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儿
我多年没有认真阅读整部的散文集了,这不是说我不喜欢阅读,其实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只是太强的阅读选择和有限的阅读时间,让我缺乏静心读完整部散文集的耐心。然而,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尽管杂事缠身,我用心读完了马立远的这部《润物无声》。
这是一部十四万字的散文集,共收录了六十五篇题材丰富的文章。可以说,这些散文都发源于心灵,流淌于笔尖,荡漾于自然。亲情,友情,乡情,字字真情实感,语言朴实无华,给人留下许多岁月的回味。好散文都是有灵气的,就像一个“内秀慧中”的女子,有品格、品质和品味。我觉得,马立远的散文无疑是好散文,它的灵气体现在对人生、对自然、对生存的深切感悟。
说起来,马立远是我的学长和老师。我说的是真的。1985年夏天,马立远在绍兴师专中文科毕业。这年秋天,我才踏进绍兴师专中文科(干修班)的门槛。所以,他是我的学长。马立远毕业后,留校任教,也就是说,我在师专学习时,他是学校中文科的老师。
现在,马立远的散文集要出版了,他找我为他的书写一个序,这让我的内心有些诚惶诚恐。我说这话也是真的。文章千古事,一部书的序言更是千古大事,这是一个文人心里的神圣准则。再说,马立远不但是我的学长和老师,他还是我眼里的领导。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自知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于是,我就忸怩起来了。这个时候,马立远对我说,他最希望我给他的书写一个序。马立远说这样的话,是真心诚意的,在这个事上,说明他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领导,也就是说,他的内心里我是他的一个好朋友。
所以,我义不容辞地答应为朋友马立远的书写这个序。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我读马立远的这部《润物无声》,真切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那个饱含深情的马立远,他的文字就是一场作家与读者的心灵对话,也是作家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内心世界。
这部散文集的主要特点在于感情之真,每篇散文都是有感而发。马立远用平静沉稳的文字写自己的事、写自己的心、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情,这是他长期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的一种必然结果。譬如《最忆和畅堂》、《高考前夕》、《那一年这一天》、《成长之中》、《一位兄长》等等这些散文,深情地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怀。他凭着自己深切的感受,深沉的思索,展现出一个丰满而纯洁的内心世界。而且,这些散文的主题都积极向上,具有光彩的“亮点”。
对我来说,对开篇的《最忆和畅堂》深有感触。文中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学校景物清晰可见,提到的那些人、事、物,我多多少少也有所了解,像王德林、沈贻炜、何仲生、张理明等也是我的老师。读到这些名字,我的内心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实“最忆”的意思,应该也是难忘的一种。这让我想起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忆清华》:“我在清华读过八年书,由十四岁到二十二岁,自然有不可磨灭的印象,难以淡忘的感情。”这就是散文讲究的真本色,也就是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可以这样说,父爱和母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写过关于自己父母的文章,鲁迅的《父亲的病》,胡适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莫言的《母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这些文章都蕴含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韵味,平淡中见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马立远出生在嵊州一个叫小崑的山村,那里自然风光秀丽,但交通闭塞,一条简陋的山路,弯弯曲曲地从山上通往外面的世界。马立远就是从这条山路里走出来的,他读中学时,每次回家的日子,他的父亲或者母亲就会站在村口,眺望山路的尽头。仿佛每一个在眼中出现的身影就是日夜牵挂的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一种深深的父爱和母爱。所以,马立远在这部散文集中有许多篇章写到了父亲和母亲,如《高考前夕》、《父亲的情怀》和《慈母之心》、《妈妈的奇遇》等。马立远用深情的笔尖,抒发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同时,也写出了他父母的纯朴和憨厚。
