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900000039

第39章 离相寂灭分(2)

我们知道了“宇宙—生命”系统的发展趋向——“矢量”,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我”的未来是如何,“解脱”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不管我懂与不懂,想与不想,“解脱”已经完成,或必然完成。所以,像须菩提这样不知修行了多少年,甚至是早就得了慧眼的人,才会“涕泪悲泣”。

此时的须菩提,并没有如南老所说的一样,照《金刚经》讲的那一条条再去修一遍,而是当时便“涕泪悲泣”。

正如南老所说,“学佛修道的人,在自性清净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

也正如南老所说,解悟是“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所以才会“涕泪悲泣”。

这里我说一下自己的一件事。

在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我也曾喋喋不休地给人讲《金刚经》,基本内容当然不是我发明的,大半是照抄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及其他一些讲本,自以为讲得不错。

某日我正在给学生们讲《金刚经》,只听有人大笑。我一惊,见一僧高声道:“再别谤佛了,回家还俗生儿育女去吧!”

在庙中,“谤佛”二字的分量是极重极重的,是非下地狱不可的罪名。我立即向对方顶礼,请求指导。那僧人道:“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你讲的全是法。这不是谤佛是什么?”

我更加战战兢兢,请求开示。那僧道:“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你能不入无余涅吗?你能不听如来之‘令’吗?”

我浑身一震,说不清是惊、是恐、是喜、是悲……眼泪夺眶而出。

那僧留下一偈:

佛即非念号本愿慈摄

心非系念兮一心归命

念不离兮非觉知

本愿合兮难思议

不断妄兮如冰消

不成圣兮古弥陀

生死至兮不着力

全体是兮因果合

不求生兮未尝来

顿生西兮如印泥

真实力兮凡难测

不可思兮圣且信

未尝来去兮古今弥陀

何以如是兮四八大愿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偈不多解,愿与诸仁者共享。当时,我读完此偈,实是“涕泪悲泣”。

如果须菩提不是“证语”到了这一切,焉能“涕泪悲泣”?

南老你把“知行”已分作两个了,用禅家语说,便可叫做“打成两截”。

“证悟”如果认为是“自己”的证悟,何以破“四相”?

真正的“证悟”,不是个人的,是整体的,是历史的,是现实的。试举一例,与仁者共享:

人,必有灵魂。这是人类多世以来的共识。读一点人类文化学的着作,人类各民族的古文化,无一家不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不灭、灵魂转世的说法,几乎是各民族都流传着,各民族的传说故事也证明着的。虽然,谁也没有见过灵魂。

可是,佛学坚决反对这样的说法。

释迦的“十四不正问”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全是断然否定这个东西的。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到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大张其帜,进入二十世纪,否定灵魂之说已经成了人类的共识,除了一些偏远地区,人类现代文明所及之处,还有几个人相信灵魂的存在呢?

这是唯物主义的胜利,也是佛学的胜利。须知所谓“灭度”之本义正是如此。

“转世”不是不存在,世界各国各种有关“转世”的报道是非常多的,但转世是因缘的转世。当人们沉溺于“四相”观念时,其因缘定会随妄念而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种说法只有相对正确性。但这不是根本,不是究竟,是人们执着“四相”妄想的结果。当人们已经认识到,无灵魂可说之后,这种共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之后,“转世”就不会是简单的从A─B的转世了,因缘散了之后(死),要先回一次本愿大海,再返回个体生命,情况就从根本上不同于过去了。(这一点后面还要详加分析。)

这个道理很难被人们的认识所接受,但被历史接受了, 你看在今日的五十亿人类中,“灵魂不灭”的观念是不是彻底动摇了?人类社会是不是越来越进步了?

这才是真正的“证悟”,舍了这种证悟,那只能是证而不悟。

信解受持?

