追月,二十一世纪的异世灵魂,她,一朝穿越,身中其毒,她,看透世间百态,她,目空一切,看似弱不禁风的身体,却另有身份,看似冷淡的外表下,却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柔情心。一道圣旨,她成为了齐国的和亲郡主,将毫无相干的两人的命运牵连到了一起……!为完成师命,初到安平王府,她锋芒逼人,步步为营,为君夺万里江山,为夫谋夺一世平安……。昙花一现心以触,看似无情似有情,豆蔻梢头心旧恨,谁许谁地老天荒……冷心冷情的他,在遇到她时,一颗冰冷的心被她捂热……。
  • 红颜无罪

    红颜无罪

    一个"小人物"穿梭于繁华的世界,智者以言智,利者以言利,无不克,然而终究在感情的旋涡中徘徊。命的印记,终要搁浅,生的气息将无限伟大,风口浪尖中却内含相思与柔情。
  • 北宋词史

    北宋词史

    《北宋词史》对北宋时期诗词名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一评说,对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读者,《北宋词史》将有很大参考价值。词的抒情功能在他们手中有了极致的表现和复杂的变化。宋词的风格表现更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晏殊的温润秀洁、柳永的靡曼谐俗、苏轼的清雄旷逸、周邦彦的精美典丽、李清照的清新流畅、姜夔的清空骚雅、辛弃疾的沉郁顿挫、吴文英的密丽幽邃、王沂孙的晦隐缠绵……
  • 噩梦轶事

    噩梦轶事

    通常一周一更,最迟两周保底一更,其余时间随缘。脑洞黑暗流,那些噩梦中的恐惧,以及现实中的悲哀。…………《命运罪徒》已完结《超维幻域》连载中
  • 全勤安保

    全勤安保

    一笔从天而降的巨额遗产,一群移居海外而饱受欺凌的善良人民,一群甘于平淡的退役军人,一场环环相扣的阴谋……对于海外华侨,国旗与国歌从来都不只是一首歌、一面旗帜,更是我们华人的精神归宿与力量象征,在海华的无数华人心中,当唱着国歌、举着国旗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的生命。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

    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的海外华文作家当中,严歌苓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迄今,严歌苓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三十多年。在这期间,她笔耕不辍,奉献给读者大量的作品,在文学界,尤其是华文文学领域,已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因此,对严歌苓小说进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她本人的全面认识,而且也是丰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严歌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和伦理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和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还体现出历时的整体上的变化。本书依循其创作历程,针对其作品的表现重心和特征,从政治伦理、文化伦理、两性伦理、生存伦理和人际伦理五种伦理关系出发,尝试对严歌苓小说的伦理表达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总结。
  • 爱在流年里

    爱在流年里

    女频男主文,全文聚焦于高中三年的生活。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只有少年,才敢轻易许下永不分离的承诺,不论未来世事如何变迁,这一刻的心意,都是真的!那一年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斜着洒下,落在木制书桌上,同学们四人一组,探索求知。图书教室里,沙沙之声,笔耕不缀,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一切美好的期许,都在这里盛开,宛如外面,灿烂夏花。
  • 妃常非凡:皇后不易追

    妃常非凡:皇后不易追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别扯那么远,谁能确定你会活到那一天!”如烟将他全身上下都扫视一遍。“你有必要舌头这么毒吗?”炎恒看着如此良辰美景,能和心中的她一同欣赏,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我舌头毒不毒你都知道,你尝过啊?”炎恒满脸黑线,一把将她拉到怀里,霸道的说:“以后,你的一切只能是我的!”“拜托!我是我自己的,好不好?”如烟推开他,转身懒得看他。炎恒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怎么会爱上这个毒舌女?谁也没留意如烟的嘴角挂着一抹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