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66800000003

第3章 月光淋湿回家的路

巴乌德站在老桑树上有些眩晕,他慌忙搂住近旁的一根粗枝,感觉自己很像秋风里高挑在枝头的孤独的柿子。他趴在枝丫上全身稀软。

巴乌德稀软的目光透过桑叶的缝隙直落到学校食堂门前,那里黑压压排满打饭的人,他们都是槐中的学生,其中不少他高一的同学。隐隐听到他们不耐烦地把碗筷敲得山响,巴乌德胃里一阵空洞的抽搐。两天前,他也是夹在这样的队伍里敲响碗筷的,那声音急切而充满幸福。挨到一个小小的木质窗口,递上一两张粗糙的馍票,一两个黑黢黢的馍就实实地到了手;再转到另一窗口,向里面的人递上几分几毛的小票,半碗一碗的汤菜就温软了一身的饥寒。他们三五成群,在空旷的操场围成不规则的一圈,说笑打闹中吃完了晚饭,夕阳给这些明显营养不良的学子,青黄的脸颊涂上一层不相称的红亮。

巴乌德在这样的夕阳下神情凄然,犹如枝叶上一片焦黄的桑叶。他已经接连两天没有进食了,自打前天早上花掉最后一张饭票后,巴乌德再也没去过食堂。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有着天生的自尊和敏感,他不允许自己饥饿的窘相在同学面前裸露,更害怕他的同桌好友椿树掰一半自己的黑馍满校园追他。于是他爬上了这棵桑树。

这棵苍老的野生桑树,是巴乌德下午上体育课时就看中的,他觉得这正是躲避晚饭的理想去处。当时他在骄阳下眯起眼睛,很清晰地看见桑树的顶枝上一片紫莹莹、粉嘟嘟的桑葚,他不得不敬佩自己的眼力,饥饿能使周身各器官散发意想不到的能效。他在惊异中吃力地爬上桑树,紧抱树枝一阵腿软目眩,白布短袖衬衫湿淋淋地溻上脊背。两只热恋的知了叽的一声长鸣,扫过他的眉毛,飞向不远的杨树,撒他一头一脸的冷尿。层层的桑叶不断摩擦他高挺的鼻子,清幽的香一缕缕钻入鼻孔。巴乌德真想变成白胖胖的蚕宝宝,懒洋洋地躺在桑叶上吃食、看天。蚕不担心自己挨饿,一树苍绿的桑叶会使它们的日子饱满。

终于攀上最高的枝条,深紫的嫩红的桑葚一嘟噜一嘟噜随着他摇晃。巴乌德张嘴去咬,淡紫色的汁液在舌头和牙齿间快活流动,近乎呆滞的肠胃被这酸甜召唤得咕噜噜蠕动。他吃得狼吞虎咽,嘴巴、手掌和衣襟染成紫拉拉的颜色,伸长脖子打了一个酸酸的饱嗝。他想到乡下的父亲,这是他两天来一直在想盼的一个人,按照当地回民的习惯,应该叫“伯”的那个高个子男人。

伯两天前就该送口粮给他了,每月的这个时候,伯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操场尽头。这时巴乌德才发现站在桑树的高枝上,一眼能看到操场尽头的小路,那条南北小路一直通往槐中的大门口。巴乌德嘴角流着紫色的汁水,目光长长地挂在小路上。有一阵恍惚中看见了挑着箩筐悠悠而来的伯,伯左腿有些瘸,挑筐就晃动得厉害,但全然不影响他的英俊。伯穿粗布家染灰白汗衫、深蓝大腰短裤,他高大匀称的身体随着箩筐的晃动有一种无言的力和美。

伯排行老二,是爷爷三个儿子中最帅气的一个,这常常让巴乌德心生骄傲,他常在夜间暗暗使劲,希望像田野里的高粱拔节长高,他担心在身材上遗传了矮个子母亲。想到母亲,巴乌德又想到了父亲挑来的箩筐,一头装着巴乌德当月交给食堂的粮食,另一头,一打开就溢出母亲和家的味道,有连夜烙好的杂面饼子,有腌制得喷香的辣豇豆,有刚出菜缸的咸蒜瓣儿,还有补着厚厚补丁,散发着皂角香味的衣裳。伯在临走时,往往把粗大的手在怀里一阵紧摸,摸出一卷被汗水浸得软湿的纸币来。伯把钱塞进巴乌德手里说:“拿着!”然后就将空箩筐挑上肩头,一高一低地晃出校门。巴乌德忍不住朝他的背影喊:“伯!”伯亮起一双深陷的大眼睛,说:“回呀!”巴乌德的声音就浸了泪色。

