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9500000004

第4章 主持人要有深入的观察意识

从新闻工作的性质看,新闻作为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而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要真实地反映事实,首先必须对事实本身进行了解、观察。对于主持人来说,只是蹲在演播室里,拿着记者提供的新闻素材就去主持节目,是不行的,应该尽可能地去耳闻目睹和观察事实;否则,就无法生动形象地对事实作出报道。从事新闻工作强调现场意识,实际上是强调现场观察,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主持人要正视观察,要有深入的观察意识,以便使节目具有极强的现场感。

一、主持人要正视观察

人都有眼睛,它是人感觉了解世界的重要武器,但它对于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新闻工作者应该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眼睛,它必须善于观察。“观察”一词同时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观”,是看的意思;而“察”则为思考、比较和鉴别的意思。这就是说,主持人的眼睛决非一个“看”字所能够界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视力无障碍的人,都是能够观看的,但却不一定会察。而对于主持人来说,要有效地对信息进行组合,仅仅会观看还不够,必须将“观”与“察”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独特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要求主持人不能仅用眼睛去感觉世界,而应该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主持人的认识才能较快地深入事物的内层和本质,深化对于事实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主持人应以敏锐的观察力去透视事实中的人和事,并力争达到双方感情上的共鸣。这种观察越深刻细致,其新闻报道就越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敬一丹到电视台后的第一次外出采访,是编导为她做了问题设计。当时,编导交给她一张纸,纸上写着3个问题。在采访的路上,她看着那3个问题,一句话也不敢说,生怕一说话把那3个问题给忘了。结果,采访时,她没有能力提出第4个问题。正是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所以,每次采访敬一丹都特别注意去观察。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为了认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观察者按着预定的计划和目的,对某一对象进行连续地、有秩序地观看、倾听和考察,以取得第一手有价值的材料。所以,观察决不是一种被动的认识,而是一种主动的“思维知觉”。对于主持人来说,对事实的观察要求最严密的客观性,尽可能把主观因素所可能造成的“人差”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以获得一个准确的、可重复验证的正确结果,从而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主持人首先是一名记者,然后才是主持人。所以,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采访手段,同样是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采访工作并非是在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下随意进行的活动,它往往会受到条件的限制,有时,观察就成了惟一的采访手段。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善于观察,就等于不会采访,同时,即使到了事实现场,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抓住事实的特点。这里有个是否会作深入调查的问题。面对同样的事实,有人能够迅速发掘新闻,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不善于观察,自然也就抓不住事物的特点了。

到现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这就要求不但要“观”,而且要“察”,要善于分析。不少新闻事实的发生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各种因素有动有静,稍纵即逝。这时决不能为表象所迷惑,要抓住有典型意义的情景,才能出奇制胜。如果不善于观察,就无法抓住典型情景,更谈不上获得生动具体的材料;情感难以投入,也不可能作出深层分析,其报道自然也就枯燥无味了。

现场观察同访问不同,访问我问你答,嘴问耳听,而观察主要用眼睛看,脑子想,使“观”的感性认识同“察”的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有时候,主持人是在事实现场进行报道,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主持人所能够获得的材料往往比较浮浅,内容也一般化,这就造成了主观愿望同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主持人要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一方面可以寻求其他记者的帮助,另一方面必须善于观察。它能使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满意的新闻材料,并牵出相关的信息给中心事件的报道以支持。

这里顺便谈一个问题,就是主持人要有记者意识;反过来,记者也应该有主持人意识。这样,就会使新闻报道获得双重主持的意味,同时也能使新闻队伍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主持人的观察是有目的的

观察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形式,是思维的知觉,是对周围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持续性的知觉,是人对各感觉器官的有意支配,为实现某种目的去看、去听、去接触、去思维的能力。作为一种后天产生的能力,主持人应该主动、自觉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自我锻炼。

