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29300000006

第6章 读书人在民间矣

倪墨炎先生去世了。作为鲁迅研究界的知名专家,倪先生的去世有些平静。相比先生在学术界与出版界的贡献,这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和寂寞。近几年,我几乎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的惯性,便是在许多老先生去世后,才来买他们的重要著作进行补课,以至于在我几乎形成了一种急迫的阅读速度,却也赶不上老先生逐一的凋零离去,由此常有余生也晚之叹。

待读完《现代文坛随拾》,不禁感叹,先生收集现代文学的各种版本图书所写的书话,均有第一手的资料,也有自己鲜明的见识,看似平凡,气象却新。倪先生其实并非专业的研究者,他大半生主要从事出版行政工作,收藏和研究现代文学各种版本著作,特别是对于鲁迅的研究,以及写作数百万字的著述,几乎都是业余时间完成的。

也许因为先生的这种特殊身份的缘故,他对于研究资料的收集十分用心。诸如《徐志摩的纪念册》一文,谈到其收藏有陆小曼编的《志摩日记》,收有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合集《爱眉小札》等内容,同时还收录有当时的众多友朋题写给这两位新人的题字题画的纪念册,名为《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倪墨炎先生认为,后来重排和出版各种有关徐志摩的著述,此纪念册均不收录,甚为可惜。再如《文集、全集、选集漫议》一文,就分明可以见识倪先生作为出版家和学者的见识,他对于如何出版好文集、全集和选集的议论,现在看来,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鲁迅何以没有评论李贽和龚自珍》一文,原文系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答复北京的《读书》编辑部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原信为:

编辑同志:

《鲁迅全集》中提到很多历史人物,但没有谈及李贽和龚自珍这两位历史上很有战斗性的文化名人。这是偶然的吗?其中可有什么原因?

江西都昌县中学万松生

读书至此,忽然眼前一亮。这个万松生,其实便是后来研究鲁迅和当代文学出名的学者摩罗。数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此君的著作大火,我也是读过的。万松生取名摩罗,乃是借用鲁迅的名文《摩罗诗力说》,取“精神界战士”的寓意。后来,摩罗从江西都昌去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不知道有没有拜见过倪先生,而这篇详细回答摩罗的文章当时在《读书》上刊发后,想来摩罗是看到了的。倪先生曾参与注释《鲁迅全集》,对鲁迅著述十分熟悉。《读书》编辑部转给倪先生此信,一是请其答复这封读者来信,另一个,或许还有对于所提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毕竟当时的摩罗,只不过是一个偏僻省份的中学教师。现在看来,倪先生的答复文章写得很认真,也很体贴。

如此,我读毕此书,便有意在网上搜寻更多有关倪墨炎先生的情况。不料,这种随意的阅读,却使我偶然在一位名为肖毛的网友博客上看到一些有趣的资料,或许可作为认识倪先生的些许补充。这位网友肖毛大约是一位作家或者编辑,因为喜欢倪墨炎当年创办和兼职主编的《书城》杂志,于是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这册杂志所刊发的佳作全部扫描、校对和整理,并一一上传到网上。

借之一窥当年杂志的风采,真可谓大家与名家荟萃,诸如施蛰存、金克木、邓云乡、金兴尧、黄裳、吴小如、杜渐、顾农、陈平原、刘绪源、扬之水、谢泳等。显然,网友肖毛先生是个有心人,也是一个眼界和水平很是不凡的读者。他不但将这些佳作选录和扫描,而且每次扫描后都有对文章认真进行校记,并写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他的校记并不是简单的校对,而是进行认真的勘误、注释,甚至是进行补充和说明,显示了一定的学识和思考。他的心得更是十分的清新洒脱,既有对于杂志文章的赏读,也有自己的读后随想。而他的赏读分析则一针见血,读后随感又见出爱憎分明。诸如他写《书城》一九九八年的改版,乃有如下的一番个人感慨:

收到一九九八年第一期《书城》时,我大吃一惊。它的样子怎么像孙悟空从牛夫人那里骗来的芭蕉扇一样?再看正文,我沉默了。从一九九九年起,我彻底远离了名存实亡的《书城》……

在肖毛的这篇校读说明中,还摘录了《书城》改版前的一个“编后记”,其中有如下几句,令我瞩目良久:

