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之路
成建正
西部博物馆论坛的召开,十分及时和必要。说它及时,是因为西部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刻,需要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统一认识、少走弯路,共同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说它必要,是因为西部博物馆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讨论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的办法,总体提高西部博物馆的效率和水平。借此良机,发表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和意见。
一、构建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体系
是指若干同类或有关联的事业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总体状态。而一个协调发展的体系中的诸个体之间,则应该具有合理的布局、质量、结构和彼此间的有机关联,以作用于整个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作与协调发展。用这样的标准衡量,西部博物馆系统还有待做好以下工作:
1、构建合理体系
一个合理的博物馆体系结构,应该是金字塔状的。上端为少量高水平的省级博物馆,中端为相对多的较高水平的市级博物馆,下端为大量一般水平、需要上中端带动的博物馆。而西部的这种合理框架尚未构成。以陕西省为例:在104个隶属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含纪念馆)中,省级馆8个,市级馆6个,其余均为县级馆,这个数字比明显呈现出市级馆过少的趋向。西部其他省(市、区)的状况虽不尽相同,也普遍存在着市级馆建设滞后的状况。需要强调的是,市级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尚未达到“县县有博物馆”的阶段,它代表着一个省(市、区)博物馆事业的水平和普及程度;在普及县级博物馆时,它将发挥重要的带动和指导作用。鉴于此,西部各省(市、区)应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市级博物馆的建设做为重点,保证每个市有1-2座功能健全、水平较高的市级博物馆。同时,要严格实行新建博物馆的论证、审批制度,不能仅凭一个考古发现或某地的一时热情,甚至是某地的政绩工程之需,便不顾自身文物资源状况和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盲目地兴建大规模、现代化的博物馆。
2、规范行业管理
“十五”其间我国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数量稳步增长。(文物系统博物馆由2000年的1397个增长为2004年的1552个,全国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博物馆已达2300多个)但由于行业法规体系相对滞后,执法手段不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准入、审批标准和程序,出现了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和功能的挂牌博物馆;博物馆的基本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具体,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规章制度、技术规范等方面存在不规则、不统一,甚至混乱的局面;博物馆质量评估和监督体系、分级达标管理制度有待建立。上述问题,在西部各省(市、区)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应正视这些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贯彻落实《博物馆管理办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提高西部博物馆的行业管理水平。
3、力禁浮夸之风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其标志是,一批新建和改建的现代化博物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较早建成的几个现代化博物馆也开始提升改造,有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和展陈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新馆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有的不顾自身藏品状况,一味追求庞大的馆舍面积,造成很大浪费;有的一味追求华美、奇异的建筑外观,建成的博物馆极不实用;有的放弃了原来十分便捷、且积淀了一定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地段,把博物馆迁到了人迹罕至的郊外。还有一些馆在陈列制作中极尽奢侈,动辄就是每平米上万元的造价。在博物馆命名上,也出现了攀比、附会的浮夸风,一批“博物院”已经出现或准备问世。相比之下,甘肃省博、湖南省博的原址扩建和云南省博对旧馆址的改造更新更值得提倡,特别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4、发挥博物馆学(协)会作用
博物馆学会是一种联络行业内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法令指导下进行自律管理,推进相关学科和工作门类的研究与发展,促进行业内的交往与合作的非官方机构。在国际上,通过学会管理和协调博物馆事务的作法已十分普遍。近些年来,中国博物馆学会在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评价、专题活动组织等方面也发挥着日渐显着的作用。西部各省(市、区)的博物馆学会,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全博物馆学会组织,广泛吸收不同类别、不同所有制的博物馆入会,以便做好行业领域内的联络、组织、协调工作。
(2)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推进博物馆的管理、收藏、陈列、教育水平,整合各馆相关领域的人才资源,建立资料共享的馆藏文物数据库,形成整体优势,促进各方面的工作。
(3)协助政府部门做好陈列设计、制作、博物馆导览、文物复仿制等相关产业的人员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
(4)选择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藏品征集管理和保护、陈列展览水平和办展方式、服务设施和文化产业、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等,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创造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博物馆藏品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乎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西部博物馆绝大部分是解放后建立的,缺少历史积累,更是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首先,是藏品来源问题。博物馆的藏品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渠道:征集流散文物,购买市场文物,接收社会捐赠文物和考古机构移交的出土文物。就西部大部分省(市、区)实际而言,从国内或国际文物市场用天价购买文物可能性不大(个别价值极高,能得到国家资金支持者除外);接受社会捐赠的机遇亦越来越少。这样,从海关、公安方面接收收缴文物和从私人手中征集个别流散文物便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主要渠道。要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无阻,还需保证信息畅通和资金充分两个条件,这对大多数博物馆来说也并非易事。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藏品来源主渠道——接收考古机构移交的出土文物,至今仍不畅通。致使许多有很高价值的出土文物长期不能进入博物馆的收藏和展陈环节,影响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体现。这需要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促进出土文物向博物馆的移交”的原则。尽快拿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解决办法,并力争早日实施。在这方面,新疆、内蒙、湖北、成都、河北、山西等地已有不尽相同但均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其次,是藏品管理问题。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1、提高藏品管理水平。藏品管理水平是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很多馆还存在着文物底数不清、定级工作滞后、档案资料不全等问题。要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将一级文物和二、三级文物的纸质档案上报国家文物局的任务,工作量还很大。需尽快对现有等级文物的建档工作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计划,以保按时完成。在此基础上,应把握国家“文物调查及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良机,力争该项目在西部各省(市、区)尽早立项,提高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和文物资源共享共用水平。
