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9000000004

第4章 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立于不倒之地(3)

曾国藩之所以派李鸿章去上海主要是看中了上海的富庶,曾国藩希望李鸿章接管上海之后,可以解决湘军军饷捉襟见肘的困境。但这时的李鸿章手下也有数万的淮军需要银子供养,尽管曾国藩天天催促送钱来,但李鸿章还是用“和稀泥”的办法,一边不断跟曾国藩诉苦,一边又想办法送些银子给湘军,好让曾国藩无话可说。

面对已经成为同僚的学生,曾国藩也无可奈何,一方面他需要李鸿章的帮助,另一方面李鸿章的厉害就在于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能取代得了他。

李鸿章这种跟曾国藩“亲师生,明算账”的做派,同样让他满足了自身利益。

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但并没有受到嘉奖,朝廷只给曾国藩幕府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升了很高的官,而慈禧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的封号,这个举动充分说明了慈禧对曾国藩的不信任。

慈禧的这种不信任缘自太平天国消灭之后,对清王朝构成威胁的,除了外国列强之外,在国内,就只有一个曾国藩。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攻下了金陵,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城外被方山的老百姓逮住,曾国藩觉得太平天国与湘军结怨太深,一旦把李秀成解到北京,他势必会反咬自己一口。这样就有可能使湘军陷于众人的猜忌之中,生出无数波澜来。于是,曾国藩很果断地不顾朝廷的命令、同僚的劝说,毅然“先斩后奏”,杀了李秀成,以绝后患。

当时,很多人都劝曾国藩自立,但曾国藩清楚地知道时局对自己极其不利。而最锋利的那把剑就是李鸿章。曾国藩了解李鸿章,如若自己安分守己,李鸿章就永远是他的学生;如果自己拥兵造反,李鸿章很可能与自己反目成仇。面对李鸿章,曾国藩没有把握全身而退,一旦兵败,自己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

认清形势的曾国藩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朝廷立即就答应了。其实,慈禧固然很重视曾、李两股势力,但是又怕两者实力过强。特别是对于曾国藩,慈禧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因此,她一直采取抑曾扬李的策略。李鸿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曾、李分野,李鸿章的做法固然有趁火打劫的嫌疑,但在曾国藩看来,肥水不流外人田,与其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还不如让给学生。另外,这样也替曾国藩解了围,如果这时李鸿章看不清形势,继续跟曾国藩站在一起,那真就成了清政府的心腹大患了。

最重要的一点,李鸿章这次站队,直接给自己带来了青云直上的机会,也让自己暂时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曾国藩对自己不利,朝廷会帮自己说话;如果朝廷对自己不利,曾国藩也不会坐视不理。

关键时刻的划清界限,让李鸿章名利双收。

曾国藩裁减了湘军之后,很快成了“孤家寡人”。而这时候捻军兴起,直接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朝廷下令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负责灭捻,而李鸿章接替老师成为两江总督。

此时的曾国藩手中无兵可用,只好借助于李鸿章的淮军,但淮军是李鸿章的私人军队,曾国藩根本指挥不动,他甚至有时候要把自己的命令告诉李鸿章,通过李鸿章的嘴来调动淮军。并且,李鸿章对于曾国藩的河防战略也嗤之以鼻,竟然以“古有万里长城,今有万里长墙,不意秦始皇于千余年后遇公等为知音”等言语讥讽曾国藩。事实上,李鸿章并不想让自己的淮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送死,更不想让自己的军队成就曾国藩的功业。于是,在用兵上,李鸿章遥控指挥,干扰曾国藩的战术,甚至指使淮军将领以生病为由拒绝出战,这让曾国藩十分光火。

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自然不会成功。好在曾国藩现在已经有功高盖主之嫌,这场功劳让给学生也并无不可,最终李鸿章代替曾国藩成为钦差大臣,曾国藩则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上,给李鸿章当起了“后勤部长”。