观察是在明确的目的性指导下,调动起各感觉器官和思维展开的。这种目的性首先表现为某种设想,即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它,选取什么角度观察它。有了这种目标与计划,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把注意集中到观察的对象上去。有时,由某一因素的触发,不随意注意会因特殊情况的出现变为随意注意,引起人的观察,这时,主持人应该对这种观察调整注意,把无目的性转为有目的性,才能对事物进行持续的、有计划的知觉。

观察贵在全面和细致,但全面和细致并非见到什么就报道什么,通过观察,是为了获取报道所需要的材料和选择材料的可能性。全面、细致包括根据有关设想投入其中,进行细微观察,根据采访任务去观察事物的各重要细节。如果没有明确的任务与设想,盲目观察,也就意味着什么也观察不到。制定明确的观察计划,是深入观察的前提。而观察计划则是围绕采访计划设计如何捕捉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观察项目。

在观察过程中,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出周密的安排,合理穿插细察法和鸟瞰法,或定格或推移,以期完美、周密地观察场景和情景,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能够准确地再现现场。

观察作为一种对事物的知觉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是为一定的任务(或目的)而展开的。而被观察到的材料又往往呈现为一些散乱的具体形象。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地将观察到的东西(材料)迅速转化为文字或语言,必然杂乱无章,不成系统。模糊不清的东西往往一闪而过,很难存入记忆。只有将观察到的材料,立即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记载下来,描写和叙述自己在现场的观察结果,并加以概括和总结,使其观察更自觉、精确,并使自己的注意在较长时间内集中于观察对象上,同时,观察结果经过概括后,印象将会更深刻、更巩固。

总而言之,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首先应该对“观察”作出明确的认识。观察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活动,而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规定任务或目的而展开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知觉。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形式,它对周围事物作出持续、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意味着感觉器官同思维的结合,是“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由“观”去感觉那些具体、细微、个别、部分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去“察”知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各种事物的特征与内在含义,从深层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把每一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睛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

三、主持人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

要做到深入观察,提高报道质量,主持人应该先有充分的准备,既为了采访的投入,也为了能够迅速同采访对象沟通,因为观察是有理解性的。如果自己对所要观察的对象一无所知,到现场观察时,就会如入泥沼,不知所措。对此,只有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指导,观察才会有的放矢。在这里,一方面,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的观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个体的知识经验总是有限的,虽然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地去完善自己,但当个体与个体接触时,双方不同的知识结构,都会提出对方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而这种空白点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双方的沟通。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好充分准备,其中就包括对有关知识和有关情况的了解。这样,主持人的观察才能把握住观察的重点,全面控制现场“情况”,有效地去获取有关事实的各重要细节,做到事半功倍。

知识准备(或补充)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就主持人的具体工作来看,首先应该了解观察对象的所有资料,以便对事实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明确观察时应抓住的主要环节。如果主持人对于事实一无所知,即便到了现场,观察也难以进行。所以,主持人熟悉和了解事实中人与事的相关材料是成功观察的首要条件。

其次,知识准备还包括对事实中人与事的理解研究、经验介绍及各种图片资料要有全面了解。真正的观察家,应该是对观察对象的专家,至少也要是熟悉观察对象的行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知识结构的发展,主持人直接同受众见面,就要求主持人必须是行家里手,才能有效地报道新闻事实。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新闻,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也是难以达到有效观察的。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无论是采访新闻,还是报道新闻,都离不开观察。如果没有知识上的充分准备,没有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没有经验上的补充,其“观察”只能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入。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持人应该提前介入新闻事件。所谓提前介入新闻事件,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就着手做预备性工作。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具备较强的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来自于主持人对丰富材料与信息的占有、分析、综合与推理判断,这也是主持人新闻敏感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对主持人观察能力的一种考验。

首先,主持人只有了解并熟悉自己工作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在辨别、判断新闻事件时,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对其进行报道。如果主持人平时对情况不了解、不熟悉,也没有占有大量各种相关材料,就只能去报道别人提供的东西,就无法保证报道的深度,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道具而已。

