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大片的东北土地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随后,日军进一步向华北靠近,伺机侵犯。1933年1月,日军铃木旅团川原部与第八师向长城靠近,并准备进一步攻而占之。日军侵占长城门户山海关后,兵分三路进攻热河(当时为一个省,后来撤销,所辖市、县分别划入内蒙古与河北)。3月初,热河沦陷,日军进逼长城各口,华北各地危在旦夕。
东北沧陷,华北危急,全国上下抗击日寇之声不绝。这时,任国民党第17军25师145团团长的戴安澜,耳闻目睹日本侵略军疯狂侵吞我国大片领土,残杀我国同胞,心中万分焦急,愤恨不已。他决心跃马横刀,血战沙场,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收复失陷的大好河山,“洗雪我国六十年的宿耻。”
1933年2月25日,25师接到命令要挥师北上。在徐州誓师出发大会上,戴安澜带领全团官兵在广场上整齐列队站立,个个精神抖擞。看到兄弟部队的战友们精神焕发的状态,戴安澜与他们相视点头,相互用目光鼓励对方。2月26日,部队乘车向北进发,在途中,他不停地翻看军事地图,看报纸,听广播,了解战事发展的形势。同时,他又十分关心每一节车厢里的战士,车一停下来,他就到各个车厢去巡视,要各级指挥官关心士兵的冷暖,让战士们好好休息。戴安澜知道长城一战必定是一场苦战、血战。完整的建制、整齐的兵员、士兵健壮的体魄、充足的粮草、高昂的斗志,这些都是打好胜仗的基础,带兵的人做不好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一路上,他一直都在思索着如何迎接这即将到来的战斗。
3月5日,25师整个部队到通州集结完毕。戴安澜利用部队先到两天的时间,抓紧进行部队作战训练。3月8日下午6时,25师到达密云,各部队安顿下来之后,正要休息时,夜10时接令,日寇已在古北口与中国军队交战,命令25师迅速向东北方向前进。当夜11时,25师星夜向古北口前进,3月9日上午8时到达石匣镇,略作休息后,下午又继续前进,于10日凌晨4时到达古北口。旅团长紧急会议命令:145团任最右翼龙儿峪方面之警戒,与第一线的112师最右翼的将军楼防线相呼应。会议结束后,各部队迅速进入阵地,戴安澜率领各营营长到负责防守的地段上观察地形。
接到命令后,戴安澜异常兴奋,投身行伍已近十年,终于可以一展宏图,直接给日本侵略者以打击了。站在长城上,看着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筑的这一巨大人工屏障,戴安澜为华夏民族的光辉历史而骄傲。同时,他又认识到,在现代武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靠长城抵御外敌入侵,仅仅是一道普通的防线而已,已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尽可能地走到每一个战斗阵地,为了了解敌人的动向,他与官兵们共同选择了一制高点,作为本团的前哨阵地。在短暂的时间里,战士们在紧张地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工作。
下午3时,日军步兵主力在炮火掩护下,向112师右翼及145团右翼的龙儿峪阵地猛攻,官兵们沉着应战,日寇反复冲锋,想要强占右翼阵地及长城各炮楼的企图未能得逞。但是,日军是以此为其主要的攻击点,势在必行,因此不断组织进攻。戴安澜在战斗紧张时刻来到龙儿峪的第一营,与营长霍锦堂一起指挥战斗,在战斗最激烈的情况下,戴安澜向师部报告,要求将团的部分力量调至右翼加强防守,这一请示,得到同意。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敌人攻击无效,屡受挫折,退回原防线,此时的两军处于休战状态。由于敌人的进攻目标是在古北口,攻击点是右侧112师及25师驻防的结合点龙儿峪,145团首当其冲。戴安澜率145团在古北口南右侧高地,顶着日军飞机轮番对我阵地进行的疯狂轰炸,经过一天激战,终于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3月11日拂晓,日军又以飞机炮火为掩护,以主力向我军猛攻。112师和25师结合部的将军楼以西阵地被敌人突破,古北口随即失陷。日寇占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防线之后,乘胜以主力向25师右翼145团的阵地进攻。戴安澜发现日寇在侧背出现,阵地受到两个方向的攻击,他及时指挥,要求各营针对这一情况,调整防线;另一方面他将预备队集中起来待命,以应不测。同时,向旅部、师部报告战况的急剧变化。在侧背夹击下,145团全体将士奋勇抵抗。敌飞机和炮火更加猛烈,我阵地工事被炸得支离破碎,士兵们伤亡惨重,但在戴安澜指挥下,145团守住了阵地。11时,敌人将73旅145团与75旅之间的交通封锁,联络中断,消息不通。关麟征师长亲率149团向敌攻击,并要求145团策应攻击。敌我双方发生肉搏战。激烈争夺之下,关师长被手榴弹炸伤数处。这时戴安澜高呼:“冲啊!”带领战士冲上去与日寇展开白刃战,敌人被击退,稳住了阵地,并把关师长背了下来。至此,145团与149团交通始获安全。日寇虽然连续发起冲锋,但都被中国军队击退。激战一日,25师仍坚守阵地,日寇未能越雷池一步。
