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79000000003

第3章 相骂:无所顾忌的作家教授

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开了鲁迅与其论敌进行全方位较量的先例。正如“现代评论派”的成员丁西林所称,“我最爱看的,是两个超等的批评家相骂;我怕看的,是两个劣等的批评家讲规则。”(《批评与骂人》)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论争,也许正能满足像丁西林这种苛刻要求。

“闲话”与“并非闲话”

鲁迅与陈西滢的第一次真正交锋,是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现代评论》发表陈西滢的专栏文章《闲话》后,鲁迅于当日就写下了题为《并非闲话》的反驳文章,并于六月一日发表在《京报副刊》上,从此展开了一场“闲话”与“并非闲话”的论战。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综合水平,鲁迅如此迅速地做出回应,一方面可以看出陈西滢文章对鲁迅的刺激,另一方面也足见鲁迅的“有话要说”到了何等急迫的程度。陈西滢的这篇“闲话”,还引出了鲁迅写在三天后的另一篇文章:《我的“籍”和“系”》。陈西滢的这篇后来结集成书时定名为《粉刷毛厕》的文章,成为鲁迅后来一系列驳斥文章的重要“资源”。一方面,陈西滢的文章已把“就事论事”的学理批评提高到了水火不容的人格较量的程度,另一方面,陈西滢文章中的一系列名词概念,成为鲁迅一再对之冷嘲热讽时的“武器”。

留心鲁迅与其论敌的交战史会发现,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最为短兵相接,相互之间的反应时间也最快。尤其是鲁迅,每从《现代评论》上读到陈西滢的文章,如果认为有话要说,就会立刻写成文章,并迅速在有关报刊发表。如陈西滢的《表功》(也是“闲话”之一篇)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发表,鲁迅在十八日就写成了《“公理”的把戏》一文;陈西滢议论“女师大风潮”中有关女师大与女大之争的“闲话”文章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表,鲁迅的《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在两天后就已写就,发表也不过是三天后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其他许多文章情形也大致相同,关于一个问题的往来回应,常常不出一周时间。这从论战的“观赏性”来说,已经足以令处于电子时代的今人看得眼花缭乱了。

与鲁迅相比,陈西滢算不上一个爽快之人,在“女师大风潮”问题上,鲁迅无论是否参与实际运动,态度始终是十分明了的,那就是支持学生反对杨荫榆。陈西滢的态度其实从一开始也有明显偏向,那就是正好站在鲁迅的对立面。但陈西滢并不敢或不愿在文章中明确说出自己的观点,在《粉刷毛厕》这样用喻十分极端的“闲话”里,尽管他已把女师大比喻为“毛厕”,但在个人态度上却总是要绕好几个圈子才能把话说个明白,并且经常是以维护“公理”和“公平”的道德形象出现。在文章中他写道:“女师大风潮,究竟学生是对的还是错的,反对校长的是少数还是多数,我们没有调查详细的事实,无从知道。我们只觉得这次闹得太不像样了。”又说:“如果过在校长,自应立即更换,如果过在学生,也少不得加以相当的惩罚,万不可再敷衍姑息下去,以至将来要整顿也没了办法。”看上去是不偏不倚地各打五十大板,事实上内里的态度从口吻到语气都已十分明了。更不用说他同时认为“校长不能在校开会,不得不借邻近饭店招集教员会议”,“到了这种时期,实在旁观的人也不能再让它酝酿下去,好像一个臭毛厕,人人都有扫除的义务。”

陈西滢把鲁迅搅到自己的文章里,也不是明火执仗的做法,虽然最后一节都意在指责鲁迅,但开头却还要说明是“闲话正要付印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见女师大七教员的宣言”。多少有点吞吞吐吐的意思,但这小小的一段话里,除引用鲁迅执笔起草的“宣言”片段外,一百多字里却出现了好几个被鲁迅一直咬紧不放的名词。计有“某籍”“某系”“偏袒”“平允”“可惜”“挑剔”“流言”等等。这些用词,是陈西滢用来指责鲁迅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态度的,却被鲁迅反复用来反驳陈西滢自己。

