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9500000007

第7章 主持人要懂得交流

“万物生长靠太阳。”对于人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主持人,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必须向受众传递信息。而信息并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形形色色的个体。主持人要取得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同各种个体打交道,就不可避地要进行交流。可以说,交流是主持人“探宝”的必由之路。所以,主持人必须懂得如何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入宝山而空回,才能向受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引领受众。

一、主持人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很重要

主持人的工作离不开和人打交道,这种人在新闻学上被统称为采访对象。一名成功的主持人,首先应该了解人、熟悉人、会做人的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主持人工作的成败。采访对象指所有接受访谈提供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材料和事实的知情人与当事人。他们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处在事实与媒体之间的位置上,同时又是媒体获得事实材料的“第一媒介”。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是主持人“探宝”的向导,主持人通过同他们交谈,在现实生活的浩瀚海洋中去捞取那取之不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事实材料。所以,现实生活是新闻之源,但这“源”又是通过采访对象这条“渠道”流入一个个新闻媒介之中的。

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这不仅表现为人外表上的差异,更多的还表现为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差异。所以,主持人虽然要接触成千上万的人,却不会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采访对象。但是,根据“求大同,存小异”的道理,其中仍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去探索,在总体上对采访对象进行分类把握,以增强主持人处理问题、理解问题和应变的能力。

主持人要想搞好自己的工作,把握好自己的采访对象,不深入研究采访对象、剖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是不行的。由于采访对象各自的环境条件不同,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同的职业与文化修养又模塑出不同的心理素质,而其心理又会因情况的变化产生出采访对象不同的心理状态。这就使采访对象的心理研究既重要又复杂。

由于心理驱动力的差异,采访对象在接受主持人的访谈时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当然,多数采访对象是能够配合主持人的工作的,主动积极,热情友好,在主持人的访谈活动中,他们也能够体验到一种个人价值得到实现的愉悦,并产生出相应的荣誉感。但是,也有一些采访对象或性格乖戾,或对主持人工作抱有偏见,或对主持人采访的事实本身有所顾虑,或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外界干扰的压力,对主持人的工作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两种态度,一对矛盾,主持人能否协调好、处理好,对于访谈活动的进行与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有必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主持人首先必须明白,自己的工作没有采访对象是不行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接受采访看成是一个“露脸”的机会,它是一项需要“积极配合”的双边活动。虽然主持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并非都是消极被动的反应。作为事实材料的掌握者、知情人,围绕着事实的介绍,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特点、性格特征、思想意愿、情绪倾向,从这个角度看,他又是活动的主动者。主持人如果不能以自己的主动去控制对方的心理活动,就无法实现自己的预定目的。所以,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心理、采访对象心理和双方心理的交感,这3种因素同时都在发挥着作用。主持人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双方的心理交感,就意味着活动的失败。而这3种因素又是互为因果的。成功的主持人这方面的处理能力是非常强的。

主持人对新闻事实进行访谈并非都是“歌颂”的,还要批评监督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人与事,这时候,采访对象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抗衡力度,这无疑将大大地增加主持人对于事实的采访难度。

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是个神秘的“黑箱”,它变幻莫测。这个“黑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就采访活动来说,这种变化首先由主持人的采访内容引起。作为事实的当事人或知情者,事实本身同采访对象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而这种利害关系正是采访对象心理定势形成的基础。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就会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对自己有“害”的事实,就会回避抵触,处处设障;无明显“利害”关系的事实,主持人的采访水平、能力素质以及采访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中,访谈对采访对象有“害”的事实难度最大,对方会尽一切努力来保护自己,甚至会以一种巨大的环境压力,同主持人的采访相抵抗,这无疑是对主持人的一种严峻考验。

二、主持人要懂心理学

主持人不懂心理学是不行的。主持人的访谈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认识与把握过程。访前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作出预测,目的是对采访对象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设计提问,制订应变的方案与措施。对此,首先是通过有关资料及信息渠道,搜集采访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对其心理特点作出初步的判断和推理。其次,应该对其工作成果、成就、地位有所了解,从中分析其心理特点。将采访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以认识他的心理特征与差异,目的是尽快同对方沟通。随着采访活动的展开,主持人要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并对已进行的分析、判断通过面对面的观察去验证、修改、补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的认识。目的是准确掌握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主持人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任何细微的动作、表情都不能放过。

主持人虽然不是心理学家,但必须学会了解、观察、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才能使自己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变得厚实起来,对事实作出真实、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访前与访中,访后的分析也同样重要,以防止以主持人之心去“度”采访对象之“腹”。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只有深入挖掘出采访对象的深层心理活动,才能使受众得到准确、真实的结论。对有争议的新闻人物,这方面更是要慎重。

人的心理是一个神秘的黑箱,黑箱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主持人只有对采访对象的所作所为以及心理活动判断准确,才能对事实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有些采访对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特殊的心理表现,对此,主持人只有正视和理解,才能使自己的报道客观、准确。

三、主持人要明确采访对象的心理制约因素

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是为了在采访实践中,排除对方的心理障碍,达到双方感情上的交流。所以,研究的切入点,首先选择在对心理构成制约的因素上。

