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宝粮师徒二人沉浸在云隐美景不可自拔时,娟娟已经给白老爷子梳好了头。她将一块淡黄色的方麻布在清水中浸湿了,拧得半干,递给白老爷子,自己站在一边,静静地瞧着爷爷梳理胡须。有只小动物围在她脚边转来转去,却是一只灰皮毛的尖嘴小狐狸。
白老爷子接过麻布方巾,在脸上抹了一圈,经过润湿的一张脸越发容光焕发,连太阳穴下面的那颗老人斑都淡了,眼角处猫儿胡须似的发散着的鱼尾纹也伸展得更有力道了。白老爷子抹完脸,将方巾折好,自上而下地细细擦拭那部已垂至胸口的雪白的寿星胡,然后将方巾递回给孙女,从袖中摸出一把泛着油光的桃木小梳,一下一下地梳起胡须来。
娟娟看着爷爷慢条斯理地重复往日动作,私心里又自豪又忧虑。自豪的是,作为村里年纪第二大的老人家,爷爷的身体依然这么健康,做什么事都让人觉得安心;忧心则是源于一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收自己去。她的爷爷,今年刚好八十四岁了!
白老爷子余光瞧见孙女愣愣地瞧着自己,目光发直,显然是出了神,不由暗暗发笑。这时候,娟娟正在仔细盘算:农活、饮食、作息……一样一样地梳理着,心道:等端木爷爷云游回来,一定好好问问给爷爷保养的法子。
“娟娟啊——,把我的水烟袋拿来。”
见孙女神游物外,无心回应,白老爷子从怀里摸出一只小布袋,将桃木小梳装进去,然后将布带收入怀中,双手按着膝盖,缓缓站起身来。这时,娟娟从自己的思绪里清醒过来,连忙上前搀扶,口中嗔怪道道:“爷爷,您梳洗完了怎么也不叫我一声啊!”
白老爷子:“我刚才没叫你,叫的是一个叫“娟娟”的小猫小狗。”
娟娟知道自己走神了,没听见爷爷的话,耍赖道:“我不管,我没听到就不算。“
娟娟爷爷道:”好,好,我的乖孙女说什么都好。“
娟娟得了便宜,高兴得眉开眼笑,心想,这会子把爷爷哄开心了一会儿才好立规矩,口中道:”爷爷,今天该讲哪儿了?“
爷爷:“九原大将大战落英谷。”
娟娟:”这段精彩!依我看呀,整个望江城,不,整个大政国,就属您说书说得最好了。“
娟娟扶着白老爷子跨过门槛,灰色的小狐狸当前窜出来,横冲直撞地窜进院子里,将五只老母鸡惊得一哄而散,追着母鸡在院子里转圈圈。娟娟训道:“小灰,过来,不许顽皮!”话音将落,小狐狸意犹未尽地停下来,调转身子跑回来,在娟娟脚上蹭脖子。那边厢,母鸡们立刻趾高气昂起来,大摇大摆地在院子里踱步。娟娟继续和白老爷子说话。
娟娟:”爷爷,你可别觉得我在拍您马屁呢!我可不是瞎说说。您看您每一回说书,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听,德民大叔还专门从城跑过来。城里没有说书先生么?茶楼里不就有一个么,那人家王大叔还不嫌远地赶过来?这不就说明我爷爷说得比茶楼里的先生说得好么,对吧!还有啊,京城的李大叔和刘大哥,哪一次要走,脖子不是伸得跟大雁似的,恨不得把耳朵挂在咱村的大槐树上。京城里没有说书的么?肯定有的吧,他们这个反应,不正说明您比京城里的说书先生讲的还好么?您比望江城里的先生讲得好、比京城的先生讲得好,可不就是咱们大政说书匠里的头一号啦!“
白老爷子笑道:”娟娟可以去衙门当个女捕快了。“
娟娟狡黠一笑,道:”我哪也不想去,就想陪着爷爷。“放开怀里抱着的白老爷子的胳膊,飞快地跑回房中。