鲁迅的文章不但不隐晦自己的态度,而且故意强化自己的针对性。仅从文章题目来看,鲁迅多次将对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放置到文章标题中,让对方一看就知是在与自己对话。“并非闲话”就有三篇之多,此外如“‘籍’和‘系’”(《我的“籍”和“系”》)“公理”(《“公理”的把戏》)“多数”(《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带住”(《我还不能“带住”!》)“信”(《不是信》)“管闲事”“做学问”(《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等等,都是鲁迅直接借用对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抓住不放,大做文章,显得十分坦然,又往往能击中要害。陈西滢总想以一种无心恋战、顺带提及或无可奈何只能应战的姿态出现,有时候还在文章中流露出厌战和对鲁迅不肯罢休表示反感的态度,鲁迅却总是不管不顾,将陈西滢文章中的每一论点都要以专门的或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批驳。陈西滢也是随着“战事”的扩大才发现,自己遭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一个非胜不可的对手,一个让自己常常处于理屈词穷的窘迫境地的对手。鲁迅在《青年必读书》等问题上遇到的那些论敌可以说并不在同一个量级上。鲁迅也只是做出必要回应后就不再提及,而对陈西滢的论战,则第一次也是最充分地显示了他“韧性”的战斗精神。陈西滢想以“闲话”方式说出的事情,在鲁迅笔下则没有一样可当“闲话”淡然处之,“并非闲话”也是鲁迅战斗姿态的一种表现,“不能‘带住’”正是鲁迅并不期望和对方握手言和的一种表达方式。陈西滢乃至整个“现代评论”派,都有点招架不住的感觉。鲁迅的战斗风范,在这场笔战中尽显无遗。

鲁迅究竟是怎样抓住对方的言辞不放,一一攻破的呢?我们不妨通过这些“关键词”在鲁迅文章中的使用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的出处与反证

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而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我们仅以《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为例,以在鲁迅文章中出现频率来计算和排列,下列名词值得特别注意:“流言”“公理”(也包括“公允”“公平”)“学者”“文人”“正人君子”“可惜”“偏袒”“名流”“通品”“闲话”“某籍”“某系”等等。我们不妨在这里将这些词语做一些个案剖析,看看它们在陈西滢文章中的出处和用意,在鲁迅笔下的反用及其含义,以此来分析两位文化人各自的笔战风格。

一、“流言”

在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中,“流言”是一个被鲁迅反复引用的词语。这个词在陈西滢文章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挑起论战的第一篇“闲话”《粉刷毛厕》中。“流言”一词出现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之前陈西滢引用了鲁迅在女师大七教员“宣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内容是对杨荫榆开除许广平等六名学生自治会成员表示愤慨,陈西滢摘引这部分内容后发表了一番议论:“这是很可惜的。我们自然还是不信我们平素所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女师大教员关于本校风潮的“宣言”,是由鲁迅执笔起草的,“我们所尊敬的人暗中挑剔”及因此造成“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事实所指,陈西滢和鲁迅都十分清楚。以光明磊落立于现代文坛和文化界的鲁迅,“暗中挑剔”“流言”等词对他的刺激可想而知。鲁迅在此后十多篇文章中,反复对“流言”二字加以还击,以泄心中块垒。我曾对此做过粗略统计,仅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中,“流言”一词就引用有近三十处之多。鲁迅如何借陈西滢的武器反戈一击,倒是值得我们举例来分析透视。

例如“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实在应该不信它。这些“流言”和“听说”,当然都只配当作狗屁!足见流言之易于惑人,无怪常有人用作武器。可见流言也有种种,某种流言,大抵是奔凑到某种耳朵,写出在某种笔下的。

(《并非闲话》)

然而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嘴……

(《我的“籍”和“系”》)

即如女师大风潮,西滢先生就听到关于我们的“流言”,而我竟不知道是怎样的“流言”,是那几个“卑鄙龃龊更远过于章炳麟”者所造。可是我倒也并不很以“流言”为奇,如果要造,就听凭他们去造去。

(《并非闲话(二)》)

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并非闲话(三)》)

“捏造事实”和散布“流言”的鬼蜮的长技,自信至今还不屑为。那时我见了“流言”字样,曾经很愤然,立刻加以驳正。至于“流言”,则先已说过,正是陈源教授首先发明的专卖品,独有他听到过许多。

(《不是信》)