1.生活环境

邵飘萍说,外交记者对于访问之人,自然希望谈话之结果非常圆满,则其人与各方面之关系不可不略知之;否则谈话中极易发生龃龉不快之感,致访问之失败,故于对方之研究为必要事……

(1)政治家

当先略知彼人平素政治上之主张;第二当知其所属之党派;第三当知其近来有何活动;第四当知其以往之履历;第五当知其党内之地位;第六当知其与各当道之关系。

(2)实业家

第一知其已往现在所经营之事业;第二知其对于现在未来经营之计划;第三知其在实业界之地位与系统;第四如系外国人则当知其投资于我国何处。

(3)学者

第一当知其所专究之学科;第二当知其学派中所崇信之派别;第三当知其有何重要著作;第四当对彼之学说稍有门径。

这段论述虽然并不详尽,也不系统,但它却告诉人们,我国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理论,已经注意到了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影响与心理制约作用。

生活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受其环境熏陶与改造的过程,他的思想意识也由这一环境模塑出来,而其他的文化意识、生存意识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也都在这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环境在模塑出人的思想意识的同时,还模塑着他的思维方式,形成其特有的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

这一态度构筑起的价值标准,成为他评价所有事物的基点。看待问题、谈论问题的立场也由此产生,遇到任何问题它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态度还会自然地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向心力,他不仅关心自己在生活圈中的地位与形象,而且会不自觉地维护这一生活圈的利益,并逐渐形成一种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是多向的,对己、对生活圈、对社会,权衡着各自的得失,决定出自己的行为。其基本态度也会转化为对主持人、新闻媒体与新闻报道的态度,并进而形成他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定势。

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的各种微妙心理变化,也都同这一总的心理定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主持人在分析采访对象时,首先应该把握住这一总的心理定势,这也是双方形成感情交流的起点。

2.采访对象的个性差异

在总体上对采访对象进行了把握以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采访对象的个性差异了。人有千面,性格各异,而且其间有着极大的差别,这也是主持人访前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持人的工作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中间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主持人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性格特征,而不断变化着自己的交往方式;否则,就无法沟通双方的感情,自然也就谈不上向人家“掏宝”了。之所以主持人要重视这个问题,一方面它将影响到事实的采访深度;另一方面,采访对象不同的个性特征,将直接关系到主持人访谈的难易程度以及谈话的倾向性。

一般情况下,性格外向的采访对象比较容易接近,能够较快地进入状态,对主持人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小。主持人在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较快地了解对方,保持住采访主动权。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他们也能够倾肠相诉,主持人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访谈效果。而性格内向的采访对象,接近的难度比较大,进入采访状态也较缓慢,他不会轻易地暴露自己的思想,主持人很难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掌握住对方。这种采访对象也不愿意短时间接触后,就同别人交流感情,往往陷主持人于尴尬境地,给主持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但节目的质量是同采访密切相关的,没有深入的采访,是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节目的。

大环境模塑着一个民族的性格,小环境模塑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性格,而每个人的个人生活环境又会模塑出属于个人的性格。其中越往后,差异性越大,个体特征越突出。自信心强的人接受采访时,往往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不仅叙述清晰,对事实的分析也较透彻,但谈话时不喜欢受人控制,而喜欢控制对方。自卑的人接受采访时,往往受到自我封闭意识的控制,不愿意表述自己的意见,即使交谈,其观点也模糊不清,生怕自己的谈话内容同别人的意见发生冲撞。

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能力素质的强弱,也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化层次高、能力素质好的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能够迅速理解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并清楚准确地回答主持人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文化层次低、能力素质又比较差的采访对象,进入状态缓慢,回答问题系统性差,甚至会说许多不着边际的话。前者能够很快将谈话引向实质性问题,而后者则往往在问题之外绕圈子。对于主持人来说,不同的采访对象,其访谈的结果是有极大差异的。

四、主持人要明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

主持人同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自身的采访水平如何,会给采访对象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把访谈活动看成一个完整的过程的话,那么,主持人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又是活动的主导者,同时,还应该是整个活动的控制者。而采访对象将会因为主持人这一诱导因素的“刺激”,产生出“相应”的心理反应。所以,在访谈时,主持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出一定的“刺激”力量,变成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某种驱动力。或者说,主持人在节目中整个人成为了一种语言的载体,他所有的一切都具有表达的意义。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事先精心设计好的表达方式“流露”出来的;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是别人赋予的,应该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访谈是一种双边活动,主持人作为行为的主动者,他要观察、了解、掌握采访对象;采访对象虽然是行为的被动者,但他也会同样去观察、了解、掌握主持人。主持人的目的是获得事实材料,采访对象却要考虑是否“值得”将自己所有知道的情况告诉主持人。主持人的采访态度、交际能力、谈话技巧、启发诱导的技术,对于采访对象进入状态的程度,都会产生出极大的影响。真正高明的主持人,是在充分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创造出一个真实自然的状态,也展示出采访对象的真实自我。

主持人的访谈活动能否成功,同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主持人必须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访谈活动通常由3个环节组成,即访前—访中—访后。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也可以按这一过程来进行。主持人只有对采访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分析,才能够对自己的心理作出合理的调节,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对方的心理,达到相互沟通,获得最佳的访谈效果。

