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52900000005

第5章 儒家道家:人伦即是天伦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世上最纯洁高尚、不计功利的感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孝仁义的民族,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孝道作为人伦道德之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

在物欲泛滥、人情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固守心灵的这片净土,做一个守礼知孝的人。

立身,当以孝为先

【道家语录】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心语雅说]

大道清虚空灵而又变化莫测,它永不寂灭。这是缔造生命的神秘的母体。缔造生命的那条通道,叫做天地的根柢。它犹如一缕游丝,绵延不绝却不见形迹,但它发挥作用却永不衰竭。

“道”具有伟大而崇高的母性,它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源源不断地从它身上获取能量,不断成长,有所作为。它养育却不占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这种奉献而不索取的品质恰似一位母亲。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可又有几个孩子真正了解母亲。

所以,我们应该时常问一问自已是否能读懂“母亲”这本书,应当时时刻刻谨记一句话:立身应以孝为先。

何谓孝?孝是孝敬、孝顺、孝养;孝道,是为人子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

孝道的意义,有广狭的不同。狭义的孝道,是一般人所谓孝敬父母,侍奉师长,其代表者当推孔孟之学。至于广义的孝道,则由个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进而推及社会、国家,最后发展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故有:“百行孝为先”之说。特别是儒家思想,主张人慎终追远,以孝立身,以孝齐家,甚至以孝治国平天下。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然人欲报亲恩,必须孝亲、敬亲、爱亲、养亲,还要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礼记)孔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继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对于父母,除孝顺恭敬、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务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尽人子之孝。

《孝经》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一个人“若然上不能孝养双亲,使其衣食无忧,老怀欢畅;中不能孝义于君,尽忠报国,保卫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怀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上游;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善则善矣。可惜仅限于人伦,未能推及傍生。可以说:是狭义的,短暂的孝。虽然,亦有益于世道人心,不失为人伦道德的标准。

很多人都知道乌鸦反哺的故事——当年老的乌鸦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舜掘井掘到深处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就像不记得那些事情发生过一样,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发现他有处理政事的才干,选定他做了继承人。舜当上天子以后,仍然常常恭恭敬敬地去看望父亲,并封异母弟象为诸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个儿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流传千古。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时常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尝过冷热之后才亲自端给母亲服用。

朱子治家言道:“刻薄成家,理无长久。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要社会和谐,家庭必先和谐;家庭和谐,必须下行孝道,以孝为先!下面这个历史故事的就说了这个道理。

古时候,有个叫孙元觉的人,他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可是,孙元觉的父亲却不孝敬老人。孙元觉的爷爷年迈多病,不能劳动,孙元觉的父亲便极为厌烦他。

直到有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老人装在筐里,放到车上,要把老人仍进深山里。孙元觉放声大哭,跪在地上请求父亲不要这样做,但父亲一把推开他,推起小车就进山了。孙元觉跟在后面哭着劝父亲回去,可是父亲一点也听不进去。到了山的深处,孙元觉的父亲将老人连人带筐从车上扔下来,老人艰难地从筐里爬出来。元觉哭着把筐子捡起来,放在车上。

父亲说:“这是个晦气的东西,你拿它干什么?”元觉认真地说:“等你老了,我可以用这个筐来装你啊。”

父亲大吃一惊,很气愤地说:“你是我的儿子,怎么能这样对父亲说话呢!”

元觉说:“我这事跟你学的啊!你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难道我就不能这样对待你吗?”

元觉的父亲感到震惊,又觉得很羞愧。他把老人拉回了家,从此耐心地照顾老人。

孝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

王萌考上大学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单亲母亲带在身边。她在校外租了一间小屋,为母亲打针、量血压、洗衣、做饭,背着母亲晒太阳……她课余时间除了去菜市场卖菜挣钱,就是照顾母亲。得知她的这种孝行后,无数好心人被感动并给她以资助,这说明,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佛教也十分重视孝道,世人每以为佛教,“割爱辞亲,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尽人道,不养父母,实在不孝。殊不知孝道思想,广见于佛教诸经。例如:忍辱经中佛言:“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大宝积经佛曾劝诫弟子:‘汝等常应孝养父母。’心地观经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人类最原始的本性表现为对母体的依恋,这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所体验。然而这种本性又在人类精神需求上,曲折地表现为依赖自然,企求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怀念,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也正如孩提之对温柔的母体,急切地希望在自然无穷的奥秘中寻回我们失去太多了的东西。太多的城市的喧嚣,过度的工业污染,人口失调以及紧张复杂的人事关系,人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我们致力于环境保护:种植森林,净化空气和江河海洋的水质,保护濒临绝灭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是在拯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哲学上、文化思想上研究人与自的关系,也都是在寻回人类业已失去了的梦。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有些人甚至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到品德形成的基础。孝是让人终身受益的美德,比拥有一个高学历,或者拥有多少金钱都要可贵。在国外很多企业中,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他的人际关系是很难搞好的,同事都鄙视不说,还极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考察干部也应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不孝子孙焉能勤政为民?

生养我们的伟大母亲,母亲就是“道”,我们要体贴她,领悟她,在我们成长壮大的同时,应该把我们自身积聚的能量,回报自然,回报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好!