有人从外省寄快信来问我平安否。他不熟于北京的情形,上了流言的当了。

(《无花的蔷薇之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对“流言”的态度和界定已十分明了。“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而对这样的武器和手段,鲁迅义正辞严地申明自己“自信至今还不屑为”。然而“流言”对鲁迅心灵和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却不能让他漠然视之。他深感“流言”的厉害,因为已经有人从外省来信询问他在北京的情形,原来是对方“上了流言的当了”。他对“流言”的态度一直是“很愤然”,并常常“立刻加以驳正”。“流言”不能“吓哑我的嘴”,但它对人的损害却让人刻骨铭心地愤恨,所以鲁迅才说,他一生中受到的最大损害,既不是书贾的骗和榨,也不是兵匪的骚扰,甚至那些打着鲜明旗号的小人们也不是自己最感受害的,真正的伤害,是防不胜防、无中生有的“流言”。鲁迅如此说,足见他对“流言”二字的痛恨,也足见他与陈源之间达到了何种不可调和的敌对程度。

鲁迅之痛恨“流言”,更是因为对手散布着“鲁迅在散布流言”的说法,而一向视散布流言为“鬼蜮的长技”的鲁迅,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黑锅背在自己身上。他咬住这个词不放,誓要与陈西滢等人较量到底,实在意味深长。在鲁迅笔下,陈西滢常常被描述为“流言”的制造者,因为许多所谓“流言”,鲁迅闻所未闻,尤其是在“三一八惨案”事件中,陈西滢被鲁迅直接视之为“有恶意的闲人”。

二、“公理”

“公理”一词是鲁迅在反击陈西滢时使用频率仅次于“流言”的词汇,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八日,鲁迅就此专门写过《“公理”的把戏》一文。实际上,陈西滢本人的文章里倒没有直接出现“公理”二字,而是在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由陈西滢、王世杰、燕树棠等人打出了一个名为“教育界公理维持会”的招牌。这个组织针对章士钊在女师大原址上成立女子大学而建立,声援章士钊建校举措,反对女师大复校的呼声;这与鲁迅等女师大教员的态度截然相反,对立程度在当时的紧要关头可想而知。这个组织宣布成立的第二天,又更名为“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公理”之名只存在了一天时间。这个“后援会”在十六日起草、十七日发表了《致北京国立各校职员联席会议函》。文中不但明确表态支持章士钊,将女师大进步学生斥为“暴徒”,而且将鲁迅等支持学生运动的女师大教员指斥为“附和暴徒”的“自堕人格之教职员”,敌对关系彻底明朗,声言要求对这些教员“即不能投畀豺虎,亦宜屏诸席外,勿与为伍”。而在十二月十六日同一天里,女师大“学生自治会”还致函这个“教育界维持公理会”,力陈章士钊压迫女师大学生之罪行,要求“公理会”成员主持公道,并对他们将“公理会”一日内即改名为“后援会”大表疑惑。

鲁迅对陈西滢们的所作所为应当说看得入木三分,他之所以抓住“公理”二字不放,正要以此来掀开面纱,揭出真相。鲁迅并不强化自己言论的“公理”程度,而是揪住陈西滢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诸种言论,说明他所谓“公理”的虚假性。这与他对待“流言”一词的剖析有所不同。在《“公理”的把戏》里,鲁迅十多次引用“公理”一词,对陈西滢进行冷嘲热讽。陈西滢在与鲁迅的论战中,即使从策略上讲,总显得处于穷于应付以至于自相矛盾的下风。鲁迅指出,陈西滢开初时曾在“闲话”里说:“外国人说,中国人是重男轻女的。我看不见得吧。”似乎自己对“女师大风潮”并不关心,而现在却“签名于什么公理会上了”;陈西滢说自己为“被群众专制所压迫”的杨荫榆说了“几句公平话”,却被人冤枉为和对方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又在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上大讲“多数”与“少数”的理论;陈西滢声称《现代评论》上“所有的批评都本于学理和事实,绝不肆口谩骂”,但他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把女师大比做“臭毛厕”,还要将别人“投畀豺虎”。那么所谓“公理”又从何谈起呢?于是鲁迅对陈西滢们所谓“公理”就得出了如下结论:

“公理”实在是不容易谈,不但在一个维持会上,就要自相矛盾,有时竟会用了“道义”上之手,自批“公理”上之脸的嘴巴。半年的事,几个的人,就这么矛盾支离,实在可以使人悯笑。

(《“公理”的把戏》)