首先是访前主持人应该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于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主持人要了解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以构成一种心理互补。当然,一名合格的主持人需要自信,但自信不是对自己的迷信,而是同某种准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主持人只相信自己的临场发挥,那是要吃苦头的。因为现场观察到的东西,是真相与假相的混合物,而所谓的假象,其中就有并非真实反映心理活动的现象。

访谈活动展开后,双方进入了面对面的状态,这时人的心理活动有几个焦点。采访对象首先是要预测主持人的采访动机,对主持人“第一印象”的评价以及自己作为采访对象,“事实”本身同自己的利害关系,建构起总的心理定势。主持人的工作是要迅速接近对方,在逐步熟悉的过程中,力争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介绍采访动机时,要消除对方的顾虑,为双方融洽感情、进入实质性话题奠定好基础。在明确了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了对主持人提问所引起的回忆、思索、表述等思维和语言活动上,根据已经建立起的心理定势,设计出主持人提问的答案,有的甚至还会考虑到节目播出后对自己的影响。

访谈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人心理活动的结束。由于报道产生的对于采访对象个人价值的影响,他们又会形成不同的期待心理,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他。

五、应对采访对象心理的活动

要在采访过程中准确地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主持人必须在心理上与采访对象互相沟通,如其间有障碍生成,势必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而这样的采访往往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分析、研究采访对象的同时,还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采访气氛,感情上便于接近采访对象,尽快缩短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主持人还应该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性格,做到以变应变。掌握采访的主动权,通常有下面几种方式。

1.亲近法

亲近法是指主持人采访时,用亲近的感情去调节对方紧张的心理状态。有些采访对象因初次接触主持人,面对话筒或摄像机,心情紧张;年轻的主持人采访高级领导人、专家、学者也容易产生紧张心理,这会影响双方的感情交流,使采访难以进行。遇到这种情况时,主持人可以运用“亲近法”去接近对方。先谈一些对方喜欢的东西,转移紧张心理,然后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将对方或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2.迂回心理法

主持人采访时运用迂回心理法这种心理战术,可以使采访对象无意中谈出真实情况。有些采访对象很谦虚,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平凡无奇,微不足道,不希望新闻媒体对自己进行报道。如果主持人采访时直接切入正题,往往会受到对方的拒绝,陷主持人于尴尬境地,使采访无法进行,而主持人运用迂回心理法,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一后果。

3.知心法

知心法是指主持人采访时同采访对象将心比心,以“知心”之情去感化采访对象心中的顾虑。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这些完全不同的遭遇,编写出一本本生命日记。特别是那些有着特殊“经历”的人,他们的“黑箱”更是不会轻易打开,他们心情苦闷,也懂得私有的“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并铸成了他们内向的性格,一般不愿意向陌生的主持人谈起自己“心酸”的往事。这就要求主持人在短暂的交往中必须以诚相待,才能使采访对象尽吐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实现主持人的采访意图。从采访心理上分析,主持人采访时不宜过早触及实质性问题,以免刺痛对方。待对方信任主持人、达成一种默契后,就会由衷地谈出心理话了。

4.诱导法

由于某种利害关系,有些采访对象往往对一些敏感问题避而不谈,心理状态也比较顽固。所谓敏感问题,一般是指对方反感、误解、回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是公众关心或当事人的要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要想从对方口中获得事实材料,最好采用“诱导”心理法,改变对方的顽固心理状态。在运用“诱导法”时,主持人可以先提出一些“过渡”性问题,使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逐渐产生好感,以解除原来的戒备、顽固心理。特别是当主持人采访那些失意、受挫折的新闻人物时,他们往往抵触情绪很大,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采访时来个一言不发。在这样的采访对象面前,运用“诱导”心理法,会使对方心情舒畅地倾诉心里话。不过,运用该法要注意两点:首先是“诱导”不是“审讯”,不能“训人”,不能使对方反感;其次,“诱导”要自然、合理,防止“诱导”的片面性,防止“诱”出假情况、假材料。

5.壮胆法

壮胆法是指当采访对象因外界压力,不敢说出真实情况时,主持人应该主动为他壮胆撑腰,给予对方安慰和支持,使他有勇气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有的采访对象是事情的知情人或参与者,但担心在反映情况后会招惹麻烦,或遭到打击报复,顾虑重重,对要害问题避而不谈,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主持人一方面要做好说服工作;另一方面要敢于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为采访对象壮胆撑腰,以打消其思想顾虑,解除其心理压力,使其尽吐“难言之隐”。采访对象心理上产生顾虑和压力,不仅在进行批评性的采访中会遇到,对先进人物的采访也会遇到。有些先进人物在环境的重压之下,宁愿“自我克制”,也不愿在新闻媒体上“风光”受表扬。对此,主持人最好单独访谈,用事实说服单位领导,对待有偏见的人多做工作,使其端正认识。这样,主持人为他们排除了障碍,不仅使他得到了环境的支持和公正的待遇,而且给了他今后前进的力量,他也就会愿意向主持人谈自己的情况了。