12日拂晓,敌人的进攻更加凶猛,日军飞机发疯般地把炸弹投向145团阵地;敌炮火的轰击密度更大,巨大的尖啸声和爆炸声响成一片。敌又以主力向145团正面攻击,同时以大部分兵力向25师右翼延伸包围,由于112师不敌日寇的攻击而放弃了长城第一线阵地,25师陷于孤立,全线战况异常激烈。日寇以轰炸机数十架,竟日不断向25师阵地轰炸,敌重炮兵接连不断地集中向145团阵地猛烈射击,141团受敌包围死伤惨重。但全体中国官兵奋勇杀敌,宁死不屈,虽众寡悬殊,死伤相继,但仍坚守各个阵地与日寇激战。战况的发展于中国军队十分不利,一连官兵竟伤亡近80名,所剩仅20多名,甚而有班长全部阵亡之连队。
戴安澜看到这一情况,悲痛、焦急、愤怒的心情在胸中激荡,他命令各营连采取各自为战,占领有利地形,不断交换阵地,收缩击敌的战术,在致敌于重创的同时,保存自己的生力。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官兵们个个如狼似虎,与敌人肉搏。这时,戴安澜已受伤多处。激战至下午3时,145团及149团的战斗力消耗殆尽,但是日寇在右翼的包围之敌,有增无减,这时电报局人员已撤退,师部的无线电也遭炸毁,消息不通,后援不济。在此情况下,为缩短战线,保持有生力量,以利再战,在与上级失去联络的情况下,戴安澜果断地下令部队撤退到第二道防线。25师各团也变换阵地至古北口西南五里的南天门一带高地,组织防线,重新抵抗。
经过碾转后撤集中,晚7时,25师各部队全部到达新防线,隔潮河与敌对峙。直至全师撤回密云附近休整补充。
古北口长城之战,25师与敌共激战3昼夜,官兵伤亡4000余人,师长负伤,团长中阵亡1人,负伤1人,营长中受伤6人,连排长死伤四分之三,士兵死伤五分之三。在场战斗中,日寇死伤2000余人,日寇不得不承认这里是激战中的激战。145团官兵在向后收缩撤退时,与前沿阵地哨所无法联系,故而未能通知在前沿哨所的战士撤退,他们坚持在阵地消灭日寇近百名。日寇派出飞机轰炸,调集炮兵射击,但他们毫无畏惧之心,与敌顽强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日寇发现,哨所仅7人的战斗小组竟能发挥出这样巨大的战斗力,不得不佩服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日军把7具中国士兵的尸体埋葬起来,并插上“支那七勇士之墓”木牌,以示钦佩。
古北口战役之后,日寇又发动了南天门战役、新开岭战役和石匣战役,日军因遭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无力再战,长城战事遂告一段落。
长城抗战从3月10日起,至5月17日止,历时70天,大小战斗数十起,日军死伤7000余人,损失惨重。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同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抗日史诗。在这次战役中,戴安澜所部官兵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给敌人以严重杀伤,打出了军威、国威,深受爱国民众的敬仰。戴安澜在战斗中英勇负伤,坚持不下火线,一直到战斗结束,后来国民政府授予他五等云麾勋章。当时,北平报纸进行报导和高度赞扬,许多青年人对他羡慕不已。
在长城抗战中,戴安澜痛感当时中国军队与士兵的基本训练存在很大缺陷,不能适应对日作战。四年之后,戴安澜写了《痛苦的回忆》一书作为练兵的教材,对部队的训练提出了积极有益并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对于当时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戴安澜在书中明确指出:中日的关系,是站在两个极端,永远不能调和,只有互相隔离;对日寇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而是要坚决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