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98100000002

第2章 唐高祖献陵

(一)唐王朝的创立者——李渊

唐高祖李渊(566~635),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人;一说巨鹿郡(今河北晋县西)人。十六国时西凉太祖武昭王李暠之后。祖父李虎,曾助北周伐西魏有功,为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死后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昞为北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母独孤氏与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姊妹。李渊,字叔德,唐王朝的创建者,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宽仁容众。后仕官北周、隋两朝。先后任谯(今安徽亳县)、陇(今陕西陇县)、岐(今陕西凤翔)三州刺史。在岐州时,有位算命先生曾为李渊看相,说他“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自此,李渊自负异常。大业初,为荥阳(今河南郑州市)、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大业十一年(615)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过毋端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次年迁右骁卫将军,后任太原留守。大业十三年四月,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即将土崩瓦解。早有反隋思想和起兵准备的李渊与次子李世民、隋晋阳(约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令刘文静等人趁机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义兵3万西进关中。沿途招降农民起义军和地主武装势力,及至长安附近,已拥兵20万。十一月攻克长安,李渊与百姓“约法”12条,废除隋朝的苛法暴政,立隋炀帝杨广之嫡长孙、代王杨侑(605~619)为傀儡皇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为义宁,自封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晋封唐王,总揽朝政。义宁二年(618)三月,李渊闻知隋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杀隋太上皇于汉都宫(故址在今江苏扬州西),遂逼杨侑禅让。五月二十日,恭帝禅位,李渊即帝位于太极殿,改国号为唐,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改元武德。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尚书令,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李渊在位期间,封宗室,赏赐群臣,诏免天下同宗人无官者徭役;废除隋大业律令,颁布新律;废郡设州,定官制,依周、隋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品量人物等第,作为政府选拔官吏的依据;收括天下户口,定均田租庸调法等,奠定了唐朝近三百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唐王朝后来的繁荣和发展铺平了基石。

李渊是一位智勇兼备、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在隋炀帝面临危机之时,乘机取而代之,建立了唐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隋末社会动荡的局面,制止了战乱对社会经济的继续破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位封建帝王,在皇位坐稳之后,为了权力,向为他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开刀;为了皇位,致使父子成仇,兄弟相残至喋血宫门。李渊即位之初,忌杀功臣刘文静,宠信佞人裴寂,以满足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需求。时突厥强盛,屡犯唐朔(今山西朔县)、并(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阳城)、原(今宁夏固原)等州,李渊畏之,准备迁都。武德七年(624)令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至樊(今属湖北)、邓(今属河南),行视可居之地,因李世民谏阻,乃止。李渊又猜忌李世民,“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武德九年六月庚申(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李渊无奈,遂立世民为皇太子,诏:“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同年八月癸亥(初八日,公历9月3日),李渊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在位9年(618~626)。后徙居弘义宫,并改名为太安宫。及至贞观九年(635)五月,李渊患风疾,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旧唐书·高祖本纪》卷1)庚子日(初六日,635年6月25日),崩于京都长安城太安宫之垂拱前殿,终年70岁。群臣上谥号曰“太武皇帝”,庙号“高祖”。十月庚寅(二十七日,635年12月12日),葬于京兆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曰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二月,再上尊号曰“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二)陵墓与陵园

1.陵园位置、形制和营筑规模

献陵陵园,位于陕西三原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徐木原上(今徐木乡永合村东北、秦窑村北、代庄东及富平县南庄村南)。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木原在唐代称为万寿原(一说白鹿原),地形平坦,视野开阔,海拔500米左右。献陵位于徐木原东西居中位置,陵西侧4公里处有高祖的第十一代孙唐武宗李炎的端陵,再往西6.5公里处有武宗的长兄唐敬宗李湛的庄陵。陵东7.5公里处为西汉太上皇刘煓(刘邦之父,字执嘉)的万年陵(位于今临潼县谭家乡昌平村与富平县吕村乡姚村交界处,此地海拔450米左右),献陵筑于汉太上皇陵西邻,“志归栎阳”(《唐大诏令集》卷11《神尧遗诏》),当与李渊晚年的太上皇地位有关系。