安守本分方得安享终生

【道家语录】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心语雅说]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现后,就产生了诈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才倡导孝敬和慈爱。国家政治昏庸混乱,才有忠臣应运而生。

老子认为“智慧”、“孝慈”、“忠臣”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是人不守本份的产物。以此告诫我们——做人安守本份,家庭才会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自己才能和平、快乐地生活,得以安享终生。

清末名臣张之洞每次遇事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行事谨慎。在立宪这样的大问题上,他更是加倍小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安守本分的表现。

张之洞主张立宪法、设议院的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也是迫切的,但他并未急于求成、鲁莽行事。

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的第二天,便颁发了改革官制的谕令。先是编纂改革官制方案,又编订地方官制。

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异议,基本上持反对态度。他在1907年1月2日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的电文中说:“此次官制之应如何改定,自以有关于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者,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蹶、政事丛脞、人心惶扰。”这些表明他主张缓进、审慎行事。如他不同意合并各司道,他认为各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合为一署,“无此广大廨舍能容许多官吏,能存许多案牍”,再如各省高等审判厅一事,他认为:“一省之中臬司即为高等审判厅矣,另设一厅何为”。另外,他还反对裁撤知府,他认为:“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若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申理,灾荒可覆勘,盗匪可觉察”,因而撤知府“势有难行”。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他认为:“改革官制各条,似不尽与立宪关涉,窃谓宜就现有各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目前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人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亦可稍慰环海望治之心。”

关于立宪一,事张之洞认为,立宪关乎根本政治体制的改革,牵涉到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张稳妥缓进。因此,在坚持立宪的人之中,他受到朝廷里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少。

由于张之洞一直谨慎行事,尽职尽责,安守本分,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老百姓的爱戴,一生都未遭遇大的变故,得以安享终生。

另外,要想做成大事,就得安守本分,就要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因为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增长才干,赢得领导的认可,赢得干大事的机会,日后才能干大事。

饭店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对顾客微笑、回答顾客的提问、整理清扫房间等小事;士兵每天进行的训练就是队列练习、战术演练、巡逻排查、擦拭枪械等小事;公司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听电话、整理文件、绘制图表等小事。

那些不安守本分,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的人,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从小事做起,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无懈可击。如果你能很好地做完这些小事,没准儿将来你也能成为军队的将领、饭店的总经理、公司的老板。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第二任董事长阿基勃特就特别注意踏踏实实从小事的做起。在他还是一个小职员时,无论是出差住旅馆,还是平时给客户写信,阿基勃特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面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因为此事,他被同事们笑称为“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多少人叫了。

时任公司董事长的洛克菲勒知道此事后,高兴地说:“竟然有职员如此努力宣传公司的产品,我要见见他。”于是,他特意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继任董事长一职。

在签名的时候,附带着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字样,这在常人眼中,完全是小事一桩,并且这种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是,阿基勃特却自觉地做了,并且将这种小事做到了极致。

成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凡事必须从小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业。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背后大多是扎扎实实地努力。别以为自己的步伐太小,无足轻重,如果每一步都踏得稳,你就能逐步实现目标,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安守本分看易实难,那需要的是大智慧、恒心和忍耐力,所以,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放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而总是去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一但失败,却又怨天尤人,责怪命运不济。其实,他们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认真地去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算是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大概是受商品经济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本分错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出家人忙于抓收入,长年累月地搞经忏佛事,竟然连早晚课都顾不上,更不用说二时斋供、早晚坐香、诵戒布萨、讲经打七等传统佛事活动了。出家人如果忘记了自己修行和弘法的本分,僧团将不成其为僧团、寺院将不成其为寺院了。这对僧团形象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在家修行的教徒失去本分的现象就更普遍了,很多人常常借修行为名,终日谈玄说妙,自绝于社会人群,人际关系搞得很僵,不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逃避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给世人的感觉是,不学佛时倒还正常,学佛以后却变得古怪起来。这叫做以身谤法、以身毁法。

安守本分是做人的底线,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尽自己的本分。出家人的本分事就是修行和弘法。出家人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分,僧团才能够做到不变色、不走样。在家人的本分首先是尽好作为普通人应尽的世间义务,其次是搞好个人的修行并扮演好护法的角色。在家人如果尽了自己的本分,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工作干得出色,心态安详,自然就能够吸引那些不信佛的人亲近佛法。

一个社会里的人如果都能各尽自己的本分,各敬自己所从事的业,这个社会必然比较合理健康。街道清洁工的本分是把街道打扫干净,检修工人的本分是把机器的螺丝拧紧,教师的本分是把学生教育好,学生的本分是把功课学好,作家的本分是把作品写好,小提琴手的本分是把乐曲拉好、让每个音符都准确悦耳动听……

要求每个人对自己负责,表面上看起来多少有点个人主义的味道,但比整天把国家、社会等字眼挂在嘴边,却不付诸实际行动要好得多。

每个安守本分的人即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爱自己的亲人与家庭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本分。扩而大之,一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与国家的感情,也是如此。广义上讲,安守本分,即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家、国、天下负责。

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道家语录】

道者,万物之奥,盖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太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心语雅说]

大道是万物的至尊,是善良人所珍贵的宝物,也是不善良的人护身的法宝。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有什么理由要抛弃他呢?所以人们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骏马之前献上巨大的宝璧,也不如安安稳稳地进献这个大道。古人所以珍视这个大道,是为什么呢?不正是因为修道之人有什么愿望都能实现,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有了罪过可以免于灾祸吗,所以大道才被天下人所珍贵。

“尊重”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你自己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的,你不愿被人轻视、忽视、鄙视,那就应先好好的善待、重视、尊重他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在一个犹如西双版纳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两座高耸入云、伟岸的山脉。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个五六岁的牧童偶尔来到这里他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禁高声呼喊——“好漂亮啊——”然后从远远的山谷中传来“好——漂——亮——啊——”小牧童很开心在山顶跑来跑去一不小心摔倒了,摔得很痛很痛,那五六岁的孩子哭了,哭的很大声,边哭边大叫“这里不好玩,好讨厌”。

“回声”的问题已响彻回旋好多年。

“回声”曾让我们深深反省。

是否多少还有些许触动?

尊重是相互的,人与人也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什么高低贵贱,没有谁注定会比谁低人一头,直到永远。人有七情六欲。会高兴也必定会忧郁、会不快乐、会烦躁,我们在自己高兴得意时或许很容易做到对他人微笑善待朋友亲人,尊重所有身边的人但如果我们正处于人生低潮期又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又会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呢?