孙女今日这样恭维自己,原因为何,白老爷子心里明镜似的,眼见着孙女将一个木桩做的团凳端出来,放到院中的梨树下,笑着等他过去坐。白老爷子摇摇头,慢吞吞地走过去。
小梨树是白老爷子五年前种下的,去年春天第一次开花,开了满满的一树,可惜啊,撑到秋天,只挂住了六只果。娟娟瞧着果子稀疏的小梨树无比惋惜,白老爷子却跟她说,“果树结果隔茬旺,今年结得少,明年就结得多。”今年春天,小梨树又开了满树花,娟娟忧心忡忡地守到现在,果然等到小梨树上硕果累累,一颗挨着一颗,压弯了枝条,将梨树叶子挤得歪歪扭扭的。现如今已经入了秋,等再过一个多月,已然沾染了寒凉之气的秋风一扫,梨子那层光滑的外皮便会由青转黄,小梨子们胀得又圆又大、又黄又香,到时候,随便从树上摘一只,咬上一大口,果肉爽脆,汁液芬芳,牙齿切割之间,甜蜜的梨汁梨肉就会春湖涨水似的溢满口腔。娟娟早已打算好了,等今年秋忙一完,她一定要用自家的梨子好好做一次黄梨蜂蜂茶。
白老爷子在凳子上坐下,小狐狸将两只前腿搭在他的小腿上,仰头往他。白老爷子呵呵一笑,下腰将小狐狸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小狐狸安安静静地卧在上面,很快打起了瞌睡,不久想起了细小连贯的呼噜声。五只母鸡——两只毛上带黑斑的,两只一码黄的,都由一只芦花的带着,伸着短脖子,呼啦啦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见娟娟向东走,一呼啦跑上去了。母鸡们被养的时间久了,很通人性,知道娟娟这是要去灶间弄饭,小主人心软,常在中途悄悄丢些饭粒给它们吃,这些它们都知道。
娟娟陆续将饭端出来,在梨树下的青石台子上一一摆好:一盘炒绿色蔬菜,一盘煮豆子,还有一只淡粉色的煮鸡蛋盛在一只粗陶大碗里。她俯身从石台上放着的瓦盆里盛出一碗饭送到爷爷面前,又给自己盛了一碗。母鸡们全都围到她脚边,小狐狸闻着味也醒了,睁眼看了看,很快又闭上眼睛,继续在白老爷子腿上睡觉。它昨晚出去打野,吃得饱饱的才回来,这会子就想睡觉呢。母鸡们在石台下“嘚吧嘚吧”地啄着东西,喉咙里咕咕地响着。
白老爷子一手挡在胡须前,另一手夹起一筷子绿色蔬菜放入口中,然后放下那只当着胡子的手,虚着眼睛,惬意地细细咀嚼,随着他咀嚼的动作,下巴上山羊胡跟水面上打涟漪似的有节奏地颤动着。
娟娟探着上身,一脸期待地问道:“好吃么,爷爷?”
白老爷子缓缓将口中食物咽下,又喝了一口稀粥,然后又伸出筷子,故意卖关子不说话。娟娟急切道:“哎呀,爷爷,您先告诉孙女好不好吃嘛!”
白老爷子呵呵地笑起来,捋着胡须,慢条斯理道:“好吃,我孙女炒的菜,能不好吃么?”
娟娟松了一口气,顺势道:“就是好吃嘛,端木爷爷说,年龄大了,不能多吃肉,要多吃菜。菜也好吃的。”说着眯起眼睛,笑嘻嘻地唤了一声,“爷爷——”
这声“爷爷”叫的,又软又糯,尾音微微上扬,连绵娇嗲,好像羽毛骚脚心。白老爷子知道,孙女从早上就开始不停地说,绕了一大圈,终于绕到了她真正想说的事情上面了。白老爷子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提着嗓音“嗯”地应了一声。
娟娟:“咱们以后少做肉吃,多做菜,好不好啊?”说着,给白老爷子碗里夹了一筷子菜。
白老爷子点点头:”好啊!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往后都听你的。“
“啊!”娟娟瞪大眼睛。
白老爷子:“怎地?不想让爷爷听你的?”
