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2300000004

第4章 1895年·折得

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二月,梁启超辞别万木草堂,自兹以往挥却浴沂舞雩之乐,渐渍于国事,而驯致有慷慨激昂之态。

是岁,康南海偕梁启超北上赴京会试。南海先生因光绪十四年第一次上书清帝,请求变法,而为当朝诸公所侧目,尔后著《新学伪经考》,以尊孔名义诋斥神圣,菲薄彝经;撰《孔子改制考》又转而粉饰圣人,牵说民主,附会平等。康说庶几有振聋发聩之功,而对泥顽守旧者亦构成极大威胁,是以被视之为异端邪说,康本人亦固为官学两途加意防闲焉。

此次春闱,徐桐[1]为总裁,预戒粤省卷有才气者必为康有为,即勿取。

时李文田[2]、唐景崇[3]为副总裁,“文田讲西北舆地学,刺取自注《西游记》中语发策,举场莫知所自出,唯梁启超条对甚详。文田得启超卷,不知谁何,欲拔之而额已满。乃邀景崇共诣桐,求以公额处之。”[4]桐为学恪守经典,发明经义谨守御纂,举凡牵引附会者,概予摈黜。桐视超之二场经艺,多异说,甚恶之,遂靳公额不予。文田慑于桐威,不敢更言。景崇惜其才,因自请撤去一卷,以启超递补,遂成议。“五鼓漏尽,桐致书景崇,言:‘顷所见粤东卷文字甚背绳尺,必非佳士,不可取;且文田袒庇同乡,不避嫌。’词甚厉。”[5]其或更疑其为康祖诒故也。景崇急趋文田处,以书示之。文田唯怃然愁叹,无如之何。

依惯例,发榜前五名辄虚位,待最后填入。徐桐乃沾沾自喜于裁夺之明,曰:弃置者必有康祖诒。时翁同龢[6]亦为总裁之一,笑语徐:“尚有前五名待填,孰知有康否?”及填,康果在其中。徐桐怒誓于门徒者,康若来谒,拒不纳。其惭怍失状,殊难形容!

阴差阳错,启超成乙未会试牺牲者,会试副总裁李文田异其才,在卷末题诗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启超感慨系之。越明年,李归道山,启超轸挽,追念其伯乐识遇之恩。然则启超独翛然物外,其自云者:此行本不为会试,第颇思假此名号作汗漫游,以略求天下之人才而已。

羁旅帝京,日相过从者,谓麦孟华[7]、江逢辰[8]、曾刚复、夏穗卿、曾重伯[9]诸人,文酒之会不辍。

乙未闰五月十一日,曾刚甫[10]邀同人赏荷,荡舟于宝泉河,逢辰、启超、重伯三人,酩酊醉归,车中联句,得二诗:

折得好红芳(江),归来带夕阳。

花前常病酒(梁),扇底爱分香。

燕尾轻轻路(江),鸳屏淡淡妆。

远尘回首处(梁),吾醉未能狂(江)。

燕麦自青青(梁),长亭又短亭。

路回云阙近(江),酒薄醉乡醒。

早岁乡关思(梁),天涯风雨情。

不须怨寥落(江),兰蕙满江汀(梁)。[11]

徜徉诗情画韵,即可得观,作者病酒而不耽于醉乡,忆往但不昧于现实,怡目山水,却更欣怿于兰蕙之为佩,俊彦之为邻,正所谓匣剑帷灯,意固有所属也。

殆康、梁入京会试之前,中日战酣。时旅顺陷落,朝廷震骇,速命户部左侍郎张荫桓[12]、湖南前巡抚邵友濂[13]为全权大臣,并聘美国国务卿为顾问,赴日求和。际此,日本猛攻威海卫,凶焰愈张,逆料大清虽冲风之衰,尚能起毛羽;强弩之末,犹可入鲁缟,无条件投降之机会并未到来,以故借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将其羞辱一番,驱逐回国,并加强战场攻势。清廷顷乃再派大学士李鸿章[14],东渡扶桑,于马关春帆楼议定割辽、台,并偿白银二万万两。