这一节,南老是分成两个题目讲的,一是“信心清净”,二是“希有功德”。我们合到一起讲。

关于“信心清净”,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这里不重述。南老之所以会把“信心清净”,当成个人行为去讲,就是由于他不明白《金刚经》本身是“实相”的描述,而不是什么思想理论。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这是实相的运动顺序次第。“实相”就是如此,就是这样,岂有他哉。

“若复有人”是法报化三身一体所显化身相。

“得闻是经”是因缘成熟。

“信心清净”是因之果,闻经便是信心清净,也是必然之果。你想不成佛也不行。自己都干扰不了自己,这信心还不清净吗?

“即生实相”,当下就是实相的运动,不受“妄想”,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干扰的实相运动,非成佛不可。

解《金刚经》,一定要破相去解,因为“四相”本不存在。《金刚经》就是描绘的实相运动,这里没有一个具体的人、我、众生、寿者,就是因缘的运动本身。 南老认为,要深解义趣之后才能信心清净,这是本末倒置。“深解义趣”是因缘决定你“深解义趣”。没有一定的因缘,没有一定的条件,人都不成之为人,还讲什么深解义趣?

“诸法因缘生”啊!南老!

如果法身本无“信心清净”,如果报身因缘还没有形成“信心清净”的条件,你——作为化身何有“信心清净”?

“若复有人”这意味着是法身本有,因为法身若不令“人”形成,一切无从说起。

“得闻是经”标志因缘已熟。

所以,一切众生,皆当“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这个“即”字非常重要。从理上说是佛学“知行本一”、“能所双泯”的观念的具体化。在现实中,如果你已闻《金刚经》,当下就说明你的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成佛是指日可待的事。

你的“闻”,正是佛的“行”。正是由于有佛的“行”,才会有你的“闻”。因为你本无心。心上有了闻《金刚经》的相,此心相是“宇宙—生命”全系统的因缘让你闻《金刚经》,当然“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便是成佛。

本无佛可成,成佛就是解脱。众生在生死大海中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妄想造成的因果,被“灭度”了,入了“无余涅”,就是佛了。

这个过程是“实相”的运动过程, 实相又本来无相, 只能通过众生闻《金刚经》这个幻相过程表现出来。所以在这里须菩提要补充一句“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当我们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实际上也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讲了一个过程),再来看“信解受持”四字,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在释迦牟尼佛这里,在佛学中,在《金刚经》中,理解其观点,要非常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哪段话是指的法身,哪段话是指的报身,哪段话是指的化身,哪段又是从法报化三身圆满说的。不弄清这一切,把佛学中说的任何提法,都当成一个人可以修的“心法”,人人都可达到的“道德”、“功德”,那就全错了。例如佛学中说的佛的“十力”,就不是个体生命的人可以达到的,这是法报化三身圆满的境界。这是说作为愿力身的“佛”、“如来”,以其愿力入一切众生心,入一切众生的一切因缘所产生的“力”。 这样, 一切众生便与佛不是一也不是二,用现代人的语言说,就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某一个体生命的肉身人想让自己修到“十力”的水平,以为自己可以具备“十力”,成为超人,那就不仅是错误,而且是荒唐。

这是读解佛经时,千千万万要注意的。

“信解受持”在这一品中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须菩提说自己,是从“自己”这个化身说的。这个须菩提,能和释迦生在共同的时代、国度并且能成为释迦的弟子,说明他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是理所当然的后补佛、一生补处, 以他这样的因缘,对于《金刚经》,当然是“一闻”便“信解受持”。

请注意,经文的原文是“我今得闻是经,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在这里,“闻”是极重要的。

“闻”是因缘成熟的象征。

“闻”是接受《金刚经》的唯一办法。

“闻”是“信解受持”的前提。

没有这个“闻”,信解受持是不存在的。

在“闻”以前,无所谓信解受持。

正是由于有了“闻”,信解受持就是必然之果。

有了“闻”,信解受持是早晚的事,但也不是“你”的事,你没事,你没心,你无信无解无受无持。信、解、受、持,都是因缘的事。只不过是连续显现在一个“心”境上,你以为是你“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宇宙因缘在起作用,就似某几件事发生在同一个时空中是一样的。

“心”本无心,因缘生心。

我们对照一下南老的解释,马上会发现,南老正好把这个关系颠倒了,在南老这里,信解受持成了“修行”的四个层次,先要信,“把佛经的所有道理信得过了。”是谁在信?如果是“我”在信,你在信,他在信,“我人众生寿者”不就是有了自性、本性的恒定存在吗?