关于献陵陵园制度和营筑规模,高祖李渊遗诏:“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唐大诏令集》卷11)太宗诏定山陵制度,令依汉长陵(西汉高祖刘邦陵)故事,务在崇厚。秘书监虞世南上封事曰:“臣闻古之圣帝明王所以薄葬者,非不欲崇高光显,珍宝具物,以厚其亲。然审而言之,高坟厚垄,珍物必备,此适所以为亲之累,非曰孝也。是以深思远虑,安于非薄,以为长久万世之计。割其常情以定之耳。昔汉成帝造延、昌二陵,制度甚厚,功费甚多。谏议大夫刘向上书曰:‘孝文帝居霸陵,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释之所言,为无穷计也。孝文悟焉,遂以薄葬。又汉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贡赋,以一分入山陵。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其后至更始之败,赤眉(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长安,破茂陵取物,犹不能尽。无故聚敛百姓,为盗之用,甚无谓也。魏文帝于首阳东为寿陵,作终制,其略云:‘昔尧葬寿陵,因山为体,无树无封,无立寝殿园邑,为棺椁足以藏骨,为衣衾足以朽肉。吾营此不食之地,欲使易世之后不知其处。无藏金玉铜铁,一以瓦器。自古及今,未有不忘之国,是无不掘之墓。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镂,骸骨并尽,岂不重痛哉!’……汉文霸陵,既因山势,虽不起坟,自然高敞。今之所卜,地势既平,不可不起,宜依《白虎通》所陈周制,为三仞之坟。其方中制度,事事减少。事竟之日,刻石于陵侧,书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明器所须,皆以瓦木,合于礼文。一不得用金银铜铁,使后世子孙,并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庙,岂不美乎!且臣下除服用三十六日,已以霸陵。今为坟垄,又以长陵为法,恐非所宜。伏愿深览古今,为长久之虑。”书奏不报。世南又上疏曰:“汉家即位之初,便营陵坟,近者十余岁,远者五十年,方始成就。今己(以)数月之间而造数十年之事,其于人力亦已劳矣。”又有公卿上奏:请遵遗诏,务从节俭。太宗乃谓中书侍郎岑文本曰:“朕欲一如遗诏,但臣子之心,不忍顿为俭素。如欲称朕崇厚之志,复恐百世之后不免有废毁之忧。朕为此不能自决。卿等平章,必令得所,勿置朕于不孝之地。”并以虞世南所奏封事,付所司详议以闻。司空房玄龄等议曰:“谨按(西汉)高祖长陵高九丈,(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汉文魏文并不封不树,因山为陵。窃以为长陵制度,过为宏侈。二丈立规,又伤矫俗。光武中兴明主,多依典故。遵为成式。实谓攸宜。伏愿仰遵顾命,俯顺礼经。”(《唐会要·陵议》卷20)太宗听从了朝臣的建议,以原陵之制修建献陵。

今考,献陵陵冢现存高度与上述记载基本一致,陵冢封土为陵(冢),呈覆斗形,陵台高19米,底部东西长139米,南北长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0米。夯土而筑,层次明显,夯层厚12至20厘米不等。陵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781米,南北710米。内城四周墙垣东西467米,南北470米。四神墙正对陵台处各辟一门,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命名。陵台在陵园内东西居中,与南神门和北神门均间距180米,距青龙门130米,距白虎门198米。文献记载,陵园内陵台南曾有寝宫、献殿等建筑(《旧唐书·礼仪志》卷25),以后寝宫移出陵园(《旧唐书·崔损传》卷136)。因此,《长安志》载:“献陵封内二十里,下宫去陵五里。”现存下宫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史载,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十一月,农民起义军的烈火曾焚毁献陵建筑。北宋时曾略加修建。《金石萃编》收录之《大宋新修唐高祖皇帝庙之碑》是为佐证。

2.陵园石刻

献陵陵园内原有石刻为:四神门外各有石虎1对;南门外长达357米的神道两侧有华表(石望柱)1对、石犀牛1对、石人(或称翁仲)等,两列间距41.2米。陵园现存石刻12件。