消息传来,率土之滨,莫不痛哭。

当其时,各省赴京会试举人第与报罢者,仍羁留于都,计以万数千人。康有为创议上书拒和议,启超偕与日夜奔走呼号。初也鼓动粤中公车行之于前,既而湘鄂举人从之于后,一时间各直省莫不发愤,衣冠塞途,连日来麇集于都察院,轮番递章请命。台湾举人尤为沉痛,垂涕咯血,莫不哀愤。康、梁盱衡情势,“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15]。启超、孺博走笔龙蛇,并日缮写,遍传都下。

参加此次聚会者除莘莘举人外,还有诸如文廷式[16]、徐世昌[17]、袁世凯[18]等朝廷官员,救亡图存之情,无论尊卑上下,皆明明若日月。

唯启超,昂首登台,读万言书,其声沉郁、悲痛,继而激越:“窃以为今之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19]

士子们听此宣言若干柴逢烈火,如沸水遇扬汤,“士气愤涌,联轨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20]是之谓“公车上书”。

启超拳拳爱国心而不能逞所愿,宜其忧愤交加,不禁拍案悲歌: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无处着悲歌。[21]

此次请命拒和,虽言辞激切,为大臣所恶,“然自是执政者渐渐引病去,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22]。洵可谓清王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也。

甲午败绩割地赔款,实自鸦片战争以来,国耻之尤者。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以远,痛愤悲切之情,上摩于天庭,下及于地府,而于败军之际,朝廷有起衰之决心,士夫有振敝之热望。时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曾宴见康有为不遇。康乃就而谒之,宾主相与论变法事,自未至酉,反复讲求,其情意浃洽,实出于望外。翁同龢感喟“与君虽新见,然相知十年,实如故人”[23],颇有重整山河之志。

春闱、上书事后,启超本欲裹挟行囊南下赴沪,“唯日来此间颇有新政,上每言及国耻,辄顿足流涕。常熟亦日言变法,故欲在此一观其举措。以中国学术之芜塞,君相之孱弱,岂能望其大有所为?但能借国力推行一二事,则于教、族两端少有补耳”[24]。

常熟变法志意已决,乃令陈次亮[25]草拟十二道新政意旨,凭毓庆独对之优,以期次第行之。然廷臣或妒之,或沮之,既而为西后所察觉,乃撤翁同龢常熟毓庆宫行走,而光绪信用之人若汪鸣銮[26]、长麟[27]等亦被褫革,康南海亦无如之何,怅然离京南归,维新大好声势渐汩没矣。斯亦正应启超所谓“君相孱弱,岂能望其大有所为”之语,故启超叹曰:“此间大人先生两月以前尚颇有兴亡之志,今又束阁矣。此自国运,虽有大力,无如之何,似此戋戋,本不足劳我辈之经画,特未离其类耳,栋折将压,奈何奈何!”[28]

新政既不能行,于南海视之,端在于新学不兴、习俗泥执之故。“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在外省开会,则一地方官足以制之,非合士夫开之于京师不可,既得登高呼远之势,可令四方响应,而举之于辇毂众著之地,尤可自白嫌疑。”[29]

俄而启超协助南海先生创《万国公报》[30],日出一张,仅论说一篇,与麦孺博分属文,主题及于学校、军政各类。当其时,并不敢奢望有人购阅,乃托请售京报者,酬以薪金,随宫门钞分送于官宅,不收报费。不二月,竟可日发三千张左右。报章日腾于朝廷,显贵乃日闻其所未闻,议论渐渍于人心,腐谈偶或一失营垒。然则谣诼亦随之蜂起,送报人至各家门,辄怒以目,驯至惧祸及,虽重赏亦不肯代送。风气之转移,戛戛乎其难哉!