知了仍在不远处聒噪,太阳光在它们的鸣叫中软塌,燥热从天地间缓缓消退。一只白翅膀的小鸟落在巴乌德近旁的细枝上,歪着精灵般的小脑袋娇声啼叫。鸟儿惊奇悬在树枝上的少年和他大眼睛里溢出的泪水。这时巴乌德听见有人呼唤他的名字。

巴乌德拨开浓密的枝叶,见操场上没有一个人,他怀疑自己是想念父亲耳朵产生的幻觉,不想又传来更响更急的呼唤,声音来自脚下。巴乌德一出溜滑到树杈,看树下一老一少两个人,仰起两张慌张的脸。少年尖锐地喊:“巴乌德!你咋躲这儿来啦?快下来!”是后村的椿树,看他一张因焦急而皱巴巴的小脸,巴乌德突然忍不住想笑,可是他猛然认出树下的老人是政教处主任,就连忙收敛了绽开的笑纹。主任上前抱住树干,就像准备抱住沿树干滑下来的巴乌德。巴乌德的双脚一落地面,老主任的双手就按在了他的肩上,他说:“巴乌德你得回家一趟。”他说这话时,巴乌德看见他浑浊的眼球泡在血色里。他问:“回家弄啥?”又问,“现在回吗?天快黑啦!”椿树尖声说:“你家来电话了,叫你快回哩!”巴乌德一听就笑出声来,他们村偏僻得要命,别说电话,连电都没有。老主任看看夜幕笼罩的操场说:“跟我走,孩子。”

直到走到食堂门口,老主任才松开巴乌德的肩膀。他让椿树从食堂拿一个布包出来,塞进他怀里,说:“巴乌德,你家刚才来电话了,一个叫马前的表哥打来的,说你父亲病重了,让你连夜回家一趟。”巴乌德确实有个表哥叫马前,这说明家里来电话是真的,但他还是不信:“不会的!俺伯身体扎实得很哩,没见他有过病儿灾儿的,没啥事儿,不回了。”椿树就看老主任的脸。老主任拍着巴乌德的后背说:“还是回去看看吧,你家人等你呢。”又拍几下后背,就像拍一匹懵懂的小马,说,“快走吧!路上小心!”

天边收起最后一缕彩纱,城墙和树木隐在混白的天空,归巢的小鸟在半空中低飞,县城的街道在暮色中灰暗,归家的路人脚步匆忙,裹带股股黏稠的疲惫。

少年巴乌德走在灰色的街道,听不见自己脚板踏在路面的声音,活像一张轻飘的皮影。他被家里打来的这个莫名的电话疑惑着,他知道表哥因这电话,要跑到十五里的公社,这中间没有一条平整的官路,大都是乡亲在野地凭空踩出的纵横的小道,太阳和月光下,土路似洗得亮白的羊肠子。“看来伯真的病了,难怪他不来送月粮给我呢。”想到这儿,巴乌德心头一阵紧缩,脚步明显迈得更快,走着走着路灯亮了。

第一次进城是父亲送的,巴乌德考上了县城的高中,这是十几年来第一个老回回的孩子上高中,这对于偏僻贫穷的乡村,无疑是最响亮的事情。村人送他进城就像送状元入朝,他们争相塞吃食给他,家做的布包塞满乡老们的心情。妈妈单薄的身体倚靠在村边的槐树,不断撩起围裙擦拭涌出的热泪。伯挑着一对箩筐,扁担的沉重压不拢咧开的大嘴。从李庄到槐城,一百零八里的路程,父子俩从天明走到天黑,快走到槐中时,路灯突然地亮了。小乌德待在路灯下无法移步,犹如踩上母亲刚熬出的黏稠的桐油,他怀疑是谁把清洁的月光收拢了,注入晶莹剔透的玻璃泡内,一群群的飞虫在光明里起舞,巴乌德也想起舞了。伯说:“这比咱家的洋油灯亮多了。以后,你就能在路灯下可劲儿念书了。”

