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为什么总是盲目焦虑?
01
当你试图和别人一样时,就已经迷失了自己。
一百个人成功,就会有一百种成功的方法。
你要做的不是去抱大腿,盲目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而是要自己多去听,多去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很多人都是这样,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看励志文火就也熬鸡汤,看故事文火就也开始编故事。我承认我也走过这些弯路,而且阅读量的确是上去了,但是自己却更心虚了。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写作的意义在哪里,并且因为书读的不多,很多观点都浮于表面,经不起任何推敲,就像是借着别人的梯子上了高处,人家一走,我就只能害怕担心。
在前几天的课堂上,哲学老师提到了我做公众号这件事情,他说:“当然,我很肯定你的坚持,但是很多东西从我这个年龄来看,是不是太浅了?还是得多看书,多去体验,着急没有用。”
那时候,我就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是盲目地跟在别人后面学套路,走捷径,而是自己去摸索,去实践,走自己的路。
而走过的弯路也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心得。
02
你是想学知识,还是看别人学习心慌了?
最近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大家都很迷茫,很多人院校还没定好,就已经准备买资料了,看网上的经验帖,这个逆袭的学长买了这个,那个二战的学姐买了那个,然后一股脑也全都买了。
买来了也不知道先看什么,这个看两天,那个看两天,过几天看到同学买了视频课,又开始跟着张罗。
《精进》里的采铜老师说:“现在年轻人的通病就是存而不阅,做了知识的搬运工还不自知。”
其实在写作上也是同理,不需要看别人又报了什么课程,要清楚自己已有的知识看完了吗?吃透了吗?能够实践了吗?
选对一个老师,跟着老师走下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相信从一而终,必有所成。
03
比抱团取暖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力。
很多做公众号的人都喜欢抱团取暖,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吹捧,互相点赞、评论、转发,营造出一种很温馨和睦的虚假景象。
其实这也会在不经意间害了你,你看到的都是好话,听到的都是褒奖,会让你渐渐迷失自己,以为自己很厉害,从而沾沾自喜。
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看完你的文章,认真给出意见的朋友,能够看出你状态不好,给你提供思路的朋友,能够真正捕捉到生活的细节,写出自己眼中的你,而不是有着套路满满的公式和抱团取暖的塑料朋友。
也不用着急去结识大神,仰望膜拜,就让自己去认真理解对方某个观点背后的原因,做足功课,尽力去提供有质量的信息或者反馈,而不仅仅只会顶着迷妹脸,崇拜加赞美地说:“哇,你好棒,我特别崇拜你。”
因为最有质量的交流,从来都不是一方在灌输,另一方在接受,而是在适度的交锋中,教学相长,互相学习。
千言万语都是一句话:做好自己,清风自来。
04
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不焦虑的,你在为考研而焦虑,他在为找工作而焦虑,别人还可能为活着而焦虑,但是急又有什么用,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事情吧,在每一个当下尽全力,你慢一点,体验的更多一点,也许就更踏实了。
二十几岁,你为什么总是害怕来不及?这个社会给了你压力,你还要自己吓自己吗?
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自己焦虑,事实上,焦虑只不过是肤浅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潜在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可以不成功,但是不可以不成长,我希望你回首走过的路,能够问心无愧。
而事实上,这样就足够了。
不要祈祷生活的舒适,要祈祷自己足够坚强
01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好像过了20岁以后,时间一直在快进,有太多的东西想要尝试,有太多的事情想去做,可是好像根本来不及啊。
她的言语中透露的对未来的恐惧,我真的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就好像一眼看到了人生的尽头,匆匆过了一生,到最后,什么梦想都没有实现。
不敢把未来想得太小,因为心有不甘。也不敢把未来想得太大,因为怕有失望。
想来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是这样的迷茫与无助吧,但是害怕有用吗?你说害怕生活会停下来等你吗?