本刊目前这种形式,即十六开的老面孔,下期将是最后一期了。我们一定坚守岗位,把这最后一期编好。许多老作者已经答应写稿,请各地作者赐稿,好像一场戏唱完了,最后全体演员都登台谢幕一样,这老面孔的最后一期我们一定要编得热热闹闹。

肖毛说,这篇“编后记”出自主编倪墨炎之手。倪先生在编后记中还希望读者诸君能够热情欢迎《书城》即将改版的国际新版型,并到邮局踊跃进行订阅。然而,让肖毛没有想到的是,那一期杂志“果然精彩,保持了最强的阵容”,甚至可以说是“群贤毕至了”,却是倪先生主编的最后一期:

在那一期的《书城》里,再找不到一点惜别或展望的话,好像以后的《书城》仍将一如既往一样,谁知它已成强弩之末,正在随流觞曲水而去呢?

在肖毛的这些校读记中,有数篇均提及一个名为“南江秀一”的作者和他的文章。诸如校对《鲁迅原配:朱安》一文后,肖毛写道:

该文作者还是南江秀一先生(这位南江先生到底是什么人,又为什么与《书城》相始终?《书城》堕落之后,他也悄然不见了)。文章很长,《书城》分两期才登完。为阅读方便,把他们连到一起。里面的大部分见解都很精当,语言亦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火候把握得非常好……

又如,校对《鲁迅与信子究系什么关系》一文,肖毛写道:

这篇文章分析得丝丝入扣,连推断也很合理。我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句:“不久前中国大陆……”我想,身在国内的人,如果不是为了某种我说不清楚的目的,一般不会把“中国”一词与“大陆”连用。故我猜这位南江先生在写这些有关周氏兄弟的文章时,恐怕并不住在国内。或许,他已经取得了日本国籍,也取了一个日本名字。不管怎样,我都认为他的母语应该是中文。

再如,校对《鲁迅祖父的骂人、著作和姨太太》一文,肖毛写道:

它是南江先生在《书城》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分别刊于《书城》杂志一九九五年最后一期与一九九六年第一期。然后哦,南江先生就绝迹江湖了。一九九七年,《书城》又勉强支持了一年;一九九八年,《书城》被害身亡。我想,顶多再有三天,扫校工作就可以结束了。记得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叫“娜拉走后怎样”。那么,扫校完这些《书城》的旧文后,我该怎样?

肖毛先生笔锋常带感情,又有自己独到的识见。读书人在民间矣。其实,我读这位“南江秀一”的文章时,也十分纳闷,有这样文笔和学识的作者,应该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这个名字,却实在陌生。我一边读这些文章,一边猜测,心里感觉这些文章很可能就出自倪墨炎先生之手。之所以有如此感觉,因为两者文风很有相似之感,乃是温和细密,也扎实和清晰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便是这位“南江秀一”的文章中,常常引用倪墨炎先生的研究资料,显然,其对倪先生的熟悉,乃是超出一般关系的。由此,我推断南江秀一便是倪墨炎先生,但却没有直接证据。此人既无专著出版,也无其他文章发表。由此忽然想起,倪先生刚刚出版了一册专著《大鲁迅传》,系其鲁迅传记写作的第一部。直觉告诉我,如果南江秀一就是倪先生,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大鲁迅传》是倪墨炎先生研究鲁迅的最后一个攻坚工程,共五部,仅此第一部,也只写到了鲁迅的二十二岁,便得文字三十八万余多。其中第三部和第五部又各分上下册,想来全部出版,一共应该有七册,总计字数应该将近三百万字左右,皇皇巨著也。我翻这第一部,果然不出所料,南江秀一所作文章《鲁迅祖父的骂人、著作和姨太太》,便是这册传记的第七节《祖父周介人的传奇》。传记中的内容与《书城》杂志发表的内容,略有增删,但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南江秀一”便是倪墨炎先生了。

《大鲁迅传》出版于二〇一三年七月,而这册书的部分内容一九九八年之前已经陆续写成,《书城》只是化名刊发其中的篇章罢了。这些文章的发表,倪先生显然是用心做了改动的,包括自己的名字。倪墨炎先生为何故意选择这样一个有点像日本人的名字“南江秀一”?后来琢磨许久,发现此名若反过来读,乃是“一秀江南”,暗示的或许便是鲁迅,也或许是鲁迅的故乡绍兴。倪墨炎先生与鲁迅乃同乡也。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但可知倪先生对于鲁迅研究的痴情。不知我的这个猜测是否属实,若有知情者,请不吝教我。