我们还会牢记“互相尊重,善待他人”的准则吗。

“来,签个字”,刚刚一位不认识的同事到小雨这里办离职手续(小雨不是什么领导,只是复杂的离职手续中的一个环节)。她的话让小雨觉得很不舒服,以面无表情接过离职单回敬她。在做一些清除信息操作的过程中,小雨思绪万千。

她想到了“狗咬狗,一嘴毛”(有点龌龊啊,竟然想到这样的词),她无礼(或许没那么严重),我不能也那样,否则我和她还有区别吗?她让我不舒服,我也这样回敬人家,肯定她也觉得不舒服,我又有什么资格对人家不满。整天觉得自己不错,原来堕落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这么一点点小事,一句话,我就近墨者黑,看来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意识到了这些,我立刻调整心态,用愉悦的工作情绪办完她的离职,把单子给她时,我微笑着说“ok了”,她说了一句“谢谢”。

听到她的谢谢,小雨真替她惋惜,原来她不算是个无礼的人,对待不熟悉的同事,为什么不肯在初打交道时客气一些,让彼此都愉悦一些,办事情顺畅一些,非到无需再接触时再道谢。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需要感情的理解、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顾、行为的支持。苦恼的时候,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倾诉;成功的时候,希望别人能赞赏自己的成绩;危难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困惑的时候,希望别人能予指点……

因此我们要以开朗豁达的心境、热情友好的态度,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不要一味地指责别人的自私、冷漠别人的友情、拒绝别人的规劝、忽视别人的指点;不要去挑剔别人的毛病、拨弄别人的是非、猜疑别人的好意、妒嫉别人的成绩。

我们要明白:友谊需要以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宽容去培育、理解去呵护;要懂得:三人行,必有吾师,而名誉是鞭策、才华是力量、奉献是责任;要知道:朋友困难时,要热情帮助,当你患难时,也会遇到更多的朋友;要记住:吃亏是福,而斤斤计较则适得其反。

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调整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满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只有善待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人群,获得友谊、信任、谅解和支持;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调整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满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善待他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这话的人很多,但做到的人很少。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我们很少会赞美他人的,我们跟他人比较时,总是会找到对方的缺点,总是会说谁谁谁他什么又做错了,某某某他好笨噢,遇到人家做成功什么事情后,我们会心里说:“这有什么,要是我肯定能做的比他好。”而当一个人做事情失败后,我们中间很多人会再内心里说:“瞧瞧,他多笨呀。不行就是不行噢。”……凡此种种,其实就是我们在内心深处不愿意看到他人的长处,不懂得善待他人的结果。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突然向奥尔德林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同行者,阿姆斯特朗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现场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尔德林很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从奥尔德林的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善待他人的含义。聪明的人懂得善待别人,不会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他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没有结果的故事。也许几十年之后,人们早已忘记了奥尔德林,但却不能忘记他那种善待他人,真诚分享朋友快乐的美德。

当一个强于自己的人,轻易完成一件事情后,我们给他赞美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他成功的原因,我们会在关注他的同时发现他强于我们的原因,我们会要求自己朝着他成功的方向去努力的,这总比我们嫉妒他、不服气他要好多了吧?当遇到一个做错事情的人,特别是那种做错事情又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宽恕他,给他改过的机会,我们得到的肯定不再是气愤之类的感觉;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尽力帮助他,善待他,试想一下,当对方说谢谢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给别人一片晴朗的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明媚的天空。当你由衷发现他人有点、好处、能力的时候,人家同时也发现了你的有点、好处、能力。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善待他人的真正含义。

浪子回头金不换

【道家语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心语雅说]

身躯负载着魂魄,谨守大道,能做到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心中的疑惑妄见,返观内照灵魂深处,能做到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敞开口鼻,呼吸吐纳,能做到轻柔静谧吗?心地光明,四面通达,能做到貌似无知无识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高深莫测的德行。

一个人是否算得上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在于他的外表是否俊俏,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财,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地位,而在于它内心深处的灵魂是否高尚。一个灵魂卑污的人,即使他家财万贯,君临天下,也会为世人所不齿。而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即使身居陋巷,大家都会仰慕他,比如庄子、孟子、陶渊明、孟浩然等。

一个人的长相是父母给的,没有办法改变,而一个人的内在灵魂是自己修的,是高尚还是卑污,完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无论长相如何,他要想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首先必须确保他的肉体和精神要合而为一,不能让灵魂离开肉体,活像一具行尸走肉。

中国有句古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至少说明了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某个人犯了怎样的错误,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多远——亲人都期望他悬崖勒马,悔过自新;二是改正错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家庭和朋友是极有意义的事情——黄金难换!

在商汤之后,外丙、中壬、太甲,是商朝很有作为的三个王。但太甲继位的前三年,并没有致力于天下大业,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伊尹曾以长者的身份规劝他,又以相国的权力威胁他,但太甲在治国为民上仍毫无心思。伊尹施尽各种方法,想令太甲改过自新,以继承成汤的基业,创造商朝鼎盛,无奈太甲仍不以为然,顽固不化。

有个大臣劝伊尹说:“当年先主在位时,你帮他灭掉夏国;先主逝世,你又辅佐三位人主,可算已经报答了先主的知遇之恩。现在你既然无能为力,又何必强求呢?你不如带上金银财宝,找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隐居下来,安享晚年!”

伊尹训斥那个大臣道:“为人臣子,应当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劝诫皇帝,这才是良臣。如果都像你所说,在君主英明、太平盛世时,大臣都在朝堂食俸禄;而一旦风起云变、国君不明事理时,便隐蔽起来,那么,要我们大臣又有什么用处呢?”