6.同甘共苦法

同甘共苦法是指当采访对象忙于工作,无暇接待主持人的专访时,主持人最好采用“同甘共苦”的心理感染法去感动对方,使他乐意接受采访。当今时代,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特别是各条战线上的改革开拓者和先进人物,他们是受众关心的新闻人物,但紧张的工作使他们很难安排专门的时间接受采访。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主持人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同甘共苦。主持人不但能从中亲身体验采访对象的先进事迹,而且在心理上能够感动对方,使他们乐意同主持人合作,共同搞好采访报道工作。

主持人采用这种方法,在了解采访对象的自我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

六、主持人要有“顾他”意识

主持人要真正走近采访对象,由理解达到沟通,使自己的报道减少误差,还应该有一种“顾他”意识。所谓“顾他”,简单地说,就是主持人在采访报道时,不仅要考虑事件本身,还应该顾及到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以便站在较高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面认识,综合平衡,以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模式。

主持人采访报道新闻事实,不仅要采访“重点”,还要采访与这“重点”有关的周围情况。即不仅要采访报道对象,还要采访与报道对象相关,而又是“非报道性”的东西,以确定报道事实的环境关系,报道它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决定报道内容。为了把握全局,主持人首先应该注意“顾他”性思维在宏观控制上的作用。

新闻媒体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实现对于社会的影响作用的,这“顾”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这往往也是受众最敏感的问题。主持人如果不“顾”,就会造成新闻报道的最大失误。可以说,不懂得国家政策法令的主持人,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决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主持人经常犯的错误是,进行新闻报道时,仅仅考虑了事实本身的意义,而没有考虑与事实有关的其他方面,结果造成效果误差。如某市为了加快对人口增长的控制,硬性规定凡青年结婚、女方必须年满24周岁;否则,结婚不给登记,小孩不给上户口。这明显是当地的土政策,是市法大于宪法。这样的事实新闻媒体是不宜报道的,但遗憾的是,当时各大新闻媒体都作了介绍,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灵活运用宏观上的“顾他”性思维,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对于每一条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而应该放眼全局,把事件放到整体关系中去比较鉴别,以正确把握报道对象的实际价值与报道内容的取舍;二是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时,不仅要顾眼前利益,还要考虑报道后的长远效应;三是要严格遵守宣传纪律,不能只图事实新奇,对有明文规定的报道要求,一定要严格遵守。

宏观与微观是一对辩证关系,宏观是微观的集合,所以,微观上的“顾他”性也十分重要。

首先,主持人应该把自己所采访的事实放到发展变化中,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考察,去认识,去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和必然结果。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对事实产生客观公正的认识,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一些事物的性质与优劣,也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切忌不可过早地下结论,轻易地肯定或否定。对于拿不准的事实,不要随意评论,必须想到自己代表的是媒体的观点与意见。

其次,将采访的个别事物放到一般规律中去考察,并用一般规律去鉴别个别事物的真伪。在这个问题上,主持人要特别注意克服自己的猎奇心理。

第三,在确认事实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事实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第四,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时,要注意同行之间、兄弟新闻媒体之间,应该相互通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要口径一致,决不能有任何疏忽,这也是一种“顾他”性的表现。

七、主持人如何改变采访对象的心态

社会心理学把态度改变的过程,视为一种沟通、劝导的过程。主持人有意识地向目标对象传递经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借此改变对方的态度。在改变态度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有4个:劝导者——主持人,目标对象——拒绝采访对象,传递的信息——主持人讲出的话,以及拒绝采访对象周围的情境。

从劝导者方面来看,如果主持人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又能以自己的诚恳、自信,巧妙地说服采访对象,使其相信劝导者所说言论的真实可靠,这就有利于改变采访对象的拒绝态度。从目标对象方面来看,与采访对象原有拒绝态度差距小的说服易于改变,差距大的说服不易改变;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前者不易为意义浅显、简单的说明所打动,必须从根本上动摇对方原有的认识;自尊心强的人比自尊心弱的人更难改变已有的态度。从传递的信息内容来看,主持人用以说服的内容是否是对方关心或担心的问题,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否适合对方的心理特点,讲话的语气是否得当,内容的顺序安排及各种问题说出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都会直接影响到说服效果的好坏。从拒绝采访对象的环境条件来看,社会环境对其态度的改变有影响,生活的群体所形成的倾向性意识,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采访对象的态度改变。

改变采访对象的拒绝态度,是主持人采访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主持人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此,主持人不但要学会透视人的心理变化,而且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掌握劝说的艺术。

在社会生活中,人总是处于流动的、放射的人际交往之中的,并逐渐确立起自己的适当位置。劝说正是行为主体向外直接施加影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发出规定信息,使对方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念,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重要交际手段。主持人采访新闻事实,要得到采访对象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采访工作的预期效果。而当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时,主持人的劝说艺术就显得十分必要。

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总想处在一个有利主动的位置上、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这就使劝说艺术成为一种人们渴求的交往艺术。掌握了这种交往艺术,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变对峙为统一,扫除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将相互间的拒绝转化为密切合作。这是一种纯熟掌握劝说方法,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定势,运用心理学规律去达到劝说目的的交往艺术。主持人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劝说艺术,了解说服对象的心理规律与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主持人采访新闻与人交往,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当采访对象拒绝采访,而且固执己见时,千万不可开门见山,更不能以“无冕之王”的身份去“压”对方。主持人首先应该分散其注意力,对事实进行外部的迂回采访,先不要触及问题的敏感点,并将其注意力从这些敏感点上转移开,以避免双方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阻断采访活动。