解、受、持也当是如此。

“心”本无心,因缘生心,因缘生法,哪还有一个修行的人,哪还有一个修行的法呢?

就这样解释,还没有完全符合释迦的原意。其实须菩提的话,也未完全符合释迦的本意,如果须菩提的话,完全符合释迦的本意,释迦就不会在他说完之后再说那么多话了。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迦听完了须菩提的讲话,马上接着说“如是如是”。这两个“如是”是首先肯定了须菩提的说法。作为“实相”的运动,五百年后可能会出现完全理解释迦牟尼佛本意的人,甚至如须菩提说的完全能理解释迦牟尼佛全部学说的人。但是,问题并不完全是如此。正是由于此,佛才有下面一段更长的讲话。

人们在这里不太注意,以为须菩提全是正确的,其实他也是很不圆满的。所以,释迦才要更进一步解释“实相”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 须菩提是从化身的角度说的, 须菩提是要求一切化身,都能明白破“四相”的道理,都能明白“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

这些道理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一切化身都能达到这一点,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全成了这个“模式”,诸佛之行不就有“常”了吗?断无此事实。

其实,释迦的本意是,只要“闻”了《金刚经》,信、解、受、持,四种现象都可能发生,哪一种都表示你被度了。不管你是不是四种状态都具备,不管是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都算是和《金刚经》结了缘,都要“入无余涅”,因为“闻”的是“皆令”。“皆令”就是沾边就算,这就不会让一切生命成为同一个思维模式了,也就还是“无常”。

人们不记得释迦的原话是“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吗?

既然是“皆令”,就无可选择,这个“皆令”反映到每一个化身众生心上,是信,是解,是受,是持,都无所谓。关键是“闻”了没有?

还是那句话,是因缘生心。“皆令”是无漏种子,金刚种子,一旦闻了,便入了阿那耶识, 谁也变不了它。 至于这个金刚种子,无漏种子以什么“相”, 什么“心”,什么“化身”表现出来,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不信,就请重温如下经文: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乃至”“哪怕只是”之义。这里不包括“信解”。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随说”是“随意说”之义,“聊天”之意,“塔庙”是无生命的建筑物,无所谓“信解”,只有“受”、“持”,照样“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释迦一再强调他无法可说,若认为他有法可说便是诽谤他,而我们却偏偏要说“信解受持”是四个修行阶段,四个修行次第……我们把《金刚经》解成无处不是法,处处都是法,这能符合释迦的本意吗?

这也难怪,当年的须菩提,对《金刚经》已经信解受持的人,尚还不能完全理解释迦的深意,可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思维习惯势力,实在是太难破除了。

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金刚经》当学问讲。不过,我这句话也是妄想。

因缘如此,岂有他哉!

难得之人?

释迦为什么会说,听到了《金刚经》,能不惊不怖不畏,便是稀有之人?

确实,在古代社会,古印度人为了战胜死神,不知费了多大的代价,不少人为了这一目的,到处求师访友苦苦修行。这在整个东方古文化中是极普遍的现象。

人们不是都想研究东西文化的基本不同之处吗?这便是。西方人也会走出自己的家门,游遍天涯海角,但他们大半对于生死问题没有什么兴趣,更不想探求生命存在的奥秘。西方的古人,更多的是为了个“利”字奔走四方的,即便是求学,也不过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寻找知识。读读《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再对比一下中国古代的文论,古印度的奥义书,这一切是非常清楚的。

不管是西方人也好,东方人也好,人们的一切追求,一切文化活动,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们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管是西方人更多地注意人的具体的现实利益也好,不管是东方人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质的探讨也好,基本出发点,都是佛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人生俱来的一种心理错觉。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错觉,人们不管从事什么追求,总是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作为第一前提。不管是西方人重视的物质利益也好,东方人所重视的生命本质也好,没有“自我”的奋斗,一切不可能实现。这又是错觉之上的错觉。

直到十八世纪,西方人打起了“自我解放”、“自我奋斗”的大旗,对民主自由的普遍追求成了人类觉醒的象征。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就是在这时指出,人类个人的追求必是社会性的。只有人与人组成一种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这些思潮蓬勃兴起之时,东方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说到底人们还是认为“奋斗”永远是个体生命的东西。

而《金刚经》呢?