其次,主持人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这种有提前量的分析思考,可以大大地提高主持人对于问题的认识深度,对事实的报道才有分量。

再次,主持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力争提前进入新闻现场,这对于真实地报道新闻是非常必要的。提前进入现场,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观察和情感体验,对各种复杂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以排除那些假象。

四、主持人要学会用事实说话

一位主持人是否善于观察,可以从多方面来衡量。首先,要能够从所谓的“死物”中发现活材料。缺乏新闻经验的主持人,对记者有一种依赖性,往往是到了现场却无法深入,“察”不出事物的动态,所“看”到的只是一件件失去动感的“死物”。而一些有经验的主持人,却能够十分投入地把“死物”看“活”,“察”出事物的动态,这正是善于观察的表现。

善于观察的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报道时,由于手中掌握有“活”的材料,故其报道生动活泼,层次分明,透视力强,引导受众对许多相关问题进行统一性思考。而不善于观察的主持人,只能是背出别人的“声音”,停留在事物表象的说明上,其报道的新闻成为了呆板的“死”八股,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

主持人在报道新闻时,心里一定要有受众,一定要考虑所报道的新闻多数受众是否能够接受。受众“看”新闻,目的是希望获得各方面的信息,不仅要获得社会发展动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想获得其他方面的信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信息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间最大的矛盾是多数受众并非是以专家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新闻报道的。受众在看新闻报道时,最怕看难懂的事实或深奥莫测的材料。这就要求主持人在报道这类新闻时,要到现场去仔细观察,多注意事实的“动”感;在报道新闻时,语言上提倡多用动词,但这些动词的运用决非是主持人凭空臆造,而是主持人现场观察体验后的结果。所以,要把难懂深奥的事物表现得动人,离开了对现场的细致观察是不行的。

新闻报道不是抽象的说教,同艺术创作不同,它不是虚构的演绎,而是要用事实说话。但是,有的主持人总是用一种纯粹议论的语言去“描述”事实,将事实变得很抽象,受众难以接受;而有的主持人却能把抽象的事实报道得具体生动,其中的奥妙除了语言能力和经验之外,就在于是否善于观察。在对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作出回答时,更需要用事实来说话。

主持人有了事实,才能说话。许多主持人的名片上都注明了自己的双重身份——主持人和记者,但却很少深入一线去采访,这样就只能说别人的事实,别人的话,结果还是心里没底。所以,一线采访至关重要。主持人范蓉不仅拿了“金话筒奖”的金奖,还摘取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同她坚持一线采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持人对于报道新闻和自己的栏目,都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意识,希望有机会报道重大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是相对而言的,它同主持人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有密切关系。成功的主持人,总是能够找到新闻事实同人们生活的结合点,从那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察觉出重大意义,或以此为媒介来说明一个重大问题,以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与兴趣。而这种以小见大的能力,正是主持人善于观察的能力。

有经验的主持人,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对有新闻价值的小事也是紧抓不放的,甚至由此想出一期大话题。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往往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能够在新闻报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少成功的主持人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都表现出了对一些“琐事”的特别关注。实践证明,那些所谓的“小事”,往往也是最富有人情味,最容易引起受众共鸣,同时,还能够表达主持人立场、观察和倾向的。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善于在运动中去发现新闻,特别要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有意义的事实。善于观察的主持人,对瞬间闪现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并抓住不放,使自己的报道极具新闻价值。应该说,主持人对于节目的所有准备都是有限度的,特别是瞬间闪现的事物,具有突发性,是事先所意料不到的,全凭主持人的观察能力去发现它,捕捉它,而报道过程的闪光点,往往也就产生在这些地方。

生活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新事物、新动向不断涌现。稍纵即逝的新闻事实是大量的,但是,只有那些具有高度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才能捕捉住它。当然,并不是所有稍纵即逝的事实都是新闻,只有抓住那些有特点的事实,才能成为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观察的主持人,其观察点永远都会对准有特点的那一瞬间,大浪淘沙,决不放过那些闪光点;否则,就失去了观察的意义。对于主持人来说,抓住稍纵即逝的有特点的事实,会对自己的新闻报道产生“画龙点睛”的妙用。