生活舒适了,你就不会进取了,要行动,更要自己找到光亮。
02
记得寒假的时候,我和初中的朋友们一起聚会,985、211与普通二本聚在一起,在谈吐中,不经意就会显现出差距。
闺蜜A:去年特别累,老师都不怎么讲课,直接让我们小组讲课,每天准备资料。
最后一天做PPT的同学忘了保存,我们通宵完成,还好最后配合不错,绩点都很高,应该能申请出国。
闺蜜B:我得了一等奖学金,自己把学费都解决了,还和同学出去旅行好几趟,上大学了,感觉真自由,能做好多事情。
我:我也得了“三好学生”称号和奖学金,但是少得可怜,自己通过写稿,赚了一点稿费,这算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了吧。
在学校的时候,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每天上课学习,按部就班地复习考研英语,背单词,晚上坚持跑步,临睡前在床上看会儿书,做好笔记,闲余的时间写点文章,和朋友逛街、看电影。
但是看到当初朝夕相处的朋友有了这么大的蜕变,我在为她们高兴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担忧起来:我呢?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否满意呢?
应该说满意的地方是有的,但是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那些都太浅薄了,让我束缚在自己熟知的圈子中,安于现状,不想去尝试新的事物了,温水煮我于无形。
所以当我看到朋友们的转变后,我根本没时间停下,每天睁开眼就想着,自己这一天要做哪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哪件,还有及时对自己的反思与总结。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还能和朋友做朋友,真的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而最残酷的法则叫作等价交换。
我们想要的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交换。这样一想,每天的时间都要分秒必争。
而这样坚持下来,效果真的不错呢。
03
在乎就努力争取,得不到就释怀,你困惑迷茫的事情,都是因为正处在当下,当你埋头苦干,熬到最后,真的就会一笑而过。
我也一样,怕平庸,怕失败,怕走错路,但是我更怕跟着别人的脚步,最后活成了大众款,没有做成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有遗憾。
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子,是需要我们自己回答和完成的,我想我会一直比现在好,因为有了目标,所以每天都元气满满。
我们不能祈祷生活的舒适,要祈祷自己足够坚强。还有时间的时候,就去撞南墙吧,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来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努力过。
愿我们既能“野火烧不尽”,又能“春风吹又生”。
你凭什么不努力,还什么都想要
01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英雄,可是后来我们都对自己降低了要求,只要成为一个正常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就可以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
可是这样真的甘心吗?
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并不是聪明类型的选手,她自己也知道,所以从高一开学起,她就坚持刷题,只要是市面上出版过的学习资料,她保证都做过。
当然她为此牺牲了很多课余时间,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挑灯夜战,年复一年。好在她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要不然我都会看不过去。
而且直到现在她也一直都以高三的状态去学习、去生活,每次看到她都是跑着走,现在她就要出国留学了。
一个人,只要心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努力起来的样子都会熠熠发光。
说了她的故事,我想说为什么她能够为了一个目标咬牙坚持下去,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前进的路上跑偏了呢?
为了目标你能付出几分努力,决定了你经历怎样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如果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没有任何行动力的话,神仙也救不了你。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你平时看不到他学习,但是他考试成绩就是比你高。傻了吧,你看不到就代表人家没学习吗?你知道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吗?
你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来日方长,来日方长,越来越长,差距也就越来越大。那怎么有可比性呢?
02
记得有一个作者,她在签约后说自己上大学后就没拿过家里的钱了,学费生活费全是自己挣的,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兼职,端过盘子发过传单,做过礼仪也带过家教。
她尽可能地找所有机会挣钱,如果银行卡里的钱不够两千,就觉得很恐慌。
之前在网上帮大神代写网络小说,接任务之后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能码一万字。也帮人写论文,三万字五百块,走路都要抱着本其他专业的书边走边看。
大概是那个时候写多了,如今写起来也不会太费劲。她从来不说自己有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咬紧牙关死磕到底,云淡风轻也就了无此事了。
结果居然有人私下问她,怎么那么幸运?大学没毕业就签约,实习工资也不低,遇到的事情都那么好。
看不到别人的努力,一味地把成功归咎于幸运,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的通病。
是呀,人家努力了才有幸运。你呢?只有守株待兔的幸运吧。
伸手即来的安逸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真正能够让我们迅速长大的,从来都是那些踮着脚也不一定够得到的东西。
踮着脚虽然很累,但是却会为你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坚持下去,你就会属于这个世界。
羡慕一个成功人,不如自己成为一个成功人,你说对吗?