巴乌德顺着路灯看上去,一弯玉梳似的新月悬在幽蓝的天幕。

东寨门就在脚下。听伯说,解放前青砖垒砌的城门高过云彩,土匪攻了三天三夜硬是土末未掉。现在城墙没了,寨门也没了,但仍叫寨门,巴乌德知道,出了东寨门就出城了,他深夜的跋涉还未真正开始。巴乌德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他对城边最后一盏路灯充满依恋,他知道没有灯光的夏夜是多么黑暗,他背靠灯柱出了一口长长的闷气。

斜挎的蓝布包包硬硬地压着肚皮,麻木的肠胃翻出一股难闻的嗳气,使他想起临走前老主任的赠予,慌忙打开,手指感受它的弹性,敞开的布包散出一股粮食的甜香。一个高粱面馍,路灯下泛着幽光,再摸,又一个,布包仍沉甸甸地垂着,掏出一个凉凉的家伙,竟然是一个手电筒!老主任晚自习巡堂时的专用,此时却实实地握在自己手里,巴乌德心底升腾起暖暖的明亮。

巴乌德坐在东寨门的路灯下,就着头顶晕黄的灯光,三两口吞下一个高粱面馍,第二个馍送到嘴边时,还是忍下了,余下的近百里夜路,他要给自己一个殷实的希望。他把馍装回布包,站起身整了整衣裤,双手紧握手电筒,一脚踏进城外的夜路。巴乌德的视野深洞般幽暗。

没走多远,巴乌德紧绷绷的心就有了松动,他的眼睛很快适应了城外的夜空,天空竟让人意想不到的明净。那弯弯的月牙洒下清幽的玉光,星星在云朵里眨着迷人的亮眼,路两旁的杨树把天空切成弯曲的河流,巴乌德如游走在河底的一尾鲢鱼。还有不少的鱼同他一起游走,有空手的,有挑担的,有拉架车的,有赶毛驴的,也有推独轮车的,大都是青壮的男子,他们急急地赶路,朝着相同或相反的方向。独轮车吱吱扭扭,挑担的吱吱呀呀,毛驴打着响鼻,汉子嘴角的劣质香烟明明灭灭。巴乌德愿意靠近他们,尽力同他们的脚步保持一致,热烘烘的牲口味、辣丝丝的烟草味,都让他感到踏实。

伯也吸这劣质的草烟,巴乌德小时候没见伯吸烟,左腿伤残后才吸上的,他往往是一边咳嗽一边抽烟,妈就扯开嗓子骂,骂他越来越不上杈[1],越活越没成色,今儿个吸烟,明儿个还喝酒哩,就不怕遭鼠迷[2]。伯就站起来,拍掉屁股上的土躲得没影。

一个同今天相似的月夜,伯喊巴乌德出门串亲,半路塞给儿子一个鸡蛋,鸡蛋被伯暖得烫手,儿子明白,这鸡蛋是伯从妈那儿费力偷来的,伯的声音蚊虫般细小,儿子还是听出伯是让他去代销点换大白鹅香烟。穿过一个幽深的杨树林,伯说,这红皮鸡蛋个大,换一盒烟还要讨上两颗水果糖,糖当然是犒劳巴乌德的。伯在树林边等候,叮嘱儿子抓牢鸡蛋别跌碎了,巴乌德就聚拢五个小手指紧紧抠住。快到代销点门口了,巴乌德转身回来了,一脸的苦楚,伯看见他指缝里滴答流水儿,知道儿子用劲过大把蛋壳抠破了,就蹲下来仰脸把鸡蛋喝了,抹抹嘴说:“回吧!”父子俩走得垂头丧气。

想到这儿巴乌德猛然笑出声来,把身边的驴子惊得一仰脖子,还给巴乌德一串长啸:“呜哇!呜哇!呜哇!突噜——”静夜里犹如晴天霹雳,吓得巴乌德几乎跌坐在地。

笔直的大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夜行的人车来到了四岔路口。辨不清脸面的人分手时都有了不舍,黑暗里犹如同舟的亲人。他们叮嘱这个半大的娃娃,从哪里下路,在哪里拐弯,哪个村里狗狠,哪条沟里水深。他们停下人车看他拐上土路,这才呼啦啦散去。

