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戴安澜接上级电报,由145团团长升任73旅(本旅)旅长。别人都为他庆贺。戴安澜对这一升职却有自己的感受,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其实当此危急存亡之际,只有加重责任,所谓荣誉,在我们心理上尚毫无感觉,唯有益自奋勉,以期毋添厥职耳。”
9月中旬,日本华北方面军基本完成了集结,第一军的主力开始南进。戴安澜的73旅在守卫保定的战役中,守备大栅河南岸(大栅河下游为漕河),日寇飞机编队飞行在南岸阵地上空,由早至晚十余次地进行轰炸,制空权完全掌握在敌人手中。此时,敌人又组织了汉奸队,夜晚对戴安澜的阵地进行袭击、干扰。戴安澜率部进入河北以后的第一次战役就在这里打响了。
9月21日,敌人向前推进,逐渐接近73旅漕河阵地。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强行渡河,但越过大栅河的日军,都遇我军猛烈抵抗而退至河边。日军凭借他们空中与炮火掩护和手中武器的优势,不断向73旅的阵地进攻,阵地几次被敌人突破,又被我军夺回来,敌军从73旅右翼友军的阵地突破,对73旅形成了包围的态势。此时戴安澜看到沿河阵地恢复无望,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他命令各部队收缩,将力量集中,给敌人以打击。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敌我双方损失惨重。师部命令73旅撤至保定东南一带集结,两天两夜的激烈战斗,遂告终止。在这次战斗中,73旅伤亡官兵无数,为此,戴安澜专门写了《慰劳七十三旅之受伤官兵书》,派人前去慰问。他在信中写道:“对日抗战以来,倭寇挟其数十年勉强积聚之实力,侵战我土地,杀戮我人民,毁我文化机关,炸我非战区域,其意直使我灭亡而后已!但我黄帝子孙,怎甘为野蛮民族之奴隶?我莽莽神州,怎忍沦于异域?”“历次战役,虽以武器悬殊,未达到完全胜利的目的,但在数倍于我之猛烈敌人炮火下,你们英勇壮烈,那种动天地泣鬼神之牺牲精神,实足以寒敌胆!倭寇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受到巨大的创伤,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争取得最后胜利。”“同志们,起来,起来,裹创再战。”
为阻止日军沿平汉线继续南侵,中国军队决定在漳河与日军进行会战。戴安澜所在部队接到会战命令,一天之内急行军120里,赶至观台镇,19日晨,戴安澜到前沿阵地侦察,发现敌人部队,军长命令73旅145团派出一营部队迎战敌人。
战斗打响,戴安澜上山观察敌情,由于日军的拼命抵抗,戴安澜决定将146团预备队归145团指挥,对敌人继续攻击,双方对峙,战况空前激烈。不久师长及参谋长也到了旅指挥所,了解战况,并决定翌日的攻击由戴安澜部署。
战斗仍在继续之中,枪声彻夜未停。21日晨4时,激烈战斗又开始,戴安澜沉着指挥,战至7时,日军从两翼突破中国守军,中部145团被围,戴安澜已无预备队,戴安澜心急如焚,只得组织后撤士兵迎战。
正在此时,师长也赶来督战,激战至11时,阵地恢复,阵脚稳定下来。这时增援部队赶到,从右翼向敌人发动攻击。日军不断反扑,炮声震天。73旅所守阵地的左翼部队的团长一死一伤,指挥系统已不能再行职事,中部守军伤亡惨重,无力出击。中午12时,友军增援部队攻击失利而溃退,73旅中部的145团受敌压迫更甚,在全团官兵的坚决抵抗下,敌人未能前进一步。战斗至黄昏,戴安澜带领剩余的部队向敌人发起攻击,以期将丢失的阵地夺回,由于部队伤亡过大,战斗力大大减弱,攻击未能奏效,全体官兵悲愤之至。在这样的情况下,师长在下山之前与戴安澜约定,第二天将73旅撤下整理,由其他部队接防。
漕河战役失利以后,戴安澜率部经过晋县、内邱、彰德、卫辉等地,连续向南行军,到达河南汤阴县,十几天行程一千多里。在内邱城北,有一座汉武帝庙。戴安澜到达内邱那天,前去拜谒,缅怀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溃入侵的匈奴主力,保障北方经济文化发展,成就中兴大业的历史功勋。在岳飞的家乡汤阴,戴安澜拜谒了岳武穆庙,面对岳飞的高大塑像,他为这位南宋抗金名将的浩然正气所深深感动,岳飞名作《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千古名句,使他热血沸腾。他决心学习岳飞的英勇气概,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收拾旧山河,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1937年11月初,戴安澜得悉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形势均处不利态势:山西局势危急,太原、上海、南京即将陷于日军之手,国民党中央政府将西迁重庆,他心如刀绞,在11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为中日战争以来之第四月,默念失地之广,丧师之众,不禁泪盈眶睫,愤不欲生。又闻安阳于四日陷落,更焦急不已,似此下去,国何从堪!我食禄之袍泽,曷不奋起雄飞,而自甘没落耶?!回头反攻,今其时矣!余惟勉励自己,奋勇杀敌,以尽吾之责任,不希冀他人也。”
戴安澜深知,欲取得战斗的胜利,必须依靠部属的努力,要有旺盛的士气。他回顾保定漕河战役和彰德漳河战役,认定战役的失利,“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从此以后,他着力抓紧所属部队思想的教育、纪律的培养和军事技术的训练。
为鼓舞官兵的斗志,戴安澜特录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和岳飞《满江红》词,印发各级官兵熟读,以文天祥、岳武穆精忠报国的精神来激励大家的爱国热忱。他提醒大家尤要深刻理解文天祥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他要求官兵们,读不通这些诗词的,可以请人领读;不理解意思的,可以请人讲解。读懂了就要这样去做,以必死的决心来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祖国。戴安澜还经常通过给官兵讲故事,来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1937年冬,日本侵略者越来越疯狂,各地形势更加紧张。面对着亡国的危险,戴安澜忧心忡忡,思绪万千。他暗下决心:如果目前的军事颓势不能改变,一旦华北全部沦陷,则以不渡黄河之决心,潜伏在黄河北岸,保卫我中华民族发源地的河北。开展游击活动,誓死同敌人周旋到底,予敌以威胁,以示中国不亡。到那时候,为免父母家人受累,他打算改名换姓叫“戈挥日”,“戈”系“戴”字的边旁,保留“戴”字之意,“挥日”为他历来要逐出日寇的志向,表达他对日作战的决心和勇气。取这个名字表示了他用武力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去的决心。他还表示,开展游击活动,除了衣食以外,一钱不要;如果有什么所得,则全部分给所属官兵。他把这种安排函告了家人,嘱咐家人在南京失陷时,由家人发丧,宣称他已阵亡,用以掩人耳目。他打算从此以后便用“戈挥日”的化名,游击于黄河北岸,纵横驰聘在华北平原。后因奉命转进,这种愿望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