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9500000008

第8章 主持人要心有现场

主持人要成功完成自己的使命,发挥自己“喉舌”的作用,离不开大量资料。要获得第一手资料,自然离不开采访。采访就会有现场。在现场中,当然会有声、光、色,当然也离不开生动的人。主持人要想信步现场,自当心系现场,充分发挥各种能力,以期尽展风采。

一、主持人要正确认识电视和广播媒介

主持人这一职业在我国产生的时间还不长,这是因为其具有媒体的限制性,即就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广播和电视节目才设置主持人。由此所决定,主持人采访同一般记者采访,特别是同文字记者采访的最大区别在于有设备条件的要求,主持人采访是一种“人机协同”的采访。其采访难度与对主持人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同一般记者采访不一样的。所以主持人要有不同于一般记者的现场意识。具体说来,作为主持人对于广播和电视是有很大区别的。

1.广播

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传播工具,现代技术使它具有了传统的纸质媒介无法企及的优势。但在建立起这一优势的同时,也建立起了它的劣势,这也是由事物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它的传播特点也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广播主持人必须明确和遵循媒体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保证自己工作质量的基础。

(1)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的易逝性

广播是以电波为载体的,而电波是自然界中“跑”得最快的物质,每秒能够运行30万千米。以这个速度来计算,每秒钟就可以绕地球7周半。所以,几乎是在广播电台发出信息的同时,受众就能够接收到了。

但是,另一方面,声音是瞬间即逝的,而且一经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使得广播在获得“快”这一优势的同时,也极大地缩小了受众的思考余地,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深奥的问题,受众难以及时理解。

(2)传播的广泛性与收听的随意性

广播是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只要能够听懂这一语言的人,就能够利用广播这一信息媒介,这使它具有最为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广播的接收工具是收音机,其体积小,价格低廉,便于携带,而电波本身又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这就使得收听广播不受时空的限制。

广播受众的信息接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由于广播是在规定时间里进行信息传播的,广大受众也是在同一时间里进行同一信息的接收的,这种同时出现的个人行为进而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行为。行为的共同性容易形成传播效果中强调的一致性群体意识,唤起共同的社会心理,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舆论。

但是,广播的这一优势也导致了收听随意性的产生。收听广播的行为往往是同个人的另一行为同步进行的,或者说,受众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进行信息接收的。

(3)内容的丰富性与接收的被动性

广播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节目的循环周期短,而各广播电台又都办有数套节目,播音时间每天累计往往多达数十小时,甚至上百小时,这就使广播成为了大容量的信息传播渠道。

但是,广播是线性传播,受众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够接收到一种节目,而且必须按照传播者的意图,逐条收听,在获得了节目选择权的同时,失去了具体内容的选择权。

(4)声音的传真性与信息的变异性

广播是借助于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而声音本身具有极强的张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声音能够传情,能够获得言外之意的效果,或者说,声音具有煽情性。无论对象是谁,当其用声音表述某一事实过程时,都会融入自己对于事实的理解,表现出对于事实的某种情感,而导致声音上的各种变化。这种包含了强烈感情色彩的声音,具有比文字更强的亲近性,并激发起受众感情上的共鸣。特别是当人的声音是以实时的现场声音为背景时,相比文字的间接传播又获得了直接传播的效果,而产生出更强的逼真性与可信性,感情的感染效果也就更加突出。

但是,声音在获得传播优势的同时,又因为其表达方式的惟一性,使受众只能依靠听觉接收信息。加上声音的易逝性,以及受众是在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下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很容易造成受众出现误听的现象,导致信息的变异。

2.电视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对图像、声音和文字做同步传递。它通过光电变换,使图、声和文字即时重现在远距离外接收机的屏幕上。随着技术手段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微波中继系统与同步定点卫星技术的相继应用,使电视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电视信号传递与接收的同时性,使传、受双方处于共享信息符码的同一状态中。这就意味着,在技术条件具备的条件下,电视能够实现信息的全球传播。而这种技术性,就决定了电视传播的潜能与优势。电视的整个传播过程——决策、采摄编播、传递、接收和受众反馈这五个环节,都以其独特的威力,证实着这种技术本性。

关于电视的传播特点,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与把握。

(1)从一般的传播学的角度

从一般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做下面5个方面的归纳。

其一,电视的信息通道是电磁波,其传递的速度能够达到30万千米/秒,这就构成了电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这在直播节目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其二,电视的信息符码由图像、音响与文字三元素构成,这是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相比的。电视集多种符码于一身,各显其长,形成互补,无论是信息的含量,还是受众的接收,都大大地超过了“传统”的传播媒介。

其三,电视具有即时性,对于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态,可以即时“报告”给广大受众,这就拥有了现场感,并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参与感。所以,擅长展示现场实况和人际交流,就成为了电视的一大特色。

其四,电视使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成为可能。电视的发展速度之快,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电视接收机走入千家万户,建立起了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终端,成为广大受众赖以同时接收信息符码的媒体,使受众获得无比的亲切感与交流感。

其五,电视传递信息是按照时间流程有序地送到各网络终端的。首先,电视传播是顺时态的线性结构,不具备自动录像设备的家庭,必须按时收看某一节目,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旦养成收视习惯,就会成为固定的生活内容。这种双重效应能够形成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动力。其次,电视的线性传播必须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串连,应该根据一定的传播方针与传播意图和受众的需要去设置栏目、编排节目,以充分发挥电视连续、定期、有序的编播潜能。再次,电视受众分散在信息网络的各个终端,自由收看电视节目,由于受众分别处于不同的知识层面,所以,对于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产生出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一方面表现为电视自身,另一方面表现为同其他媒介的差异。

(2)从新闻的角度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电视也有具传播特征。所谓特征,是指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根据黄匡宇的归纳,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主要表现在下面5个方面。

①新闻现场的证实性。新闻现场的证实性是指电视在展示新闻事实时所传送的关于事实现场的视觉因素,证明事实内容准确无误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效应。

②信息传播及时性。对于新闻来说,时效是第二生命(第一生命是真实)。所谓时效,是指信息从“信源”(新闻发生)到“信宿”(受众)之间的传递速度。“快”是人们对于信息的共同心理欲望。以传递信息为使命的新闻媒介,在其竞争的过程中,必须以其有效的传播速度,激发起受众的接收热情,引起受众对于媒体的注意,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求新、求快的心理欲望。