巴乌德的双脚踩在土路上有些飘忽,分手的一刹那他差点哭出,他多想其中有一人与他同路,结果他独自走上向北的路途。小路两旁,一边是一人高的高粱地,一边是低矮的红薯地,巴乌德就溜红薯地边走,鞋面被露水打得精湿。高粱秆在黑夜里站成一堵黝黑的墙,在巴乌德的紧张里移动,一会儿波涛样涌来,一会儿潮水般退远。

他打开手电给自个儿壮胆,一道光柱扫过高粱秆射向夜空,这才发现光柱是没有尽头的,活像一个粗长的线头被谁在高空中扯住,扯得无限制地长。如果有人顺光柱爬上去,会爬得无限高远吗?会够到弯弯的月亮吗?他觉得应该有谁爬这光柱才对,叫谁呢?他就想到了精瘦的椿树。他把电筒直射天空,就说:“爬呀椿树!”椿树就一提裤子抱住了光柱。椿树这小子猴子般敏捷,眼看就爬得看不见了,他啪的一下关掉开关,通天的光柱就消失了,椿树咕咚掉落在他脚边的硬地上,揉着屁股龇牙咧嘴地瞪他。巴乌德被自己恶意的构想逗乐了,疲劳和恐惧消退了几分。

他的幽默来自他的父亲。

爷爷年轻时跑过大铁船,开过皮毛行,积攒下血汗银子,在乡下置买了百亩土地,就给自己和后人置下了地主的帽子。爷爷无常后,他的三个儿子顶替他挨批斗,弟兄仨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反捆两手在土台子上跪成一溜。

口号一响,批斗就开始了。父亲就碰他大哥的腿,口号呼一声,他就碰一次,像给他们打拍子。

大哥小声问:“干啥?”

他悄声说:“错了!”

大哥问:“错啥?”

他说:“跪错了!”

大哥偏过头剜他一眼。

他说:“真错了!”

又朝大哥身边挪了挪,说:“哥东弟西嘛!你是大哥,该跪上首啊!”

大哥咧嘴刺啦一笑,立马掩住了:“都啥时候了,还耍嘴皮子!”伯的左腿就是那天打坏的。那晚,哥仨满身是伤,却笑得浑身发抖,从此父亲多了一个外号,叫“跪错了”。

此时的巴乌德多么希望父亲病重的消息也是错的,是表哥电话打错了,是老主任听错了,一切都是错的,那他白跑百十里夜路就没有白累,他多么想听伯和妈惊奇地说:“乖乖呀,你咋这时辰跑回啦!学校有事啦?”那他就会和他的父辈挨斗一样,虽然浑身疼痛,但会笑出泪来。他是多么的渴望啊!

疑惑瞬间又塞满胸膛:一向健壮的父亲怎会突然病重了呢?他大冬天跳冰河都啥事没有,连喷嚏也没打一个。

这件事是妈妈讲给他的,巴乌德那时还睡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说,这事让她越想越后怕,至今还落个心口疼的毛病。巴乌德说:“我也心口疼。”妈妈说:“你也是那时候落下的。”

那个冬天冷得漫长,太阳极少露脸,有水的地方都结着薄冰。妈和伯去看后庄生病的妗子,妈提一兜积攒多日的鸡蛋,肚子把红艳艳的棉袄顶得老高。刚来到后庄村口,有个男人头发老长,嗒嗒地跑过,差点撞上妈妈的大肚子。伯吼:“弄啥哩你?”男人还是跑,姿势像刚出锅的麻花,软软地拧着劲跑,一头栽进了旁边的河沟。伯立马跑过去,见冰面砸出一个人形,河水夹杂碎冰不安地晃动,伯想都没想,甩掉大袄扑通跳进冰窟窿。妈跑过来,只见伯的棉袄,不见伯的身影,大喊:“救人啊!来人哪!”手里的鸡蛋碎了一地。

众人来时,伯已把男人推到岸边。伯嘴唇青紫,一只棉鞋水淋淋挂在脚上,一只鞋孤零零歪在冰面。男人躺在泥里哆嗦一团,张嘴吐水,如一条待死的鱼。这男人的确想死,想了好几个月,从夏到冬断断续续,他发了大半年的疟疾,发热时热个死,发冷时冷个死,一个膘肥体壮的大汉,硬是瘦成一把干柴。今儿个实在受不住了,就一头扎进了冰河。