那个大臣一听,就知道自己惹了麻烦,急忙向伊尹请罪。尽管如此,伊尹还是当众宣布那大臣犯了口舌之罪,免了他的官,并众人听了无不畏惧,没有人敢再进谗言。

太甲知道了这件事,也表示非常赞同。伊尹又乘机劝谏太甲,太甲仍是我行我素。伊尹无奈,便将太甲关进南桐宫,责令他反省,他则亲自主持朝中事务三年整。

经过三年反省,太甲终于悔悟。伊尹又亲自把他接出来,将政权交还给他。

太甲重新登上王位,从此果真励精图治,商朝在他执政时期达到了鼎盛。伊尹功不可没,他当了三十多年的商朝相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商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老子所说,“涤除玄览”,就能让自己的心里没有一点瑕疵。“玄览”也就是明镜。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时时地反省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没有一点尘滓,像明镜一样光滑明亮。

无独有偶,楚庄王也是一位像商王太甲似的浪子回头类型的君主。

楚庄王即位之初的三年的间,他将国家大事抛在一旁置之不理,终日纵情享乐。

刚开始的时候,大臣们觉得他刚刚登基,便没有说什么。但时间一长,他们便开始为楚庄王担忧起来。尽管楚庄王张贴过“有敢提意见者处死”的告示,一些大臣直言进谏,都没落得好下场,但仍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向楚庄王进谏。

有一天,大臣伍举求见楚庄王,对楚庄王说:“大王,臣想请您猜一个谜语。”

“哦?快说与寡人听听。”楚庄王表现得很有兴趣。伍举说:“山冈上有一只鸟,但三年时间它既不叫也不飞,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心中已有数,表面却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便退了出来,心想:莫非大王知道我的意思了?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太好了。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如故,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奸臣们暗自窃喜,忠臣们则忧心如焚。

这一日,大臣苏从再也忍不住了,他直言不讳地对楚庄王说:“大王,臣认为您是一国之君,不能终日只知纵情享乐,而应该专于朝政,治理国家。”楚庄王未置可否,反而提醒他:“苏爱卿,你应该看到寡人贴出的告示了吧,进谏的人将被处死,你不知道吗?”

“臣知道,但如果大王能因此而觉悟,臣甘愿一死。”

“好了,大家都下去吧,寡人累了,想休息一下,好好想一想。”

退朝后,大臣们聚在一起,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楚庄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被楚庄王宠幸的那些奸臣则暗自窃喜:没准儿这次把那些老顽固们一块处死呢,谁让他们多管闲事。

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楚庄王此后不再纵情享乐,而是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把那些鼓动他吃喝玩乐的谄媚的人严加惩处,接着又重用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励精图治,使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种浪子回头成就大业的事例,不仅中国很多,国外也不少。现在的西方的名人中,浪子回头的代表人物可推美国总统布什。他在三十岁以前还是一个酗酒成性的公子,但在亲人的启发下布什忽然茅塞顿开,浪子回头开始务起正业来,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昔日的“醉鬼”最终竟然做了美国的总统!

无论一个人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他能够改过自新,做到心明如镜,用这样的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什么事情他都能看得清楚,弄得明白,在任何诱惑面前,他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父母在,不远游

【儒家语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正言正说】

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我们知道,所有的父母都能够记住子女的年龄,可是,是否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记住父母的年龄呢?就算能够勉强记住父母的年龄,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住父母的生日呢?

曾经看到某媒体随机调查,某调查机构对100名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进行了一个对家庭成员生日、年龄记忆的测试,调查结果显示,100人中有57人不知道父母生日,74人不知父母的具体年龄。可是,当问及孩子和爱人的生日及年龄时,几乎全都迅速、准确地回答出来。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有利于提高现代文明的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让老人在寿宴、寿礼和欢笑中感受浓郁的亲情,这无疑是一种生动的敬老。作为子女,记住老人的生日是对父爱、母爱的一种回报,更是尊老敬老的具体表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构成了“孝”的内涵,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为老人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则是这两者相互结合的生动体现。

记住孩子和爱人的生日无可厚非,亦是亲情使然。然而,多达57%的人忘记了父母的生日,这是应该引起年轻人深思的。

生日,是一个人的生命痕迹,是人生的阶段性印记。祝贺生日这一形式,有着丰富的人文色彩,体现着人性关怀的色彩。少年儿童的生日是成长的欣喜,犹如破土而出的幼苗生机勃勃;青年人的生日是激情的迸发,犹如美丽的花朵绽放着青春和浪漫;中年人的生日是拼搏的颂歌,犹如莽莽的森林般深沉和厚重;而老人的生日是生活的恋歌,犹如辉煌的落日,在眩目的金色中浸润着淡泊宁静和依依不舍的忧愁。老年人已进入人生的“丧失期”,过一年就少一年,因而为他们过生日就弥足珍贵。于是,我们更有理由记住老人的生日,因为这意味着记住了自己的责任、爱心和孝心,更记住了人类文明的真谛。

曾看到一个电视节目:

记者采访路人:“你是否记得父母的出生年月日”,多数人都答不出来。一个老人,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儿女给她过生日不,他说不,从来没有过,在他老伴活着的时候,老伴记得,但是,现在……孤苦伶仃的一个老人过着伤心的日子。

作为父母,都记得自己的孩子的生日,可是当问到是否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时,他们都无言了。

还看到有些老人为自己的孩子辩解,他们都忙,过不过生日不要紧的。

还有一对母女,记者先让母亲把自己的生日偷偷告诉记者,再问他的女儿,可是女儿的回答却跟母亲说的不一样。打电话问他的父亲,他父亲竟然一下子说出了女儿的生日。

这一幕幕都让我们惭愧和寒心。老年人的生日不但是人生年轮的记号,而且还是他们健在的一种庆幸,更是一种幸福的标志。我们没有理由去淡忘它。记住老人的生日是对父爱、母爱的一种回报,更是养老敬老的美德;记住老人的生日,送上一份老人喜爱的礼物,带孩子陪伴老人拉拉家常,哪怕是打上一个充满温馨问候的电话,对老人也是一种无比的慰藉。记住老人的生日,送上亲情,送上温馨,这是年轻人应该做的事。