娟娟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我还以为,还以为……嘿嘿。”
白老爷子笑道:“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赶紧吃饭吧。”
娟娟的确意外。以前不是没跟爷爷提过少吃肉、少喝酒的事。可是呢,每次一跟他说起来,爷爷就不乐意,嘟着个嘴,跟个受了委屈的三岁小孩儿似的。她也就不敢再提了。没想到,这次爷爷答应得这么干脆。娟娟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顿时喜上眉梢,趁热打铁,道:“爷爷,刚才是您亲口说的话,可不许反悔。”
白老爷子:“不反悔,哪能反悔呢。不过娟娟啊,你爷爷我啊,一辈子没多少爱好,也就好这一口大肥肉了,是吧!虽说少吃肉,可是也不能‘嘎嘣’一下子不吃了,一个月吃一两回总是可以的吧。”
娟娟点点头:“这倒是可以。”娟娟话音一转,正色道:”爷爷,您教我雕花样吧,我想学呢。“
白老爷子不用想就知道孙女打得什么盘算了。可是,扎纸雕花毕竟是做死人活,她一个姑娘家做这个,以后还要不要嫁人了。遂道,“这件事晚些时候再说吧。”
爷孙俩的心思各人心中=里明镜似的,也因此,娟娟愈发坚持了,撒娇地唤了一声,“爷爷~”
白老爷子将眼睛一瞪——他老人家瞪眼的时候,无论是否真发怒,眼睛都会变红,看着有些怕人。很有些震慑作用。娟娟委屈地瘪了瘪嘴,道:“这次,您就是真生气,就是骂我、打我,我也要学。”
白老爷子叹了一口气,噗嗤一笑,摇头道:“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你爷爷还没变成一个老废物呢!再说了,不是爷爷不想教,这事的确不适合你一个女孩子家家做。别的事都能答应你,就这件事不行,莫再说了。”
娟娟,“好吧,”向白老爷子碗里夹了一筷子菜,“爷爷,多吃点。”强颜欢笑地低头扒饭。
眼前的少女,脸蛋光洁、皮肤细滑,面容像朝阳一样温柔明媚,乌黑的眸子蒙着一层细腻的光泽,像上好的黑玉精心雕琢而成。一头乌黑的头发只简单地编做一根辫子从肩上垂下来。别人家十五岁的姑娘,有漂亮的花衣服穿,有好看的头花戴,他的娟娟却只有土里土气的旧衣服可穿;别人家的姑娘,这个年龄,该待在屋子里由母亲带着绣花了,她的娟娟却只有他这个糟老头相依为命。
白老爷子鼻子有些发酸,又怕让娟娟看出来,掩饰性地笑起来,转移了话题:“咱家里还有什么好吃的?”
娟娟:“是要给宋爷爷吧!”
白老爷子:“是啊,昨个散了场,我瞧他走得颤颤巍巍的,就问了一嘴,结果老宋说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家里能吃的都叫宋福生拿走了。”
娟娟怒道:“宋福生真是!真是个狗东西!!地也不种,还要搜刮老爹的东西!”想起了去年亲见的一桩事,气得将牙齿咬得咯咯响。
就在李宝粮师徒二人沉浸在云隐美景不可自拔时,娟娟已经给白老爷子梳好了头。她将一块淡黄色的方麻布在清水中浸湿了,拧得半干,递给白老爷子,自己站在一边,静静地瞧着爷爷梳理胡须。有只小动物围在她脚边转来转去,却是一只灰皮毛的尖嘴小狐狸。
白老爷子接过麻布方巾,在脸上抹了一圈,经过润湿的一张脸越发容光焕发,连太阳穴下面的那颗老人斑都淡了,眼角处猫儿胡须似的发散着的鱼尾纹也伸展得更有力道了。白老爷子抹完脸,将方巾折好,自上而下地细细擦拭那部已垂至胸口的雪白的寿星胡,然后将方巾递回给孙女,从袖中摸出一把泛着油光的桃木小梳,一下一下地梳起胡须来。
娟娟看着爷爷慢条斯理地重复往日动作,私心里又自豪又忧虑。自豪的是,作为村里年纪第二大的老人家,爷爷的身体依然这么健康,做什么事都让人觉得安心;忧心则是源于一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收自己去。她的爷爷,今年刚好八十四岁了!