“没想你伯把他救起后,没几天竟好了,第二年还生了个大小子。这孩子脑袋灵光着哩,读书像喝凉水一样。”这小子我认识,正是好友椿树。

面前是一条不宽的水沟,水汽雾蒙蒙升腾,巴乌德挪动酸软的双腿,伏在沟边喝一通凉水。他爬到岸边一棵歪脖子柳树下,摸出最后一个高粱面馍。胃大张贪婪的口,嘴巴木木的怎么也张不动,只吃一半,他就出溜到树根,脑子混沌一片。

终于看见自家的老屋。巴乌德瘫软在大门外,破败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他虚弱的身子滚进院子。他用尽力气喊:“伯!妈!乌德回来了!”院子寂静,没人回应他的喊声。他扶着门角站起来,见伯呆坐在磨盘上面无表情,妈坐在灶屋的门槛,一边哭诉一边抖动手里的白毛巾,巴乌德见妈妈的嘴巴一张一合,却没发出丁点儿声音,他胸口憋闷得仿佛要炸裂,他倒地痛苦地呻吟一团。

巴乌德捂住胸口不住地翻滚,一只大手托起他的脖颈,他闻到熟悉的烟草味儿,就喊:“伯!伯!”有人唤他:“学生!学生!”声音闷闷的活像装在坛子里。

一激灵,醒了。巴乌德的家没影了,眼前的水沟白亮亮的,天上的月牙正对着他看。原来是做了一个梦,胸口仍闷闷的疼。

突然耳边有人问:“学生你醒啦?”这才发现他躺在一个人的怀里,那人身上有股呛人的烟草味。巴乌德一骨碌爬起问:“谁?”那人说:“别怕学生,你咋睡在这儿啊,快离开吧!”说着站起来走向他的挑子。这是乡间最常见的剃头挑子,原来他是个游村的剃头匠,巴乌德的心稍微平静了下来。

剃头匠担上挑子走得大步流星,巴乌德一路小跑紧紧跟上。他庆幸在旷野无人的后半夜,能遇到一个这样的同路。如果不是他的热心,他小子还昏睡在水沟边,生病不说,更重要的是误了回家的路。一想到家里,巴乌德又一阵心急火燎。一口气走了二里多路,俩人都累得呼呼喘息。前面有村庄蹲在夜里,隐隐一两声狗叫,像是在梦呓。男子卸下挑子,点着一根烟,狠吸一口,徐徐吐出,荒野里就有了袅袅的人气。

“你这孩子咋黑天昏地地睡那里啊!还哼哼地叫,差一点儿把俺吓死哩。”剃头匠弹弹烟灰说。巴乌德就把家有病人的事讲给他听。剃头匠半天没吭气,一根烟抽完了,走过来摸摸巴乌德的头,哀叹一声。

接着上路,扁担吱吱呀呀。剃头匠一走一颤地说:“昨天,鹿寨和三合村打架,死了两个,铁锨拍的,头都扁了,血呼啦啦的,沟水都红了,就那向阳沟,你睡的地方。”巴乌德收住脚,回头看水沟,夜把远方盖得严实,哇的一声疾跑。剃头匠追喊:“这时辰知道怕啦?你家伙快把俺吓死,黑糊塌塌的,俺想,咋又死一个哩……”

有一段路他走得昏沉,模糊中,弯曲的小路蛇一样扭动舞蹈。混沌中见剃头匠拐上右边的土路,还朝他使劲摆手,示意他一直往前,就是回家的路。

感觉有暗白的光提亮他的四周,抬起厚重的眼皮,见天的一角已鱼肚般亮白了。

寂静一个世纪的夜渐渐热闹了起来。有人赶着牛下地,一手扶犁,一手扬鞭,嘴里喔喔地使唤着牲口。拾粪的老头,一手提筐,一手拿锨,紧跟着牛屁股,把热腾腾的牛粪铲进粪筐。

赶牛的人走近了,看了巴乌德一眼,又看一眼,吁一声拉牛站下。

问:“你,李庄巴家的学生吧?”

巴乌德说:“是哩。”

“你伯叫巴社吧?”

巴乌德说:“是哩。”

赶牛人扬扬手说:“快回家吧!”

拾粪人也扬扬锨说:“快回吧!”