启超晚年犹亲述办报情景于其弟子曰:“当时虽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而兴趣极高。有时木板雕刻来不及印,甚至间用泥版凹文代印的,其可笑到如此,而同人等对之皆津津有至味。”[31]此诚可谓梁氏生平新闻事业初试啼声。

而南海先生亦莹然明白,学校、学会、报纸三位一体,相互为用,缺一不可。爰开强学会于京,启超为书记员。

强学会之开,素有维新思想萌蘖之达官显宦,曾欲望风而趋者,少则捐数百金,多则捐数千金。一时间士夫云集,规模日廓。便是英人李提摩太亦来会中。中国士夫与西人相交通,殆自此会始也。

启超曾忆:“时在乙未之岁,鄙人与诸先辈,感国事之危殆,非兴学不足以救亡,乃共谋设立学校,以输入欧美之学术于国中。唯当时社会嫉新学如仇,一言办学,即视同叛逆,迫害无所不至,是以诸先辈不能公然设立正式之学校,而组织一强学会,备置图书仪器,邀人来观,冀输入世界之智识于我国民。”[32]

强学会开,间数日一聚,常为学会实务所争竞,有欲开书坊者,有欲专卖国朝掌故者,有云宜售局版杂书者(强学会又名译书局,或称强学书局,或强学局),意见纷歧,各不相下,辄哓哓然扰攘而罢,强学会行政治改革之谋,践学校与政党之实者鲜矣。即使如此,在当时风气未开之际,强学会,闻其名者莫不骇怪之,疑有非常之举,既而,御史杨崇伊[33]等,以聚党入奏,欲兴大狱,强学会遂遭封禁,历时约三月。

迈迈时运,惚若轻掷,而于求学若渴之人,又未必非穆穆良朝。启超居会中数月,得以余暇尽览会中所购西书,激励涤荡,竟斐然有述作之志。尤足言者,借会交游得识诸俊彦,“而其讲学最契之友,曰:夏曾佑、谭嗣同[34]。曾佑方治龚(自珍)刘(逢禄)今文学,每发一义,辄相视莫逆。……嗣同方治王夫之之学,喜谈名理,谈经济,及交启超,亦盛言大同,运动尤烈。而启超之学,受夏、谭影响亦至钜”[35]。启超更与嗣同有深相契者,启超颂言曰:“谭复生才识明达,魄力绝伦,所见未有其比,惜佞西学太甚,伯里玺之选也。因铁樵相称来拜,公子之中,此为最矣。”[36]两人惺惺相惜,共赴国难,成为清季变法危途上之肝胆昆仑。

注释

[1]徐桐(1820—1900),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先后任太常寺卿、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戊戌政变后,因攻击新党,得慈禧信任。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著有《治平宝鉴》。

[2]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学问渊博,生平嗜学不倦。

[3]唐景崇(1844—1914),字春卿,广西灌阳人,唐景崧胞弟。同治十年进士,授编修,由侍读四迁至内阁学士。历官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尚书、内阁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

[4]胡思敬:《梁启超乙未会试被黜》,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5]胡思敬:《梁启超乙未会试被黜》,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

[6]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时人称“翁常熟”。咸丰六年(1856)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戊戌政变后,罢官归里。

[7]麦孟华(1875—1915),字孺博,广东顺德人。1891年入万木草堂,为康有为忠实弟子。1895年春与康有为、梁启超一起进京应试。梁、麦同寓,时常相与规划救国政略,并助南海先生奔走国事。

[8]江逢辰(1859—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庵,广东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人。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举荐,得到张之洞赏识和周济,与梁入为张之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

[9]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号觙庵,又号伋安,别署中国之旧民,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第三子曾纪鸿长子,曾国藩长孙。光绪十五年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官广西知府。其诗沈博绝丽,王闿运称为“圣童”,梁启超誉为“诗界八贤”。

[10]曾习经(1867—1926),字刚复,又字刚父、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与黄遵宪、丘逢甲、丁叔雅合称“岭东四诗家”,交好梁启超,两人同年乡试。第二年,刚甫中进士,梁启超落第,但自此,梁启超每来京,辄与游,连舆接席者不辍时日,二人不仅趣味相投,而且对国之衰敝皆深感痛心。累官清度支部右丞、大清银行监督等。