石虎

石虎是献陵石刻中的杰出作品。陵园四神门外4.50米处各置石虎1对,左右分列。四对石虎现存5个,大小、形制相同。石虎身长2.38~2.6米,高约1.80米,胸宽约1.00米。身躯浑圆,姿态凝重,虎头硕大,颈粗短,背平阔,四肢伫立,垂尾,腹下镂空。四足与石座相连。整个造型凶悍,令人望而生畏。其中,南门外东侧石虎身长2.48米,高1.70米,胸宽0.85米;石座长2.34米,宽1.14米,厚0.25米,保存完好,并于1959年迁至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室展出。东侧石虎颈下刻有“武德十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汤二记”铭文。查《旧唐书·高祖本纪》(卷1)和《太宗本纪下》(卷3)皆记,李渊于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驾崩,同年十月庚寅葬于献陵。《唐会要·陵议》又有献陵“事竟之日,刻石于陵侧”之语,因此,有人认为,石匠误将“贞观九年”刻成“武德十年”。但从史实和文献记载来看,笔者以为将“贞观九年”误刻成“武德十年”的可能性很小。文献所载“事竟之日,刻石于陵侧”的用意是“书明丘封大小高下之式,……使后世子孙,并皆遵奉。”这条铭文恐为李渊生前营建陵寝之佐证,工匠未能意识到或在年号改换之前已经将石虎雕制完成。虎为百兽之王。《说文》载“虎为山兽之君臣”。献陵设置石虎,可能是借兽君(王)之威以辟邪镇恶。

华表

华表(或称石望柱)1对,位于南神门外石虎南380米处,东西分列,间距39.50米。东侧华表保存较好,西侧己残毁。石望柱通高7.23米,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下部为石座,其四面线刻花纹,座上为首尾衔接的二螭龙相对环状浮雕,龙身环座中央凿卯,与中间柱身下的榫相接。柱身呈八棱面,每面最宽0.45米,各棱面均线刻蔓草花纹,柱身向上收刹。上部为八棱形盖,盖径大于柱顶径,盖上蹲踞一圆雕石狮,高约0.9米。石狮披鬣阔口,昂首挺胸,前二肢挺拔,显示了兽中之王的无畏气概。

石犀牛

石犀牛,1对,位于华表北70米处,东西对列。犀牛是一种珍奇勇猛的哺乳动物,产于亚洲印度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中,形状略似牛,皮粗而厚,微黑色,没有毛,鼻子上长角。印度一带产的长一只角,非洲产的长两只角,且前后排列。古代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有“灵犀”之称。献陵神道西侧石犀湮没于附近地下,东侧石犀于1960年迁展于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石犀与石座连为一体,为一块巨石雕成,石座长2.46米,宽1.27米,厚0.24米。石犀右前足的底板下有“(高)祖怀(远)之德”六个残存刻字。该石犀牛作走动姿态,重约10吨。通体长3.35米,身高2.12米,体态硕大,浑圆雄伟。犀牛鼻上独角,瞋日,闭口,通体遍饰麟纹,谓之“皮有珠甲”(《尔雅》注)。犀牛用于陵寝石刻,前代无有,大概取意于祥瑞。史载,唐太宗时,临邑国(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国王曾将犀牛作为贡品送给唐朝,献陵石犀应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

石人

石人(或称翁仲或直阁将军),现存3件,均在司马道东列,通高2.2米。

献陵陵园在四神门外特别是在南神门外神道两侧列置石仪的做法,成为唐后世诸陵设置石刻的楷模。其石刻古朴、雄浑、生动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初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

(三)陪葬墓

唐高祖李渊驾崩后,太宗李世民在为其父制定造陵规制的同时,承继汉代将相死后陪葬帝陵的制度,制定了功臣密戚陪葬皇陵制度,作为对“克成鸿业”者的赏赐。他在《赐功臣密戚墓地东园秘器诏》中说:“自今以后,(功臣)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葬地,并给东园秘器,务从优厚,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极之怀。”(《全唐文》卷6)为了建立庞大的陪葬制度,他不仅明诏赐葬地之位置,而且给予葬事优厚的待遇,以鼓励大臣们积极参与陪葬。所以,唐代实行功臣密戚陪葬皇陵,始于高祖李渊的献陵。

1.分布情况

献陵陪葬墓集中分布于陵园之北和东北的富平县吕村乡一带。吕村乡旧称荆山原,地面平坦,辽阔,土层甚厚,是上好的墓园区。当地民谣称:“荆山原头四季青,松柏苍苍映太空,狐兔竞窜百鸟叫,墓冢鬼鬼罕人踪”,说的正是皇家陵园墓冢成群的景象。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献陵陪葬墓区地面现存封土堆26个,已经夷为平地封土不存者20座,已遭破坏及发掘清理者6座,合计52座,而《唐会要·陪葬名位》(卷21)记为25座,《长安志》(卷20)记为23座。文献所载与考古调查及现存封土堆数目不符。献陵陪葬墓区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500米,西起陕西富平县吕村乡的新庄和道理村,东至褚家塬双宝村,北至北吕村,南到贺家塬、王家庄一带。