每当我们过生日时,父母都会买来我们喜爱的礼物或做一顿丰盛的饭菜为我们祝贺,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记录着我们在那一天来到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它是我们生命的第一天,是人生的开始。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日也一样需要纪念。

有首歌唱道:“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离不开社会环境;我们的成长进步、事业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提携;从父母的养育之恩,到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应当铭记在心,感念不忘。正如孟郊《游子吟》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然而有一则报道说,记者在某中学一个班中询问“你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时,多数学生的回答让人失望:要么“不记得”,要么“只记得大概”,或者“从来没有给爸爸妈妈过生日”。能够确切地记得父母的生日,并在当天表示祝福的只有四五名。这种情况会多少让为人父母者感到伤心的。

要有感恩之心是做人的起码道德。我认为,人要学会感恩,首先从记住父母的生日开始,一个连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感激的人,怎么会去感恩别人?一个不关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奢望他去关心国家和社会?

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孩子以后,我们才会知道父母的艰辛,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美丽的生命。饮水思源,我们的父母慢慢消耗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来圆润我们的青春和生命。也许他们并不要什么回报,小小的言语上的关心就会让他们很感动,我们可以做到,为什么要对自己的亲人吝啬那样的关怀?这样的恩情难道不是比天高比海还深的吗?

“自己的生日便是母亲的难日”,所以记住自己的生日是为了记住母亲的恩情。我们从小在父母宽厚的羽翼包容下成长,他们给了我们无私的无尽的爱。记住世上最爱你的人是父母,在你受伤的时候,在你疲惫的时候,在你犯错的时候,父母会给你无尽的怜惜和包容。

请你记住父母的生日吧,记住他们的爱。别再对那些重要的日子无动于衷,你的无所谓是对父母恩情的极大漠视。他们也许会不在乎,他们还在默默地付出并不求回报,毫无怨言。

父亲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儒家语录】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

【正言正说】

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若是父亲去世多年后,他们对父亲所坚持的合理部分没有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

虽然孔子的这段话,本意是在告诫我们,一个人不能为外界所动,不要因变故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操守,不忘本,不改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话中引申出另外一个深层的含义,那就是遵守父亲的教导与志向,终身向父亲学习,做到富贵不忘本,腾达不改志。

父爱,总是无言,因为父亲总是不会像母亲一样,絮叨着要我们吃好穿暖,父亲也很少与我们坐下来谈些家长里短,父亲似乎总是很严肃,很沉默,让我们小小的心灵曾一度畏惧和抱怨。然而,父亲却总是在无言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就算我们会一天天长大,就算父亲会慢慢地变老,可是他的身上却有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那是一种繁华过后的沉淀,一种历经沧桑的睿智,一种洞明世事的豁达,一种磨难过后的坚韧……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在美国。

1909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年,美国总统科立芝支持父亲节成为全美国的节日;1966年,美国总统詹森宣布当年6月第3个星期日,也就是斯马特先生的生日月份为美国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森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的六月第三个星期日,订为全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国定纪念日。

虽然近年来,中国在效仿西方国家,将许多西方的节日拿来过,其实,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应该就是“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从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节日,因为亲情与爱是不分国界的,是全人类的。

胡文虎是一个子承父业,一生中都在向父亲学习的典范:

胡文虎祖籍福建永安县,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他的父亲胡子钦,精通“岐黄之术”,开设了“永安堂”药行,主要经营药材业务。胡子钦逝世后,没过多久,胡文虎将店里所有的现款共几千缅币全部兑成港币,带到香港。许多胡子钦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都认为胡文虎在父亲死后,无人管束,携款到香港花天酒地去了。

然而,胡文虎去香港却是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父亲在仰光开的药材店,几乎所有的药材均由香港进货,然后再从仰光汇钱付款。胡文虎想到以前同父亲做生意的香港老板,必然对自己的还账信用有所怀凝,因此他专程到香港替父亲偿还全部欠款。

胡文虎的这一举动,首先使从前向他父亲出售药材的老板喜出望外,继而深感钦佩,对胡文虎另眼相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永安堂的信誉。胡文虎此行来香港,不仅未付款就带着大批药材回仰光,而且从此以后,凡永安堂开来货单,香港所有的药材行无不尽快如约交货发运。

胡文虎创业伊始就把信誉作为本钱放在首位,继承父志,坚守做人做事原则底线。显示了他的雄韬大略。无疑树立了信誉也就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有了稳定的货源和优惠的交易条件,也就能使胡文虎集中精力开发万金油等拳头产品,并把他的事业扩展到东南亚及整个中国。

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所以父亲的教导奠定了我们做人的根本与成长的基础,每一位父亲都是值得儿女们一生去学习的,他的志向也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去继承和发扬。不论父亲的相貌、学历、经济、地位如何,他永远是我们可敬可爱的学习榜样。

走近父亲,才发现父亲原来是一座山,层峦叠嶂,只有随步换景方能窥见其妙绝景致,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洞其博大高远;走近父亲,才发现他的爱是一枚橄榄果,要用时间来慢慢咀嚼。解读父亲这部书,需要有命运的沧桑,生活的积淀!向父亲学习,我们就不会迷失太远!因为父亲是值得儿女学习一生的榜样!