他根本不否定人类社会的一切追求,同时也不否定自然界的一切运动,从来不指责什么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肯定这一切。

《金刚经》说,只要你和我(《金刚经》)结了缘,你的一切就都解决了,便成就了无上功德。当然,这个结缘也不是你愿不愿的事,主动或被动的事,该你结缘,缘分自然会来。一切众生,与我(《金刚经》)早早晚晚都得结缘,都要成就无上功德。

所以,释迦才会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 甚为稀有。”

前文须菩提的话是从佛的角度说的。“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而在这里释迦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是指众生的感情而言。这句话也是说,习惯于“四相”思维的人,不可能对此“不惊不怖不畏”,若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极稀有的。

真是让释迦说着了。他的佛学产生了二千五百年,他的《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妙法莲花经》,乃至《华严经》、《楞严经》,千经万论都不过是指出了一点:我已发了愿,“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己。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飞蠕动之类。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说得更清楚:“如来所以兴出世。说彼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号。即时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生清净安乐佛国。”善导大师说得好,“如来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

这是这多么殊胜的事啊!以人类的思维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但,事实如此,实相如此。

同类推荐
  • 星云大师十句箴言

    星云大师十句箴言

    《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以佛教精义为根底,对世俗社会万千的人和事,即人生观、财富观、爱情婚姻、家庭教育、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方面进行阐释,勘破纷扰表象,指向自省自在的人生幸福,一如清躁甘霖,人世洞明,让人身心善美。《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从10个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指明了做人做事的关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值得所有的青年学习和思考;而佛家以出世的眼光处理人世的问题,往往会更高明、更彻底、更到位,值得我们所有人参考和借鉴。
  •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本书稿用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等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之关系的新窗口。本书稿为国家后期资助项目,送审后经国家宗教局审核,认为书稿是一本严肃的宗教心理学著作,其中对宗教的认知判断是科学理性的,不违反宗教政策,可以公开出版。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坚固其心·洗心禅(1)

    坚固其心·洗心禅(1)

    《贤宗法师演讲集》里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轮明月,使人读后,拨云见日,如入慧海。大家可以从这套演讲集里摘取任何一轮明月,擎着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明的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大家也都会像贤宗法师一样,成为赠送明月的人!
热门推荐
  • 校草站住,亲一口再走

    校草站住,亲一口再走

    作为叶家三代唯一一个不带把的,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叶赋肤白貌美,胸大有脑。但同时,她也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睡觉,翻墙上网,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直到遇到了转学生谈栤玠,叶赋变了,她想做一个好学生,她更想做谈栤玠的女朋友。为此,她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叶赋抱住叶诗的大腿,“大哥,我想转到你们班去。”叶诗挑挑眉,笑道:“我要记得没错的话,你二十多天前才从我们班转走。理由是,你不愿意活在我的庇佑之下。”叶赋跺脚,“我不管我不管,我看上你们班谈栤玠了,你不能活活拆散我们俩。”叶诗:“……”叶赋朝叶词作揖,“二哥,你帮谈栤玠治治眼睛吧,我明示暗示了他这么久,他还是看不上我,肯定是眼睛有毛病。”叶词轻轻的抬了抬眼皮,薄唇轻启,吐出六个字,“我是骨科医生。”叶赋咬牙,“我不管我不管,反正你要负责把谈栤玠的眼睛治好,你不能做我和谈栤玠在一起的绊脚石。”叶词:“……”叶赋跳到叶歌的后背上,“三哥,谈栤玠的偶像是尼采,你帮我找他要一个签名呗。”叶歌哀嚎,“尼采都死了一百多年了,你让我上哪要签名去?”叶赋嘴巴撅的老高,“我不管我不管,我都和谈栤玠夸下海口了,你要敢让我说话不算数我就去网上黑你。”叶歌:“……”——————————————晚自习后。叶赋将谈栤玠堵在小树林深处,狠狠的亲了一口,宣示主权,“从今以后,你这张帅脸是我的了,谁也别想和我抢!”谈栤玠的面上一如既往的没什么表情,黑眸里却难得的带着一丝揶揄,“十二年前,你往这张帅脸上蹭鼻涕的账怎么算?”——————————————PS:1V1爆笑甜宠校园文,双学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中华营养百味:家常美味主食