和而不同,这让李鸿章从与曾国藩的博弈中获益良多。在朝堂之外,他有恩师曾国藩的鼎力支持;在朝堂内,为了借其压制曾国藩,朝廷更是不遗余力地扶持他。有如此两处强援,李鸿章左依右靠,自然不会倒。

6.官场自保的秘诀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造反是一件危险的事。在封建社会,不仅造反的行为很危险,即便有这样的想法,说不定也会遭到镇压。

晚清的政坛上,李鸿章一直受到重用,但是慈禧还在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这三位晚清时代的重臣之中,玩弄政治平衡术。慈禧的手段是狠辣的,一旦察觉臣子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政治权力,就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恭亲王。当恭亲王自以为功高盖主而扬扬自得时,慈禧毫不犹豫地收拾了自己的第一个合作者,一个曾经亲密的盟友,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李鸿章想不被收拾,就要老老实实做好“奴才”。

自组建淮军担任江苏巡抚开始,李鸿章就一直手握重兵。无论是在胆略上,还是资历上,他都要比朝廷诸多权贵强很多,但李鸿章几乎从不对朝廷说不,在官场生涯中,李鸿章一直忠心耿耿,从未违反过朝廷的有关授意和对朝廷表现过一丝不恭。

很多好事者都做过这样的设想:在后曾国藩时代,作为清朝最有实力的李鸿章,假如他代清自立,中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历史上,李鸿章至少有三次机会面对这个问题。

第一次是曾经的洋枪队统领戈登提出来的。1880年,大清国与俄国关系危急,戈登这时候正好去天津拜访李鸿章。当李鸿章向戈登问询对于时局看法时,戈登说:“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耳。君如有意,仆当执鞭效犬马之劳。”李鸿章沉默半晌,然后说:“那当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从未背叛过朝廷。”接着,李鸿章又说:“另外,那是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

如果此对话属实的话,说明李鸿章对这个问题是有过考虑的。此时的李鸿章如日中天,如果要自立,这无疑是最佳的时机了。李鸿章的沉默是有理由的,像曾国藩那样宽宏大量的人,李鸿章都不愿居于其下,自然更不愿屈居于“妇人孺子”之下,跟一帮满清权贵来回倾轧。

更何况,李鸿章还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这时李鸿章不愿自立,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认为:“那是不会成功的,我会掉脑袋的。”

“那是不会成功的”,说明李鸿章对自己还有清朝的实力是有清晰的认识的。那些认为李鸿章代清自立轻而易举的人,是太轻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实力了。表面上看来,李鸿章呼风唤雨,好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推翻清政府是举手之劳,其实不然。

中国的中央集权在明清时候发展到极致,尽管李鸿章权倾朝野,也拥有广泛的权力网和关系网,但是,李鸿章从未把握过中心大权,他一直在军机处之外,甚至在洋务运动时期也与总理衙门大臣职务无缘,即使在极盛时期也只不过是京城所在的直隶省的总督。最重要的,李鸿章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他所需要的财政和其他资源,经常有赖于他管辖之外的省份。

李鸿章是中国五千年官场、权术、人际关系文化的集大成者,但他深知自己的影响力及个人实力,比起刚刚攻下南京时的曾国藩是不如的,连鼎盛时期的曾国藩都不敢自立,更何况自己了。

李鸿章的选择,是基于对自身力量和全局的考虑基础之上的明智选择。

第二次,就是孙文给李鸿章的上书了。

1894年6月,甲午战争前夕,孙文曾到达北洋大臣李鸿章驻地天津,向李鸿章递交了一份《上李傅相书》。在这份《上李傅相书》中,孙文大胆地向李鸿章提出了“取而代之”的建议。孙文这次上书的结果是,李鸿章安排其幕僚给孙文弄了一张护照,让他“先游历泰西各国,学习农务,艺成然后返中国”。

这一时期的李鸿章面对这样的建议,不过是博君一笑耳。此时的李鸿章,即便有自立的心思,也没有了自立的锐气了。

第三次则是1901年。当义和团运动无法控制、八国联军群起进攻北京之时,西太后急诏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北上议和。梁启超到了广州,拜会了李鸿章,为李鸿章定下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拥两广自立旗帜鲜明地恢复汉族统治,建立新政体;中策为起兵广东,北上剿拳勤王;下策就是奉诏入京议和了。