“养”不等于“孝”

【儒家语录】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正言正说】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今天,许多自以为“孝”的人,实际上却把孝道完全形式化、浅薄化了,每月寄上点钱,就算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不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而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负担,却对自己的宠物呵护备至,常常挂在心上,这种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孝道,几乎与狗、马无异了。

孝的本义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反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孔子强调的“孝”应建立在“敬心”之上,他认为,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牲畜无异。子女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般地说,父母进入中年老龄以后,体力和精力都不及从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当父母生病时,更需要细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称心的事,要体贴父母,热心地为他们分忧解愁。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理应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要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体贴老人。

赵善应孝母的故事读来十分令人感动:

赵善应是南宋大臣赵汝愚的父亲,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一天,母亲突然患了重病,赵善应赶忙去请医生。医生看了老人病状后,留下两包草药就走了。老人服药以后,病情不但不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加重了。赵善应非常着急,再次去请那位医生,医生说:“你母亲的病,我看不明白,还是另请高明吧。”赵善应听了,心情更加悲痛,眼泪立时夺眶而出。于是,赵善应到处打听名医,名医请了十多个,母亲的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赵善应一时没了主意,不知是谁提醒说:“还是想办法请御医来看一看吧。”赵善应如梦方醒,靠着皇室宗族的关系,很快请来了御医。御医诊视以后,开了个方子,交给赵善应说:“照这个方子服用,三副药以后,病情就会好转,但需用人血和药,方为有效。”赵善应接过方子,二话没说,马上买了三副药,然后取刀刺破自己的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了。赵善应连续几次刺破手臂取血和药,弟弟看不过去了,不让赵善应再刺臂了,请求自己刺臂取血,赵善应坚决不答应。赵善应的母亲服用了几副鲜血和药以后,病就好了。赵善应十分高兴。

母亲的病虽然好了,但落下个心悸的病根,一听打雷或什么响动,就害怕。一天夜晚,阴云密布,一道闪电,响起一个炸雷,母亲突然惊叫一声,晕了过去。

正在熟睡的赵善应,被母亲的惊叫声惊醒,赶忙跑过去叫醒母亲,陪伴母亲直到天明。此后,一有雷雨,赵善应都披衣而起,走入母亲房间,陪伴母亲。一次,赵善应要出远门,临行前特别嘱咐妻子好好照看婆婆,雷雨天一定要陪婆婆一起睡觉。见妻子高兴地答应了,赵善应这才放心地走了。赵善应回来时,正值一个寒冷冬天的夜晚,从者看见赵家大门,十分高兴,上前就要敲门,赵善应马上制止说:“不要敲门,恐怕惊吓了我的母亲。”从者赶紧把伸出去的手缩回来,说:“现在深更半夜的,天气又这么冷,不敲门,我们上哪儿去住呀?”赵善应说:“没有地方住,也不能敲门。我们就是坐在房檐下挨冷受冻,也不能让我母亲受到惊吓。”从者听了,很受感动,同意和赵善应一起坐到天明。天明以后,仆人打开大门,才看到房檐下坐着两个冻得浑身发抖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老爷”回来了。身教胜于言教,在赵善应的带动下,全家人都十分友孝,儿子赵汝愚等人也都孝敬他们的父母。

孝原本就是没有什么表层道理可讲,因为这是出于人的至诚生性,是一种至情至性、无怨无悔的感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大意应该是:如果你想做个好人,那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孝敬父母,尊重家人。当然,传统意义上的“孝”,是那种没有自我的盲目顺从,和现代人所推崇的个性张扬,展现真我,似乎相差甚远,格格不入。但是,在道德水准严重下滑的今天,再一次提及“孝”这个词,在我看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现实意义。“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社会”。家庭,作为构成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它的和谐与安宁,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发展方向。“家和万事兴”,“家和”是“万事兴”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家和”,才有整个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只有“家和”,才有整个国家的兴旺与安定。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孝”的含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孝”,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茶足饭饱与衣食无忧,它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对于父母及老人在精神领域的关怀与照顾,更多的是满足老人对于天伦之乐的追求与向往。有一首歌唱的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其实,现代的“孝”,应该更为简单,它在更多的时候仅仅只体现在工作之余对老人孤独心理的些许承担,或者,仅仅只是与父母一道吃一次精心准备的晚餐。时代在变,而老人对于儿女的那份担心与爱恋却不会变;生活在变,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却不会变。所以,我们的“孝”,在现代社会,就是让为人父母的知道,有了儿女,他们便不再孤单;有了父母的牵挂,做儿女的会永远平安。

父母与儿女,永远不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父母与儿女,永远都会有思想上的代沟存在。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父母对我们的那份“多余的担忧”,就如同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我们的儿女对我们的那份永远的“反叛”。但是,这其实并不应该成为我们与父母沟通的障碍,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为“孝”的负担。人与人之间,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彼此的思想,也只有沟通,才能化解矛盾,和谐共处。与旁人尚且如此,与我们的父母是不是更应该敞开彼此的心灵呢?

尊重别人,孝敬父母,与展现自我和张扬个性,本不应该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去听听别人(包括我们自己父母)的意见与建议,对更好的活出自我,或者在更多的时候,会益大于弊的吧?再则,为人父母者,对于儿女,大概永远都只会为其好,不愿助其坏吧?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尊重别人,孝敬父母,永远都不应该成为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成为不符合现实的古董,而应该永远成为我们所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孝”,是营造和谐家庭,亲融社会关系贴身法宝,只有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了,只有我们的家庭关系和睦了,我们的整个社会才能够走向和谐,走向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走向繁荣。

家和万事兴

【儒家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正言正说】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但不论大事小事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因为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行不通的。”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节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己属常见。因此,提出“和为贵”,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在今天“和为贵”也是我们所一直提倡的,它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为贵”的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家和万事兴”。

中国文化,格外重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重要性。齐家之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道,讲究的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小雅·常棣》)。把夫妻之和比喻为声乐之和,是非常恰当的。声乐之道,即是合和之道。所谓“音声相和”(《老子·二章》)、“乐以道和”(《庄子·天下》)、“乐以发和”(《史记·滑稽列传》)、“乐以和其声”(《史记·乐书》)、“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大乐》)、“和六率以聪耳”(《国语·郑语》)“和顺积中,而英发外”、“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礼记·乐记》)等等。在中国从民间到皇家,都很重视家庭生活中的夫妻之和。