巴乌德就木顿顿地走了。他们在身后说:“看这孩子我真想哭一场。”1“看样子走了一夜。”

巴乌德的脑子灌了糨糊般黏稠得撕扯不开,脚沉重得像穿了一双铁鞋,走得如一具木偶。

不知何时,太阳已高过野洼的芦苇,芦苇一棵紧挨一棵,风挤进去试图把它们分开,结果它们挤得更紧密了,芦苇叶哗哗的声音,压过巴乌德沉重的脚步。

赶牛人犁过半亩地回村,见那学生正围着苇洼转磨磨,毛驴拉磨般奋力地转,一圈又一圈。他拉住他,丢下牛和犁,走上李庄的路。

他说:“你伯是条汉子啊!截那辆大马车像飞一样。”“还瘸着一条腿。”“那红马惊了,拉着马车疯跑,一马车妇女娃娃,给南王庄产婆送吃食。”“马车停住了,你伯倒在马蹄下,吐了一夜的血,去了。”

巴乌德眼前涌起一团白雾,忽悠忽悠,铺天盖地。白雾里,他看见他的妈妈被村人搀扶着,张着手无声地哭喊,身后是数不清的人,头上戴着白帽,云一样朝他涌来。

2013年第4期《民族文学》2013年第9期《散文选刊》转载

注释

[1]不上杈:豫东农村方言,当地打麦时用木杈挑麦秸,碾碎的麦秸和麦壳挑不起来,就称“不上杈”,这里寓指人不成器、不走正路。

[2]鼠迷:回族经堂语,意为倒霉、不顺利。

同类推荐
  • 理性与本能的人生

    理性与本能的人生

    人总是在时间中行走,在空间中追寻。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空间有故乡、祖国和世界。时间和空间无限,无限的时空成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成为精神的长路。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此版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麦家、苏童、阿来、马家辉四位知名作家推荐版本,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麦家作序深读解读。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长达二十年的暗恋。作家R在41岁的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在这封信中,一位他未曾相识的陌生女人娓娓道来她内心深处对他无尽的爱慕与渴望,尽管R对她不曾有过回应,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在生命尽头向他发出炽热的告白,道尽了她爱情的哀婉与拒绝,直击每一个曾经爱过的灵魂。此外,本书还收录了《看不见的收藏》《被遗忘的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其余五篇茨威格的中篇小说。
  • 父父子子

    父父子子

    本书由钱理群选编,收录了朱自清、丰子恺、周作人、鲁迅、傅雷等23位大家描写的“人生里基本的事实,单纯的,普遍的,平庸的,近人情的经验”,39篇关于亲子之情、母爱天性、师长观念和“爱”的哲学“的“人伦”题材作品,既“真”且“纯”,不仅表现了真挚的亲子之爱,尊父之情,而且有着相当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感悟。
  •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们

    由著名作家顾保孜撰写的纪实作品《中南海人物春秋》,详实地记录了特殊年代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沉沉浮浮的人生。本刊从中节选出一段文字,以飨读者。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当年红透中国文化界的三位红主角,他们是如何在江青的“赏识”下,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于会泳:戏剧般的荣辱人生江青召见于会泳时,握着他的手,喜悦地说:“你的文章我看过,我们应该早就认识了。”在得知于会泳是山东人时,江青热情地称他为“老乡”。于会泳不居功,无论是“三突出”理论,还是其他“样板戏”成果,他都无偿地归功于江青。
  •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读史说史,在于适当的应用。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解放以后,每外出必自备中国地图,找好路线和方位;每在一处会议,就要向所在地的图书馆查阅大量图书;每到一地,还要查阅地方志和有关本地历史文化书籍,和当地人员畅谈、作情感交流。这也是读史的别致处,也是他不断深化自己研读历史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对历史的评说,虽然很多是片言只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话,但却能折射出这位历史人如何运用历史,恰到好处。
热门推荐
  • 腹黑萌宝嚣张妈