从心理分析看,人一旦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某种观点后,总会找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将自己的尊严、外部形象同这一观点联系起来,去有意贬损劝说者观点的合理性,甚至达到一种非理性的程度,这时要想转变他的态度就十分困难了,他无法摆脱狭隘自尊的控制。说主持人转移采访对象的注意,就是要在“转移”的过程中,使他忘掉那个为他态度定音的“不”字,使他那“收缩”的精神与肌体恢复到松弛状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客观地理解与评价主持人的劝说信息。成功的采访,特别是逆态采访,主持人都非常注意避其锋镝,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冰冻”住对方的“不”字,因为对于主持人来说,“事实”是他的采访目标与工作目的,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冷处理。

主持人在劝说的过程中,要让对方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接受自己的观点,合理提出双方的共同语言是一个关键。如果劝说内容确实是为对方着想,使对方感到自己的关切,即使观点有所分歧,也是能够找到共同语言的。如果是在实质性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甚至双方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无法找到共同的语言,主持人可以从一些无法拒绝的客观事实入手,以此作为进一步提出观点的基础,逐步将问题引向深入。对方如果接受主持人的立论基础,也就部分认可了主持人的立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名片效应”。即先以题外话题沟通双方的感情,然后逐步走入实质性问题,即以对方赞同的意见为引荐,作为劝说观点的“名片”,使采访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由拒绝转变为合作。在话题的选择上,主持人一定要抓住劝说对象关心的焦点问题,淡化其担忧,才能对转变对方的态度产生作用。

所谓“态度”,是人对事物产生认识后的变化。态度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一个完整认识结构的建立。任何观点的形成,无论正确与否,总是按照一定的前提去推导结论的。心理学上将这一模式称为“认知完型”。

认知程度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一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和系统。这种“认知完型”一旦形成,思维的模式化产生出判断的倾向性,就会以定向思维的方式去认知、理解和评价客观信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外部信息来进一步充实和巩固原有完型,而将同原有完型异向的信息排除掉。劝说的难度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对方只接受同向信息,排斥异向观点。所谈话题一旦同原有完型产生撞击,对方为维持自己已经构建起来的认知结构,会本能地进行抗拒。主持人要想通过劝说改变对方的态度,就必须设法打破对方原有的“完型”,使他无法找到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来维持已被模式化的观点,迫使其以新信息去重组认知结构,实现态度的转变。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老话并不能用以理解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复杂现象。人的认知完型建立起来以后,是不会见“理”就服的。“以理服人”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有的完型如同一个坚硬的外壳,要瓦解它,必须先软化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与理的双重刺激容易引发对方的情绪波动,促使对方接受新信息。“说服是通过讲演使听众动感情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或欢乐,爱或恨的波动中作出不同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语)人在情绪发生波动时,是劝说的最佳时刻。主持人要转变拒绝采访对象的态度,就必须创造并抓住这一时刻。

主持人在运用劝说艺术时,切忌使用“高压”手段。劝说的前提是理解,对方为自己的观点提出各种辩护理由,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否则只能加深双方的对立,甚至导致关系的彻底破裂。主持人可以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处境及主观想法,要充分肯定其观点中的合理成分,使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通情达理。彼此沟通后,劝说工作就比较容易进行了。主持人要学会从全局考虑问题,局部的退让往往会换来全局的推进。

主持人不是心理学家,但却是心理学的实践家。所以,主持人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找到与采访对象在感情上缩短距离的钥匙,保证采访活动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采访对象讲出真实的、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八、主持人如何处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主持人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解决矛盾,矛盾的起因是主持人采访的问题难免同采访对象的利益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可能形成有的采访对象从开始就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或者接受采访,但却在一些关键性问题上回避,甚至于拒绝回答。这种拒绝采访的心理通常是由于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采访的问题有顾虑或担忧,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有误解,对某件事情被采访存在戒备或敌视心理。对于主持人来说,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实际的采访活动中,对主持人采取拒绝态度的采访对象大致有3种类型。

首先,他们可以接受一般性采访,但涉及到某些问题时,会有意回避,让主持人碰软钉子。当采访对象已经明确主持人的采访意图,并且对事实本身持一种慎重的态度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种状态下,采访对象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实,比如时间长了,记不确切具体的细节,或者自己所知道的“事实”并非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或者是掂量不出自己所谈事实会引发怎样的后果,都会导致采访对象对主持人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如果是涉及到采访对象个人的事情,情况会更加复杂。

个性的谦虚、新闻媒体报道后会造成自我吹嘘之嫌,而不肯向主持人介绍事实;当采访对象所谈事实为不利于自己的内容时,如自己的缺点,自己不想公开的隐私,一些时间性、时机性的秘密,又比如在市场竞争中,一些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怕过早宣传会造成以后的被动,等等,这些情况也会使采访对象对主持人的采访持有消极态度。

此外,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的,这就存在一个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会担心将情况说出来以后,会影响自己的上下级关系或与周围的关系,以至于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怕当了典型后,受“环境”的挑剔、挖苦、孤立。