白老爷子余光瞧见孙女愣愣地瞧着自己,目光发直,显然是出了神,不由暗暗发笑。这时候,娟娟正在仔细盘算:农活、饮食、作息……一样一样地梳理着,心道:等端木爷爷云游回来,一定好好问问给爷爷保养的法子。
“娟娟啊——,把我的水烟袋拿来。”
见孙女神游物外,无心回应,白老爷子从怀里摸出一只小布袋,将桃木小梳装进去,然后将布带收入怀中,双手按着膝盖,缓缓站起身来。这时,娟娟从自己的思绪里清醒过来,连忙上前搀扶,口中嗔怪道道:“爷爷,您梳洗完了怎么也不叫我一声啊!”
白老爷子:“我刚才没叫你,叫的是一个叫“娟娟”的小猫小狗。”
娟娟知道自己走神了,没听见爷爷的话,耍赖道:“我不管,我没听到就不算。“
娟娟爷爷道:”好,好,我的乖孙女说什么都好。“
娟娟得了便宜,高兴得眉开眼笑,心想,这会子把爷爷哄开心了一会儿才好立规矩,口中道:”爷爷,今天该讲哪儿了?“
爷爷:“九原大将大战落英谷。”
娟娟:”这段精彩!依我看呀,整个望江城,不,整个大政国,就属您说书说得最好了。“
娟娟扶着白老爷子跨过门槛,灰色的小狐狸当前窜出来,横冲直撞地窜进院子里,将五只老母鸡惊得一哄而散,追着母鸡在院子里转圈圈。娟娟训道:“小灰,过来,不许顽皮!”话音将落,小狐狸意犹未尽地停下来,调转身子跑回来,在娟娟脚上蹭脖子。那边厢,母鸡们立刻趾高气昂起来,大摇大摆地在院子里踱步。娟娟继续和白老爷子说话。
娟娟:”爷爷,你可别觉得我在拍您马屁呢!我可不是瞎说说。您看您每一回说书,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听,德民大叔还专门从城跑过来。城里没有说书先生么?茶楼里不就有一个么,那人家王大叔还不嫌远地赶过来?这不就说明我爷爷说得比茶楼里的先生说得好么,对吧!还有啊,京城的李大叔和刘大哥,哪一次要走,脖子不是伸得跟大雁似的,恨不得把耳朵挂在咱村的大槐树上。京城里没有说书的么?肯定有的吧,他们这个反应,不正说明您比京城里的说书先生讲的还好么?您比望江城里的先生讲得好、比京城的先生讲得好,可不就是咱们大政说书匠里的头一号啦!“
白老爷子笑道:”娟娟可以去衙门当个女捕快了。“
娟娟狡黠一笑,道:”我哪也不想去,就想陪着爷爷。“放开怀里抱着的白老爷子的胳膊,飞快地跑回房中。
孙女今日这样恭维自己,原因为何,白老爷子心里明镜似的,眼见着孙女将一个木桩做的团凳端出来,放到院中的梨树下,笑着等他过去坐。白老爷子摇摇头,慢吞吞地走过去。
小梨树是白老爷子五年前种下的,去年春天第一次开花,开了满满的一树,可惜啊,撑到秋天,只挂住了六只果。娟娟瞧着果子稀疏的小梨树无比惋惜,白老爷子却跟她说,“果树结果隔茬旺,今年结得少,明年就结得多。”今年春天,小梨树又开了满树花,娟娟忧心忡忡地守到现在,果然等到小梨树上硕果累累,一颗挨着一颗,压弯了枝条,将梨树叶子挤得歪歪扭扭的。现如今已经入了秋,等再过一个多月,已然沾染了寒凉之气的秋风一扫,梨子那层光滑的外皮便会由青转黄,小梨子们胀得又圆又大、又黄又香,到时候,随便从树上摘一只,咬上一大口,果肉爽脆,汁液芬芳,牙齿切割之间,甜蜜的梨汁梨肉就会春湖涨水似的溢满口腔。娟娟早已打算好了,等今年秋忙一完,她一定要用自家的梨子好好做一次黄梨蜂蜂茶。