让自己的新闻报道生动活泼,是所有主持人的希望。但要得到这种生动活泼,仅靠“写”或“拍”是不行的,关键是能否获得生动的事实,能否在采访活动中观察到有生动形象的事实。对此,主持人只到现场是不够的,而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体验,从各个角度去仔细观察,以看出其中的“名堂”来。那种“蜻蜓点水”式的“逛”现场是不行的,只有把自己也变成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才可能对报道对象察深看透。

五、主持人要学会观察人

有人把主持人称为社会活动家,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主持人的工作对象不仅仅只有事实,还有人,那些和人有关(直接或间接)的事实,而那些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他(她)的工作对象主要就是人。这就意味着,主持人的观察不仅要对物,也要对人。其中包括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行为举止等外在特征,作出准确的观察,使报道的人物能够产生动感,传神传情,加深受众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并深化报道的主题。观察新闻人物时,主持人不能戴上“有色眼镜”把对象极端化,受众评价人物也不是以貌取人。这种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让受众对于事件的参与者有一个“活动”的认识,将形象的“质”感同深刻的思想性结合在一起。

同事实的观察一样,人物观察也应定位在人物的性格特征上,使其与他人区别开来,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人物观察,不能有半点儿疏忽和片面,必须实事求是,要确保新闻人物的客观实际。人的外貌仪表是人性格的组成部分,主持人对于人物个性特征的认识,可以起到深化报道主题的作用,亮出新闻人物真实的自我。

人的外貌仪表和行为动作,都是外在的,主持人在观察时,还应该为自己的眼睛“装上一把手术刀”,去透视人物的心理,即通过人物的各种外部情绪,去观察其内心的精神状态。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观察的主持人,会从人的眼睛中透视出其内心的情感,使节目能够实现双方的配合的和谐,保证节目的深度。

主持人不但要从人物的外部情绪上去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必须意识到语言对思想表达的直接性。节目中的语言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主持人的描述性语言,一种是采访对象自己的语言。在处理这两种语言的关系时,主持人一定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替代采访对象的语言,更不能喧宾夺主,自己说得太多。语言能够透露出人物的个性,也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此,主持人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主持人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要想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需要观察;要把握住新闻事实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需要观察;要掌握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对这些现象作出综合与分析,以便在整体上对新闻事实有一个深刻、正确的认识,也需要观察。所以,主持人每一期节目的制作过程,都是一次观察的历程。

如果主持人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考虑问题,观察又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个节目的完成,又是一项思维工程的完成。主持人在同采访对象交谈时,离不开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反应,语气神态,捕捉与反馈信息,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既要调节自己的心理,又要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去理解对方的心理,使整个节目能够在和谐、默契的氛围中进行。主持人必须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体验了解新闻事实,以便为受众提供各种新鲜、活泼、确凿有力的情景与细节,而所有材料都必须经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处理后,才能产生出对这一事实的认识。

六、主持人要正确处理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

人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一旦明确了自己的行动目标,达到目标的手段也就变得重要起来了。首先,主持人在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时,要注意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即要观察事物总的概貌、形成总的印象和总的认识,使自己从宏观上对报道对象观察出完整准确的实体感。采访报道新闻人物,对其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过去的历史、今天的现状都要有一个总体观察,以较全面地对人物有一个总的认识。报道新闻事实,对于事件的发生场面、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总体状况都应去仔细观察,了解清楚。在对报道对象的把握过程中,这种宏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事实得以准确报道的基础。宏观观察可以帮助主持人克服对事物认识上的片面性,并在报道事实时,能够准确、真实地评价事实。