在鲁迅眼里,“公理会”的那些人不过是些依仗恶势力说话的“城狐社鼠”之类,不屑至于到“不知什么东西的杂人等辈也哉”,所以他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之所以对于有些人的口头的鸟‘公理’而不敬者,即大抵由于此。”在鲁迅看来,不是“公理”不能谈,而是不屑于与这样的人谈,这样的人本就不配谈“公理”。

当“公理”一词被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来论说后,鲁迅的言说就可以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他说自己的文章“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和正义”。(《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的“公理”虽未加引号,但含义却与其他针对“公理维持会”的专用词相同。“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同上)正是鲁迅对“公理”一词揪住不放的原因所在。

“教育界公理维持会”虽然只存在了一天,鲁迅却专意要称其为“‘公理’时代”,并叹道“可惜这黄金时代竟消失得那么快”,(《这回是“多数”的把戏》)这种笔法真可以让对手难堪至极。

“今日之我打昨日之我,‘道义’之手批‘公理’之颊——说通俗一点:自己打嘴巴。”(《碎话》)鲁迅正是抓住了对方的这一致命伤而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

“公理”一词,被陈西滢们板正地用了一回,挂了一天的招牌,却成了鲁迅专揭其自相矛盾、虚假不实的撒手锏,令对方无言以对。鲁迅的论战,的确在精神上先就胜人一筹。

三、“学者文人”

“学者文人”,有时是“学者”,是鲁迅送给陈西滢的徽号。因为陈西滢是北大教授,又是专栏作家,且以讲“公理”,求“平允”为发言基调。“学者”,意味着是最讲“公理”的人,“文人”,则又是可以用文章来讲“公理”的特殊人物。鲁迅就常常将“学者文人”和“公理”放到一起使用,以揭示对方面目。

鲁迅将“学者文人”这样的词拿来做反语用,要用得恰当是很难的,因为这两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的成分在其中,更何况鲁迅自己还是学者兼文人的角色。而鲁迅运用成功的前提,恰恰是自己愿意奉还这样的封号,而再来剖析所谓“学者文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在《“碰壁”之余》里,鲁迅就谈到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我今年已经有两次被封为‘学者’,而发表之后,也就即刻取消。”这里的两次,是指年初时因应征《青年必读书》引出的麻烦;另一次就是因参与“女师大风潮”被章士钊革去“佥事”之职而著文驳斥。这两次行为都被某些“论客”批评为没有“学者的态度”,甚至还有“人格卑污”的嫌疑。鲁迅自己却坦然地奉还了“学者”封号,“其实,没有‘学者的态度’,那就不是学者喽,而有些人偏要硬派我做学者。至于何时封赠,何时考定,连我自己也一点不知道。”

在这一年五月,鲁迅就写过一篇题为《导师》的文章,他认为现在的青年根本没有必要去寻找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因为所谓导师者,连自己都不知道路在哪里。“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这其实也代表了他对所谓“学者文人”甚至“思想界的权威”的看法。鲁迅在《碎话》里对陈西滢、胡适等“现代评论派”的“学者文人”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主要抓住这些人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作风,漫画出自己眼里的“学者文人”形象。“这一月来,不知怎的又有几个学者文人或批评家亡魂失魄了,仿佛他们在上月底才从娘胎钻出,毫不知道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以前的事似的。”“学者文人们最好是有这样的一个特权,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即自己打嘴巴。免得庸人不知,以常人为例,误以为连一点‘闲话’也讲不清楚。”鲁迅在最后关头点到了陈西滢,并在挖苦中将“学者文人”的封号置还给陈西滢。

鲁迅几次提到“学者文人”的封号,都是举陈西滢文章为例,都是揭出他的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如杨荫榆在饭店请客,预谋将“学生自治会”六名成员开除。鲁迅将饭店名写作“太平洋饭店”,后才知是在“西安饭店”,鲁迅说道:“请客的饭馆是那一个,和紧要关键没有什么大相干,但从‘所有的批评都本于学理和事实’的所谓‘文士’学者之流看来,也许又是‘捏造事实’。”(《华盖集·后记》)“去年肯管闲事的‘学者’,今年不管闲事了。”(《有趣的消息》)这些语言和语义,都出自陈西滢的笔下,鲁迅可谓对陈西滢的言论烂熟于心,并往往能击中要害。鲁迅对陈西滢及“现代评论派”同人们的评价,也毫无客气可言。他对陈西滢、徐志摩、李四光等人最激烈的评价是:“——只要不再串戏,不再摆臭架子,忘却了你们的教授的头衔,且不做指导青年的前辈,将你们的‘公理’的旗插到‘粪车’上去,将你们的绅士衣抛到‘臭毛厕’里去,除下假面具,赤条条地站出来说几句真话就够了!”