《唐会要》所载的25座和《长安志》所载的23座陪葬墓中,诸王墓16座,即河间王李孝恭、襄邑王李神符、清河王李诞、韩王李元嘉、彭王李元则、道王李元庆、郑王李元懿、虢王李元凤、酆王李元亨、徐王李元礼、滕王李元婴、邓王李元裕、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太妃墓1座,即楚国太妃万氏;公主墓1座,即馆陶公主;大臣墓7座,为并州总管张纶、荣国公樊兴、平原郡公王长楷、谭国公邱(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德威、刑部尚书沈叔安。另据《通鉴》(卷194)载,李渊葬献陵后,“以穆皇后(窦氏,初葬寿安陵)袝葬,加号太穆皇后。”以上墓葬名位今天大都难以考证。陵园内现存碑石两通,一为彭王李元则神道碑,碑文刻字上部较好;一为荣国公樊兴神道碑,碑石文字尚好。

2.陪葬墓主人及墓葬发掘情况

目前,根据献陵陵园陪葬墓地面遗存和文物部门考古发掘证实,虢王李凤、房陵大长公主、彭王李元则、荣国公樊兴等4人陪葬献陵。

虢王李凤

李凤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封为虢王。据《旧唐书·虢王李凤传》(卷64)记载,李凤,武德六年(623)封幽王。贞观七年(633)授邓州刺史,赐实封六百户。贞观十年,徙封虢王,历虢、豫二州刺史。贞观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麟德初,累授青州刺史。上元元年(674)薨,年52岁,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曰“庄”,陪葬献陵。

李凤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吕村乡北吕村正西350米处。该墓是李凤和妻刘氏的合葬墓。1973年9月11日,陕西省文管会和富平县文化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墓葬封土堆为长覆斗形,夯筑,顶部长7米,宽5米,底部长90米,宽30米,高13.3米。墓葬的地下部分由墓道、4个过洞、3个天井、8个小龛(便房)和甬道、墓室等六部分组成,全长63.38米。墓道呈斜坡形,甬道和墓室砖砌,甬道北部有两道石门。墓室略呈正方形,长4.36米,宽4.0米,高5.53米,穹窿顶。墓室西侧有一石砌棺床,床面发现朽棺木和骨骼残片数块。

该墓出土各类文物约340件,计有陶器12件,陶俑225件,石刻12件,各种饰物87件。其中三彩双联盘1件和三彩榻2件是目前已知最旱的三彩器。墓葬壁画主要绘制在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内四壁。其中,墓道、过洞、天井内的建筑壁画象征着大门、过厅和庭院;甬道两侧的长廊壁画,象征着大殿;墓室顶部用白灰绘有银河和日月星辰。全墓出土较完整的人物、花鸟画计16幅,除第二过洞西壁为一胡人牵驼图外,其余皆为侍女图。

据出土的李凤墓志文记载,李凤“以其年(即上元元年)十二月廿日(675年1月21日)薨于东都(洛阳)怀仁里第”,“以上元二年岁次乙亥十二月庚午三日壬子(675年12月24日)陪葬于献陵之北原”;其妻刘氏志文载:刘氏“以上元二年五月十四日(675年6月12日)薨于西京(长安)之邸第”,“以其年十二月三日合窆于献陵之侧。”

房陵大长公主

房陵大长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个女儿,太穆皇后长孙氏所生。武德四年(621)封永嘉公主,初嫁左卫将军、秦州都督窦奉节(赠并州都督、酂公窦轨之子)。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改封房陵大长公主,降于贺兰氏(贺伦僧伽)。咸亨四年(673)薨,终年55岁,陪葬献陵。

房陵大长公主墓位于陕西富平县吕村乡双宝村北约300米处,东南距高祖献陵2.5公里。墓葬地面封土已无存。发掘得知: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57.8米,坐北向南。斜坡墓道宽2.56米;过洞5个,呈券拱形;天井4个;小龛6个,分别位于第一、二、三天井东西两壁的基部;甬道分前后两段,均用砖券筑,青砖铺地。前甬道长8.76米,宽1.49米,高2.21米,南端接前墓室。后甬道长6.60米,宽1.45米,高2.21米,南端接前墓室,北端接后墓室,在距北口2.60米处有石门一通。墓室均砖砌,前室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54米,穹窿顶,中心高4.45米。后室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16米,穹窿顶,中心高5.20米。后室偏西部有石棺床一座,床置石椁,因被盗,椁内已空无一物。

