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王少燕生平及评述
1995年12月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们的父亲王少燕凄凉离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甚至一句遗言。他的遗物,不过是一些陈旧的稿页、笔记、书信和为数不多的旧书而已。粗略翻看多是一些申诉材料、思想检查、问题交代、手稿、剪报以及朋友签送的著作等。当时,我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对这些杂乱故纸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用一纸箱装好放于一隅。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一些研究中国当代戏剧及发展史的文人学者对父亲的讽刺喜剧作品有所关注并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王少燕在当代文学戏剧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以他的讽刺喜剧为武器,对我们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进行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抨击。以期用笑声唤醒我们队伍中的主观主义者、官僚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于讽刺的三棱镜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表现了一个革命者、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勇气、胆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火热的爱国心(摘自《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王新民著)。父亲的《葡萄烂了》等讽刺喜剧作品被誉为“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评论使我们有了对父亲进一步了解、认识并理解他的愿望。认为有必要对他坎坷的一生及对社会的贡献作应有的评述与宣传。
对父亲我们原本了解并不多,由于他常年在外奔波与我们兄妹四人聚少离多。我们几乎没有与他有过较长时间共同生活的经历,特别是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下放塞外二十余年,他的右派问题使我们都受到了牵连,我们要和他划清界限便更少有接触。况且我们很早就独立生活了,天各一方对于父亲的了解就更少了。父亲1995年病逝后,随着我们对他著作、材料的翻阅整理,对越来越多有关资料的查找、披露,以及对多方面的询访我们逐渐了解了他,也加深了对他的理解。在他诞辰100周年之际作为子女的我们应当为他做些事情以表怀念、感恩之情。
综观父亲坎坷一生,他始终怀着爱国的热忱,向往自由民主,追随中国共产党,一往无前地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父亲的讽刺喜剧创作在他近80年的人生历程中只有短暂的几年时间,但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亮点和拐点。因为在此之前父亲参与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活动和赴朝参加抗美援朝的历程丰富多彩,所有的历练为他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确立为国、为民的志向打下了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为以后剧本的创作积累了生活体验和见识。说父亲的讽刺喜剧创作是拐点是因为这些独幕剧作面世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喝彩,也确立了他从事讽刺喜剧创作的志向。但好景不长。父亲还没来得及高兴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受到批判,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而影响了他大半的人生轨迹及对他整个人的评价。说它是亮点,也正是因这几个讽刺喜剧面世所引起的反响,使得多年后人们还去研究他、评论他。并因此确立父亲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我们在父亲遗物中找到一个破旧笔记本,从中翻到他70岁时对自己人生的抒怀,他这样写道:
今天我是这样一个人,一无成就、一无所长……人是自然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家庭的各种因素凑合而成的产物,谁都不是他自己所想成的那样的……
七十岁了,我这一生就这样固定下来,无法改变了,但我心里到底还是亮亮的,因为我一生为革命,生死关头经受了考验,从来没有欺侮过人,从来没有巧取豪夺过什么……我最后可以扪心无愧地死去。会有人永远悼念我的——我这里感激!
我感激——向大自然,向日月星辰,向人类的文化、文明,向一切至诚大勇的,一心为要给人类从地上消灭苦难,而自己承担苦难,给人类创造幸福,而自己成为最不幸者,勇敢地献身于革命,战斗到最后一息,无比圣洁的人。
一个机会的获得或错过,一种愿望的实现或落空,认识这一个人或另一个人,受到相反的影响,发生这件事或另一件事,有了不同的经历,人的一生就会改观,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遇到的都遇到了,错过的都错过了,我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一个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一片空虚,一向想对人有益,1957年却害了人,越亲的人害得越厉害!
犯过许多错误,尽管所有错误,都事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当时动机又都纯正,总痛定思痛。
可告无罪的是,心里总有光明,总有理想,总有先烈……
这是父亲晚年写给自己的,是他从未想示人的心声独白,是对自己人生感悟的呐喊,今天我们读到仍甚感心酸,不禁潸然泪下。
在父亲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他的经历、著作、文稿及学术界对他的研究、评论及友人对他的回忆纪念文章等收集整理,集成发表,意在能梳理父亲的人生,对他给予公正的评价,也对当代人们在研究我国讽刺喜剧发展时提供资料;对我国讽刺喜剧这一薄弱剧种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及垫脚石作用,想必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会因我们能整理出版此集而欣慰,我们也以此表达对父亲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