其次,采访对象在被主持人采访的事实中,将可能成为被新闻媒体批评、教育的对象,他们对主持人的采访动机有警觉、有保留、有怀疑。由于关注外部环境的评价,对涉及到自己问题的性质、处理意见以及对主持人的说法、口气都十分敏感,主要是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受到过重的处理或道义上的谴责,因而他们的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于采访“后果”的忧虑与担心。这类采访对象往往一开始就同主持人在思想上存有一定的距离。

最后,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新闻媒体曝光揭露与重点批评的对象,主持人的采访是在一种立场敌对、情绪敌对的状况下进行的。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极强,甚至对主持人虎视眈眈,这无疑将极大地增加主持人的采访难度。

从表象上看,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这之中仍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总结。采访对象的拒绝“动力”首先来源于现场采访时产生的压抑心理。有些采访对象虽然不是事件的中心人物,但因怕沾惹是非,往往把主持人的采访视为危险的信号,首先考虑的不是事实本身的介绍,而是事实介绍后的结果。因而,主持人在采访他们时,其压抑感极强,有些人的压抑感甚至会上升为恐惧心理。有些采访对象在主持人的说服下,发生动机冲突与情感矛盾,激发出一种为自己辩解的心理意识。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访,双方的距离感往往会淡化事实的清晰度。

除了心理距离外,采访对象的拒绝行为还表现为与主持人的对立态度。压抑的氛围一经产生,当采访对象感到自己的利益将受到某种损害或威胁时,就会以一种强硬的拒绝态度来对待主持人,甚至于敌视主持人的采访。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主持人的采访活动一开始就会撞到采访对象的“自卫”外壳上,陷于不利境地。

采访对象拒绝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激变为某种抗拒行为,以至于使主持人受到各种伤害。当出现这种局面时,无疑是对主持人个人能力的一次检验,不可能指望这类采访对象会给主持人多少“支持”;相反,他们将为主持人的采访设下重重障碍。

现象的提出是为了寻求事物发展的焦点,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使其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态度的形成,如果从深层次上进行考察,它同人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的趋向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模塑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但不如说是模塑出不同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在接受社会考察的同时,他也会考察社会。然而,他考虑任何问题总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他无法摆脱自身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个体,思考任何问题总是在规定的“惯性”推动下进行的,即他会不由自主地、本能地,以一种已经习惯了的,并渗透着固有经济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铸出的方法,去看待和评价问题。自认为是有价值的,就采取欢迎、支持的态度;自认为是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的,就采取反对、排斥的态度。

对于采访对象来说,他将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怎样看待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与自己有关的新闻事实,都会决定他们被采访时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采访对象拒绝主持人采访的原因,有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有对社会舆论压力的恐惧,有自己良心的谴责,也有上级的批评以及其他各种与己不利情况的顾虑,等等。这些顾虑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很实在,也有的可能是偏见或误解所造成。有些有形的与无形的,外现的与潜在的内外压力,反复作用于采访对象;而采访对象也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产生出对事物的认识,并反映到他们对主持人采访活动的考察中,以便选择出一种“适合”保护自己的态度去对待主持人的采访。

采访对象拒绝采访,主持人坚持采访,在这对矛盾中,要么主持人半途而废,采访失败;要么主持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说服采访对象转变态度,接受采访,采访成功。采访对象作为个体,个性特征的差异、事实中的位置、利害关系的深浅,影响着拒绝心理的强度;主持人自身能力的强弱与外部条件的支持程度,又导致了采访对象态度的转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有的采访对象经过耐心说服,可以打消顾虑,由不合作变为合作;有的任凭“风吹浪打”,却始终不为之所动。不过话又说回来,只要主持人秉持坚定的信念,就可以化解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

九、主持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

为了保证访谈活动的顺利进行,主持人不但要了解控制采访对象的心理,还有一个对自己心理的控制问题。这里就访谈名人谈一下主持人的心理控制问题。

采访名人,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政治领袖、高级领导等,既是主持人展示自己智慧、学识、勇气的机会,更是对自己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因为主持人采访时各种自我因素的表现,无不以自己心理的有效控制为前提,所以,一次成功的采访,心理控制应该包括自我心理控制与采访对象心理控制两个方面。

自我心理控制是实现对整个采访过程全面心理控制的首要前提。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自我心理,兴奋度不合适,勇气不振,即使主持人的其他方面再强,知识再丰富,也很难取得采访对象的认可与支持,这样的采访是很难成功的。

一名成功的有经验的主持人,不仅有着厚实的生活阅历与文化知识和理论上的修养,还基于其自我心理控制能力。

自我心理控制的第一步是控制紧张心理。紧张情绪会影响主持人采访提问的逻辑性与问题的深度,影响主持人采访时的注意力、观察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严重者甚至导致采访时失态。要控制好自己的紧张心理,一是要充分自我放松;二是要充分自信。这种自信心的确立,不仅要靠理性,还要靠主持人强烈的采访欲望。所以,主持人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于自己快速进入采访状态与迅速集中注意力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自我心理控制的第二步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急躁情绪。急躁是紧张的孪生兄弟,采访中一急躁就会急于求成,恨不得对方一下子把什么都说出来,结果欲速则不达,导致采访失败。采访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高智能的社会活动,采访活动的双方,心理关系都十分微妙。急躁是缺乏修养的表现。主持人一急躁,往往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并引发抵触心理,认为主持人不尊重自己,不重视采访,有可能因此而中止采访。所以,急躁心理对于主持人采访是十分有害的。