白老爷子在凳子上坐下,小狐狸将两只前腿搭在他的小腿上,仰头往他。白老爷子呵呵一笑,下腰将小狐狸拾起来,放在自己的膝盖上,小狐狸安安静静地卧在上面,很快打起了瞌睡,不久想起了细小连贯的呼噜声。五只母鸡——两只毛上带黑斑的,两只一码黄的,都由一只芦花的带着,伸着短脖子,呼啦啦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见娟娟向东走,一呼啦跑上去了。母鸡们被养的时间久了,很通人性,知道娟娟这是要去灶间弄饭,小主人心软,常在中途悄悄丢些饭粒给它们吃,这些它们都知道。
娟娟陆续将饭端出来,在梨树下的青石台子上一一摆好:一盘炒绿色蔬菜,一盘煮豆子,还有一只淡粉色的煮鸡蛋盛在一只粗陶大碗里。她俯身从石台上放着的瓦盆里盛出一碗饭送到爷爷面前,又给自己盛了一碗。母鸡们全都围到她脚边,小狐狸闻着味也醒了,睁眼看了看,很快又闭上眼睛,继续在白老爷子腿上睡觉。它昨晚出去打野,吃得饱饱的才回来,这会子就想睡觉呢。母鸡们在石台下“嘚吧嘚吧”地啄着东西,喉咙里咕咕地响着。
白老爷子一手挡在胡须前,另一手夹起一筷子绿色蔬菜放入口中,然后放下那只当着胡子的手,虚着眼睛,惬意地细细咀嚼,随着他咀嚼的动作,下巴上山羊胡跟水面上打涟漪似的有节奏地颤动着。
娟娟探着上身,一脸期待地问道:“好吃么,爷爷?”
白老爷子缓缓将口中食物咽下,又喝了一口稀粥,然后又伸出筷子,故意卖关子不说话。娟娟急切道:“哎呀,爷爷,您先告诉孙女好不好吃嘛!”
白老爷子呵呵地笑起来,捋着胡须,慢条斯理道:“好吃,我孙女炒的菜,能不好吃么?”
娟娟松了一口气,顺势道:“就是好吃嘛,端木爷爷说,年龄大了,不能多吃肉,要多吃菜。菜也好吃的。”说着眯起眼睛,笑嘻嘻地唤了一声,“爷爷——”
这声“爷爷”叫的,又软又糯,尾音微微上扬,连绵娇嗲,好像羽毛骚脚心。白老爷子知道,孙女从早上就开始不停地说,绕了一大圈,终于绕到了她真正想说的事情上面了。白老爷子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提着嗓音“嗯”地应了一声。
娟娟:“咱们以后少做肉吃,多做菜,好不好啊?”说着,给白老爷子碗里夹了一筷子菜。
白老爷子点点头:”好啊!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往后都听你的。“
“啊!”娟娟瞪大眼睛。
白老爷子:“怎地?不想让爷爷听你的?”
