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协作创新——浅谈当前博物馆业务发展的新思路
陈卓
一、中国博物馆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的博物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这种规模更多地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硬件设施的更新上,相比较而言,博物馆业务的发展滞后于这种建设。可以说,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在完成了新一轮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博物馆业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才是一个博物馆的终极发展目标,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设施更好地实现博物馆作为藏品保护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宣传教育机构等等社会功能,使博物馆真正发挥出其作为“非赢利性”公益事业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
一个真正好的博物馆,现代化的馆舍、先进的各种硬件设施只是达成其各项功能的载体,不是实质。新中国成立以来,博物馆事业经过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博物馆建设热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按照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博物馆机制,完成了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包括藏品的收集、整理、初步的研究、相关陈列的设计展示等,在业务发展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第二个阶段始自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博物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都面临着馆舍老化、展厅面积局促、库房条件不达标、设备陈旧、展具形式落后等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发展,使博物馆的发展到了瓶颈,很难再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体现在博物馆虽然有很好的藏品、陈列内容,但却往往是“门庭冷落鞍马稀”。1995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的成功范例,使很多馆看到了希望,也在国内树立了一种模式。因此,自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始,国内掀起了一股建设新馆的热潮,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体现,表现为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或另选址重建或在原址上改扩建。新馆一般都具有先进的各种硬件设施,如独具特色的建筑,配备了各种先进设施的展厅、库房,展陈面积也大大增加,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建筑和设施的更新也给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即中国博物馆的业务在新时期如何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将各项业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当前中国的博物馆有清醒的认识。纵观十余年来的博物馆建设会发现,博物馆界目前存在几个不利于业务发展的问题。一、新馆建设基本上是以一种模式为参照进行的,因此,在博物馆的各项功能上各个博物馆之间的区别不明显,特点不突出。如;社会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居多,专业性博物馆极少。换言之,一个博物馆你可以说是这个城市的,也可以说是那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不是十分鲜明。这种众馆一面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上。一是五十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基本上因循一种模式,造成了博物馆收藏品的重复。以社会历史类综合性博物馆(包括艺术类、历史类博物馆)为例,几乎每个馆都将铜、瓷、陶、玉、书画等类别的文物作为主要的收藏对象,这就使得博物馆在藏品构成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直接的弊病是博物馆陈列的单一化。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随便进入任何一个馆,几乎都可以看到陶瓷史陈列、玉器史陈列、古代书画陈列、古代青铜器陈列等,从内容到形式都很雷同,不一样的只是具体的展品,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重复性制约了中国博物馆的整体发展,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博物馆在保护、研究、传承本土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功能。长期这样发展的结果将导致很多优秀的、独特的地方文化艺术失传,同时不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延续性。这是博物馆应该发挥而未能很好发挥的社会作用。第二,博物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陈列、研究等很大程度上还只停留在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上,很多时候仅仅是基础工作的延伸,并没有真正从观众的角度深入思考。博物馆的基础工作很重要,就好像一颗大树的根,但是仅仅有根是不够的,博物馆研究、教育的功能则好像是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实。比如,在陈列内容的设计上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新颖的主题,而只是将藏品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直接运用于展览。最常见的如明清绘画陈列、中囯历代钱币展、中囯古代青铜器展等。这样的陈列展览利的一面是藏品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对于某一类或者某一阶段文物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但弊病也显而易见:相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样的无主题集中展示是乏味的和不易理解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容易由视觉的重复性从而产生疲劳,影响参观效果,并进而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博物馆的感知和认同。
二、新形势下博物馆业务发展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中国博物馆的业务发展必须跳出过去的思维定式,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应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长期以来由于对博物馆、历史文物在理念认识上的局限性,造成我国各地区博物馆藏品、展览类型重复、单一,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职责。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种社会发展、人物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本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这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办成只为专家、学者的进行学术研究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要面向广大普通观众,展览既要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肩负起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揭示人类文明进程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地区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就能欣赏、了解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要求。因此,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和必然的选择。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了博物馆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独具地域特色的各类历史见证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地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业务的旧有机构模式制约了其发展,不适应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能满足观众日愈加深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寻求更适合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博物馆新的业务模式。