2、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近年来,西部各省(市、区)级馆在文物库房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博物馆的文物存放环境大为改观。但要在短期内为所有的市、县级馆建立新库不太现实,可考虑建立委托代管的机制,在条件较好的省(市、区)、市博物馆确定省、市级的“中心库,”按文物等级分类存放,确保文物安全。
3、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水平。近年来,西部的文物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除敦煌研究院、秦俑博物馆等单位兼具人才和设备优势,走在前面外,大部分省(市、区)、市博物馆都配备了文保专业人员和不同水准的保护实验室。但相对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而言,多数博物馆的文保力量和设施是杯水车薪,难以应对保护文物的重任。而许多文物又面临着刻不容缓的保护需求。为此,应该尽快拿出在现有条件下合理使用文保资源、保护好馆藏文物的具体办法。这里有几点建议:
(1)抓紧技术培训,让所有文物管理人员懂得一些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起码能及时发现所管理文物基本状态的改变。同时,各馆应建立珍贵文物保存情况的定期检查、评估机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各馆应根据馆藏特点,有选择地配备针对不同质地和种类文物的文保人员和设备。
(3)各馆之间建立文保领域的日常合作关系,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共同作好文保工作。
(4)利用国家和各省(市、区)专业文保机构的设备和技术,集中解决难度较大的文保问题。
(5)选择重点文保课题,争取国家项目以及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有的项目可考虑国际合作。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
博物馆是相对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收藏、研究社会历史文化遗存,又通过陈列展示以及由之派生的其它方式为社会服务。博物馆的“三贴近”原则强调的正是由这些方式所构成的社会功能。而这种社会功能的体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举办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陈列展览
一个好的博物馆,必须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产生观赏的愿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记忆,进而予以认知和评价。因此,应从自身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出发,选择主题、构建内容、确定形式。西部博物馆拥有丰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珍贵的古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独特的史前文化遗存、丰富的丝绸之路珍迹和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文物。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造就了西部许多有特色的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和综合博物馆。
对于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如秦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三星堆博物馆、金沙博物馆、柳湾博物馆和西部诸多遗址、墓葬类博物馆来说,由于其特有的原真性、独一性与不可替代性,不存在突出个性、避免雷同的问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创造文化环境和临场气氛,举办紧扣主题的辅助陈列,用通俗易懂、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和感染观众并使其得到理解、启迪和感悟。而对于各省(市、区)馆来说,由于其地志类或历史综合类的性质所致,则要认真考虑如何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诸多藏品构成有鲜明主题和地方特点的陈列体系。在这方面,新疆馆的“民俗”、“古尸”、“历史文物,”云南馆的“南诏与大理”、“青铜器”、“馆藏精品”,西藏馆的藏族“文化艺术”、“民俗文化,”还有这次论坛的东道主甘肃馆的“彩陶”、“丝绸之路”、“古生物”等展览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的陈列体系,均产生于认真研究自己的藏品特点和观众的参观偏好的基础之上,既避免了雷同,又具有吸引力。
2、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高科技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陈列展览停留在“我展你看”的模式中,观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今后应在增加陈列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观赏性上下功夫。并通过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手段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轻松、快乐地感知历史、了解文物、认可博物馆。
3、通过临展保持常新的吸引力
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临时展览,是保持一个博物馆长久生命力,吸引观众,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上海、湖南等博物馆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不断地引进展览,特别是引进文化差异较大的异域展览,不仅有益于文化交流,拓展观众的眼界,也有益于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增加自身魅力,也是一个博物馆及所在地影响力和文化品味的体现。当然,这种引进应建立在对当地文化背景、经济实力和观众偏好充分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之上,不可简单地攀比、照搬。
4、提供有特色的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服务大致有讲解、电子导览、图书销售、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在西部博物馆,前几项服务大都紧扣主题,围绕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进行。而纪念品销售一块,除各馆的图书、画册和一些文物复仿制品外,充满了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字画、首饰、文房用品、传统或民族工艺品等。这些物品只能通过导游的作用,销售给旅游团队,而零散观众几乎无人问津。而从国内外着名博物馆纪念品经销状况的统计资料看,凡观众喜闻乐见、购买踊跃的,几乎全是与博物馆主题与陈列展示相关,包含博物馆文化信息符号的商品。这些纪念品不仅美观、高雅、实用,还传播了博物馆文化,趁着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作用,构成了博物馆展示、销售和宣传的良性循环。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很高,什么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定义很简单,即紧扣博物馆的文化主题,为博物馆受众服务,对博物馆事业有所促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投资、经营和产出。
西部博物馆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