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我从河南大学中文系七七级毕业,分配到商丘师专(商丘师院前身)中文系任教,一转眼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工作,出于工作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我编写出版了《潘黄门集校注》、《古代文坛故事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商丘文学通史》等著作,也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州学刊》、《史学月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这70多篇文章是我30多年来心血的结晶,特别是过去没有网络,没有电脑,整天闷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趴在办公桌上一笔一划地起草和誊写文稿,多少酷暑严寒,多少蚊虫叮咬,多少次文稿变成铅字后带给自己的喜悦,多少次在妻子面前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自己刚发表出来的论文,这些甘苦留给了自己多少美好和幸福的记忆。现在我快到退休的年龄了,回过头来,再一篇篇地阅读这些文章,仍然感到非常喜爱、兴奋和幸福。敝帚自珍,于是就想将这些文章择其比较满意者汇编成册,以作纪念。因为这些文章内容较为庞杂,既有古代文学方面的,又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故只好笼统地以“文史探微”名之。探微本指探索微妙的事理。唐代张说《〈上官昭容集〉序》云:“上官昭容……明淑挺生,才华绝代,敏识聆听,探微镜理。”《旧唐书·王虔休传》云:“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赜奥,穷理尽性。”我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仍用了“探微”一词,算是表达一种虔诚和美好的心愿吧!
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试谈〈国语〉记言的特点》,这是我上大学四年级时写的毕业论文。刚开始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论文,我喜欢先秦文学,正好有一位读研究生的老师写了一篇《〈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的文章让我替他誊写,我受他的启发,就借来《国语》读了几遍,又把各种文学史上对《国语》的介绍收集起来,于是就以“试谈《国语》的思想和艺术”为题目,写出了一篇五六千字的初稿,送给指导教师李博老师批改。过了几天,李博老师让我到他住处去,说我的文章题目太大,内容太空泛,说《国语》的特点是长于记言,你就写写《国语》记言的特点吧。这一下可把我难住了。本来我的文章谈《国语》长于记言只有一段话,现在让我把这一段话扩充为一篇不能少于5000字的论文,这该怎么办呢?于是李博老师启发我,让我再反复读《国语》原著,归纳出《国语》记言的几个特点来。我不能跟老师“叫板”,只好再去读《国语》原著,把《国语》中的人物对话都抄录下来,制成卡片,反复比对,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归纳出《国语》人物语言的逻辑性强、形象生动、个性化、口语化等几个特点,于是又以“试谈《国语》记言的特点”为题目,写出了一篇5000多字的文稿。我把这个文稿又交给李博老师审阅,这一次老师看后基本满意,只是认为谈《国语》人物语言逻辑性强一段论述还不够深入和准确,于是又建议我向政教系一位专门教逻辑学的老师请教,并且给我写了推荐信。我拿着李博老师的推荐信找到那位逻辑学老师,这位老师非常热情,帮我详细分析了《国语》中的几段人物语言如何逻辑性强,从推理到判断,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反复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很受教益。我按照老师的指教又认真修改文稿,这第三稿交给李博老师,李博老师终于满意地笑了,给我的论文打了优秀。后来我也当了老师,再后来我还当了文学院的教授和院长,我曾多次向我的同事和学生讲述我的这第一篇论文的写作经过,因为它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啦!正是李博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指导,才使我初步懂得了应该怎样写作学术论文,才初步把我引向了学术之路。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商丘师专学报》创刊号即1985年第1期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就好像是自己生了个孩子一样,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激励了我,逐步培养了我对学术研究的爱好,让我真正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十几年前李博老师就因病去世了,但他永远活在我的美好记忆中。我非常感谢李博老师!