娟娟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我还以为,还以为……嘿嘿。”
白老爷子笑道:“我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赶紧吃饭吧。”
娟娟的确意外。以前不是没跟爷爷提过少吃肉、少喝酒的事。可是呢,每次一跟他说起来,爷爷就不乐意,嘟着个嘴,跟个受了委屈的三岁小孩儿似的。她也就不敢再提了。没想到,这次爷爷答应得这么干脆。娟娟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顿时喜上眉梢,趁热打铁,道:“爷爷,刚才是您亲口说的话,可不许反悔。”
白老爷子:“不反悔,哪能反悔呢。不过娟娟啊,你爷爷我啊,一辈子没多少爱好,也就好这一口大肥肉了,是吧!虽说少吃肉,可是也不能‘嘎嘣’一下子不吃了,一个月吃一两回总是可以的吧。”
娟娟点点头:“这倒是可以。”娟娟话音一转,正色道:”爷爷,您教我雕花样吧,我想学呢。“
白老爷子不用想就知道孙女打得什么盘算了。可是,扎纸雕花毕竟是做死人活,她一个姑娘家做这个,以后还要不要嫁人了。遂道,“这件事晚些时候再说吧。”
爷孙俩的心思各人心中=里明镜似的,也因此,娟娟愈发坚持了,撒娇地唤了一声,“爷爷~”
白老爷子将眼睛一瞪——他老人家瞪眼的时候,无论是否真发怒,眼睛都会变红,看着有些怕人。很有些震慑作用。娟娟委屈地瘪了瘪嘴,道:“这次,您就是真生气,就是骂我、打我,我也要学。”
白老爷子叹了一口气,噗嗤一笑,摇头道:“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你爷爷还没变成一个老废物呢!再说了,不是爷爷不想教,这事的确不适合你一个女孩子家家做。别的事都能答应你,就这件事不行,莫再说了。”
娟娟,“好吧,”向白老爷子碗里夹了一筷子菜,“爷爷,多吃点。”强颜欢笑地低头扒饭。
眼前的少女,脸蛋光洁、皮肤细滑,面容像朝阳一样温柔明媚,乌黑的眸子蒙着一层细腻的光泽,像上好的黑玉精心雕琢而成。一头乌黑的头发只简单地编做一根辫子从肩上垂下来。别人家十五岁的姑娘,有漂亮的花衣服穿,有好看的头花戴,他的娟娟却只有土里土气的旧衣服可穿;别人家的姑娘,这个年龄,该待在屋子里由母亲带着绣花了,她的娟娟却只有他这个糟老头相依为命。
白老爷子鼻子有些发酸,又怕让娟娟看出来,掩饰性地笑起来,转移了话题:“咱家里还有什么好吃的?”
娟娟:“是要给宋爷爷吧!”
白老爷子:“是啊,昨个散了场,我瞧他走得颤颤巍巍的,就问了一嘴,结果老宋说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家里能吃的都叫宋福生拿走了。”
娟娟怒道:“宋福生真是!真是个狗东西!!地也不种,还要搜刮老爹的东西!”想起了去年亲见的一桩事,气得将牙齿咬得咯咯响。
那是一个风吹得很舒服的春日,草还没长全。她正在西河边的那块稻田里锄草,抬头瞧见宋福生手持长棍追着老宋头往西去了。老宋头一个踉跄,跌到地上,宋福生窜上去,提脚就踹,一边踹一边骂。若非她跑去阻止,老宋头还不知要被打成什么样。
按照年龄辈分,娟娟本应唤宋福生“宋大叔”,可是娟娟心中恨极了他,哪管什么长幼尊卑呢,怒骂道:“世上怎么会有宋福生这样畜生不如的人,连自己的亲爹都下手打!”