特别喜欢知乎上的那句:在这个努力程度如此之低的社会里,真的轮不到拼天赋。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不努力一定什么都没有。
没有人可以定义,什么样的人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
01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让我特别有感触的综艺——《最强大脑》,看过的朋友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孙勇?
在和陈泽坤PK赛时,也许是三位队长看出陈泽坤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三个人包括其中孙勇的两位清华毕业的师兄,都选择了陈泽坤。
这让孙勇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我真的觉得,三个人里总应该有一个人会选我吧。”
听到投票结果的时候,孙勇说:“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拼是赢不了的。”
在难过的心情下,他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拍下答案后,还连连摇头,跟身边的导演说自己也不确定这个答案对不对。
但内心深处,他又觉得,自己会赢。至少,有赢的机会了。
当正确答案公布,孙勇的答案还没有被掀开,他已经控制不住地哭了。
现场氛围让他觉得,真的没有人认可自己。当压力卸下,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看看天花板、看看四周、看看灯光与人群,静静地等待着自己写下的答案被掀开。
有的观众觉得孙勇有些做作,以为他的压力只来自没有导师选择他,却没看到彩排时对手的强大、赛前训练的挫折和参加比赛以来他面对的所有不顺心、孤独、甚至痛苦的事。
在这一季的《最强大脑》舞台上,聚集了太多强者,清华北大的省状元不胜枚举,甚至还有很多海归精英,能力超强的中学生。
面对北大的对手,亲学长都没有选择孙勇,他的压力太大了,输了就直接淘汰,赢了至少还能留在待定区,等待机会。
后来他真的顶着压力做到了,在主持人公布答案之后问了一句:“当初你成为省状元考上清华,村里给你修了一条路高兴,还是今天赢了比赛高兴?”
他噙着的泪水终于落下,用手捂着脸说:“赢了比赛高兴,感觉不一样。”
陆续地,好多人上来抱住他,所有的压力化作动力,他用机会证明了自己!
在团体赛中,他又和搭档默契配合,赢得了比赛。
当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做!用行动去证明,这是最无声的张扬。
02
好多年前,陈欧在《聚美优品》的广告词中说道: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
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
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这段词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人生坦途在前,怎么能为一些泥泞而止步不前?
更好的你在前方,要永远热泪盈眶,满怀感激。
就像林夏萨摩说的:“来日方长”是一种对自己的允诺,时间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只要我们愿意努力。
努力之后的事情,就交给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阵风,等风来的时候,张开翅膀,奋力翱翔,将曾经的落后于人和落寞失意都一笔勾销。
我渴望这样的日子快快来临,又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在每一个难熬的日子里,我都告诉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我的生活,决定我的未来。
然后又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而努力正当时。
因为你太懂事,所以总是受委屈
01
有一个朋友给我发来消息:我好难受啊,为什么别人都用“懂事”来绑架我呢?我是不是太乖了?
我呆呆地看着手机上格外醒目的几个字,心里难受得说不出话来,因为我也是从小就被贴上“乖乖女”和“好孩子”的标签。
我从来没有看上喜欢的东西,就哭着喊着要爸爸妈妈买下来的经历。
相反,我会抑制住自己的欲望,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买了也没有什么用,我可以不买。
所以当我听到家里人说,妹妹看上一双名牌鞋,她爸爸妈妈说没带够钱,而她能够说出“那你们出去借钱”的时候,我竟然有点羡慕。
后来,我见过因为小打小闹就直接绝交的同学;见过成人礼非要父母买最新苹果手机的同龄人;也见过理直气壮地要求男朋友为自己买口红,买衣服的女生。
他们任性、不懂事、无理取闹,但是他们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根本就不敢说。
我不敢和别人吵架,不敢让爸爸妈妈给我花钱,不敢对男朋友随意提要求……
因为他们都说我是懂事的孩子,而懂事的孩子要有规矩。
02
现在想想,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懂事和成熟,都伴随着“委屈”和“不快乐”。
《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剧中的女主角德善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生日那天还是一如往年地和姐姐宝拉一起过,没人在意她的感受,终于,她受不了了:
“别弄了,我说过吧,不和姐姐一起过,为什么都不听我的,今年就这样,明年开始单独过吧。去年也是这么说的,前年也是。为什么就对我这样,我好欺负吗,我是可以随便对待也无所谓的人吗?”