此外,主持人还应该有效地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控制。主持人采访名人,容易产生被动心理,并忽略了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影响采访对象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有人认为对名人进行心理控制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承认主持人采访名人时只能处于被动的心理状态,这是不对的。主动与被动既是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这种控制不仅可能,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采访名人时,主持人常因缺乏自信心,而处于心理劣势,这更突出了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控制的必要性。主持人在采访时,不仅要很好地控制自我心理状态,还应努力学习采访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才智和社会风度去改变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得到其认同与支持,最终达到心理对等之势。所以,成功的采访,不仅是主持人智慧与能力的展示,同时也是主持人心理考验的结果。

十、主持人要明确舆论监督的意义

主持人报道新闻往往是对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会对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国家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要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自然会遇到各种形式的抵制。对此,主持人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负自己的使命。因为,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工作人员实行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表现。

大量的事实证明,舆论监督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进程是同步的。社会越向前发展,人们的民主意识越强,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而有效的舆论监督则依赖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又反过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有人把舆论监督称之为我国当今社会生活中除司法监督、党务监督与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与其他三种监督相比,舆论监督有其明显的自身特点,归纳起来为“四强一弱”,即具有及时、公开、广泛与民主4个强项,一个弱点是缺乏强制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公开反对、抵制舆论监督的人虽然有,但毕竟是少数,而采用其他方法来抵制舆论监督的则是常见之事,这也是主持人在实际采访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其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组织出面,袒护包庇

问题被揭露后,当事人回避,由单位与上级有关部门出面,以“情况说明”或“调查报告”的形式,盖上公章,甚至印成红头文件到处散发,以抵消舆论监督的作用,达到欺上瞒下的目的。这种情况常见于对一些掌权者的监督。

2.架空“中间”,安顿“两头”

这里的“中间”指新闻媒体,“两头”指上、下两级。表面上态度欢迎,接受舆论的监督批评,背后却向上级领导与有关部门打报告、送材料,“证明”自己的清白,大呼“冤枉”;对下则散布“报道失实”,蒙蔽不明真相的群众,以达到逃避舆论监督的目的。主持人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穷追不舍,一查到底。

3.把水搅浑,无理取闹

做错了事情,面对事实不承认,一旦新闻媒体曝光,便以受害者的身份,到处投诉,企图给新闻单位施加压力,达到其抵制舆论监督的目的。

4.无中生有,造谣中伤

一些被新闻媒体实行舆论监督,曝光批评的人,就在各种场合散布流言蜚语,往新闻工作者身上栽赃。对此,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尽快揭穿其丑恶用心;否则,将会极大地影响舆论监督的作用,使那些抵制舆论监督的人的目的得逞。

5.稳住下边,活动上边

有些基层单位不正之风与违法乱纪活动猖獗,群众心里清楚,向上举报。对此,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如果否认问题的存在,一怕激怒群众,继续举报;二怕新闻媒体不罢休,搞连续报道。于是,急忙在群众面前“表个态”,“认个错”,稳住阵脚后,再活动上边,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6.文过饰非,掩盖真相

问题曝光,事实又基本准确,为防止上面追究,抢先来个“情况说明”,先来点自我批评,然后逐条、逐点找客观,“抽象肯定,具体否定”,一旦稳住上面,立即“反攻倒算”;要么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无视舆论监督,继续我行我素。

7.利用舆论,抵制舆论

利用舆论,抵制舆论,这种情况近年来大有蔓延之势。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舆论阵地,同时,也为少数抵制舆论监督的人提供了对付舆论监督的场所。利用各新闻媒体联系上的“空当”,钻空子。电台批评,他们就活动报纸报道成绩,以达到“消毒”的作用,其危害极大。

舆论监督不是法律,但它所产生的作用却是全社会的,并产生出“青天”效应。而主持人更是被群众视为舆论监督的标志,当他们遇到困难甚至危机时,就会将希望寄托在主持人的身上。在这种时刻,每一位主持人首先感到的也许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也许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

十一、主持人要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改革开放使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中国正一步步从人治走向法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懂法、遵法,特别是一些干部,甚至是一些执法者,也会做出一些违法的荒唐事来。主持人在一些采访活动中,有时也会遇到这种让人“尴尬”的场面。特别是当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基层采访,并履行自己的社会监督职责时,对方为了保护自己的种种利益,会想方设法地去阻止对自己不法行为的“曝光”,甚至不同程度地伤害记者。对此,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思想准备。而对于这种违法行为,最有效的防护就是得到法律的支持,因为,违“法”者,最怕“法”。也就是说,主持人不但应该懂法,更要学会用法。法律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是采访工作最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当某些事实的报道会伤害一些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时,他们必然会采取各种方法与手段去阻挠对事实的报道,甚至不惜伤害记者,这时,法律就会成为最强有力的手段。只要正确运用法律手段,主持人完全可以保护好自己。