要对新闻事实建立客观的认识,仅作宏观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宏观观察的基础上,主动展开微观观察,对那些有特点、有个性的事态细节进行仔细的、认真的观察。但是应该注意,主持人观察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实。强调微观观察,不是不加区别地对任何事物都去细察、细看。主持人的观察,只有在面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时,才有必要去察深察透,即这种观察必须是有选择性的。对于一些特殊的新闻事件,细微观察会贯穿报道的全过程。这些新闻事件充分显示了事实本身的重要性和受众对事实的关心程度。对于这类事件,主持人观察得越仔细,报道就会越具体,也就越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对于主持人来说,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宏观把握与微观细察之间的辩证关系。新闻报道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就要求报道既要有宏观介绍,又要有细节材料。只是概况介绍的报道,就会变成只有骨架的抽象新闻;全是细节材料的报道,又会使受众在接受时感到支离破碎,不知所以然。当然,要把各种关系协调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仅有材料方面的处理,主持人还要处理好和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实现报道的统一性。

七、主持人要注意选择角度、位置和时机

主持人如果能够到事件现场,要做到有效观察,其观察角度、观察位置、观察时机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事件的发生地点进行现场采访时,场地虽然无法改变,但观察角度与观察位置却是可以选择的。人的观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局限的,而最佳角度与最佳位置的确定,为缩小这种局限性提供了可能性。

现场观察对主持人采访报道新闻,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是对事过境迁的追访,如果主持人能够将有关当事人约至现场,让当事人触景生情,因境忆事,主持人借此边谈边观察,也同单纯在演播室里的“做”有极大的区别。就采访而言,多为事后的访问,在时间上很难保证采访与事件时间上的一致性。有时,单靠当事人的口述,主持人由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有些事实可能弄不清楚,听不明白。如果能够选择一个适当的采访地点,对于主持人理解、领会受访内容是极有帮助的。观察地点的确定要因人因事而定,根据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的性质,观察地点可以灵活变动,在不影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主持人有确定观察点的自主权。观察地点的成功选择,便于主持人了解采访对象,培养其感性认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持人的观察采访,还应该注意时机的选择。客观世界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观察时机,是指主持人对采访对象的专访时机的把握尺度,它是由报道内容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到的内容会有极大的差别,而选择最佳时机,正是为了挖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有时,新闻事实的发生是有时机性的,这一尺度的掌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强调主持人应该到现场去观察,就是要通过这一特殊的实践,去核对事实,纠正差错,防止失实。不但要经过浅层观察把握住表象的真实,还要通过深层观察做到本质的真实。对于那些通过间接途径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第三手资料,也只有通过现场的观察,才能发现和纠正其中的差错。特别是当主持人要进行深层报道时,更应该到事发现场,将其表层观察与深层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察出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在思维活动的综合比较过程中,分辨出“真相”与“假象”。另外,人在观察客观世界时,耳闻目睹“感觉”到的情况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对于自己的感觉器官,“相信”与“迷信”不是一回事。眼睛所看到的内容,有真相,也有假象,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就会出现新闻报道的失实。

主持人要做到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就需要学习和运用辩证法,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报道对象。千万不可一知半解,对报道的事实只求“大概”,“看”到一点表面现象,就借助于一时的冲动予以报道。实践证明,如果不善于观察,往往会注重事物的表象,却“察”不出事物的实质和真相,而主持人通常是进行深层报道的,这样是很难保证报道的深度的。

当然,强调主持人的观察能力,是强调它作为手段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能否认采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意味着,作为手段,它并不是万能的。同人的知识有关,有时人的观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主持人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事物光靠观察不一定能够抓住其中的要领与本质。客观现实的复杂性,造成有时观察到的也许是假象,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观察,才能“察”出事物的真相。特别是有的采访对象,会由于某种原因而有意制造出各种假象去迷惑主持人,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复杂的事实面前,必须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主持人这个“万事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挑战。一些专业性强的科技新闻或栏目,自己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是无法把握的,同时,它也意味着,在许多场合,光凭观察是不能准确把握事实的。此外,认识事物时,只用眼睛观察,不可能对事物的内部规律,事态发展的曲折原委完全清楚地深刻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事件的复杂变化,问题的发展起伏,并不都是眼睛能看到的。所以,主持人应该学会各种手段的配合使用,在多种感性认识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而在升华的过程中,仍需要多方面了解情况,为分析、概括、研究提供材料。无论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