倪墨炎先生业余研究鲁迅,先从资料工作做起,然后考辨史料,求真求实,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真假鲁迅辨》一书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进行扎实的考据和认真的辩驳。想来,还原一个“真”的鲁迅,写出一个“大”的鲁迅,是倪先生半生的心血与心愿。诸如《鲁迅诗稿手迹的谜案》一文,写到自己购得的一册由鲁迅博物馆编选的《鲁迅文献图传》,其中一幅鲁迅诗稿手迹《题三义塔》,与之前读过的几本著述中的手迹排列形式有所不同,其中一个为横幅,一个则为横幅长卷。由此,经他考证,乃是横幅长卷系由横幅剪贴而成。此文写成后发表于《文汇报》二〇〇六年六月六日的笔会副刊。我读此文,深感先生的怀疑精神和心细如发。不过,笔会副刊二〇〇六年七月十日又刊发上海鲁迅纪念馆署名“纪文”的文章,指出横幅长卷实系原本,横幅则系剪贴而成。看来,倪墨炎先生恰恰弄反了。为此,在《鲁迅真假辨》一书的此文之后,附录了这篇辩驳文章发表前后的过程,为鲁迅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相信读者一见,便会明白其中的整个因缘的。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同类推荐
  •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

    关于我父母的一切

    这是一代人隔着数十年历史,对另一代人的怀念和回想,这是作者对“家族”一词的重新感知,更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切理解。这是一个儿子对于父母的思念以及想象:回忆,叹息,感慨,愧疚,迷惑和内心的疼痛。载着超重的记忆,这一本书如同一叶扁舟,飘流江湖。该作首次出版后获得广泛赞誉,并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
  •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黑塞文集)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黑塞文集)

    《诗话人生——黑塞诗选》从作者15部诗集中甄选了275首精品,分“少年篇”、“青年篇”、“中年篇”、“老年篇”和“晚年篇”五个部分集一册出版。黑塞的文学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始,又以诗歌终结;他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收集了他从15岁开始的诗歌创作,而最后一首诗《残枝嘎响》,完成于他去世的前一天。在黑塞诗作生涯的近70年间,他共作诗约1400首,其中800多首由他亲自编辑成15本诗歌选集。黑塞的诗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纯真缠绵,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不仅语言细腻委婉、简洁朴实,风格也尤为清新、自然流畅。
  •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等,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〇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 大路朝天歌

    大路朝天歌

    打地球上有了文明史以来,人类就从历史的羊肠小道上蹒跚走来,一直走向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人类的文明自什么时候启始?如果历史老人今天稍稍停顿一下他的脚步,回首凝望太阳系中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不知他会告诉我们哪些动人的故事。当然,有关那个迷雾般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已经做过了许多悠远的畅想和莫衷一是的界定。不过,当采访了安徽省界阜蚌高速公路的工程,当对今日的“公路人”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忽然产生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联想,不论历史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 时间的爬虫

    时间的爬虫

    读赵晓梦的诗集,读出一点诗外之韵。赵晓梦,笔名梦大侠,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等上百种报刊,入选多种选本,曾获鲁藜诗歌奖、杨万里诗歌奖、2017首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西北军事文学》优秀诗人奖等多种荣誉奖项。赵晓梦喜欢写诗养神。诗人赵晓梦有更为重要的社会身份,办报纸,办一份全中国都点赞的《华西都市报》,他的职务是常务副总编。“常务”是什么意思,你懂的,一大堆编辑记者听他的指挥,成千上万的读者跟着他的眼睛看世界。办报纸在网络时代居然也办得风生水起,这种人应是知识界中的“实业家”。办报纸是他作为当代知识精英的“兼济天下”,写诗歌是他的“独善其身”。做事做得好,写诗写得好,这叫健全人生,雄健诗品。
热门推荐
  • 超时空女汉子恋爱记

    超时空女汉子恋爱记

    生活于宋朝东海小渔村的十八岁少女花菁菁一直自称是花木兰后人,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但是父亲极力反对,说她是异想天开,时代和环境根本不允许,甚至连自己的婚姻都做不了主。可是,她竟然阴差阳错地来到了21世纪,遇见了她没有预料到的人……
  • 重生之修罗战帝

