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英雄,是在公交车上。
当时第一印象感觉,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
记得那个时候,小城里的公交车还没有被更换成现在这样的绿色新能源汽车。
公交车师傅们每天都会开着一辆辆和大黄蜂一样肤色大巴车,穿行往来于小城的一条条道路上。
那会儿,还在读中学的我,因为家离学校较远的缘故,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搭公交车上学。
每次下午搭公交车去学校时,我有好几次看见公交车司机会特意在无人等候的邮局路口附近把车停下。
然后打开车门,等上一会儿。
等到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出现,待他上车落座好后,司机始才启动车子驶离。
这位老人每次出现都会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拿着装有废品的大塑料袋。
他身上所穿的衣服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的穿衣风格很像,仿佛穿越了过半个世纪。
老人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而是一位穿着简洁朴素,性格温和又慈祥的人。
每当看见老人矍铄的眼睛,高大的体形,我就会猜想他年轻时应该是一位体格健硕的人吧。
我之所以会特别观注这位素不相识的老者,除了他每回出现时手里总爱提着一条塑料袋外,还因为开车师傅对老人的态度。
我发现每次只要老人一上车,司机都会很礼貌的和他打招呼,他也会微笑着点一下头向司机回予敬意。
如果是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司机还会特意提高自己的嗓音,对着老人寒暄几句。他,言语神情间满是敬重。
不过,老人却从不会主动开口和司机聊天。
他只会在司机大声问候他时,和蔼地点点头,嘴里只发出些类似嗯、阿的口语字来予以回应对方。
瞅着这两人奇特的交流方式,当时我很搞不懂司机跟老伯打招呼为什么总是要用吼的?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
那天,司机将车子如往常一般停在邮局附近,等了将近五分钟,却还没见老人出现在路口。
他只好按下关门键,开着公交车离去。
车上一位坐在前排正跟司机唠着嗑的同学,她看见今天老人没来,惦念了一下后,随即好奇地问道:“叔,为什么老伯搭车不用付钱?”
是哦,她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每次老人乘车时,他好像都没有付过钱。
司机也没有恶声恶气地催促过老人家要交钱。
“人家是抗战老兵……”
听到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我翕合的嘴巴顿时微张。
因为我曾很肤浅地以为英雄就应该是和星星一样光芒璀璨!
难以置信怎么会有这么“接地气”会去拾废品的英雄呢?
如果不是自己亲耳听到司机所说的,我怎么也料想不到,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抗战英雄,立时油然心生一种敬意。
听司机说,老人还是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幸存者。
他的听力不好,是在打仗的时候落下的后遗症。
战争结束后,老人选择来到了这座小城。他不会讲我们这里的本地话。
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生活在这座小城里……
听完司机说的这些,再回想起那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我心里莫明有一点点伤感。
在想,孑然一身的他有时会不会觉得很孤独?
可这些终是老英雄自己的选择,外人无权干涉。
但在那时无知的我,却百思不得其解:
这位国家的功臣,为什么会愿意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来,就此度过余生呢?
关于这座小城,我所听过最牛的事情就是古代这里曾出过一位和状元一起参加过殿试的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到小城的“抗争史”,我亲眼所见过的非城管和菜贩间抗争莫属了。
每天路过买早餐的必经之地,我都会看到许多菜贩在机动车道边上摆摊售卖的街景。
当他们一切准备就绪后,这时赶到的城管便会过来好声好气地劝其离开,说这样有损街容。
菜贩们个个都口头上都配合着说好,并当着城管的面假装收拾着。
但只要城管一转身,菜贩就会立刻把东西挪回原地,而后继续摆着。
戴着眼镜的城管在屡劝屡败后,无奈仰头向天呼了一大口气,顿时,脸红的像一个红烧狮子头。
这场面着实有种秀才遇上兵的既视感。
此时刚好路过的我,只能予以他一个“这位仁兄,好自珍重”的目光,然后爱莫能助,速速离去。
记得那会新闻舆论里都在声讨关于城管暴力执法的问题。
可在小城里,城管有欺负人吗?我咋觉得他们的位置好像颠倒了过来呢?
暂且忽略这点芝麻小事,看阿,我们小城还是挺和谐的嘛!
难道老英雄是对我们小城这独特的人间烟火情有独钟?
因此不惜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这样洵远的小城?
那时,透过车窗偷偷注视着那身孤影的我,竟然会自作多情地替人家心生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之感。
长大后,再回想起那孑然一身的孤影。
摊开地图看着小城与曾经的战场之间的距离是横跨千山,远隔万水的一南一北。
或许,老英雄愿意选择在小城就此平凡安度余生的理由正如苏子词中所言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又或许,老英雄“不以山海为远”择居此地,是因为一位昔时与他志同道合的同袍而今于此长眠……
他之所以选择只身一人来到这座小城,不管是因何种理由,如今这早已不再重要。
他在,
亲睹过“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这般人间炼狱的残酷后;
经历过“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般驰骋沙场的艰辛后;
忍受过“行多有病住无粮。不堪秋气入金疮”这般身心俱疲的煎熬后。
物移流年,昔日荣耀,于他而言皆如浮云。
久历风尘,阅尽沧桑,他甘愿就此平凡地活着。
他的低调就像白日光,既不张扬,也不隐藏,一直就在那里。
只是有很多时候习惯了白昼光感的人们会很自觉地忽略掉它的存在罢了。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他心中人生于世一定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天下宁熙更为重要的了。
一次路过邮局,看着一辆早已旧貌换新颜的公交车从我眼前驶过,蓦然间我又忆起了那位老人。
于是便联想到了夜空,小城的霓虹灯亮了,为什么星星却暗了?
再回忆起他拄着拐杖步履缓慢,神情安详地走在街道上的样子时,仿佛那道身影在无声地回答:
星星之所以璀璨,并不是为了耀眼给人们看。
不信,你瞧,你可曾在城市灯火辉煌的夜空里,寻找到闪闪的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