八、主持人要注意深层次观察

主持人的观察,实际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同思考、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观察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其中,就不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而只能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感觉。所以,主持人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观察与分析的习惯,要善于比较,因为只有理解,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含义和发展规律。人的观察活动,首先是眼睛看、耳朵听,这对于人了解外部世界,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眼睛作为感觉器官,还必须借助于其他感觉器官,特别是要同思维结合起来。

观察为思维提供素材,又不断地获得思维发出的指令,使观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地展开,以保证观察的有效性与深刻性。观察所得到的材料,需要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归纳,把这些材料条理化,并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思维又规范、协调着观察,使之细察入微。只有这样,思维和观察才能构成一个真正能够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系统”,它输出信息,又及时地反馈信息,以调整和深化自己下一步的行为,并求得自己认识功能的不断实现与完善。依照这一原理,主持人在报道新闻时,切忌凭主观意愿去行事。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是通过观察和思维使客体主体化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观点和概念。而这种观点和概念还需要经过一个反馈深化的过程,即主体化了的客体是否符合客体实际存在的检验,再一次将已经形成的认识客体化。人的观察与思维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深化,把认识推到理性高度的。

就新闻工作的采访和观察的主要内涵来说,观察一词的涵义,不仅指采访时的情景观察、人物观察等表层上的观察,还应该有形势观察、问题观察等深层观察。情景观察和人物观察,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特别是使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围绕其心理活动,将自己的注意集中指向一定的事物。而深层次的观察,不仅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观察推导出自己的理性认识,产生出“观点”,还需要反过来研究其“观点”的深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里不仅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还包括去精心研究各种情况资料、文件图表、领导和群众各方面的意见,主动将采访同分析结合起来,形成以思维为中心的观察。这种深层次的观察,在实际运用中有政治形势观察、社会问题观察、经济形势观察等等。它研究一种趋向,研究事物的矛盾所在,研究事物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事实证明,许多深度报道的产生,都和这种深层次的观察有密切关系。深层次观察同一般观察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主持人急需培养的以思维为中心的观察,它能够指导主持人寻觅到事物的特点,并抓住事物的本质。主持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予以重视。

九、主持人要提高注意力

新闻要求用事实去说话,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尽量地去描述事实,评论也是描述基础上的评论。能否成功地描述事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观察。总之,主持人不能完全被动地成为单纯意义上的传声筒。

整个采访过程,就是一个观察的过程,并通过细节事实编织出整个报道,即使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不能漏过任何细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观察力也是衡量人智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通常情况下,智力高的人,其观察力较敏锐,对事物反应灵敏、细致、深刻、完整,能够觉察到别人觉察不到的东西;而智力低下的人,则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也只是浮光掠影,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

观察,包含着主动调动起各种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去看,去听,去感受。

观察同注意有密切关系。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将人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某一事物,而观察则借助于随意注意用各种感官去捕捉事物外部的各种表象,再通过深层的思维去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内在含义。所以,如果把观察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认识,注意是基础,是内在心理活动的特征;而观察则是注意的升华。注意为观察提供了范围和筛选繁杂的事物,观察则为注意提供事物的重要表象和特征,并为注意的调节、转移提供了依据。人的认识常由感觉开始,当某一事物引起人对它的注意后,人的感觉器官将逐渐脱离其他事物,收缩注意边缘,直到注意中心成为随意注意。人对事物由表层感觉转为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对事物作出鉴别、分析、比较,人的认识走向事物的内部,感觉同思维相联系,变成了观察。