    中华营养百味:家常美味主食

    最常吃、最经典的家常美食,最全面、最深入的菜品解析,营养知识,烹饪技法,厨事窍门,集权威专家与身边百姓共同的智慧,对各类食品进行分类阐述,详细介绍各种烹饪方法,简单实用,通俗易懂。主食的做法更是深入浅出,让读者即学即会。倾力打造出让你一学就会的家常菜谱!
  • 我被作者夺舍了

    我被作者夺舍了

    出去玩,您有以下选择:a学校b图书馆c游乐场d恶棍大本营遭遇恶棍,您有以下逃跑路线:a往街道跑b往地铁跑c往派出所跑d往死胡同跑进入死胡同,地上有四样道具:a手枪b刀子c锤子d苹果“正确答案是全选d!”脑海内声音说道。“为什么?这太沙雕了。”郭先问。“因为我是作者。”声音说。“那我也不屈服。”郭先回答。“好,待会我写死你。”作者说。“……好吧,我全选d。”郭先一脸无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无限之万界独尊

    无限之万界独尊

    穿越万界,唯我独尊。比比东为何无辜怀孕?千仞雪为何母女反目?云韵为何夜不回宗?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我秦凌不姓曹,只是曹老板的崇拜者!PS:穿越的世界,一人之下、龙之谷、斗罗大陆等已有百万字小说《无限之修道与科技》,不太监,放心阅读。
  • 鱼王

    鱼王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虽看似官场小说,却实则写人情、人性,写一个基层干部在宦海浮沉中的境界与情怀。他也是一个头脑灵活、精明强干之人,也懂得“官经”,一心想通过各种努力获得升迁的机会;他有着善良的心性,悲悯的情怀,一路成全别人,从未不择手段;他珍视亲情友谊,诠释了一个中年男人最后的侠义之道。
  • 锦绣良缘之北地王妃

    锦绣良缘之北地王妃

    现代的林子吟是学校特别聘请的机械教授,明明在机械上可以有大作为的人物,却因为家庭的缘故,只能将机械研究和教学当作副业,一门心思地扑在农庄和餐饮上。可即使她如此低调行事,还是难以平息姐姐的怒火,一次愤怒的撞车彻底将她送到了古代。明明她的人品很好,老天为什么还要将她送到地广人稀的北地。北地是素有死亡地带之称的边境,凡是被发配的居民,一辈子都得老死在这儿。不过林子吟对自己的身份却十分满意,即使失去了双亲的庇护,她还有哥哥姐姐爷爷护着,当然家里还有需要她护着的弟弟和侄子,这么多的亲情足以弥补家里生活上贫穷带来的不便。穷,不怕,她有种田的经验,北地大面积的荒地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劳动量大更无所谓,她会设计各种小工具。皇帝荒诞,不给封地的陵王送粮草,鞑子更无耻,时不时过来抢劫,这些都不是个事,统统她都能想到办法。陵王差点儿逢人就拉着人述说一番,他撞大运娶了一个好王妃!
  • 人类来了

    人类来了

    经过太阳粒子的冲击后,人类降临异世界。为了生存,人们的基因开始改变、觉醒,获得强大的力量。“吃着饭呢!昨晚不是报道上说好的,冲击波到不了地球表面吗?最后不但冲击到了,怎么人类还进行大转移了呢?”(主角觉醒吞噬的力量,吃就是他第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