墓内原绘壁画大都分已残落,仅第三天井东壁、前后甬道、前后墓室等处存人物画37幅,且全系侍女图。

该墓曾被盗,出土随葬器物有陶幞头俑、笼冠俑、帷帽俑、男女乐俑、男女骑马俑等,均残破过甚。另有石质墓志铭一合,志盖篆“大唐故房陵大长公主墓志铭”12字。从志文知,房陵大长公主“以咸亨四年闰五月三日(673年6月22日)薨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五十有五。”“其年十月四日(公历11月17日)陪葬于献陵。”

彭王李元则

李元则,是高祖李渊的第十二个儿子。武德四年(621)封荆王。贞观七年(633)授豫州刺史。十年封彭王。十七年拜沣州刺史。元则一生,折节励行,颇有声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薨(《通鉴》卷199记为永徽三年四月甲午,即652年5月20日)。高宗为之停朝三日,赠司徒、荆州都督,谥曰“思”,陪葬献陵。墓未发掘,址待考。

荣国办樊兴

樊兴,唐安陆(今属山西)人。从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以军功授右监门将军。唐朝建立后,又从秦王李世民讨薛举、薛仁杲,平王世充、窦建德等,战功卓著,累封荣国公。贞观六年(632)率兵讨陵州(今四川仁寿)獠,拜左骁卫将军。后以赤水道行军总管,跟随特进李靖击吐谷浑,因误军期,又“士卒多死,失亡甲仗,以勋减死。”久之,累拜左监门大将军,封襄城郡公。唐太宗用兵征辽东时,以樊兴忠谨,令与房玄龄留守长安。不久检校右武侯将军。唐高宗永徽初年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墓未发掘。

唐高祖之献陵,为关中唐十八陵之首座,其陵园营筑的规模、神道列置石仪的基调和设置陪葬墓的制度、形式,奠定了以后唐帝王陵园的营筑风格,特别是后来的庄陵、端陵、靖陵,深受其影响。所以说,献陵是唐代帝王陵中积土为陵的代表。

同类推荐
  • 诗与刀

    诗与刀

    【历史征文获奖作品】徐杰穿越而来!家有老卒百十,武艺在身,却又慢慢凋零。家有良田几顷,农家门户,却也读起了诗书。出门遇江湖,当大杀四方,杀尽牛鬼蛇神。读书看朝堂,当只手遮天,扫尽腐朽悲哀。一袭青衫,一柄长刀,恣意人生逍遥在世,坐看潮涨潮落,细听风雨惊雷。身在其中,扶风而起,诗与刀,朝堂与江湖。君子风范,肝胆相照。美人倾城,佳人怀春!(精品老书《大宋好屠夫》,可往品鉴,必不失望。老祝书友群:6387810)
  • 河北师范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河北师范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河北师范大学发端于20世纪初叶中国近代最早的兴学浪潮之中,首倡平民教育开化民智,兴女学开中国女子师范教育之先河。河北师范大学百十余年的校史画卷,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史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对史料的整理,以学校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线索,为读者了解河北师范大学百十余年的沿革脉络及文化积淀,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文化图谱。
  • 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大秦盛衰四十年:破译大秦帝国密码

    大秦帝国,一个神秘的王朝: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统一的建封王朝;它有着亘古未有的辽阔疆士;它奠定了延续十五个封建王朝或时代的统治基础;然而就在短短四十年间,大秦帝国经历了从崛起到灭亡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辉煌而又短命的王朝?它的主人、一代大帝秦始皇又为何给后世留下了种种难解的谜团……
  • 东辽左相

    东辽左相

    一个寻常普通的大学生偶然间穿越到一个与自己认知完全不一样的朝代,遇到一位不受宠爱的皇子,因感慨其遭遇坎坷,二人相见恨晚。本想凭借自己现代人的优势带其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咸鱼哪有那么容易翻身,一路走来磕磕碰碰。但是屡败屡战,不服输的精神和死皮赖脸的脾气却让主角成就了不一样的风采。
  • 将望之

    将望之

    它们互相爱慕,却从来不对,对方说“爱。她怕自己侮辱了将军的名声,将军怕自己死在战场耽误她的一生。这本书所写的就是,乱世之中的爱情,更是谱写乱世之中”人人身不由己。
热门推荐
  • 婚后独宠:暖暖甜妻爱不停