    腹黑萌宝嚣张妈

    江语彤,二十一世纪X市刑侦大队重案组新晋美女神探,解放军陆军特战队退役女子特种兵,处理案件前往案发现场途中刹车失灵,冲下高架桥,意外身亡。上官语彤,大锦十四年,镇国将军上官浩月独女,早年丧母,父亲上官浩月常年驻守边塞。于大锦十四年六月十二日携丫鬟如心前往安平寺礼佛,以求国泰民安父亲早日归家。次日黄昏,丫鬟如心不知去向,上官语彤一人归家,三月后,被家人发现已身怀六甲,未婚先孕,依照族规沉于太湖。当大锦上官语彤被沉入湖底,香消玉殒时,一抹来自异世的幽魂降临在了逐渐冰凉的娇小身躯上,新的生命在旧的躯壳中复苏,无视世人的眼光,傲然独立,倾泻下一世芳华。上官语彤:这天下我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一个小小上官家,如若不是父亲,这藏污纳垢之地毁了又何妨?上官浩月:孩子,天下男人多得是咱不差这一个,莫要委屈了自己便是。君莫殇:若世人负你,我便灭了世人,若天地负你,我便毁天灭地,而我绝不会负你,在那之前我会杀了我自己。上官熙晨:爹爹,这个大婶的眼睛有病,身体也有问题?我们离她远一点,传染上妈咪会担心的。某萌宠灵狐:凡影响主人心情,间接影响本狐伙食待遇者,通灭之!!!
  • 我有一个编辑器

    我有一个编辑器

    版本一:浩浩乾坤,茫茫大道,谁能永恒?面对永无止境的大道之路?该何去何从?版本二:我真的很迷茫。开局一个笔记本,修为功法全靠编,什么都想了解那么一下……
  • 傲天邪尊

    傲天邪尊

    一部神诀可修炼成神,一本天书可拥天下。皇朝之争,妖魔风云,神界情史。傲天在手,天下我走。持剑望星问月,笑看一代邪尊。幽冥之森走出的少年,从山野刁民到一代邪尊的蜕变史。
  • 终极斗武

    终极斗武

    一觉醒来,杨长林发现自己穿越了,穿越到了另一个位面的地球。在这个位面,异域怪物入侵。面对这些体型最小三米,最大上百米的异域怪物,人类利用异域能量,打开身体穴位中的玄点,激发潜力。修行像仙侠小说里的招式,配合钢铁侠一般的飞行战甲,开启另类修行之道。 终极斗武书友群:646931324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4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4中篇小说卷

    吴义勤主编的这本《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94中篇小说卷》共收中篇小说八篇,包括阎连科的《天宫图》、余华的《战栗》、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北村的《最后的艺术家》、刁斗的《作为一种艺术的谋杀》、周大新的《向上的台阶》、李佩甫的《红蚊子》等。每篇小说后都有精短点评。
  • 重生暖婚:墨少,撩妻请低调

    重生暖婚:墨少,撩妻请低调

    墨北寒宠妻无度,背景深不可测,前世洛简伊眼瞎,心瞎放着优质忠犬老公不要,一心扑在渣男身上,被渣男骗家破人亡,最后死在自己好妹妹手上。重生一世洛简伊抱住大神老公不撒腿一心想要和她老公过着幸福美满,顺便教训渣男渣女生活。洛简伊:“老公没有钱花。”墨北寒:“给,以后家里钱全是你的。”墨北寒拿出几张黑卡递给了洛简伊。洛简伊:“老公,有渣男出没。”墨北寒:“我来。”第二天某渣男鼻青脸肿躺着医院。洛简伊:“老公有女人要来抢你。”墨北寒:“她们不知道我的心和身体都是你的吗?”第二天某一个世家大小姐被爆出私生活混乱。
  • 刘蕺山集

    刘蕺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草大人别傲娇

    校草大人别傲娇

    亲爱的,看见你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你啦!
  • 绿森不浓为你挽歌

    绿森不浓为你挽歌

    三年前,她意外睡了权势滔天的帝国总裁傅贺琛。三年后,她携一对萌宝强势回归。一位深情霸道的男人闯入她的世界。“路五月,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可以,签哪里?”傅贺琛拿出结婚登记,指了指:“签这里!”萌宝宝不服了:“粑粑,你东西掉了。”“什么掉了?”“宝宝的心,你弄掉了!”【搞笑轻松,暖萌甜宠,男主深情到你这辈子只见过这一个】
  • 下一站不再恋你

    下一站不再恋你

    当爱已成无言的痛,我和蓝尧辰的婚姻也走到了头。新婚夜,他冷绝地说,“娶你,只为让你痛。”三百六十多天,他确实让我尝到什么叫痛入骨髓。我用四年的暗恋换来一纸结婚证和无尽的折磨,因为他的心里只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