电视传播有视听两个信息传递通道,对于“非常性”传播内容,可以由叠加屏幕文字的方式及时传递有关信息,不必中断“正常性”的传播。这样,受众就可以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下及时获得最新信息。

③信息内容的易受性。任何传播媒介都是以受众为最终信宿的,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的实现,也是以受众为最终标准的。所以,新闻内容一旦确定之后,其传播效果如何(即新闻价值的体现),又同传播形式与传播符号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易受性,是指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拥有众多的传播符号,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费力程度”最小。电视新闻运用图像、音响、文字与解说声画符号,形声兼备,图文并茂,而信息内容的易受性,正是建立在这一优势之上的。电视新闻的易受性,主要体现在多通道同时感知的综合效应之中。多通道输入同一信息,各单位通道的信息负荷相对减轻,受众的接受心态不易紧张,从而扩大了信息的输入量。此外,电视新闻是以“图画”为主要形象特征的,并将事物的现场气氛、人物的感情态度进行同步传递,使受众在“看”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样式”来,而直观具象则大大减化了由抽象符号所带来的思维转换,提高了对信息内容的理解程度。

④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所谓电视新闻画面情节的不完整性,是指画面在新闻节目中呈不连贯状态,不具备叙述事实的变化与经过的能力。

⑤新闻要素的忌干涉性。电视新闻也必须遵守新闻规律,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保持各新闻要素的准确无误,并最终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真实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画面中的任何内容,都容不得半点虚假。画面真实(即现场真实),将直接同事实的本质真实联系在一起。

二、主持人要明了广播

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的区别

作为主持人,自有广播主持与电视主持人之别。

1.广播主持人

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其采访形式同一般记者的区别在于话筒对于现场的规定性。主持人是借助于话筒进行采访的,即通过话筒和现代录音设备,在事实现场,一边采录现场音响,同事实的当事人或见证人交谈,一边口述现场的情景与现场的采访活动,这是按照广播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特殊规律,采录“带响”的新闻报道。

这种采访,既可以是现场直播,也可以是现场采录下来以后,经过剪辑以后再播出,即现场报道。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后一种形式采用的比较多。

用话筒作为采访工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每一位广播主持人必须明确的,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点是应该注意的。

(1)采播的同步性

用话筒去采访,就是要把广播的时效性同主持人的语言优势结合在一起。主持人到达现场后,一边采录,一边对现场情况进行播报,使主持人的采录过程、播报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达到“同步”进行。采录的过程,又是播报的过程,如果是现场直播,采录播报过程就是节目的制作过程。

(2)报道的现场性

对于每一位受众来说,广播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面对面”的接触与传播。主持人利用话筒进行现场采访,能够使广播的这一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3)情感的深刻性

广播传播信息的符号是声音。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声音是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媒介,其特性之一就是具有心理性。也就是说,声音能够引起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它对于听众能够产生出相应的感染力。

2.电视主持人

电视主持人就是通过镜头去采访和报道事实。镜头前的采访是电视采访与文字采访、广播采访的最大区别,也是最能够体现并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采访形式,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也必须由此去建立自己的屏幕形象。

所谓镜头前的采访,就是主持人亲自赶赴新闻事件的现场,手持话筒(或无线话筒),指示摄像机,将新闻事件和整个采访过程直接展示给观众的现场采访活动。作为播出形式,可以是录播,也可以是现场直播。

镜头前采访报道的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是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情景。这不仅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特性,同时也是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报道是“正在进行时”,如果是预发性事件,主持人必须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到达现场,以便能够报道事件的全过程;如果是突发性事件,则要闻风而动,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和“正在进行时”相对应的是“过去完成时”和“将来完成时”。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因为对已经过去的事件的留恋,而去补拍或补报。对于电视新闻来说,“难以重现的新闻是没有机会第二次拍摄的”。也不能因为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的向往,而去加速它的出现。任何“导演”或“补拍”,都会严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是被国际电视界所摒弃的。

电视新闻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的纪实性,是事实现场的“真实记录”。这就决定了主持人应该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去采访报道具体事件。主持人应该凭借自己的新闻敏感,力争在事发之前赶到现场,为此,主持人甚至要有一种献身精神(这种精神过去是对记者提出来的)。

作为定义,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于“真实”二字的认识却又各不相同。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就有人认为:只要在真实的前提下,又具备条件,就可以补拍。这是电视新闻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态度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补拍”作为一种假定性,只能做到“逼真”,而“逼真”与“真实”确属两种不同的概念。这就像有些演员在舞台上唱歌时,放录音、对口型一样,观众是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戏弄的。所以,提倡主持人到现场采访,本质上是在提倡真实性原则。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主持人不但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现实,还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补拍”的“真实”只能是“导演”出来的,你也许能够创造出环境的真实,但采访对象的“警觉”心理,已经彻底打破了“真实”的自然状态,而开始在镜头前“演戏”了。这种非自然状态是骗不了观众的。至于通过各种剪辑手段虚构新闻事实的做法,更是新闻报道所不允许的。

对于主持人来说,“真”的另一层含义是贴近栏目,要和栏目融为一体,如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的“金龟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主持人,为了和栏目融为一体,主持人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于这一主持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三、广播主持人如何成功进行现场采访

要让采访对象在同主持人极短的交谈时间里,既要保证谈话内容的价值性和情感性,又要谈得很自然,难度是相当大的。一方面,对于主持人的素质要求相当高,另一方面,访谈对象的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声音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人物访谈,应该是这两方面的结合。

1.要主动地选择谈话对象

现场访谈必须一次性完成,因此,选择谈话对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种选择,一方面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考虑,要选择最有发言权和最有权威性的人来谈;另一方面,要从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考虑,要选择口齿清楚,表达能力强的人来谈。主持人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衡量,并且以前者为主,才能确定合适的访谈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访谈对象颇具新闻性,但语言的清晰度较差,如方言太重,不太好懂,这就需要主持人进行现场补救,如让对方简明扼要地说一下,主持人再进行必要的解释,这样就能够保证效果了。

2.要能够同访谈对象“一见如故”