“学者文人”,在鲁迅笔下就这样成了一种言行不一,前后矛盾,自我否定,出尔反尔的特殊群体。这并非是鲁迅对学者文人的一般看法,在鲁迅笔下,它是专用名词,有特定的指向。

与“学者文人”相类,鲁迅对陈西滢的称呼,还有“陈源教授”“西滢先生”“闲话先生”“名流”“流言家”等等。它们都是在特殊的气氛和情境中被使用,加强了鲁迅杂文的批判力度和嘲讽意味。

四、“可惜”

陈西滢在《粉刷毛厕》一文中,曾引用鲁迅起草的女师大七教员“宣言”,随即就说了一句“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像鲁迅这样“我们平素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使得有关女师大的“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可惜”的含义就在于不相信“平素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大有为鲁迅惋惜的意思。鲁迅自然对这样的“可惜”声的感叹十分敏感。他在《并非闲话》和《我的“籍”和“系”》里,曾多次用“可惜”一词来说话,把自己同陈西滢在许多立场与看法上的不同凸显出来。

西滢先生因为“未免偏袒一方”而遂叹为“可惜”,仍是引用“流言”,我却以为是“可惜”的事。可惜的是西滢先生虽说“还是不信”,却已为我辈“可惜”。

(《并非闲话》)

至于近事呢,勿谈为佳,否则连你的籍贯也许会使你由可“尊敬”而变为“可惜”的。现在我一说话,恰巧化“暗”为“明”,就使这常常听到流言的西滢先生代为“可惜”,……何以一有流言,我就得沉默,否则立刻犯了嫌疑,至于使和我毫不相干的人如西滢先生者也来代为“可惜”呢?

(《我的“籍”和“系”》)

听说从今年起,陈源(即西滢)教授要不管闲事了;这豫言就见于《现代评论》五十六期的《闲话》里……要是确的呢,那么,除了用那照例的客套说声“可惜”之外,真的倒实在很诧异自己之胡涂。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我的旧杂感的结集《华盖集》付印两月了,排校还不到一半。可惜先登了一个预告,以致引出陈源教授的“反广告”来。

(《无花的蔷薇之三》)

这真是万分可惜的事,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记谈话》)

鲁迅不因为害怕“流言”而被人污蔑就不敢说话,无论别人为此怎样对自己由“尊敬”而变为“可惜”,把“流言”的帽子通过流言散布开来,他依然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也不停止前行的步伐。从文气中可以看出,鲁迅并没有在意也不相信陈西滢的“尊敬”,所以对他的所谓“可惜”也不以为然。每论到自己的所为令某些人不满、不敬、不高兴,鲁迅就愿意用“可惜”二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使人立刻想起陈西滢的文章和指意来。

五、其他相关词语

“通品”一九二五年七月,章士钊在他自己办的《甲寅》周刊上发表《孤桐杂记》一文,其中称赞陈西滢道:“《现代评论》有记者自署西滢。无锡陈源之别字也。陈君本字通伯。的是当今通品。”但文中也对陈西滢提出过基于自己立场的失望和批评,说他“喜作恶滥之白话文,致失国文风趣”。鲁迅把章士钊对陈西滢的这一称赞之词拿来,以强化其讥讽之意,并借此将陈与章划为一边。《华盖集·题记》中说自己的文章“正如沾水小蜂,只在泥土上爬来爬去,万不敢比附洋楼中的通人,但也自有悲苦愤激,绝非洋楼中的通人所能领会”。《这回是“多数”的把戏》中,鲁迅说陈西滢想让女大完全替代女师大的企图“虽是理想也未始没有实现的可能”,其原因在于,“陈源教授毕竟是‘通品’。”

“东吉祥派”“正人君子”陈西滢以及“现代评论派”的胡适、王世杰等人,在“女师大风潮”中与鲁迅的立场截然不同,并逐渐公开以支持杨荫榆甚至章士钊的姿态出现,并因此和鲁迅展开笔战。他们大都住在东吉祥胡同,还被亲北洋政府的《大同晚报》赞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鲁迅常常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陈西滢等人的虚假面目。鲁迅在《碎话》《“碰壁”之余》等文中曾引用。