    婚后独宠:暖暖甜妻爱不停

    “报告……总裁……”南宫擎放下手中文件,眉头蹙起两座小丘,“太太又逃课了?”“不是,太太她……她在公司楼下召集一堆记者,吵着要离婚。”褚暖暖双手抹着一把泪:“各位记者朋友,我要离婚,我有苦衷,我寂寞,我要离婚……”想离婚,她想的美!他南宫擎只有丧偶,没有离异。于是这个男人当众将褚暖暖逼到墙角,打横着扛了起来,“小丫头,想离婚?做梦去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想回仙界

    我想回仙界

    夜幕降临,苍穹破裂。一代仙界至尊本应陨落,奈何这天,它不让。机缘之下,破穹重生,是重生,也是新生,都市化凡,悟心修炼。“待我归来时,要杀到仙界颤抖!”
  • 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摘选了反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智慧感悟的格言700余则。这也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
  • 冷心狂颜倾天下

    冷心狂颜倾天下

    暗夜锁魂的“冷面妖姬”,新婚之夜,死于新郎枪下,她却笑得绝美!不想,是天意?还是命中注定?她携前世记忆一朝穿越,成了护国将军府的大小姐,有了疼她入骨的爷爷。然,却面对着暗处不知名的危险!为了护己,亦是为了爷爷!她带着一颗坚定冷漠的心踏上强者之路!多年后,她带着绝世才华和倾世容貌,华丽归来!尽展几世芳华!冷情妖娆,强势狠戾,腹黑毒舌,狂放不羁,使人人闻之则色弱!且看她如何用智慧站在顶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身红衣男装傲行天下,一身白衣女装倾尽天下!百变如她,到底那一面才是真正的她?而繁华退却,谁又知她心中要的是什么?清淡冷漠如他,护她如珍宝,甘愿为她踏遍红尘!妖绕邪魅如他,为她与天下为敌又如何?冷酷霸气如他,为她铁血甘愿化为绕指柔!神秘强大如他,屡次护她周全!当一个个的桃花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是如何面对?谁才能捂热她冰冷的心?当一切尘埃落定,谁才是她的归属?本文标签:女强,结局一对一,女扮男装,穿越,腹黑!萌宠相助,带一点玄幻简介无爱,正文有爱!欢迎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收藏!晓尘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多谢施主!功德无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狂武江湖

    狂武江湖

    响马、恶霸、贪官、十恶不赦之人?很了不起吗?不好意思,灭了你便是!宝物、神器?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传承、奇功?谁说它是无主之物,上面明明写着我的大名!——灵武大陆《名人录》东狂.韩昊篇已完本《奇剑风云录》128W《超级古武战士系统》214W《古今第一贼》100W,人品保证,请放心阅读和收藏。书友群:181889860
  • 欧纳维斯大陆

    欧纳维斯大陆

    神与魔,龙与妖精的世界。作为勇者而被召唤,作为勇者而被认可,作为勇者而被寄予厚望。身兼重任而压力重重的爱与家庭之旅。
  • 洗脚田

    洗脚田

    本期推出鲁18张祖文的一部中篇。作为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工作的祖文,以创立“藏边体小说”产生较大影响。“藏边体小说”这一概念,其内涵用祖文的定义,“是一种西藏边缘体验异度写作,主要反映内地进藏人员和受千年佛教熏染的藏族人民,在面对现代文明交融时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评论界认为,祖文的“藏边体小说”在叙事上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其一,小说叙事体现为“多边叙事”。与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缺失对非我族的“他者”叙述、简化或限制“他者”叙述不同,祖文小说的叙事既有藏族视角,也有汉族视域,这扩充了其小说的容量,生发了内涵的张力。其二,作品叙事呈现“双重叙事”。
  • 辛苦半生却幸福无比

    辛苦半生却幸福无比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遭遇诸多变故的马家杰,“辛苦半生却幸福无比”,“幸福无比”却又满腹心事无处说。在这篇不无悖论的小说里,作者故意打乱时序,设置障碍,似要挑战我们的阅读习惯。幸好,其语言风趣俏皮,颇富张力,足够吸引读者一探究竟。掩卷之余,竟感觉耐心未被辜负。犹如凉水泡茶慢慢浓,那种只可意味而不可言传的滋味,令人欣慰之余,忍不住还要叹口长气。平凡,琐碎,悲喜莫名。这样的人生,即便隔着想象的篱笆,我们也能触摸到岁月的质地如此坚硬,又如此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