注意在人感觉事物的取舍中得以体现,合理确定注意的指向是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由注意过渡到观察,由事物的表象深化到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内部含义,是确认主持人成熟的标志。观察能够锻炼主持人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能够锻炼主持人的新闻敏感。主持人对于任何事实的把握,都是一个对于人物和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以反映生活,报道社会。所以,作为主持人,一定要提高注意力。

十、主持人如何提高观察力

观察力对于主持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观察力也是可以提高的。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有严肃的态度和主动精神。观察能力同人的理解力有着密切关系,这种严肃的态度表现为对事实的观察实事求是,仔细认真,一丝不苟。

人对同一事件的态度是有差异的,在叙述事件时,也会有所区别。对此,主持人千万不可忽视,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代替,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对事物的发展动态,更是如此。而观察过程中的主动精神,则体现为对观察结果的积极思考。

记者要对观察到的事物同其他事物相比较,以寻找出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事物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是在比较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不以积极的思考进行合理的比较,就无法凸现事物的特征,更不可能“精彩”地报道新闻。

主持人要提高自己的观察力,还必须强化自己的求知欲。

观察这一随意知觉过程,是要透过现象去抓住本质。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认识,而认识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对于主持人来说,必须将观察与理解联系在一起。为此,主持人应该围绕中心事实,了解和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

为了做到细致的观察,在观察时,主持人应该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如“这里还能看出什么问题,认识这个问题的最佳观察角度在哪里”“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区别是什么”,等等。

这种提问是十分必要的,它能随时警觉自己的注意。有些主持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总是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结果,对很多有价值的材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作为素材的积累,主持人的观察是随时随地进行的,只有不断地向自己提问,警觉自己,才能把观察推向深入,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强烈的求知欲,往往表现为对任何事都寻根究底,溯本求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提高自己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主持人对于新闻的报道带有说明的性质,一定要通过观察,看出其中的究竟,是绝对马虎不得的。特别是要善于把报道对象同其他事物相比较,寻求其间的异同,这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类推荐
  • 中国钢琴艺术文化认知与音乐风格研究

    中国钢琴艺术文化认知与音乐风格研究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作为在西方已经辉煌发展200年的艺术形式,钢琴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引入而逐渐被中国民众认识并接受,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成为各类音乐院校中音乐学生学习的重要乐器,从而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最终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教育手段,使西方钢琴音乐在中国得到很好的传播。
  • 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费勇老师蛰伏两年,精心策划了这套的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mook杂志书——“生活榜”系列。本书为“生活榜”系列的第一本,以解读古代生活美学经典《长物志》为线索。《长物志》原作者为明代文震亨,是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集合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讲述居家陈设、造景布局、文人雅趣、日常生活。本书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古代文人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希望内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启发,图文并茂,通俗有趣。
  • 收藏指南(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收藏指南(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书主要讲以下几方面东西的收藏方法、价值等:玉器、铜器、古币、杂项、常识。
  • 辛丰年音乐文集

    辛丰年音乐文集

    “辛丰年音乐文集”收录了辛丰年先生主要的六种音乐著作:《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音乐笔记》《处处有音乐》《乱谈琴》。此外,文集还收录了《中乐寻踪》的内容和《乐滴》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处处有音乐》和《请赴音乐的盛宴》。这些著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为集中出版。辛丰年的音乐文字曾经充当了整整一代中国古典乐迷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他的文字在专业的乐理、乐评以外还兼融这各种乐史中的名家轶事,无论你是在音乐的“门内”还是“门外”,他都将引领着你从历史中聆听音乐,在音乐中感悟文化,品味“读乐”的无穷乐趣。
  •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雕塑:知道这些就够了

    沉静的思想者、健美的大卫、美轮美奂的维纳斯……神秘的雕塑仿佛常人无法企及的艺术。然而,作者戴尔·沃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揭开了雕塑过程的神秘面纱。从材料选择到工具选用,从涂色到上釉,从初级到进阶,从技法到文化……雕塑并非遥不可及。快快下载此书,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女王的弄臣