“某籍”和“某系”语出陈西滢《粉刷毛厕》:“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所谓“某籍”就是指浙江籍。鲁迅等七名教员发表支持学生运动的“宣言”,其中鲁迅等六人都是浙籍,只有李泰棻一人例外。据有关资料,当时女师大共有教职员约八十人,而其中浙籍教职员达十七人之多,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省份。所谓“某系”,正如鲁迅所称,不是指“研究系”“交通系”这样的政治派别,而是指“国文系”。鲁迅之所以强化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枝节的问题,是想突出对方文章中观点和说法的无中生有,且因为陈西滢和杨荫榆是无锡同乡,所以“某籍”的讨论也让人想到这样的事实,“但只要不是‘某籍’,同乡有什么要紧呢。”极尽讽刺挖苦之事。

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中,还有一些词语反复出现,如“偏袒”“文士”“名流”“流言家”“碰壁”“多数”“少数”“道义”等等。分析开来,都各有妙趣,别有味道。读《华盖集》及《华盖集续编》,这些词的含义同上举的各个释词一样,是必须要了解清楚,才能体会和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与作风。要全面了解鲁迅与陈西滢之间的论战,掌握这些词汇是非常必要的。

同类推荐
  •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雨巷》收入其诗歌,散文和诗论。其中《雨巷》以其优美、伤感、惆怅、朦胧而富于音乐美的特性,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 古寺钟鼓声

    古寺钟鼓声

    知名作家张记书的作品集《古寺钟鼓声》知识性、新闻性的因素较多,作家是靠一种机智的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进而启迪读者的。《古寺钟鼓声》所收录的小小说,尽管也有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给人一种泾渭分明的感觉,要么直截了当,作家的态度在作品中一目了然;要么作家把无解的生活原生态地放到读者面前,交给读者由读者自己定夺。小说艺术本就是一种留白艺术,是由作者与读者来共同完成的一种艺术。
  • 你要亲切地走在人间

    你要亲切地走在人间

    此书是朱成玉的散文选编。朱成玉的散文很有特点:内容充满了哲思和感动:或撷取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或写下某些被我们完全忽略却兀自绽放的另一种精彩人生。此书收录了朱成玉的《我唯一的翅膀在你那里》《落叶是冬天的请柬》《月亮掉进水缸》等入选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篇目,力图分几个门类全面呈现朱成玉精短散文的艺术品质。
  • 丧

    这年冬天,我在沐川寒冷的细雨中与宋氏兄弟夜夜吃酒,太阳好的时候在门前溪沟边的芙蓉树下喝茶。面对绵绵的青山,我写了《宿疾》,试着用《丧》这台时空机器制造一只能看得见的时空匣子,结果成功了。而且这种方式表达之完美令我惊叹不已。在这场与死亡赛跑的游戏中,我们比《丧》更清晰地看见佃户、窑户一家、父亲以及打井的汉子们死亡过程的每个细节,而且每个细节都是致命的,都是自己和其他人逃不过的必死无疑的死亡陷阱。全部的细节既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又是每一个细节的发散。在我看来,这些死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何种方式来写死亡。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亲情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感,也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崇高的情感,更是人们渴求无偿付出的一种高尚品质。本书精选了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庐隐、柔石、梁遇春以及托尔斯泰、萧伯纳、罗素、尼采、泰戈尔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所选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够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情实感,并将他们的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章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内容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热门推荐
  • 总裁,有啥稀罕

    总裁,有啥稀罕

    她是“连氏”最低级的员工乌小鱼,年会上,误打误撞害得她揍了自家顶头上司——“连氏”的总裁连昊天,从此,噩运从天而降。先是被罚打扫厕所,再到被升为总裁秘书助理受尽压迫,最后被剥削掉银行卡里唯一的三千块,更甚至被设计倒欠两百零四万四千块之后,她悲剧地嫁了。婚后第一天,性感秘书办公室火辣辣勾引,她忍了。度蜜月期间,漂亮前女友出现,她也忍了。可是情思萌发,醋火翻腾,再忍下去就枉愧为新时代女性。于是,乌小鱼忍无可忍,决定揭竿起义:“老娘就是要攻下你这个冷血无情腹黑闷骚的资本家!”于是,一场勾引与反勾引戏码开始上演。
  • 拯救卑小姐