[11]诗题为“与江孝通联句”,汪松涛编注、梁鉴江审订《梁启超诗词全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12]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纳资为知县,几经升迁至道员。光绪七年,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翌年,迁按察使。赏三品京堂,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8年3月,协助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戊戌变法时,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倾向变法。戊戌政变后遭弹劾充军新疆。1900年被处斩。

[13]邵友濂(1841—1901),初名维埏,字筱春,一字攸枝,浙江余姚人。履历多涉外交事务,曾任台湾巡抚。

[14]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淮军、北洋水师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15]《康南海自编年谱》,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16]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生于广东潮州,少长岭南。光绪十六年榜眼,授编修。乙未年曾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1898年戊戌政变后出走日本。工于词,有《云起轩词钞》。

[17]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直隶(今河北)天津人。前清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谋士。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世昌为国务卿。1918年10月,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

[18]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人称“袁项城”。早年出使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赢得声名。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黄袍加身,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19]转引自董方奎《旷世奇才梁启超》,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20]《康南海自编年谱》,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21]梁启超:《水调歌头》,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1页。

[2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0页。

[23]梁启超:《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2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5]陈次亮,名陈炽,晚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1893年(光绪十九年)为郑观应《盛世危言》作序,并自撰《庸书》内外百篇,疾旧制之弊,言改革之宜。

[26]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号郋亭,一作郇亭,钱塘(今杭州)人。同治四年进士,历官编修、陕甘学政、山东、江西、广东学政,内阁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吏部右侍郎等。藏书家。

[27]长麟,时为户部右侍郎。

[28]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9]引自《康南海自编年谱》,梁启超《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30]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二十七日创刊,共出四十五册,至是年十月北京强学会成立,遂改名《中外纪闻》,以示与英美传教士团体广学会所办《万国公报》有别。

[31]吴其昌:《梁启超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32]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85页。

[33]杨崇伊,字莘伯,江苏常熟人,光绪六年庚辰进士。1895年授御史,就任后第一疏即于是年十一月首劾康有为、梁启超之强学会。1896年又参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革逐回籍。1898年9月18日,通过庆亲王奕劻诣颐和园奏请慈禧太后“训政”,引发慈禧发动政变。

[34]谭复生(1865—1898),名嗣同,字壮飞,又号外相众生,湖南浏阳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戊戌被害六君子之一。著有《仁学》。

[3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36]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转引自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同类推荐
  • 壶怪

    壶怪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里对宜兴紫砂壶的赞美。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应该看到,这个赞美并不过分。但是如果古诗所传达的信息是可信的话,宜兴的紫砂陶在北宋时就与龙泉窑的青瓷水注或哥窑的笔架山一起摆在文人墨客的案头了。不过它一开始并没有以艺术的面目出现,而是像其它许多陶瓷器创始时一样,是作为日用品解决生活问题的。直至明代洪武七年,废龙团茶改散茶以后,它才逐步成为文士把玩的茗器或案头清供。
  • 朋友,我能给你什么

    朋友,我能给你什么

    如果说他贫穷,他确实贫穷,穷得几乎家徒四壁。如果说他富裕,他确实富裕,富成全天下少有的精神富翁。他没有权力,没有金钱,可他振臂一挥,有成千上万人跟他一起去献血捐钱献爱心,这是他几十年来营造的一种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郭明义的成长历程,让我深思,让我反省,让我品味。如果在30年前,郭明义做出的这一切,让人觉得很平常,因为那时学雷锋是种时尚,而郭明义能坚守到今天,卓然独立,唯我独清,并且还带出了上万人的队伍,确实是令人匪夷所思,这不仅仅是毅力,而是无法动摇的信仰。反过来,我们可以逆向思索,我们叙述了郭明义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吗?没有。他持之以恒的坚守,却让我们每一个人自叹弗如。孟子曰:“人人皆可成尧舜。”我觉得,潜下心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人人亦可以成为郭明义。
  • 声律启蒙:弟子规