    重生之修罗战帝

    新书《都市魔天龙皇》已发,点击作者头像,即可看到。求多多支持!九州大陆,万族争锋,群雄荟萃,人人如龙。一个个拥有神奇血脉的天之骄子,在这个大时代里,演绎着各自的传奇。神灵血脉,古皇拥有,一念苍穹陨。仙魔战体,仙帝执掌,睥睨古今。来自地球,身具无限升级血脉战体的少年,于此刻苏醒,推开世界的大门,走向那无限精彩的大世界。万族林立,我主沉浮。
  • 万界圣尊

    万界圣尊

    诸天万界,强者无数,弹指间,山河破碎!永恒彼岸,不死不灭,一念间,天地变色!本应死去的秦明,却意外重生,一步步登临彼岸的时候,他逐渐发现了诸天万界背后隐藏的秘密。这本就是一盘棋,秦明不愿从棋子变成棋手,而是要提着剑,将这盘棋砍得支离破碎!
  • 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

    重生之娱乐圈事件簿

    内敛高冷女X内敛高智男。重生一世,携手探寻那最黑暗的深渊。
  • 醉春风

    醉春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苍生安渡

    苍生安渡

    “天地未有,惟像无形。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太一初始,一气乃出,谓之鸿蒙。”申山国倒霉的灾星,长公主仰梧正捧着心爱的国师大人悄悄给她捎的册子,仔细地琢磨这几句话。“……算了看不懂。”被迫做了异国人质,又莫名成为琉火师祖,刚与国师大人温存片刻,怪力乱神又找上门来……我的爱人,天命已定,身化鸿蒙。然为吾之所爱,顺应天道,可得善终?
  • 开溜到幸福

    开溜到幸福

    或许你整天忙于讨厌的工作,焦头烂额;整天浮于各种应酬,无奈无助;整天心碎于家庭琐事,挣扎拼命。也许你应该放松在一个自己的空天,开溜一会儿,活一会儿自己的人生,品一下自己的幸福,念一下过往,虑一下当下,想一下未来。也许这个时候你应该把思想锁定于那个纯真、成长的年代,超脱世俗、远离喧嚣,与金钱无关、唯书和梦想,进而不禁一乐。乐在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现实,忘记了一切。仿佛穿越到了从前,再来过一次那个年代……
  • 我有一本阴阳薄

    我有一本阴阳薄

    陈七七一睁眼,发现身旁躺着一只鬼王重生归来,陈七七手握阴阳薄,掌控凡人生死。捉小鬼、斗神婆,以前那些想让她死的人,她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生不如死。可她一不小心,招惹上了一只鬼王。“拿了我的阴阳薄,你就是我的人了。”“你想怎样?”“不许再勾搭别的男人。”“不许给别的男人看面相。”“不许离我三丈远。”鬼王一连说了三个不许,陈七七都一一应下。不许她给别的男人看面相,那他就给男鬼看面相。不许她离他三丈远,那她就离他四丈、五丈远。身为阴阳师,却被一只鬼吃得死死的,传出去她还要不要脸了?
  • 春秋平分

    春秋平分

    张秋萍和罗春芬是1975年同一天进的红星机械厂。此前,两人都是插队知青,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一人在平原,另一人在山区,就像两条小鱼游荡在浩瀚的湖泊里,如果不是被不同的渔船和大网捕捞上来,又被送到同一个集市放进同一只大水盆里,两条鱼别说碰不到面,甚至难知彼此的存在。红星厂是个不小的企业,好几千号人,同一批进厂的新职工有两三百,都是知青,都曾揣着大有作为的梦想,但几年过后,也都梦破心灰,巴不得早一分钟回到城市里来。
  • 好一把洛阳铲

    好一把洛阳铲

    我叫宋维桢,成大文物考古系大三学生。我在找失踪的爸爸······直到有一天,有个人扔给我一枚竹简,我不光找到了我爸爸,还找到了一个不见史书的古老诸侯国······“没有人没有时间会被历史遗忘,永续的是文明,不会被遗忘的是文化。”“我们是提灯的人,用有限的光亮,照见长河与暗夜,过去和未来。”【无异能无系统双时空设定】【正经考古盗墓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