    拯救卑小姐

    曾经自信的她一步步变得敏感、自卑,渴望光明的救赎却只能在黑夜中游走。友情?爱情?一句句谎言,一次次背叛。她,还能见到正午的太阳吗?凌晨的星星在流泪,她的世界漆黑一片。拯救卑小姐的行动,迫在眉睫。
  •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

    佛说舍利弗悔过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道鲜师

    魔道鲜师

    又宅又欠又三八又强大的恶魔的邪神古猫宁……来人间当老师,和都有奇异身份的学生们聚集在一个班级。会引发什么故事呢?
  • 独宠庶女,冷面王爷俏皮妃

    独宠庶女,冷面王爷俏皮妃

    顾小离死后,灵魂穿越到彩云国,成为彩云国丞相的庶女顾离。当她遭遇奸人侮辱,被亲人赶出家门,流落街头,直至遇到九皇子萧策相救,才得以脱困。凭借现代烹饪手艺,她坐上了一品御厨,还成为他的九王妃!但不想,他意图篡位,夺得大权,她被迫成了皇后。谁知帝心难测,一次荒唐的陷害,她被他打入冷宫。“你和皇位,朕可二者兼得,但现在,你只能做朕的弃妃!”再相见,她是南国精明善谋的军师,而他是兵临城下的帝王,这一次,她要夺回一切,让他做自己的阶下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退步集续编

    退步集续编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责编陈凌云说:“读《退步集》时,能感觉到陈丹青的一腔热忱,文风犀利老辣轻快,是一个提问者的姿态。但到了《退步集续编》,他不仅提问而且试着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篇章显出用力过猛,这可能源自他逐步对国内现世的了解。另一个感觉是陈丹青缺少对话者。”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代嫁庶妃

    代嫁庶妃

    ***他亲手端着那碗堕胎药,送至她唇边,只因他要将她正妃的头街,送给他心中挚爱。***眼泪的温度划过心的位置,她却始终微笑,毫不犹豫饮下那穿心之毒。排山倒海的痛苦袭来,下身鲜血汩汩流下。***她低头,无声低笑,三千青丝却在身前男子眼中寸寸成雪……***当一切明了之时,他,自诩冷心绝情,却从此坠入无边地狱,痛悔终生……&&&&&&&&&&&&&&&&&&&&&&&&**她是当朝宰相侍妾所生之女,十七岁那年终于嫁给了喜欢的人,却不料到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只是一场骗局……**他是当今圣上最受宠的皇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终究无法看清自己的心,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女子推入了地狱……**他是江湖上有名的神医,传言有着能够‘肉白骨,活死人’的医术,传言他是个性格古怪至极的人,从不随意救人,只救自己想救的,只救自己愿意救的……========================================读者群号:75203667敲门砖:内容随意,只要能证明你是读者便行了O(∩_∩)O~========================================推荐新文《盛世狂妃》,女主与《代嫁庶妃》完全不同类型的,绝对不弱哦~~~简介:片段一:“我们私奔吧!”一身男装的她风风火火地冲到白衣少年的面前,无视身后一群人追得鸡飞狗跳,握住了白衣少年的手,故作深情道:“亲爱的,你再不来接我,我们的孩子都要出生了!”身后掉了一地的下巴。男子可生子?白衣少年轻轻挑了挑眉,凉薄的唇忽然抿出一条极具魅力的弧线,大手一揽,薄唇轻启:“好。”“……好啥?”“带你私奔。”“可现在是去哪里?”“回房!”“……去做什么?”白衣少年轻轻一笑,倾国又倾城:“让我们的孩子出生。”“……”片段二:
  • 江湖神侠

    江湖神侠

    江湖传闻,凤阳城现一天大机缘,有缘者得之,成龙成凤引领江湖豪杰群起夺之,然官道之上,一个小和尚,带着一把发光小剑,一言不合,埋葬了所有豪杰,随后一笑了之!而这个时候,一名叫做柳随风的小小剑客,离开无名村庄。一人,一剑,一枯藤葫芦,欲书写江湖一代神侠传说
  • 疼痛温柔

    疼痛温柔

    刘醒龙更多地是从世俗的人群寻找人性的闪光点,推举凡人百姓中的崇高,塑造平凡而不平庸的形象。本书集中经典地展示了作家的创作精华,具有收藏性和研究性,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必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