夫妻关系的自然内涵是男女关系。男女之道,讲究的是“以和为贵”(《玉房要指》)、“神和意感”(《千金要方·养性》)。中国古代民展起来的房中养生术,历来主张:夫妻之间,应效法天地阴阳之和,而进行和谐的性生活;两性相交,要情投意合、神和意感、以和为贵。并认为:和谐的性生活可以养性延年,不和谐的性生活则能够伤神夭寿。甚至主张“取鳏寡而合和之”(《管子·入国》)。

在中国,“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说在河北一个农村,村委会的外墙有一块黑板报,上面写着评比五星级家庭的标准:父子骨肉情深,夫妻相敬如宾,兄弟情同手足,妯娌亲如姐妹,姑嫂十指相连,婆媳胜过母女。这个村每年都组织妇女集体晒被子,比赛包饺子,比赛擀面条。村党委书记说,不孝敬公婆的人,老人的被子就脏兮兮,而孝敬老人的和睦家庭,被子自然干干净净。

“家和万事兴”是一条治家格言。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亿万个家庭累加起来构成了我们的大千社会。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家庭美德又是社会美德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关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是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经济发展一样也离不开“家和万事兴”。我们发展经济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少数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吗?无论多么高深的经济理论难道也只是为了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吗?纵观世界各国的竞选又有那一个政党和组织的纲领是为了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呢?答案是否定的。特别是我们人类在经历了各种苦难后,在思想认识上对民生、生存方式、人权观、财富观,对以靠掠夺他人财富和无节制掠夺自然资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所以,平等待人、平等交往、爱护保护自然、节约能源、痛恨贪污腐败、节制无度的私欲膨胀和奢侈的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当今人类认识的主流。虽然,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但我相信,人类必将克服重重困难和艰辛永远的追求下去,并将其实现。

“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观察,不断总结出的精辟论述。家庭,是骨肉团聚,情感相依的港湾。小到一个三口之家,大到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生息敷衍、荣辱兴衰,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深刻而又普通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家庭,更在社会。

“家和万事兴”倡导的是团结,无论小至家庭,还是大到国家,团结与否至关重要。团结就是力量。战国时代有一则著名故事:赵武灵王时,邯郸有一截小胡同叫“回车巷”,宰相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几次忍辱在这条小街避让大将军廉颇的车马,后来廉颇知错即改,负荆请罪,实现了“将相和”。这充分说明,和能立业,和能兴邦,和能增长国民志气,和能凝聚国家无坚不摧的力量。

和谐是中国数千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和谐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一种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诸多元素实现了均衡、稳定、共荣和有序。和谐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文明、公正、公平。和谐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最伟大之处,乃在于常常能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都比以往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不论这些变化多大,矛盾有多复杂,都不足为怪,因为变化和矛盾的出现固然会使我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同样也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且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21世纪是人类共同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世纪,是会不断发生变革与转型的世纪。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当牢记“家和万事兴”的格言,以实际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关系、新秩序,塑造健康有序的新型人际关系,达成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共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记住苦难中与你同行的人

【儒家语录】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正言正说】

曾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的弟子,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等人从陈国到蔡国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相继离开了他,颜渊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起他们当年与自己共患难的时光。因此,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论现在的事业多么辉煌,地位多么显赫都不会忘记过去与自己一同患难的亲人和朋友。

重情重义,不忘故交,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值得让世人继承和发扬的可贵精神。历史有许多这样的有义之士,他们的行为,直至今天依然让人感动不已。

在中国古代,这种交友重义的事例是很多的。先让我们来看下面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东汉时,有一位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到急信,说一位朋友得了重病。朋友远在千里之外,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程。可是在到了友人所住的郡地时,却发现此地已被胡人围住了。他不顾一切潜入城去探望朋友,朋友对他说:“谢谢你在这个时候还来看望我。现在城被胡人围住了,看样子是一定守不住了。我是一个快死的人,城破不破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你没有必要留在这里,趁现在能想办法,你赶快走吧!”荀巨伯立刻说:“你这是什么话!朋友有难当共为,现在大难临头,你却要我扔下你不管,自己逃命,我怎么能做这等不义之事?”城破之后,胡人一路打进来,挨户搜索,但见家家户户凌乱不堪,人全逃走,却有一院井然。于是进去,见到了安坐的荀巨伯,大发威风说:“我们大军到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敢不望风而逃,难道想独当其锋不成?”荀巨伯对他们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城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来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朋友。现在朋友病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来了就丢下他不管。你们如果要杀的话,请杀我,不要杀死我这位无法自救的朋友。”胡人听了大为惊愕,相顾无语。半晌,有一位头领看了看手中的大刀,说道:“看来,我们是一群根本不懂得道义的人了。像我们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在这样一个崇尚道义的国家里胡来呢?撤兵吧!”胡人因此退走,一郡得以保全。

汉代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重义之人,叫朱晖。他在读书的时候,偶尔结识了一位大官张堪,恰是他的同乡。张堪很看重他,但朱晖却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不敢与之过从太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以身家子妻托付于你。朱晖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晓得作什么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因为清廉,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不通音讯,但闻讯之后,感于张堪的知遇,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甚至前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对他说:“我们以前并不曾听到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

春秋晚期吴国有一位义士叫季札,有一次他出使路过徐国,顺便拜望老朋友徐君。徐君见他佩带着一口极精美的宝剑,喜欢得不得了,可是不好意思向他开口。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但考虑到还要佩此剑出使别国,也就没有主动挑明。等他出使回来,再去徐国探望徐君时,徐君却不幸得病死了。季札非常悲伤,他把宝剑解下来,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上。季札的随从感到奇怪,问他:徐君已经死了,这宝剑挂在这里是给谁的呢?季札对他们说:“徐君在世的时候,很爱这把剑,我心里明白他的这个意愿,并且已经在心里做了把此剑赠给他的承诺。现在不能因为他已经去世,看不到我的赠予了,就违背己心,忘记情义啊!”季札挂剑报知己的事情渐渐地传扬开了,大家纷纷赞扬季札是一个讲义气重感情的君子,一些名贤于是不远千里去投帖拜结,引以为友。