这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二女儿的悲哀一直是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
因为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
三个孩子的家庭,大女儿,二女儿,小儿子,在中国还是比较常见的,大女儿多数有点蛮横,但是深得爸爸喜爱,毕竟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同时是家庭里的第一个孩子。
小儿子多少有点黏人,在很多国家,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存在的,母亲多数是溺爱小儿子的。
而可怜的总是二女儿,她出生的太晚,没成为父亲的小情人,出生的性别又不对,没成为母亲的溺爱对象,她夹在中间,小心翼翼。
她最懂事,会察言观色,也因此为姐姐弟弟舍弃了很多。
剧中德善就是二女儿的典型,她被姐姐欺负,没有新衣服可以穿,同时自己也不够优秀,成绩也不好,没有独立的生日,没有父亲偷偷给买的冰激凌,炸鸡永远吃不到鸡腿。
因为是二女儿,一直谦让着,最该懂自己的父母却从来都不懂。
在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时候,父亲选择了救大女儿,母亲选择了救小儿子。
而她只能靠命大活下来。应该怪谁?不能怪家里太贫穷,不能怪鸡只有两条腿,不能怪父母偏爱,只能怪自己是二女儿。
不知道韩国名字有什么含义,但是三个人名字翻译过来:宝拉、德善、余晖,字面意思就懂了,二女儿的存在就是无条件的隐忍,谦让。
03
最新一期的《奇葩大会》,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分享的过程中,自爆自己其实是一名讨好型人格的人。
讨好型人格,就是为了让别人开心,不断去迎合他人的言语。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哪怕那个人你压根不喜欢。
她曾年少出名,是我很崇拜的学习榜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突然觉得她挺可怜的,在最应该肆无忌惮的年纪却活得谨小慎微。
懂事的孩子有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代价往往是牺牲任性的资格。
懂事的孩子,会经常被夸“人好”。然而,他们的“好”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害怕得不到爱。
因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喜爱,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冷落和遗忘。
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这样,习惯掩饰自己,委屈自己,所以,为了不被抛弃,他们一步步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
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真希望所有人都是这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大胆去争取,失败了也有勇气重新来过,敢于说不,活出真正的自己。
愿所有人只懂该懂的事,终其一生,取悦自己。
我不知道,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01
随着大四学长学姐们考研结束,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披荆斩棘上路,还未凯旋,就想把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却也担心,一不小心就领错了路。
听了何凯文老师的演讲,内心的激动是有的,但是也会质疑自己:真的能做到吗?要不要留一个后备方案?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都会有我这样的纠结,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觉得学了三年也没学到什么,想要考研继续深造,又觉得格外枯燥无味。
想着自己曾经喜欢的专业,或者听说别人的专业有趣实用,还有很多工作机会,心里不免痒痒,跃跃欲试。
这样的感觉,我真的持续了很久,对自己的专业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学习逻辑美学文化,超级反感,就像《我在未来等你》中的刘大志,在一所大学中讲着人人都想逃的思修、毛概,那种日子一眼望到头,丝毫没有盼头。
看到现在火热的新媒体写作,很多人通过文字就能实现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出自己的书。真的有很多的瞬间想要跨考,考新闻与传播,学中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跨考失败的例子,比如要求看大量复杂的专业书,要具备过硬的实操能力,有的名校甚至不招跨考生。
了解了情况之后,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我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吗?是不是比较热门,方便就业?能够接受潜在的歧视,勇敢坚持下去吗?如果接触了之后,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会不会后悔?