宋福生是老宋头的独子,让娟娟恨得紧的,除了经常打骂亲爹这一项,还在两年前放火烧了她家打谷场上的稻草垛。打亲爹,放火,这两样都是大逆不道的事,他宋福生一人做全了,可见是一个多么可恶的大混蛋!娟娟脑中浮现出宋福生那双吊梢三白眼来:小小的两粒眼珠浮在浑黄的眼白上,仿佛随时都会转上两圈,看人的时候目光发直,带着一种直往人骨头里钻的邪气。娟娟打了一个冷战,连连摇头,驱除宋福生那双邪里邪气的眼睛。
白老爷子:“也是报应啊!宋老头年轻那会儿在北方贩卖粮食,灾荒年月的时候,没少干囤粮抬价的缺德事。后来因此饿死了好多人,激起了民变,就被朝廷问了罪,发配到咱们这边来了。所以说啊,人这一辈子,欠的债总归要还,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老天爷到底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债讨回来。现在,老天爷让他的亲儿子来为当年那些饿死的人讨债了。“
娟娟听得唏嘘,又在那儿发了一通感慨。之后,爷孙两个都没有说话了。
鲜红的太阳如同一只潜在水里的大火轮,一点一点浮上来。金红色的阳光缓缓地漫过墙头,溢进小院。墙头上长的仙人掌、墙边倚靠着的农具、院子里的草木人物……一切都笼在红彤彤、毛茸茸的晨光之中,影子长长短短地投射在地上。
娟娟捧着碗,微张着嘴巴,看得呆住了。
白老爷子用筷子头在孙女的手背轻轻一敲,道:“吃饭呢,走什么神。”
娟娟嘻嘻一笑,埋下头来,将碗里的饭扒得飞快,心里逐渐升起伤感的雾霭。
吃罢饭,收拾好碗筷,娟娟拎上水罐,和白老爷子一起出了门。小狐狸跑在最前头,一面跑跑跳跳的,一面用小爪子够一只长尾巴上带蓝斑的大蝴蝶。隔壁门前倚着一个细瘦的少年,皮肤黑亮,正看着娟娟爷孙俩。这是白家西邻江家的小儿子,名叫小江,和娟娟从小玩到大。
小江嘴一咧,笑出了一口整齐的大白牙,道:“等你们好久了。”
娟娟:“小江哥哥,你今天没活啦?”
小江:“都干完了,就等过两天放水打场。”说着站直身体,跟娟娟一起走。说今早听见花喜鹊在娟娟家屋顶上叫,敢情有什么好事要发生。
三个人并一只小狐狸一起往村口走。
大槐树下已经聚了一堆男人,大部分是中年人、老年人,也有少数青年人,都围着当中一张石台,坐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这是秋收之前难得的空闲。每年此时,白老爷子都会在大槐树下说书,让即将投入农忙大战的老少爷们好好放松一把。近年来,白老爷子年龄太大了,说书的时间比从前短很多,因此每次书场也就格外珍贵。农家少娱乐,甚至有人特意连夜赶路而来,只为了听一场白老爷子说的书。早几年,望江城里的大茶楼听说了白老爷子的名声,专程派人过来云隐村,重金邀请老爷子过去设座开讲,被老人家拒绝了。
娟娟爷孙一来,众人纷纷起身施礼。人群之中,一个中年男子兴冲冲地迎上来,身材短壮,天生一张笑面,熟稔地扶着白老爷子另外一只手臂,喜道:“老爷子可算是来了。”
白老爷子:“德民小弟等好久了吧。”
这人便是娟娟说的专门从望江城赶来听书的王德民。王家祖辈在望江城里开酱铺,生意传到他兄弟两人手里时已是第五代。老大王为民坐镇城中,专管研究酱料、打理生意;老二王德民下乡行走,负责采购原料、质量把控。兄弟二人精诚合作,原料和手艺都是上佳,没用几年,王氏酱料便成了望江城一带酱味调料的头号招牌。早些年,王德民下乡收购原料,到得云隐村时,恰遇白老爷子在大槐树下说书,便停下来歇脚,顺带听听热闹。原想着听一听,解了乏就走,没想到这一听便从白日中天听到金乌西沉。散场了,人都走了,王德民也回了家,几天几夜,茶饭不思,满脑子都是“那御鹰侠后来怎么样了呢?”连着几场梦,梦到了故事情节,终于挨不住心中煎熬,连夜二进云隐村,从此成了白老爷子的忠实听众。每至说书时节,王德民便将生意上的事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一心一意赶书场,一听听了将近二十年。
娟娟目光在王德民身上溜了一圈,道:“王大叔,连夜赶过来的吧!小心又要被王大婶揪耳朵了。”
王德民:“揪就揪吧,就当活动筋骨了。”
不远处一个六十来岁的红脸老头子——那是住在村西的老马,也是白老爷子的忠实听众之一,道:“德民小弟干脆住我们村得了,也省得镇日里跑来跑去的。”
王德民嘿嘿一笑,刚要答话,被一个三十来岁的瘦高汉子——那是村后的方大俊抢了话,打趣道:“王大哥还年轻着呢,可舍不得家里婆娘。”
话音未落,方大俊身边那个刀疤脸的大汉——那是望江城里最出色的猎人樊茂才——挥出老松树一样结实的手臂,将蒲扇似的大手在方大俊背上一拍,直拍得方大俊扑朔朔的抖,哈哈笑道:“你还说别人婆娘,当心有人在你婆娘面前告小状!”