要想让对方谈得好,必须要让对方交谈时不紧张,而且要感到像同老朋友一样地交谈。主持人必须能够迅速地缩小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必须意识到,你想迅速了解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想迅速地了解你。如果采访对象能够一见面就对你有好感,就会产生出一种想和你说话的欲望,等于建立起了交谈的基础。相反,如果采访对象一见面对你印象不好,产生反感,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就不会愿意同你交谈,又怎么可能谈得好呢?所以,主持人应该建立起一种采访对象印象意识。要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主持人必须以诚相待,这种真诚的态度,是通过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主持人应该真心诚意地尊重自己的采访对象,不能因人而异。这种真诚能够转化成为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使对方感动,并使对方感到同你交谈不拘束,这样,双方的感情才能够迅速地接近。

一旦主持人同采访对象之间有了“好感”,实现了感情上的“接近”,就为后面的自然交谈打下了基础。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进行经验转换。自然地交谈是在一定的氛围之中进行的,而采访对象往往缺乏氛围的建立与消解能力,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话筒的存在,就会程度不同地感到紧张。这时就需要主持人因势利导,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谈话上去,淡化对方的话筒意识,尽量使对方感觉不到话筒的存在。

3.注意提问的技巧

主持人现场报道的提问要有特点,这种特点应该是同报道的内容和具体的采访对象相适合的。好的提问,不仅是采访对象正想说的,也是广大听众正想听的。结合报道的实际,主持人的提问应该简明易懂,而且让对方听后,立即觉得想谈。如果提问太长,使人听后不知所云,会严重影响甚至打破已经建立起来的谈话氛围。提问的方式一定要适合采访对象,千万不能去卖弄所谓的“高层次”。主持人在提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气。语气问题不仅仅是个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也是自身素养、作风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这里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同采访对象交谈,是对方在帮助你工作,应该感谢对方。这种“谢意”主要是通过态度表现出来的,包括提问的语气。所以,提问应该采用求教式、商量式、启发式的语气,绝对不能使用考问式、命令式、审问式的语气,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对方的谈话情绪。

在现场报道之前,主持人虽然要做全面的访前准备,但现场变化仍会有许多是在预测之外的。对于这种变化的反应,也应该在提问中表现出来。在新闻事实的现场,主持人全身心地投入,使自己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产生出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这往往会是报道出“彩”的地方。

四、广播主持人现场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要在现场报道中成功地进行人物访谈,广播主持人要注意处理好三个问题。

1.要保证人物谈话的个性

社会是一种复杂的群体组合,这种复杂性不但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经历,同时也模塑出各具差异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的经验结构。人们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所思所想是不一样的,并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成功的人物访谈,并不是指对方多么能“侃”,而是要能够谈出实质性的内容,要能够表达出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讲自己的话,让人听后能够产生出只有他才会这样“说”的感觉。主持人切忌搞成采访者一开口就是表态,就是应酬性的套话、空话、大话和现成话,到了听众那里,就变成了假话,整个报道也会因此而失败。

2.要突出重点

主持人在进行现场人物访谈时,要注意对于内容长度的控制。报道中的人物谈话,不是广播讲话,它只是整个现场报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现场音响、主持人的口播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人物访谈的目的,主要是对新闻事实和思想性进行挖掘,或者是对报道的主题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是为新闻事实起到见证的作用。这样的人物谈话,越是简单明了,越是说到点子上,效果越好。如果说得太多,太长,就会同整个报道形成反差,造成对整个报道的负面影响。

3.谈话一定要自然

现场人物的谈话要的就是一个“真”字。这个“真”字,不仅是指要说真话,表达真感情,还包括不能装腔作势,言不由衷,更不是做报告。这个“真”字,能够有效地缩短同听众之间的距离,使人听后感到亲近,并由此产生出巨大的感人力量。这也正是现场报道的优势之一。

五、广播主持人如何进行现场口述

现场报道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主持人的现场口述,即主持人在现场向听众“说”新闻。主持人的口述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介绍新闻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

新闻要素的“五W”——When、Where、How、Why、Who,主持人不介绍,听众是无法知道的。

(2)描述新闻现场的场面和有关情况

有了主持人对于现场的描述,再配合现场音响,听众就能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现场的画面。

(3)交待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种背景材料

现场报道也是要交待新闻背景的,而这一任务是由主持人的口播来承担的。主持人在新闻事实报道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背景材料,不但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事件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能够丰富报道的内容,增强报道的深度、知识性和趣味性。

(4)对现场音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现场报道实际上是主持人的口播同现场音响的有机结合,但有的现场音响听众是很难听明白的,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必须为听众承担起“导听”的义务,对现场音响进行必要的解释。

(5)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主持人可以有感而发,直接抒发自己在现场的感受、见解和情感。在事实现场,主持人要作客观的报道,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但是,主持人并非是同事实毫无关系的局外人。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主持人也会动情,产生出认识上的飞跃,主持人的这种现场议论或抒情,有利于揭示或深化报道的主题,同时也是主持人主动意识的表现。

6.主持人口述的作用

对于新闻事实的各种相关因素,具有一种串联、衔接的作用,使报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广播主持人如何说到“点子”上

有人认为,主持人只要能说会道就行,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就现场口述来说,决不是简单地见啥“说”啥,更不是信口开河,而是要“说”到“点子”上,要让听众感到“实在”,不“腻”。

1.主持人一定要定好报道的基调

主持人在现场报道新闻,必须要有一个叙述的基调,找准了这个基调,报道时就会心里有“谱”,一气呵成,统一和谐。否则,就会感到无处开“口”。

2.主持人的口述同现场音响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成功的现场报道,应该是现场音响(包括人物访谈)和主持人的口述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交融的产物,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和拼凑。这种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是由主持人来完成的。

3.要尽量描绘得具有可视性

现场报道能否真正将听众吸引到现场,使听众产生出身临其境之感,除了现场音响的真实外,主要的一点是主持人是否能够把现场的具体情景形象地描绘出来,为听众提供出一幅幅“看”得到的现场画面。主持人来到现场后,一般应先向听众讲明自己的方位,然后,随着现场音响的采录,应当采用白描的手法,既速写式地勾勒出现场的场面和情景,又特写式地突出现场典型而生动的画面,并合理穿插运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听众对于新闻事实能够产生出一种立体的认识。