    声律启蒙:弟子规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弟子规》其体例仿《三字经》,三言成句,合辙押韵,流传范围极广,曾被列为私塾、义学的儿童必读书目。本稿对《声律启蒙》《弟子规》做了详细注解。
  • 纵横天下: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

    纵横天下: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

    本书为纪实文学,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有实例的第四野战军为描写对象,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
  • 人生如一梦

    人生如一梦

    一个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样的师长关爱、扶持,哪怕是呵斥,那是何其幸运的事情啊。难怪黎烈文、萧军、萧红、黄源这些人一辈子都忘不了鲁迅。当然,还有巴金。巴金与黎烈文从相识到相知也与鲁迅有着直接关系。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1933年,黎烈文为《申报·自由谈》托人向巴金约稿,两个人渐渐成了朋友。巴金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过《薛觉先》、《游了佛国》、《三等车中》等“旅途随笔”。后来黎主编《中流》,巴金收在《短简》中的很多自述文章,如《我的幼年》、《我的几个先生》、《我的路》、《答一个北方青年朋友》、《答一个“陌生的孩子”》等都发表在这个刊物上。然而,真正将这批年轻作家聚拢在一起的是鲁迅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那时几个熟人都在编辑文学杂志,在《作家》(孟十还主编)、《译文》(黄源主编)、《文季月刊》(靳以主编)之后,烈文主编的《中流》半月刊也创刊了。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摆臭脸的化学大佬

    摆臭脸的化学大佬

    在某APP上,一帖子悄无声息开始连更,其帖名为“教你如何勾搭化学大佬”,谁怎知看了帖子之后才发现,帖主实力化学渣渣
  • 这届宿主不好带

    这届宿主不好带

    “滴!系统绑定成功。”“系统?”齐云天一怔,惊喜且疑惑的问到。“是的,系统已终生绑定宿主。”“而系统的终极目标是让宿主成为大千宇宙最牛皮的至尊强者。并且坐拥美女无数,怎么样?动心了没?”齐云天摇头道:“成为强者还好,至于坐拥无数美女?算了吧,换一个换一个!”“哼╯^╰,本系统就是从这跳下去,启动自毁模式,和宿主同归于尽,也不会换!”咱可是个有ruan(第二声)责的系统。“哦,那你自毁吧。”“叮!终极目标已更改,请注意查收哦亲,记得给个好评哦亲~”这个系统很怕死,这届宿主(唯一),不好带啊~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主要内容包括:伊人寂寞、生死回眸、晚点、光头、继父、知音、嵌入灵魂深处的弹头、返祖、点燃一个冬天、天才、刺客、陌生的康乃馨、归途、投诉母亲等。
  • 我在异世界修行

    我在异世界修行

    一个少年被未可知的力量召唤,来到异世界,这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说好的路人属性呢

    说好的路人属性呢

    一个简单又枯燥的沙雕无敌文,单身向。(身体原因随缘更,不另行通知。)
  • 重生贵女成长记

    重生贵女成长记

    作为贤妻时被嫌弃。而现在,徐楹一鞭在手,将军,您确定要娶一个悍妇?
  • 中国经世史

    中国经世史

    经世致用,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继孔子之后,继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其以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作者从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历代以来,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经济方面,其重点在讨论有关田土税制与商业经济等;政治方面,重点在讨论有关中央、地方政制,科举教育与监察行政得失;军事方面,重点在于历代军事体制得失的检讨;至于交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重点之分析,并综合新旧史料,作详细讨论。
  • 严太太她可甜可盐

    严太太她可甜可盐

    秦熙的身份有点特殊,亦正亦邪,可盐可甜。她被人要挟,不得已奉命接近某只“小奶狗”,却没想到这“小奶狗”的叔叔,竟是一只不折不扣的“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