在《父亲的梦》一文中,马立远写到自己高考被录取后,父亲在言语上似乎很平静,但他的行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有一天,我随大伙儿在一处叫“下西白”的田间栽种玉米。夕阳西下,晚风送爽。一位从村里走到田畈来的邻居说,高音喇叭里在播高考上分数线的名单,有我!……我走在回家路上,当走到长丘的尽头,见父亲和一些伯伯叔叔们还在田里给玉米浇水。父亲看我走近了,只是憨厚地一笑,然后继续低头浇水,只是觉得父亲浇水的节奏明显加快,步履也更加迅捷。
在这部散文集中有多篇文章是写“易忆”的,如《写给青春的信——致易忆》和《写给青春的信(续篇)——致易忆》,这个名叫易忆的女孩子就是马立远的女儿。在父亲的书里,也收录了女儿易忆写的《易忆自述》,这是易忆2009年留学澳大利亚不久后写的,至今已经近十年了。那个时候,易忆十六岁,是父亲眼里的花季少女,是父亲心里的宝贝女儿,是父亲梦里的灿烂阳光。当时,易忆被澳大利亚的FM88堪城之声广播电台录取为主播,她在自述中用像少女一样单纯青涩的文字,记下了当时的心情:“第一次走进电台,看到电台的大家,虽然兴奋,却也带着一丝迷茫。一起工作的大家都充满着热情与朝气。”这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热情奔放中带着一丝羞涩的情怀,也是一个少女自立自强的开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对我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算不了真正的成功,只有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人生才算得上是成功。从这一点上来说,马立远无疑是成功的。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不是靠金钱,不是靠关系,也不是靠吹牛拍马,靠的是家风、家传、家训。说白了就是,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女儿。马立远在《致易忆》中对女儿说:“在你十六岁生日之际,虽相隔万里,心默默地为你祝愿着,祝你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个健美的身体,也有美丽的前程。”这是一个父亲的心声,也是父女之间心灵的交流。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而女儿心里的父亲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男人:老爸今天是你的生日/没啥能送的/就送你一首诗/在阳光下的农夫山泉/在月光下你给我讲的故事/我伟大的老爸……
有人说,散文是最世俗化的文学作品,散文写的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如张爱玲就说自己是一个小市民,她在散文里写到:“我喜欢听市声。”。她从不满怀激情地高歌或赞美生活,她用笔客观细致地写出生活的喧嚣和本色,把灰暗切换成温暖,然后照亮读者的心灵。所以,马立远在散文集中描写的一些人生磨难和生活琐碎,通过他平淡平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了他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让读者看到了光亮和希望。
如他在《启蒙老师》中写到:“因为受老师的影响,令我在纷杂的时世里也能保持着真诚和执着。虽然,也没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每当有一点小小的收获,总会想起老师,特别是这位永在心中的启蒙老师。”还有,写他岳母的《恩情怎能忘》,写得情真意切,“自此,我在离开家门、离开父母之后,又拥有了一个新家、一对爸妈。特别是这位妈妈,是一位功底深厚的绍剧艺术家妈妈,一位一直以来视我为己出,疼我、鼓励我、器重我、赞赏我的妈妈,一位当我有失敬时从不指责、抱怨,总是包容、勉励的妈妈。”
还有马立远写家乡越剧的文字,记友人的文字,以及自己是一个旅人的感受。其实,这些就是生活的市井,就是身边难忘的人和事,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他们的事也都是平凡的事,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这是马立远笔下的本色,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平静平凡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不太喜欢闲逛闹市,喜爱漫步小巷;不在乎游走都市,喜欢穿越乡村”的人。
读完马立远的这部散文集,2018年的春节临近了,正值严冬腊月,期待的纷纷飞雪如约而至,旧梦已远,新梦未解。或许,我们每一段岁月的远去,都像是送走了一位难以再见的友人。当某一天我们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走在风烛残年的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生似乎就是一段伤感的旅途,来的来,去的去,最终肉体和岁月一起远走高飞,但我们曾经丰沛的内心,必然以文字留存于世上。这是我写这个序的其中一层意思,也是我满怀情感的向往。
岁月静好,润物无声。
2018年元月26日于隔离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