荀巨伯、朱晖、季札等人重情义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已令人因觉得遥远而更加可贵。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的某些可贵情感是恒久不变的,它能穿越时空,给世界带来无穷的温暖和感动。这种大义的精神和行为,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已显得很稀缺,但正因为如此,也更值得我们呼唤和传扬。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不论日后如何富贵,请记住那些在困境中曾与你共患难的人,夫妻也好,朋友也好,亲人也好,他们都是值得你一辈子感激并珍藏的宝贵财富。

同类推荐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祖国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祖国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别让坏心态毁了你

    别让坏心态毁了你

    本书是让我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拥有和失去,凡事看得淡一点。知足常乐,会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愉快;如果太贪心,总想得到很多又无法面对失去,那终究会成为生活的一种负荷与累赘,让我们疲惫不堪而逐渐失去人生的乐趣。既然这样,那么还是让我们正确地面对已经失去的,给自己一份愉快的好心情、好生活。如果您还是处于坏情绪的伤害之中,那么这本书已经衔着翠绿的橄榄枝向你走来!
  •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

    《裁员先裁什么人?》主要内容:职场路上,不进则退。面对残酷的职场生存法则、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才能成为团队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不被团队所淘汰?如何才能让自己与各种各样的“裁员风暴”绝缘,让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工作资历同步增长?这是每个员工都应该正视的问题!这本尽职、敬业职场最佳员工培训读本,为我们介绍了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胜劣汰法则。
  •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18种人

    人一生不可不防的18种人

    生活中总存在这样一些人,是我们一生中要加以回避和防范的。小人做事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哈巴狗拍马逢迎是他们攀附的法宝;墙头草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笑面虎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伪君子表面上道德文章,暗地里包藏不良居心;大嘴巴热衷搬弄是非;瘾君子倒在烟酒、赌场、白粉中飘飘欲仙;红眼病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好猜疑的人对任何事无端生疑;忘恩负义的人视恩义如鸿毛;贪婪的人灵魂深处有个无底洞;赖皮鬼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窝里霸一手遮天;滥施暴力的人无端发怒;轻浮的人既不自重,也不重人;二管家颐指气使,管事过宽;自负狂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假面人戴着假面具,对人不流露真性。
  • 读者文摘精粹版9:活着就是幸福

    读者文摘精粹版9:活着就是幸福

    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生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但是要活得有质有量,因为我们被赋予了生命,这本身就值得感激,在人生的道路,生命与我们一路同行。
热门推荐
  • 肥肉只是过去式

    肥肉只是过去式

    #过去式#陪你走完了这段路,我就变成了你走过的路。
  • 大小姐的御用占星师

    大小姐的御用占星师

    一个A+级别的赏金猎人,一个能够预知未来的星盘,一个阳光下充满罪恶的都市,一个离奇而报酬丰厚的任务,蓝礼重回都市生活,他该如何面对一个柔弱女孩背后,所隐藏的巨大阴谋?
  • 她天生贵且娇

    她天生贵且娇

    苏解语天生贵命,却被家族弃绝,原以为这辈子,她只能与身边的倒霉护卫相依为命,却不想有一天,她还是贵不可言,青云直上!而沈岸这倒霉护卫……居然比她更尊贵!苏解语:“……”更有甚者,不知何时她身中奇毒,还无药可解。倒霉护卫呵呵一笑,说:“毒是我下的。解药也是我!想要?谈恋爱啊!”苏解语:“……”她去尼玛的╭(°A°`)╮杀!【亲爹不疼亲娘上天的落魄千金小姐x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神秘护卫】一句话:谈恋爱吗?给你下毒的那种!注意:女主前期很怂不美,听到她爹就怕,后期很美很diao,见了她爹就杀,男主并非真、护、卫。
  • 流年一寸心

    流年一寸心

    本书是作者悉心创作的一本传统诗词作品集,收录了其近年来创作的近一百七十首诗词,分为《行旅》《风物》《衷情》《感怀》四个专辑。作者用细腻真挚的笔触,描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寄托缱绻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抒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体现其精神追求和品格涵养。
  • 幻梦宇宙之精灵宇宙

    幻梦宇宙之精灵宇宙

    光之领域,是幻梦宇宙中光系精灵最大的聚集地,此刻,一只有着“神之封印”的神秘精灵开始了它的旅途。
  • 诸天世界里的美食家

    诸天世界里的美食家

    斗破世界斗帝不出,斗圣隐匿,有朝一日却万圣齐出,只为一道菜…………(这是一个美食制造者外加黑心店商游历诸天的故事,请忽略简介,移步正文。
  • 蛊术江湖

    蛊术江湖

    前世,他是自私暴戾的苗疆蛊师的关门弟子,最终被当成试验品,于不惑之年惨死降头术下。生平坎坷,一直活在世界的黑暗面里,所以他腹黑、自私、冷血、残忍、恶毒…而今,世界大不同,诸子百家,江湖朱门,女侠如牛毛满天舞,豪客悬长剑遍地跑。身为偏远山县的二世祖,无武脉傍身,无家族背景,唯有满腔恶毒仍如故。(故事不一定良善,但一定符合人性。)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生存的探索(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对于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幸福、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这不能不说马斯洛的学说也适应了我们每一个追求人生成功者的需要。
  • 惊世毒女:废材太轻狂

    惊世毒女:废材太轻狂

    她,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不成想却变成了一个废材二小姐。呵,废材?不存在的。从今天起就让你们看看本姑娘如何斗渣灭婊,扬名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