学术论文是表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应该具有学术性、科学牲和创造性。学术论文的灵魂是创新,通过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创新,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用这个要求来审视我曾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多数是不合格的,我感到很惭愧。但我也确实有一部分论文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比如《论梁苑辞赋》、《论散体大赋生成于汉景帝时期的梁国》,这两篇论文虽有重合之处,但前者系统论述了梁苑辞赋的繁荣和它在辞赋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后者更进一步论述了汉景帝时梁孝王“筑东苑”以后,梁国相继出现的一些写景咏物的新体小赋,昭示了汉赋由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演进过程,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出现,更标志着散体大赋在梁国的正式生成,并且还论述了散体大赋在梁国生成的原因。这些都言前人所未言,很有学术价值。再如《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新考》,指出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并不包括汴州。文章从4个方面进行论证:1从唐代诗文典籍来看,唐代人称“梁宋”、“梁城”时,一般是单指宋州;2从李白、杜甫诗记游梁宋的行踪来看,李、杜初次相会的地点应在宋州,其梁宋之游也只是宋州之游;3《新唐书·杜甫传》关于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记载不可信;4李白《梁园吟》引蓬池、信陵坟、苍梧云等有关汴州的地名和典故,只是为了抒写人事变迁的感慨,并不是实写汴州景物,因而并不能证明李白当时游了汴州。应该说这篇论文针对唐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而且论证很严密。另外,我的《孔子删诗说考辨》、《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唐才子传·王涣传〉辩误——兼谈〈睢阳五老图〉的由来》等3篇论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复印,《孔子祖籍在商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蒙”与汤始居亳》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评,也说明这些文章至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学术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教授在《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一书中曾评论我的《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一文,认为“这是本世纪对隋代文学总体上加以肯定的最全面最深入的一篇论文”。这个褒奖让我很感动。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长期担任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我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是在我的课堂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为讲稿往往是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因而这些文章往往带有综述性质,虽然学术性不强,更没有多少创新价值,但却能直接为教学服务。例如《〈史记〉的写人艺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史记》的写人艺术归纳为10个方面:第一,善于围绕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选择最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第二,善于将历史事件故事化,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第三,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第四,善于通过小事或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第五,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第六,善于用抒情的笔调和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人物;第七,善于借助浓烈的环境气氛去烘托人物;第八,通过肖像、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第九,善于运用虚构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第十,善于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样就把《史记》的写人艺术系统化了,对于我们学习《史记》人物传记,应该说有一定的意义。再如《论宋代婉约词的抒情技巧》,把宋代婉约词的抒情技巧归纳为借景抒情、善于铺叙、巧用比兴、使事用典、对比映衬、托物咏怀、借梦抒情、心理描写等8类,对青年学生学习宋词也会有一些帮助。《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指出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别人说得笼统,我将它具体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的内容,这对青年学生肯定也会有所帮助。直接服务教学,帮助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或许就是这类文章的价值之所在。
我所在的学校坐落在河南省商丘市,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的教师也有宣传地方文化的义务,同时因为了解和查阅地方文献资料比较方便,所以撰写这方面的论文就有一些优势。我曾经与同事一起编写过一本《商丘文学通史》,也先后发表了很多与地方文史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例如《商丘——中国商业文明的摇篮》,是为第一届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而写,目的就是宣传商丘的商祖文化。《论商丘地域传统文化精神》、《论商丘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为我校总结办学的地域特色提供历史文献方面的参考。《西汉梁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一文,是我主持承担的一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的结项报告,是直接为政府部门保护利用西汉梁园文化遗产出谋献策的。商丘是全国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出现了墨翟、庄周、惠施、江淹、侯方域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商丘的火文化、商祖文化、商宋文化、梁园文化、木兰文化、应天书院文化等也都具有深远影响,有些相关问题本来就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既是宣传商丘的历史文化,实际上也很有学术价值。比如汤始都之亳究竟在何处,自秦汉以来就有“杜亳”、“西亳”、“北亳”、“南亳”、“郑亳”诸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的《蒙与汤始居亳》一文论述汤始居之“亳”即“蒙”,提出了“蒙亳”说,并且论证“蒙亳”就是后来的宋国蒙邑,庄周故里,这就既宣传了商丘的历史文化,又很有学术价值。再如《〈木兰诗〉的产生时代、本事和作者考辨》一文,论证《木兰诗》产生于隋末唐初,《木兰诗》的本事当与诸多方志书中所记载的隋代营廓镇魏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有关,《木兰诗》的第一作者当是魏木兰本人。这既宣传了商丘的木兰文化,又是对《木兰诗》的真正的学术研究。前文已述,我围绕着西汉梁园文化发表了多篇论文,我认为这些文章绝不仅仅是宣传地方文化的应景之作,而是浸透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血和汗水。
我所在的学校原来是师专,2000年才升格为师院,属于高校中的“第三世界”,图书资料和学术氛围都相对薄弱。我本人从河南大学本科毕业后,由于没有认真学过外语,所以也就没有能够继续读研深造,除了1985年到湖北大学读了一年助教进修班外,再也没有到其他重点高校进修学习过,所以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一直都比较差,特别是知识陈旧,观念老化。我写的这些文章肯定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由于水平有限而不自知,有些问题是我自己也知道的,比如有的文章由于是在课堂讲稿和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可能有很多地方是借鉴了别人,甚至有些段落是抄袭了别人的文字,但由于时过境迁,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一一注明出处,对此我深感不安,谨向原创者表示歉意。但对多数文章而言,我的写作态度是很认真的。比如《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是我在对全部隋诗进行了注释之后写成的,为了注释隋诗和写这篇文章,我确实查阅了不少资料,费了不少功夫。《论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是我整理的《潘黄门集校注》的前言,《试谈刘希夷和他的诗》是我整理的《刘希夷诗集校注》(未出版)的前言,这些文章也都是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有感而发。
在我写作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和同事给了我直接的指导和帮助,比如我的老师河南大学中文系宋景昌教授、湖北大学中文系王陆才教授、中州古籍出版社贾传棠编审,我的同学、同事如南通大学文学院王树林教授、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马国强教授、刘洪生教授、魏峨教授,当然还有很多领导、老师、同事、朋友乃至学生,都给了我很多的关爱和帮助,还有我的夫人田素梅女士的默默支持,我非常感谢他们!
我的这本书就是个论文汇编,不值得名人作序,我就自己谈谈写作的感受,算是个自序吧!
衷心感谢看到这本书的各位同仁和朋友,请您多批评指正!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王增文顿首
2013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