    女王的弄臣

    杀人如麻的“血腥玛丽”也曾是满心慈悲的女王,一代明君伊利莎白反而拥有冷硬心肠,激烈宫斗如何扭曲了历史的真相?《女王的弄臣》以一名具有先知能力的犹太少女为主角,用她的眼睛见证了都铎家族的王位更替,见证了不同宗教信仰在英国的激烈冲突,也见证了玛丽一世及伊利莎白一世这对同父异母姐妹反目成仇的心路历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沉睡谋杀案

    沉睡谋杀案

    新婚的格温达搬进了海边的一幢白色别墅。她兴致勃勃地布置自己的新家,一桩桩怪事却接连发生。“难道,这房子闹鬼?”种种线索显示,作祟的不是鬼魂,而是多年前发生的一起谋杀案。格温达向马普尔小姐求助,得到的忠告却是“让沉睡的谋杀案继续沉睡”。可好奇的年轻人不甘心停止追查。终于,过去的罪恶苏醒,即将写下新的悲剧……
  • 城市狩猎

    城市狩猎

    《圣经》上说人有七宗罪,骄傲、嫉妒、愤怒、怠慢、贪婪、饕餮、淫欲。当这些罪恶被这座浮躁的城市掩盖之后,人们活在浮躁和罪恶之中。一群生活在城市之中的鲜为人知的罪兽,就像是地狱使者一般出现了。它们再不是神话,再不是鬼魅,而就活生生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荒废的老屋、破旧的楼房、潮湿的下水道、阴暗的地铁隧道,这些都是他们的栖息地。
  • 一本书读懂投资理财学

    一本书读懂投资理财学

    本书以简洁、轻松的语言全面介绍了理财的方法和诀窍,从储蓄、债券、基金、保险、股票、外汇、期货、信托、黄金、房地产、典当、收藏、创业等不同层面阐述了理财的具体内容,旨在帮大家建立理财意识,掌握理财方法,教你将手中的财富快速稳健地升值。本书是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理财工具书,它就私人理财问题,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一并且结合多年的理财经验,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 绝情毒物:黑客无间道

    绝情毒物:黑客无间道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传奇,或许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千万不要忽略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因为说不上什么时候,你就能闪亮一把,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小小的印记。
  • 美漫里的国术强者

    美漫里的国术强者

    “中国功夫?不过是耍杂技的罢了,来来来,我站在这里让你打,看看你能不能蹭破我的皮!哈哈哈哈!”憎恶戏谑的眼神,用着嘲讽的语气对着挡在面前的亚裔青年说道。“好啊!那就让你看看国术到底是不是耍杂!”八极——撼山岳!青年衣衫无风自动,气罡透体,竟在身后形成五米高的金刚之相。一击恍若陨石天降,憎恶,卒。这,是一个国术强者重生后孜孜不倦追求武道巅峰的故事。时间线、具体设定以本书为主,谢谢! 书友群:811517507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绝命狂妃

    绝命狂妃

    “放过我吧……”她苦声哀求,却仍旧制止不了他的暴行。他口口声声说爱她,给她的却是无尽的折磨,“你应该恨我的,因为你不懂,他比我更狠。”怀上他的孩子,却是被另一个男人残忍打掉,“你这辈子,只能被我囚禁在身边,想生他的孩子,门都没有!”她终于心灰意冷,消失三年,再度出现,已经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嗜血狂女,犯她之人,必死!“曾经的一切,我会加倍还回来,你要记住这过程,被我折磨死的过程!”【女主先弱后强】【结局一对一】
  • 人身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的增强,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侵权纠纷逐渐增多,尤以人身损害赔偿案最为突出。在面对这类纠纷时,由于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很多受害人在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方面感到困惑。为了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人们的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的本领,编辑一本人身侵权纠纷方面的普法读物,确有必要。这样一本读物应当采取通俗易懂的活泼形式,同时尽可能涵盖人身侵权方面的各种法律知识,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在这种想法的基础上,我们策划和编写了这本《人身侵权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