博物馆陈列、保管、群工的“三部制”业务模式借鉴于前苏联,是一种平行结构的机制,在馆长的领导下三部门分别承担和完成博物馆的三大主要功能——陈列、保管、宣传教育,具有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等特点。但随着新时期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第一,“三部制”管理手段简单,三部门没有垂直的业务关系,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工作中缺乏必要及时的沟通,造成互相推诿,不利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整体开展。第二,“三部制”平行的机构设置导致各部门均强调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会导致各部门工作目标与博物馆的整体社会目标发生冲突。第三,“三部制”式的管理模式将藏品保管与陈列研究割裂开来,使得博物馆文物藏品失去了保管和利用上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功能的脱钩。第四,“三部制”易造成部门和个人对文物藏品资料、信息的独占,影响博物馆研究、展示文物等工作的开展。
随着博物馆藏品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一种新的业务管理模式“垂直式”管理机制成为博物馆业务管理的新的选择和尝试。打破以功能设置业务部门,围绕博物馆的业务中心“物”,以藏品类别来设置业务部门,具备以下优势:第一,部门设置与藏品分类相吻合,利于加深对藏品的研究。第二,“垂直式”管理机制下博物馆业务研究人员集藏品管理、陈列研究和宣传教育多种职能于一身,利于培养藏品鉴定、陈列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垂直式”机构设置促使专业人员对藏品认识不断加深,对藏品的运用更加自如。第四,“垂直式”管理机制使得博物馆陈列、保管、宣传教育等主要职能有机的结合成为整体,促进博物馆事业协调而有效率的发展。
三、立足本土,协作创新,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1、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保存、保护、研究本地区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以天津博物馆为例:天津因为特殊的历史、人文背景,一直是民间艺术极其繁盛的地区,更在近代有“小雕塑之乡”、“年画之乡”、“风筝之乡”的美誉。这些民间艺术直接反映了当时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能够还原当时的民俗传统。天津博物馆藏有大量本地区民俗及民间艺术品,如自成系列的“泥人张”第一、二、三、四代传人的彩塑作品,传承已三百多年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及魏元泰风筝、伊德元剪纸等,成为系统保护和弘扬天津地方文化艺术的重要对象;作为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天津更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基地,存留有大量珍贵的近代工业遗产,如大沽船坞、北洋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等等,对于这些工业遗产,天津博物馆也积极采取措施,走出去进行清查、登记、保护。如对北洋海军大沽船坞旧址、三条石福聚兴铁厂旧址等保护方案进行论证,组织参加“天津市主要工业遗产普查”、“天津市主要乡土建筑普查”等;由于天津临近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又设有多国租界,因此,北洋政府时期下野的总统、总理、总长等等,纷纷移居天津,以图东山再起,同时作为近代中心文化的荟萃之地,许多着名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也都曾在天津生活居住过,因此,形成了天津独特的小洋楼文化,对于这些名人故居,天津博物馆通过自身的优势也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如;无偿帮助市、区文物管理部门建立了李叔同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饮冰室)等。
2、中国的博物馆,因为所处地区的差异,在发展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博物馆因为地区经济、人口资源的原因,博物馆在业务发展的投入上有所不同,其结果是博物馆最主要的、最直接面对公众的业务——陈列展览在形式设计、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很多时候,使得中西部地区一些内容很丰富的展览因为上述原因而大大削弱其影响力,不能使一些具有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代表性遗存、遗物得以传播。而经济较为发达、人囗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成陆较晚、历史较短,使之博物馆在展品陈列的内容上缺乏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直观性。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遗址、遗物绝大部分出自中西部地区,如,秦兵马俑、西夏王陵、法门寺地宫、马王堆汉墓、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天津博物馆开馆之初,在搞好馆藏文物基本陈列的同时,还把引进兄弟省市博物馆的精品展览作为天津博物馆宣传展示华夏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出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在天津博物馆举办“全国十大博物馆文物精品巡展”。开馆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引进了《秦兵马俑珍品展》、《汉马王堆出土文物展》、《湖北出土文物精品展》、《西夏文物特展》。目前,天津博物馆还在积极筹划《法门寺地宫文物精品展》、《敦煌艺术大展》等。这些展览,一方面改变了因天津地区出土文物少而造成的在文物展示方面传世文物过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极大的丰富了天津市民的文化生活,使市民不出家门就能领略华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3、一个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新时期中国博物馆业务的提升就是要走立足本土,协作创新的发展道路。立足本土就是要保持自身在保护保存研究本地区文化艺术方面的优势,保持自己的特色。
以天津博物馆为例;天津博物馆在开馆之际,推出了大型历史主题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大型文物主题陈列:《百年集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和一系列的文物专题陈列,其主旨就是将天津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展示给观众。天津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成为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最早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一直走在前列,创造了辉煌。因此,在认真研究天津近代史后,提出了《中华百年看天津》的构想并最终完成了这一命题。而在文物艺术品陈列中,则与之呼应,紧紧抓住近代天津是文物集藏的沃土这一大特点,推出了《百年集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和由其统摄的书法、绘画、瓷器、砚台四个艺术品专题陈列。这样,所有陈列具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天津是引领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在近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乐章。展览在观众中获得了广泛认同,也再次证明了走本地化路线的博物馆陈列思路是成功的。类似的成功范例很多,例如,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河南文明之光》以及新落成的首都博物馆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旧事陈列》等,都从内容到形式反映出本土特征,这是别的城市、地区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就这一点来说,博物馆对城市、区域文化建设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它是这个区域历史文化的凝聚、总结、弘扬、传承,是一个城市和区域最独特的、不能被复制的部分。
总之,一个地区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区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的依托,但是,还应该更多的吸纳、展示、传播反映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史的内涵和全貌,使该地区的人民能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博物馆承载历史、传播文明、教育观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