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很庆幸,能生长在有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年代。
小时候,家里不宽裕,没有电视机。我记得,每天晚上,我会搬个小凳子,敲开隔壁叔婆家的门。在她极不情愿地打开一条小缝的时候,我迅速从门缝里溜进去,自觉地找个角落的位置安静坐下,把鞋子脱了,倒扣在水泥地上,生怕踩脏了人家的地板。
在别人家里,当然不能随心所欲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那时,年纪小,对什么都好奇,大人看哪个台,就跟着看哪个台,哪怕喜欢看的动画片被转了台,也只能默不作声。记得最喜欢看的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讲述阿信苦难中创造奇迹的故事,总把自己当成阿信,希望自己也能战胜各种艰难,成就了不起的人生。
1986年,虎年,《西游记》开播了,我们家也有电视机了,虽然只有14寸,黑白的,旧的,经常要狠狠地敲打厚厚的机身,才能确保不闪屏。就这样,只要“啾啾啾”的音乐声响起,我不管在家里的任何角落,一定是连跑带吼“奶奶,西游记开始了”,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电视机旁……
开播那年,我12岁,刚刚走过人生第一个年轮。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家里的电视机已经是高清版、轻薄型、智能化。可是,再好看的电视节目,再有趣的影视画面,都无法替代《西游记》根植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再好听的音乐作品,都无法取代萦绕在我内心深处的“西游记音乐”。86版《西游记》已经融入我的骨血,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细胞。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
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
取来了真经
回返我华夏
鬓添白发
减损韶华
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
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
人生终有限
功业总无涯……
轻轻闭上眼睛,耳边又响起《西游记》片尾曲《取经归来》,我的思绪不自觉又回到三十年前,那些难忘的记忆又被重新唤醒,关乎自己与86版《西游记》的不解情缘,始终在我生命的岁月里咀嚼、延伸、回味。
1988年春节,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搬上电视荧幕,播出后,影响极大,社会反响极好,市面上能买到的报纸杂志,几乎都有关于《西游记》的报道,包含“西游记”元素的贴纸、扑克牌、明信片、小人书、挂历、海报、音乐卡带等衍生品,只要愿意找,都能买得到。我也一样,如痴如醉地收集着各式各样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和物件。记忆最深的是,因为喜欢“第三个唐僧”迟重瑞,便找来薄薄的纸张,偷偷照着杂志里的人物画像描绘,这里放一张,那里夹一份,感觉“唐僧”一直跟在身边。直到被妈妈发现,说了我一通,警告我要好好学习,不能心有杂念。最喜欢模仿演唱的歌曲是《何必西天万里遥》,想象着自己就是电视画面里情深意切的“杏仙”;嘴里唱着《天竺少女》,心里想着屏幕上那个儒雅端庄的“唐僧”……现在想想,那应该就是少女的情窦初开吧。
积压在心里的西游情怀总得抒发呀,怎么办呢?想到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写信吧,把我喜欢看《西游记》,崇尚“西游精神”的心里话写给“孙悟空”,告诉“唐僧”,这是最好最能表达心意的办法了。
说干就干,我重视的是过程,从不介意结果,一向如此。没想到,我的真情实意,分别得到了两位老师的回应。
1988年7月24日,我收到“孙悟空”六小龄童的回信,那年,我读初二;1989年2月28日,我收到“第三个唐僧”迟重瑞的回信,夹带有照片,那年,我读初三。
在学校传达室收到信件,看到信封上赫然写着“中央电视台”字样时,我简直快疯了,手足无措,那一刻,我的心怦怦直跳,兴奋得快要蹦出胸腔;这一刻,书写着那段经历的时候,我依然热血沸腾。
两位老师都给我回信,鼓励我好好学习。这使我更加坚信,认准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够成功。人生路如同西游取经路,始终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1998年,我移居广州,过上了没有爹娘陪伴身边、不识路、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的生活。我很郁闷,但是,再无奈也得好好过日子。生活中,我始终以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精神勉励自己,鼓舞精神,一路走来,虽然碰到各种困难,但是,正因为心怀西游信念,所以,一直勇往直前。
这一年,我24岁,经历了人生的第二个年轮。