4.口述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善于控制

主持人都是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的人,在进行现场报道的过程中,现场特有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使他们触景生情,直接激发出一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口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但是,主持人又不能完全沉浸到这种情景中去,而忘记了自己肩负的报道的使命。主持人要有一个“度”,使自己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用新闻的眼光去审视现场,以便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进行报道,绝不能因激动而造成“乱动”。

主持人在进行现场报道时,还必须考虑到媒体的特征,其语言要通俗易懂。在进行现场报道时,主持人是直接面对听众说话的,受到了现场时空的制约,并且要同现场音响融合起来。同时,由于主持人这时是在现场“说”新闻,而不是“念”新闻,又要求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必须在平时进行语言和知识的储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报道表达精当,妙语连珠,给人一种“听”的享受。

七、电视主持人应正确认识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必须要在现场完成,报道与事件同步进行。在新闻现场,主持人手持话筒,要出图像,向观众讲明时间和现场的地点,并对有关情况做概括性的介绍。然后,随着事件的进展,主持人要边观察边报道,如同“导游”,将观众带入事件之中,让观众看到现场重要而又具有特色的情景。在此基础上,主持人还要通过有关背景材料的介绍,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原因、意义,并对有关人物进行现场采访。最后,主持人还可以简明扼要地对事件进行评述。现场报道要求主持人要在现场一次性完成,不能离开现场,也不能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对着画面去“念”解说词或配音。现场报道能够使报道内容同画面内容在时空、方位上达到同步,给观众以极强的现场感。

现场报道一定要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真正实现信息传递的双通道。所谓同期声,是指在同一时空中,主持人在采录视频信息的同时所记录下来的音频信息,让观众在观其真人真景的同时,也能听到真声真音。同期声包括新闻现场的音响、主持人的口头报道、现场人物的谈话等等。ENG现代电子摄录设备,为画面、声音的同步记录提供了可能。

对于现场的同期声,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然,在电视传播媒介中,画面是体现电视新闻特点,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主要手段。但是,同期声作为新闻事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构成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出现才使电视新闻真正具有了电视的特点。因此,要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是不能没有同期声的。如果没有同期声,电视新闻就几乎失去了一半的传播优势。而成功的现场报道,同期声应该是贯穿电视新闻的始终的。

提倡主持人进行现场报道,是由现场报道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现场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纪实性,能够非常直观地将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场情景,将主持人在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富有动感的现场气氛,采用客观实录的手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并自然、生动地将这种事件的本来面目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的场面和情景,直接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亲临其境的真切感受。特别是一些“曝光”性质的报道,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

成功的现场报道,主持人应该在把握现场总体面貌的同时,将现场最有特色、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又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来,这才是纪实的真正魅力所在。

主持人在对社会进行报道的时候,应该对社会有着比一般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但是,多数主持人由于长期面对的是都市生活,对真正的国情、真正的中国现实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如扶贫是媒体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但有多少主持人真正理解了“扶贫”的内涵呢?谈自己不理解的东西,就只能是“表演”了。深入生活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开眼界的问题,而是要用心去体验社会。只有这样你才有对社会的发言权。现在许多年轻的主持人,长得很漂亮,语言能力也不错,但实际能力只能是串串场,对社会的了解太浅了,这对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就会生活在一种虚荣之中,其职业生涯也就完结了。而成功的主持人,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做自己的现场节目,为自己争得发言权。敬一丹是从做经济节目起步的,所以对“贫穷”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而这种敏感还必须到“现场”去体验,进而转换成为一种忧患意识,所以,历史在她的心中显得特别凝重。

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在这方面,现场报道具有自身的优势。现场报道的最大优势在于画面,通过连贯的新鲜、生动的画面,让观众直接看到现场的人物和景物,看到现场的活动和事件发展的经过。这种特有的视频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又没有中转环节,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同单纯的文字和语言描述相比,电视的现场报道的画面,不但信息量大得多,而且信息的刺激强度也强得多。一个典型、生动的画面,常常会给观众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作为对现场画面的支持,现场同期声也是直接传递信息的。这种声音信息和画面信息兼容的传播,明显会使信息增值。而且,现场报道在传播语言符号的同时,还传播了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这种非语言符号,有包括主持人在内的现场人物的体语——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穿着、打扮等;有看得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现场的景物、装饰、标志等;有听得见的听觉非语言符号——各种现场非典型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场报道中的这些非语言符号,不但传播着信息,而且还具有扩大、强化语言符号所传播信息的作用。这种传播是双向立体的传播,其信息容量和力度都比单一的传播要大得多。

现场报道还能够使外在信息与内在信息相互融合渗透。本来,电视新闻报道在表现理性观念与内心活动方面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声画一体并同步报道的现场报道,就突破了这一局限。只要主持人选材得当,善于交谈,善于运用各种背景材料,就能将现场的新闻价值最有效地挖掘出来。如果主持人不到现场,只能“主持”别人提供给你的材料,就不存在挖掘的意义了。

现场报道能够将新闻事件的面貌、过程和情景,声像并茂、客观真切地展现在屏幕上,而电视正是通过屏幕对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传播的,这就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心理上的参与感。由于现场报道是观众喜爱的形式,只要报道的内容是观众所关注的,报道同观众的心理距离就会大大地缩小,而观众的参与意识反而会大大地增强。有时由报道的内容所决定,现场报道还会促使观众和现场的人物、情景同喜同悲,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与心灵上的震撼,进而产生出一种不可比拟的感情力量。

八、电视主持人如何进行现场报道

电视主持人应该怎样进行现场报道呢?