方大俊面上弱了下去,陪笑道:“不能,不能,大伙儿认识这么多年了,怎么会做出出卖兄弟的事,对吧?”原来这方大俊是云隐村头一号“妻管严”,家里婆娘不在的时候说话做事尽然是铮铮的一条好汉,然而婆娘一出现,立刻便成了霜打的茄子。
方大俊话音未落,众人齐声大笑。王家酒坊的掌柜王富贵笑得前仰后合,拍着响亮的巴掌,断断续续道:“哎哎,我说,我说啊,大伙儿说话都注意点,人小姑娘还在呢。”
娟娟一面小心地扶着白老爷子登上台阶,一面道:“你说你们的,我什么都没听到。”
王德民将爷爷安顿在石台子上坐好,就去台下的一众人里落了座。
娟娟取下水罐上倒扣着的粗瓷大碗,给白老爷子倒了一碗水,叮嘱道:”记得中间多歇两次,喝水润喉。一会儿讲累了,就着水,把这个吃了。“说着,将一个东西按进白老爷子手心。
白老爷子摊开手一看,是一枚鸡蛋。吃早饭的时候娟娟往他怀里塞鸡蛋被他推拒了,没想到她又给揣过来了。这个鬼丫头,知道自己一向重礼节,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拉拉扯扯,这个时候把鸡蛋塞给他,自己断然不会拒绝。
又道:”白家小姑娘又好看又孝顺,谁家缺儿媳孙媳的赶紧了。“
将将在人群边缘坐下来的小江立刻低下头,用小树枝在地上画圈子,耳朵红得像煮熟的大虾。
娟娟也是俏脸一红,笑道,”樊大叔可别取笑我了!我年纪还小,还想在爷爷身边多呆两年呢!“又怕这些人再说出什么羞人的话来,有心开溜,连忙道,“各位伯伯叔叔,爷爷就交给你们了,我家里锅还没刷,先走了。”
台下的人纷纷道:“放心吧”、“没问题”。
娟娟又对白老爷子叮嘱了一遍“喝水”、“吃鸡蛋”的事,扭身下了台阶。
王德民连忙从搁在地上的篓子里拿出一个荷叶包,递给娟娟,道:“把这肉捎上吧。”
娟娟口中道谢,将王德民扯到一边,低声道:“王大叔,您日后万万莫再破费了。我瞧着爷爷年龄越来越大了,想给他改改伙食。”
王德民点点头,“我懂了,不过这次先收着吧,多吃一两次也不碍事。”
娟娟谢过王德民,将肉收下,告别众人,转身回去了。小江悄悄地扭着脖子,长久地望着娟娟远去的背影。
白老爷子将鸡蛋揣回怀中,清了清嗓子,道:咱们接着讲。昨个说到哪儿了?奥,想起来了,九原大将袁天成在落英谷遭生徒凉伏击,下落不明、生死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