每一个问题我都写下来,后面又写上自己的答案,事实是我承担不起,我会后悔,但我现在不坚持,可能只是遗憾。
对我而言,后悔更甚,所以这个想法就悄悄失踪了。
选择了走过一半的路,而且在过程中,我觉得坚持下去没有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真正热爱过。
02
记得曾经有一个学妹在后台问我:
学姐你好!我很迷茫,觉得在这个高科技社会里,应该学点关于互联网的,医学方面的,我是理科生,但是本人非常喜欢文学,想学中文系,但是感觉很死板,没前景,你的笔风很清新,我很喜欢,请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回复我,谢谢。
我觉得她这样的状态和我挺像的,就告诉她,不用功利性太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喜欢什么要看能不能做下去。
像我喜欢文学,但是我知道自己比不过专业学习中文的,硬磕下去也许会让我厌烦,那我就把文学当作副业,努力做好自己的考研。
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看到她的回复,是高三学生呢,谢谢学姐。
这些只言片语的感受,是我走了很多弯路的心得,能够帮助到她,也很欣慰了。
如果我在高三的时候也有人告诉我这些,我会更通透地度过大学吧。但是,这些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可以云淡风轻地面对了。
03
看到一个大三的同龄人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办法专心学进去,但是又不确定自己的兴趣能不能支撑自己。
她把这比喻为抓娃娃,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而金钱不能带给她同样的价值,也许自己真正爱上的是抓娃娃的浪漫。
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质疑自己脚下的路,总会想如果当初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走了,就别犹豫,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人生,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看过一句话:辨别出生活的拐点,在不断长大、不断和岁月握手言和的过程中,把那些小心思和成长的坑坑洼洼提炼萃取成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成长。
别人说的好不一定是真的好,成年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学着为自己负责。
人生还是要自己体验把柠檬榨成果汁的惊喜呀。
跑起来,坚持只是惯性
01
近来,天气反复无常,清晨的空气清新。上课路上,身边穿梭的都是举着手机匆忙跑步的人,这是我们学校组织的“阳光健康跑”项目。
这个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ID, ID绑定的是自己的学院、专业等信息,专属的跑道,固定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天任务,才算合格。如果没有成绩,就会影响学生的毕业。
我一边心疼着他们,一边暗自神伤,为什么我们当初没有好好锻炼身体呢?而非要现在每天在繁忙的学习之余,专门去慢跑半个小时,让自己呼吸新鲜的空气,活动筋骨呢?
想我们大一的时候,学校也组织了跑早操,早晨六点半集合,学生会点名,监察大队点名,点名之后,走两圈就解散了。
有课的人点名之后就走了,没课的人回宿舍继续睡觉,想来那时候的我们哪里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只知道忽悠学校,迎合政策。
那时候偷的懒,现在都还回来了,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在夜跑,因为没有前期的基础,我们气喘吁吁、筋疲力尽。
所以我特意买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他在跑马拉松时对自己说:
我不是人,是一架纯粹的机器,所以也无须什么感觉,唯有向前奔跑。尽管有过痛苦,有过苦难,可一旦冲过终点,一切便一笔勾销。
02
我一直都是一个体育不太好的人,不喜欢锻炼,不喜欢运动。开始强迫自己跑起来之后,我感受到了他说的那种状态: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要看着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就行。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一步接一步,好像坚持就成了惯性,累吗?当然累!但是不敢停下来,竟然靠着惯性就坚持到了最后,再回首自己跑过的路,蓦地很欣慰。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村上春树,之前也会偶尔凑热闹看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不是又陪跑了。因为不了解,所以只是从媒体的报道中知道他。
看过这本书才知道,他关闭了自己的酒吧,开始专心写小说,坚持跑步,不为了什么名利,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份不同于别人的资产。
小孩子读他的书,青少年读他的书,中年人读他的书,老年人也在读他的书,才知道他的名字根本不是四个字,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代表。
村上春树的小说颓靡忧伤,充满幻象。本以为他本人也会是同样的气质,没想到的是,这部类似传记的文字,给我的印象却是自律、专注和节制。
感觉他就像一棵没有长在肥沃之地的树,扎根,汲取,一寸一寸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03
完成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之后,他开始想要专职写作。当时,他还在经营酒吧,经过千辛万苦后,酒吧已有起色,把什么都投给写作,是孤注一掷的豪赌,很可能穷困潦倒。而经营酒吧,已经吃喝不愁了,继续下去,应该还不错。
有人劝他,可以把酒吧交给别人打理,自己躲起来写作。他没有接受。他说:“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
于是,关了酒吧。他写作,一字一字;他跑步,一步一步。
在他这里,写作,就是跑步。
他说:“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04
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就算做到了,也是对身心不利的。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对于做许多事情而言都是如此。当我们喜欢做一件事,就会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
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最后一定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