电视取材离不开现场,现场报道更是同现场密切相关。主持人要搞好现场报道,就必须具有驾驭现场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要对现场全盘在胸,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自如,掌握报道的主动权。主持人只有迅速地驾驭现场,才能进行高质量的现场报道,才能在新闻竞争中取胜。如果行动迟缓,造成时过境迁,报道的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为此,主持人首先要通过先期的屏幕外采访活动,对新闻事实和现场有个初步了解,熟悉重点采访对象,以便做到现场采访时,所有的活动都有依据;其次,到达现场后,要尽快地采访有关知情人,观察分析现场,掌握现场的构成因素,对事实的场面和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掌握能够反映事实本质特点的因素、事件发展的大致情况,对事件发展进行预测;再次,初步构思出整个报道的框架,包括报道的主题与基调、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采访对象、表现现场特点和气氛的场景、整个报道的进展安排,同摄像师达成默契,以保证镜头能够跟上,保证不漏掉任何有特色、有价值的画面。

要搞好现场报道,主持人一定要处理好采访关系。电视现场报道,采访对象不仅要面对主持人,面对话筒,还要面对无数观众的眼睛——摄像机,这种特殊的取材方式,无疑给采访增加了难度。要想采拍到真实、自然的人物活动和人物谈话,特别是要想让人物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主持人必须下一番工夫。

首先,主持人在进行人物采访时,一定要倾注真诚的感情。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绩,有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主持人在采访他们时,应该尊重他们,主动同他们交朋友,要让采访对象感受到你的真诚,就会营造出融洽的情感氛围。有了这种情感氛围,就会大大地淡化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采访对象就会自然地同你交谈了。

主持人赢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营造出融洽的情感氛围,是采拍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要迅速营造出这种情感的氛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架起双方感情的桥梁。心理学家有言:人是很难与机器沟通的,但可以同操纵机器的人沟通;人是很难同楼房沟通的,但可以和住在楼房里的人沟通。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的任何人,都有进行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可能性。只要主持人善于琢磨,善于谋略,这种沟通情感的桥梁是完全能够架设起来的。

要使人物自然谈话,主持人要同摄像师达成一种默契,使采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顺其自然,采拍出自然的原生态的效果,不要组织、干扰采访对象。现场报道应该是一种自然的记录,不是演戏;采访对象是普通人,而不是演员。所以,现场报道中的人物采访,一定要采用新闻的采拍方式,万万不能“折腾”采访对象,能用自然光的就不要用人工照明,采访对象感到怎么说舒服,就怎么说,更不能“教”采访对象怎么说。

融洽的情感氛围,为主持人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创造了条件,而主持人能否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材料,能否把对方心灵深处的“宝”给掏出来,还要看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巧妙。精彩的提问,不但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实质性的内容,而且能使整个报道出“彩”。事实证明,每个新闻人物都是一个“宝库”,值得主持人去挖掘。而提问正是挖“宝”,一般的提问,是无法挖掘出真正的“宝藏”的。除了访前设计的提问外,主持人还必须善于即兴提问。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即兴提问就是主持人现场报道时的应变措施。这种提问是主持人根据现场观察的各种新颖、突发的某种情景,某种细节,“灵机一动”,涌现出的新问题。特别是当采访对象谈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时,应该立即抓住,提出问题。

现场报道要求主持人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有极强的现场观察力。在事实现场,主持人要既能一览无余,掌握事情的全貌,又能明察秋毫,捕捉住出现的任何典型细节。而且,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能够随时抓住现场新出现的人物或景物,特别是那些新的闪光点。同时。主持人还必须考虑到电视画面只是二维平面,本身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主持人要想增强报道的立体感、纵深感,就应该在现场进行合理的运动。主持人应该意识到,现场报道时,自己是观众的代表,所以,在现场就必须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感官,融入到事实中去,这样,就会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参与意识,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主持人自己也会因此而缩短同观众之间的距离。

主持人现场意识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现场气氛的掌握与表现。一般记者的采访就是为了获取“材料”,而主持人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同“材料”具有对等意义的是“过程”,在表现事实材料的同时,还要表现现场的气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必须比一般记者的采访更加出色,要能够自由驾驭整个采访活动。浙江电视台的主持人亚妮认为,要自由驾驭整个采访活动,采访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这种氛围,采访对象就能够正常地进入采访的“规定情景”。对于主持人来说,驾驭采访的功力不但取决于主题问话,更大程度上在于营造前期的轻松氛围,诱导被采访者进入主题并使其全程连贯,这种营造将奠定整个采访过程的流畅和目标的达成。

九、电视主持人要注意电视新闻的干涉情况

对于电视新闻的干涉情况,主持人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时间要素的干涉

电视新闻报道,除现场直播和有电视记者在现场的突发新闻外,大量的新闻报道都是“过去时”的。而画面表现却又是“现在进行时”的,这就要借助于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解说对事实进行“回顾”,绝不能在“时间”要素上移位。也不能因为事实已经发生,而记者们又没有“抢”到镜头,就进行“导演”后的补拍。“时间”是表现事物的发生、发展与进程的概念,它将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于事实的判断。在这里,电视新闻的优势又成为了电视新闻的劣势,就是它无法对事实进行“补救”。

2.人为要素的干涉

人是社会的构成主体,新闻报道也是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所以,人的活动自然就成为了新闻事实的灵魂。新闻要真实,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自然。新闻工作者决不能以自己的活动去影响事实,这样就不是事物的自然状态了,而是在摄像机前的表演,这也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严重背离。

3.地点要素的干涉

地点要素在新闻事实中具有最一般、最明显的可查性,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此,只能被动地记录,而不能有任何“创造”的权力。因为对于新闻来说,任何“创造”都意味着虚假。

十、电视主持人要了解介入现场的方式

在主持采访过程中,无论是从主观角度还是从客观角度都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主持人一定要出现在新闻及事件发生的现场,否则就不能记录到原始动态画面和原始音响素材。然而,当主持人出现在新闻现场时,现场就发生了变化,原始的生活状态已经有所不同。所以说,主持人在现场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介入,这种介入已经构成现场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现场的真实情况和气氛,怎样介入现场就成为了一门学问。在进行采访前要将介入方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考虑。