十二、主持人如何主持交流节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被网络化的感觉越来越强,媒体甚至成为了人们进行感情交流的中介。同这一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一些情感交流热线节目应运而生,在交流意识上也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主持人成为了节目的主导,主持人水平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水平。那么,主持人应该怎样来把握这种交流节目呢?获得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优秀论文金笔奖、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陈廉,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了看法。

他认为,情感交流节目的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节目的灵魂。但是,由于热线电话的无序性,节目内容无法完全按照主持人的主观意图进行,主持的难度极大,这就对主持人的素质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交流节目的主持人应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反映在主持人的导向意识和把关意识上。虽然是交流节目,主持人也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代表着媒体的,所说的话是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哪些问题该谈,哪些问题不该谈;哪些问题该肯定,哪些问题该否定;哪些观点该弘扬,哪些观点该抵制,主持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过程中,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交流的话题往往是由受众自身的生活经历引出,所以,主持人还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成为塑造受众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主持人应该具有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要主持好情感交流热线,使其有内涵、有深度,能给人以启迪,也离不开分析与综合。当然,这里的分析与综合应该具有自己节目的特色,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要在“情”和“理”上下功夫,做到情中有理,寓理于情,情到理到,情理交融,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这样的节目才能软中有硬,软硬适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正确引导受众。

同类推荐
  • 清代名角录

    清代名角录

    自幼爱看戏的齐如山先生,通过与梨园中人的长期接触、交谈,整理了清末民初京剧界名伶二百一十人,细说了每个人的家学渊源、唱功特点、艺术成就等。为记录梨园名角的第一本著作。
  • 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文以铸魂(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学术文库》是系统总结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发展的大型出版项目,共200卷。文库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将学术性与资料性很好地结合,既有利于学术研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极具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上(生命百科)

    白朴杂剧杂剧艺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节日的视觉盛宴:中国贺岁电影研究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中国贺岁电影的著作,从电影文化,品牌价值等,结合个案进行解读。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热门推荐
  • 倾落天下

    倾落天下

    她,一场阴谋意外来到异世界,在这里,因天生一双银紫色的眸子而被定为不祥之人,被亲生父亲下毒赐死;他,生性冰冷,对女子无感,一次意外相识,独独对她百般温柔。在追寻强者的道路上,一个个大陆隐秘被揭开……
  • 真的可以吃的糕点王妃

    真的可以吃的糕点王妃

    一块糕点会动的、会卖萌、会做饭的可爱的糕点王妃,闪亮出场糕点点:“你们好呀,我就是糕点点。”糕点点努力的转动着身体,屁股一扭一扭的,你没看错,她真的是块糕点,真的是快糕点呀。“抱歉最近胖了”糕点点她那黑线条的小脚支撑不住了,一屁股坐了下来。“看来最近是该给你减减肥了”欧阳圣凌笑咪咪的说道作者凭着最后一口气喊道:“欢迎大家来收看,甜萌剧,一定要来哟~~,超甜的”
  • 白首墨璃之绝世御王妃

    白首墨璃之绝世御王妃

    她,一个21世纪三观超正的导游小姐姐,意外穿越到古代,与霸道腹黑,冷酷狠绝的御王发生了一段浪漫又曲折的情感旅程!更有优质专情的男配一路深情守护,也有绝世无双的美男呵护…!“你闪开!”“本王闪开了,还不摔死你?”~“本尊,好想你,真的好想你!”“想你个头啊!”~“你早已成了我心头的一抹朱砂痣,挥不去,抹不掉…”!!她没想到,穿越而来会有这么好的运气,简直是上天垂怜呐…关注我~希望大家后面会继续支持我的新书《再会~肖夫人》现言的哦!!
  • 吾在,枫漓桥彼岸

    吾在,枫漓桥彼岸

    虐恋情深,异世邪君,终不可得。生死存亡,只在一念之间。一剑封喉,血洗九天。
  • 我在古代种田的那些日子

    我在古代种田的那些日子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而且还是一个婴儿,有没有比这更蛋疼的事呀,而且还是古代,没有空调、冰箱、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你让我在古代怎么活下去,老天呀,你让我在穿回去吧。
  • 绝处反杀

    绝处反杀

    未来,充满变数,拥有着无限可能,也是希望,是温暖,是爱,是光……心中有光,你便可绝处逢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 幽然仙途

    幽然仙途

    望着身后越来越远的县城,叶铭痕心潮澎湃。前世自己颠沛流离,生死无人关注。今朝二世为人,定要展翼而行,直入青冥。清虚宗!我又回来了!那一日,风雪漫西都,一剑入清虚。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异界勇者不是人

    异界勇者不是人

    在异界,人类不再是食物链的顶端。蛮荒的世界充满各种危机,野兽充斥着大陆的森林和平原,魔族在阴暗的角落虎视眈眈。人类不再是唯一的灵长类生物,妖精与各种生物往来贸易,矮人在地洞卖着酿好的美酒。。。。。。
  • 实力至上的亡灵帝国

    实力至上的亡灵帝国

    秦放是个沉迷在二次元里的死宅。某天他正在玩亡灵帝国的游戏,结果被莫名其妙地召唤到亡灵帝国里头来,在这里,只有最强的英灵才能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