2000年,为了更好地展示86版《西游记》的经典内容,传播西游文化,弘扬取经精神,我决定,创办网站。不懂网页制作,买书买光盘现学;没有网络空间,花钱购买。就这样,“西游记经典网”应运而生,全国各地更多的“西游记迷”、更多的“唐僧迷”聚集在互联网世界里,畅所欲言,各自抒发着对电视剧《西游记》的喜爱,对“西游记音乐”的痴狂。
2002年5月30日傍晚18点37分43秒,在北京网友的帮助下,我透过话筒,终于和“唐僧”迟重瑞通了电话,他富有磁性的声音激荡了我的心灵,滋润了我的心田。他答应我,为我提供更多的照片和素材,支持我办好“西游记经典网”。
2004年2月8日,我接到中央电视台《与您相约》节目组编导电话,邀请我到北京,参与六小龄童老师和迟重瑞老师的节目录制,以“综艺之友”“铁杆影迷”的身份,分享自己对《西游记》的情怀。这一天,我圆梦了,圆了我与“唐僧”迟重瑞的心灵之约。
2004年7月4日,我再次到北京,参加《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聚首》节目录制。这一天,我第一次在中央台演播大厅见到了杨洁导演,她说了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二十二年前,在我们刚刚要开拍之前,我们开过一个全组的会,在那个会上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说,金莱你们四个,我们将来这个戏,失败了,那是我挨骂,我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如果成功了,那光荣在你们头上,你们可能会全国知名,可能是世界知名,但是到那个时候,你们不要忘记,是大家的努力,托起了你们四位,尤其是,托起了你这位孙悟空。普希金有一首诗,后面写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让我们把那段日子牢牢地记在我们心坎里,当作亲切的怀恋,因为这是一段缘分。”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也是这次,我第一次见到整部《西游记》音乐和歌曲的创作者——许镜清老师。从此,我和剧组很多台前幕后的艺术家也结下了更深的情谊。
时隔八年,在2012年11月26日,我又在北京《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再次见到杨洁导演、王崇秋老师以及各位主创,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合影。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也是2012年,我和作曲家许镜清老师再续前缘,真正成了忘年交。如果说,欣赏许老师的音乐是一种感官上的至高享受,那么,倾听许老师的电话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无缝对接。他如同一位推心置腹的邻家长者,跟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谈论他的音乐创作心得。就这样,我自然而然走近了他的圈子,感受着他的生活,感悟他低调而卓著的人生。当了解许老师想办“西游记音乐会”的初衷后,我帮忙找赞助,谈合作,推音乐,写文章,尽一切所能协助许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私无忌,庆幸能得到他的认同和肯定,最后成为他身边不可或缺的小助手。在我的眼里,我只知道,这位亲切可爱的长者,是我生命中值得敬重、值得珍惜的人。
也许,正因为我太热爱86版《西游记》,开播至今三十载,《西游记》已经入我心肺。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对白、每一位演员,都在我心里扎根;每一首歌曲、每一段音乐、每一处情节,都在我脑海里浮现。
也许,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使我终生难忘,更令我备感珍惜!
当我从杨洁导演手中接过她亲笔签字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时,心情无比激动,我怀着感恩的心,读完《西游记》剧组经历的拍摄历程,几次热泪盈眶。我的心完全植入在杨导的文字中,感受着剧组日积月累经历的那一幕幕拍摄历程。踏遍千山万水,不畏艰险,为观众找寻每一个恍如原著中的场景;想尽一切办法,历尽千辛万苦,为观众展现一段段鲜活的剧情;经受各种非议,力排万难,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世代传颂的影视经典。虽然,所有的拍摄经历都已成为过去,但是,留下的是全国观众对《西游记》的由衷热爱,以及对《西游记》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的崇敬之情。
有了这三十年不解的“西游”情缘,注定86版《西游记》,将继续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辈子的惦念。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愿意用毕生的绵薄之力,努力传播《西游记》不朽的文化精髓,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创作精神,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好人。
卢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