一些经验丰富的主持人认为,在采访现场的拍摄和录音过程中,应该把尽量不干扰被采访对象、不改变现场的气氛、不破坏现场的环境,同时又尽可能时时刻刻关注着现场情景的状态作为最理想的介入方式。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组有一位主持人认为:“已经在场的摄像机不可能真正隐身。虽然可以采用偷拍的办法,但提供的东西有限,我们从偷拍得到的知识是一种特定或定向的典型窥视。这远远不能满足随机应变‘无所不在’的需要。所以,我们只能在承认并且正视‘摄像机就是在现场’的前提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那么,采访介入过程要求不干扰现场和采访对象,但现场有时又无法满足采访需要,这时该怎么办呢?其实,广播、电视主持人的采访介入过程中,主持人的介入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过程。在现场采访的介入方式上,要实事求是,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现场介入时,要尽量不干扰被采访对象,不改变现场的气氛,不破坏现场的环境;另一方面,必要时主持人要积极主动,适时介入。可以采取事先策划好的话题去激发采访对象,利用提问、行为、姿态、表情等手段发掘现场的有用信息。通过主持人介入来调查原因、了解线索、搜集不同见解,完成采访任务。

广播、电视采访是主持人与现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一对相互交融、辩证统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主持人作为主体是主动的。主持人的现场活动及现场表现,既会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以及现场气氛等因素,又会直接构成采访现场的成分。

因此,主持人在采访中要讲究对现场的介入方法:

首先,要尽可能减少对现场的干扰,摄取现场原始信息形态。

其次,形成采访风格和节目风格。

第三,保证新闻节目的客观和公正,避免主持人主观的行为对采访对象、采访现场的不当影响。

十一、电视主持人要注意观察采访现场

主持人在采访现场的观察实际指的是对采访对象本质的发掘。这种挖掘不仅要注重表象、注重其外在形态的分析,还要通过大脑的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由表及里,剖析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深刻合理的结论,还要注意运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事物,开拓思维,对比分析,找出更多的佐证材料,抓住问题的实质。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从科学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和看待一切,所以我们总是要以事物的大小、重量和其他尺度去解释它们,而不是以它们外表中所具有的能动力来解释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只能阻碍我们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甚至使我们在这方面不如一个儿童或一个原始人。如果一所房屋或一把椅子适合于我们的需要,我们便不再关心它们的外表是否适合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我们同样也是习惯于按照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年龄、职务、民族或种族去衡量一切——而用这样一些范畴去解释人时,就会完全忽视人的内在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

为什么有些主持人在采访现场总是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呢?正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分析的那样,主要是乐于采用习惯的方式去看问题,因此也就常常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做出世俗化的判断。

主持人采访前的策划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事先的大量积累,可以在更广泛的角度上了解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在采访时为灵感的发挥做出铺垫。

电视主持人采访还更多地借助于形象素材,这一特性还使得主持人的现场观察类同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很多时候,主持人在采访现场只有依靠心灵感悟,才能发现和记录那些一般人所不易察觉的内在本质。

主持人采访介入现场——开始观察后,应立即对现场的人和物做出准确的选择,这是观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准确与否,决定着采访的成败。因此,主持人到达采访现场,首先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就是:谁是所要采访事件的关键人物?周围都有哪些人了解所发生的事件?谁的话最有价值?

记录片大师伊文斯认为,每当他真实地表现一个工人的面部表情或神经紧张的姿态时,他才感到真正说出了自己对这个题材所要说的话。为什么?因为人是负载意义传达的主要载体。

当然,由于有时采访现场是比较混乱的,主持人不可能去在众多的人中一个一个去甄别谁最重要,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采访一遍,因为这既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又受采访时间的限制,这个时候如何选择最能体现出主持人的水平。

在电视新闻“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获1991年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中,主持人在密集的参观人群中抓拍到了一位盲人游客,这位盲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用自己的双脚步测大桥的宽度,用双手度量大桥钢缆的粗细。记者在采访现场中抓取的这一特色人物,使这条电视新闻具有了感人的形象。

在电视采访中,人物在镜头前的行为举止构成情节内容,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一些篇幅较长的电视片中,现场人物的行为还承载着事件发展的过程,这些也都是必须加以重点观察的内容。

在记录片《BOBY老师,您好》中,包老师的妻子在镜头前讲述丈夫拿家里的钱办业余英语学校而自己的孩子却穿不上新衣服时,她抹泪、站起、转身走到窗前,沉默着久久伫立……这一连串的人物动作都清楚地展现着人物的情绪。

新闻事件的核心是采访时要始终关注现场的人物。被采访对象在现场的言语行为、面部表情、情感态度以及人物关系等都是观察的中心内容。

在记录片《姐姐》中,姐姐因和弟弟赌气而把棋盘掀翻在地、因看不到动画片赖在地上撒娇,妈妈看电视时只抱着弟弟……人物的行为如同文学作品中的行为描写,它们在不自觉地塑造着自身的形象。

“言为心声”,在采访现场,往往能透过被采访者所说的话而发现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线索。同时,被采访者的话还能突出地反映本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因此,主持人,特别是以声音为传播手段的电台主持人,要特别关注被采访的主要人物的语言和状态。

每个人都有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好恶,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态度和情感。态度和情感是人的价值、好恶、性情等各方面取向的自然流露。人物的情感、态度也是电视采访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王丽的家在哪里”一片中,镜头记录了一位遗弃女儿的后母形象。记者问她为什么遗弃王丽,她说:“她把我逼得太狠了。”问:“她怎么逼你了?”“她一见我就哭。”

问:“她一个四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她就是不懂,也不应该哭呀!”……

在这位继母强词夺理的过程中,她那刁蛮的态度、凶恶的神情,都清楚地说明了一切,也让电视机前的受众为小王丽担心。

人物的态度和情感以其语言和行为为主要载体,也表现在人物的表情、姿态等细节中。在电视采访中,态度和情感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这一要素,可以表现现场人物的个性,负载主题意义,进而推动事件和情节的发展,形成故事的高潮。出于观察的需要,人物这一现场要素可以分解成行为、语言、态度、情感等更细微的因子,然而在实际的采访中,它们总是同时出现的,需要记者、主持人发动自己的全部思维能力,对现场进行敏锐而全面的观察。

十二、电视主持人要注意镜头存在方式

镜头存在方式主要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画面中呈现出的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状态。

通常主持人在现场的镜头存在方式有三种:旁观式、声音参与式和出镜参与式。这3种不同的镜头存在方式不仅决定采访时的素材质量,还直接影响最后完成片的风格和样式。因此,镜头存在方式,是每一名电视主持人在拍摄之前都应该考虑的。

1.旁观式

旁观式,顾名思义就是“置身事外”,在电视采访中尽量不在镜头中出现摄制组成员的形象和声音,同时在节目的编辑中努力消除摄制组在采访现场的存在痕迹,这就是所谓“旁观式”的镜头存在方式。

记录片《龙脊》采用的就是纯“旁观式”的现场记录方式。尽管拍摄时至少有两名摄像师和一名录音师在现场,但摄制组前期策划时已经明确:摄制组的任何成员都不要在采访的实拍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避免摄制组成员出现在镜头画面中。当然,实际采访时不可能完全不“穿帮”,但经过后期编辑,加上最主要的——事先确定的摄制组成员的旁观式镜头存在方式,在《龙脊》的完成版中,由于自始至终隐藏了摄制组存在的“痕迹”,片子形成了电影故事片一般的“完美的旁观”效果。虽然这种旁观效果是极端的,但是它作为一种风格,充分体现着编导的美学追求。

旁观式现场介入方式是主持人介入现场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以下特点:

(1)能比较完整地保留采访现场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由于主持人干预减少到了最低点,所以采访对象能充分展现其日常的面貌,从而使采访风格更加冷静而客观。

(2)主持人躲在镜头后,可以充分突出采访对象。

(3)由于日常生活的平淡,使旁观式采访增加了难度,一些记录片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拍摄周期才能记录下足够的素材。

在西方,人们把采用“旁观式”拍摄的记录片称做“直接电影”(Direct film),取的也是直接记录生活原始形态、不加干扰的“直接”之意。

2.声音参与式

声音参与是主持人比较常用的一种镜头存在方式。

主持人在现场的拍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在某些关键时刻用提问或对话方式与被采访者交流,但始终隐藏自己的形象。这种现场的介入方式就是“声音参与式”的镜头存在方式。采用“声音参与式”,有以下一些好处:

首先,由于隐去了主持人的形象,这一点与旁观式介入方式一致,采访所拍摄的素材能够保持突出采访对象的优势,避免喧宾夺主。

其次,主持人的声音作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激发现场信息的手段,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充分的互动,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的现象发生。

声音参与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众明明知道现场中有主持人的存在,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很多题材中这种情况并不利于节目的构成与意义表达。

3.出镜参与式

主持人在采访现场及本人的言行全部出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也叫“出镜采访”。现在的新闻采访中,出镜采访十分普遍。

在采访之前,摄制组要策划好主持人现场采访时是否出镜、是否出现主持人的声音或者光出声音不出图像还是出镜采访。只有摄制组事先统一明确主持人的现场介入方式,摄像师、录音师才能做好必要的事前准备,并在现场工作时配合出镜主持人进行合理的言行记录。

同类推荐
  • 视觉艺术欣赏

    视觉艺术欣赏

    孙殿武编著的《视觉艺术欣赏》从细节入手,以作者的审美经验,对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进行结构,分析解读美,传达给读者更多的是审美感受,从而更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晰地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数百件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都是世界级的经典艺术精品,堪称视觉艺术的盛宴。
  •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据音乐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概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我国最初的音乐教育行为。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从萌生、逐步定型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我国音乐史,同时也包括俗乐历史,俗乐以民间歌谣为主体,成为我国古典艺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是辛先生在《读书》上的专栏文章集结,在本书中这位在乐海中跋涉了大半生的老乐迷化身为“音乐导游人”,将自己大半生所得的“听乐实感”化为一篇篇实在的“乐普”文章,以期能同诸多爱乐同好一起探幽音乐的极境。
  • 光影图景影视艺术论稿

    光影图景影视艺术论稿

    本书从历史层面叙述影视艺术的发展,认识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从理论层面分析影视艺术的语言系统与理论演变,认识它独具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特征;从艺术层面解读与鉴赏中外优秀电影作品,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热门推荐
  • 快递员的修真生涯

    快递员的修真生涯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林旭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而因为客户都是修真者,而使这份普通的工作变得不平凡。但危险也紧接而至,被人陷害,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也为了生存,林旭走上了修真的道路……
  • 永生的心

    永生的心

    一段神秘莫测的旅途,一场亿万年纠葛的爱与缘。一首永生不灭的歌谣……在这里,您可以随着真正的勇者,探寻一颗永生的心!
  • 冒牌知县

    冒牌知县

    刑警穿越来到宋太宗初年,正巧遇见一个沮丧的知县悬梁自尽。在发现自己跟这知县相貌很像之后,便冒牌成了这个知县,并发誓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可是,他很快发现,他治理的是一个山高水深的流放之地,等着他的,不仅有同床共枕的知县妻子那惊诧狐疑的目光,还有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债务,更有各种诡异奇绝的谋杀谜案,以及谜案后面更大的谜案,最要命的,他还遇到了一波接着一波的神秘劫杀!他凭借睿智的头脑、缜密的推理和敏捷的身手,一次次化险为夷,一个个解开迷雾,一步步发财升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友QQ群:45350704(500人超级书友群,不定时清理,潜水员慎入)72505368(高级群,欢迎加入)
  • 星陨传神降之子

    星陨传神降之子

    背叛信仰之人所造就的骗局,伙同绝望者将时间作为筹码,向神明所作的巨大赌局……然而,无知者一心向善,在丑陋的真实中成长——当神的丝线将他束缚,被当成木偶的他如何应对这无解的事实?
  • 乡愁似水

    乡愁似水

    关东盛产蓝靛果。据资料记载,关东也只有三块生长区。有的地方叫乌啄李,有的地方叫黑瞎子果,有的地方叫山茄子你若感兴趣,是否借旅游之便,也去尝一尝?关东有一种珍禽,叫棒槌鸟,专食人参籽。跟着棒棰鸟走,就能找到人参的。你也可来长白山一试。若运气好,没准儿也能寻到“大棒棰”呢。大兴安岭有种野生动物叫犴达罕,学名叫麋鹿,也有人称它为“四不像”的。你若好奇,也可以来大兴安岭体验一下,鄂伦春人的放牧生活。牡丹江盛产狗鱼。奇就奇在,它把出生半年的小牛犊子的头叼住了,硬往江里拽。这样就形成了“牛鱼拔河”的奇观。此景内地人连想都不敢想哪。
  • 血染江山如画

    血染江山如画

    背景:沧月,云甸,南溟,犀照四国。人物:乔铃儿(简称大乔),草原上的第一美女,在遇到耶律完颜这个敌国的大王子后,就有些趋向于“悲情”的女主了。弟弟被糟蹋?还要替仇人办事?不愿意,也得愿意。既然明着不能反抗,她只能暗中使坏,却没想到竟因此无意中得知离奇的身世,卷入了另一场盛世狼烟。且看她如何为复仇为生计步步为营?于盛世繁华中歌舞春风,扶摇直上。谈笑饮茶间,步步杀机?独孤倾珏,犀照国的小王子,暂为云甸国的人质。号称为云甸国的少女杀手。长相还过得去,可出尘脱俗的谪仙气质相当变态。动不动就若有若无的笑意,杀伤力指数相当高。和铃儿关系暧昧。耶律完颜,万恶之源,说是罪魁祸首也不为过。美型男、邪魅,腹黑?一肚子的“坏水儿”,野心极度膨胀,据说喜欢小乔(额,铃儿的弟弟),有十足的占有欲,典型的渣攻!人贱人爱!秦昭明,(作者习惯性地称他为阿明),将军?占个坑,日后出现的时候在介绍。耶律伯颜,云甸国三王子殿下,喜欢铃儿,喜欢到可以不问缘由地为她做任何事儿?原因?纠葛?是爱还是恨?暂时不明!乔轩宇(小乔),好可爱的弟弟啊~比铃儿还要惊艳的容颜,印象,白衣胜雪,绝美如仙!非要说点啥的话,加上眉间的一点朱砂。妙人!南风傲,据传是江湖第一杀手,偶尔唧唧歪歪的废话多了些,喜欢轩宇,毫不掩饰的那种。弱爆的师兄,是忠犬攻?!.............其余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将一一粉墨登场。重申一遍,本文不是耽美,不是耽美!有些涉腐,没有H.有也被和谐了。文案:刀戟相向,战马嘶鸣,红颜起干戈。人人都道是她的错,那么她只能一错再错.........
  • 恋上你的笑

    恋上你的笑

    一个从小活泼开朗的孩子进入课堂后变成了胆小怕事的乖宝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每个人的青春又与众不同,那就来看一看他的青春是怎么走过来的吧,答案就在其中!本书特点:70%的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70%的人物都有现实的人物原型。领衔主演:小羽,陆晓晓,夏羽,许若婷联合出演:小强,老钱,阿汤,毛哥,利小寅,小尾羊,郭海泉,安耀文,潘娃,超哥,张摇客串:枯独真
  • 总裁的闪婚小新娘

    总裁的闪婚小新娘

    当而立之年被母亲逼婚的他,碰到逃避从小订婚的她,一场契约闪婚由此拉开序幕。婚后的他,依旧是万千女人为之着迷,为之疯狂的对象。婚后的她,因为嫁了个不平凡的老公,从未以真面目示人。婚后的他们,和平相处得次数,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出身高贵家世优越得周文昊,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对一个:又酸又涩整天气得他上瞪眼下跳脚的青苹果上了心。小康家庭乐观向上得夏雪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对一个:又冷又冰不说话迷死人一说话毒死人的臭大叔动了心。随着前女友的回国,未婚夫的来临,孩子的流产,彼此钟爱的两人,终因误会而分开。————————三年后————————机场,正要登机出差的他,目光无意中瞥到,一身前卫装扮,美男陪伴在侧的她,手里牵着粉雕玉琢和她十分相似的女娃娃。原本死灰冷却的心,瞬间复活过来,激动的上前拥着她,“雪儿”她毫不犹豫地推开他,俏脸淡然,“先生,我们认识吗?”继而转脸笑对身旁男子,“老公,我们快点回家吧!我和女儿都饿死了呢?”小女娃转着灵动的眸子,也在一旁帮腔,“是啊!爸爸!乐乐饿死了呢?”男人宠溺而笑,一手牵一个,“走吧!老婆,宝贝。”————————————————————乐乐小盆友心语:惹妈咪皱眉者踹,惹妈咪生气者踹,惹妈咪哭泣者同踹,僵尸叔叔这些你全都占了哇!所以你注定被妈咪踹。(*__*)
  • 天地圣巫岭

    天地圣巫岭

    “天!这是什么情况?在现今社会中,竟然有人拥有异能?”夏馨柔感觉自己在做梦,狠狠掐了自己一把。“这不是异能,是巫术。”身后的俊美男子无奈的提醒她。“巫术?巫术不是不存在嘛?”“不是,巫术存在,只是……知道巫术存在的人都不存在了。”夏馨柔打了个冷颤,真可怕………
  • 宿罪

    宿罪

    她是凤都人人唾弃的丑女,因一场阴差阳错被人破身,从此成为众矢之的。他曾是江湖上惊才绝艳的暗探楼主,自小被丢在玄月宫中习谋略之术,掌制衡与密谋,翻天下云雨,搅朝堂乾坤。在他的世界中非死即彼,一切皆在棋盘上谋划最精密的布局。然而他可曾想过自己也会成为棋子的一天,命运被人操控在掌心,若想摆脱这一切他放弃所有过往,当那些自负、骄傲最终被人践踏在脚下时,他才恍然明白这世间根本没有他想要的淡然宁静。既然无可跳脱这凡世俗尘,那他便为自己亲手织一张情网,殊不知网住的是谁的心谁的劫。而他与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当谜题终被揭开,却是所爱之人赐予的十丈软红。从始至终她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她在烈火纷飞中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低贱入尘埃中的情爱终是无法长久的。她此生谋算过天下人,却谋算不出自己的心,才终将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他是西凤乃至天下最年轻的辅相,拥一副美人骨,于谁都和颜悦色。然而在这样一副好皮囊下隐藏更深的是他的心,深不见底的岂止是他对待她的态度,更是他藏在暗处的阴谋。他是权利漩涡中沉浮更迭的主宰,任江山几多朝替,唯他屹立云巅。他想要的,亏欠了他的,步步算计,乾坤尽掌。唯独他所不在意的她成为了此生抹不去的朱砂痣。然而当爱变成了奢侈,他是否又愿意为了她放弃一切,只为了她能安然的活着?如果不是他推她入局,他们此生是否真要错过?可是他的吻,终吻不到他最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