这个时候,李鸿章是对那个腐朽的朝廷彻底地失望了。这个腐朽的朝廷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内忧外患,苟延残喘,牺牲人民,绥靖洋人,让李鸿章本人受够了窝囊气。但说到自立,此时的李鸿章更不会这么做。

此时,李鸿章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已经不可能作为起义的领袖,更何况,李鸿章不得不考虑名节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李鸿章对局势的不明了。在同时代的官僚当中,李鸿章算是一个前卫的人,但他对于当时中国何去何从,还是不清楚的。他知道一定要改革,所以他暗中支持维新派,但他也知道当时维新派的主张不切实际,所以,希望他们能“来日方长”。

李鸿章是明智的,他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自己认识的局限,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而这些都是他无法突破的。

李鸿章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李鸿章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只会是浅层次上的追求,他追求实业的兴趣远大于政治,因为囿于各种局限,他知道自己在政治上无能为力。

李鸿章清楚,他就是一个过渡者。

这种定位,让他既能自立于当朝,也足以彪炳后世了。

李鸿章放弃拥兵自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李鸿章是在清朝选拔出来的,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观念,即便他有自立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思想上无法突破的障碍决定了他从一而终的宿命。

李鸿章不以身犯险,这种谨慎和从一而终的忠诚,最终保证了他虽然在政治生涯中遭逢无数次低谷,但一直没有彻底倒下。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 李大钊就义始末

    李大钊就义始末

    李大钊烈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本文披露了李大钊从被捕到遇害,以及解放后北京警方追捕杀害李大钊的凶手等等鲜为人知的细节。中国历史博物馆的0001号文物坐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东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绞刑架。因众所周知的缘故,这座绞刑架在这里被默默封存了很多年,以至于许多人从不知道它的存在。直至200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图片展时,人们才认识了这具物品背负的深重罪孽。"这是杀害李大钊同志的绞刑架原件。
  •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开宗立派的艺术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开宗立派的艺术家(1)》本书分为彼得·柴可夫斯基、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等部分。
  • 万婴之母林巧稚

    万婴之母林巧稚

    本书介绍了医学家林巧稚的生平,内容包括:一百一十分的许诺、第一位中国女妇产科主任、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夫人的电话等。
热门推荐
  • 大王如此傲娇

    大王如此傲娇

    我穿越千年,只为与你相遇。初遇时,他问她捉鱼做甚?相知时,他说玥灵汐别死,寡人许你黄金千两。相恋时,她说长夜漫漫,深宫寂寥,我会一直一直陪着你。相守时,他说玥灵汐,寡人甚是挂念你!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虐妻一时爽,追妻火葬场的虐心小故事。最后作者友情提示1.男主。2.女主虽穿越,但一切切合实际,没有金手指。3.本文非甜爽文。以上不喜的小伙伴请直接点X。然后呢,本故事非架空,一切以历史为准,除剧情需要偶有小改动外,所有脉络尽最大可能贴合历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由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帕金森于1958年提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称职的行政首长一旦占据领导岗位,庞杂的机构和过多的冗员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整个行政管理系统就会形成恶性膨胀,陷入难以自抜的泥潭。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直观的现象描述和心理剖析,提示了帕金森定律发生作用的内在条件和根源所在,剥开为患广泛的官僚主义的硬壳,展示其华丽外表掩盖下的内幕真相,同时引发人们作深层次的思考。对帕金森定律的各种变体、衍生定律以及与帕金森定律有内在联系的其他重要定律、法测,本书也是并予以收录并进行详尽细腻的解析和点评。全书论述严谨、观点犀利,极具现实警示和指导意义,为广大读者认识、了解、研究帕金森定律打开了一扇便捷的大门。
  • 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之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个人

    那个人

    咪咪是个多好的孩子呀,我们从心底里爱他。而且,老鹰的罪孽,不应该由他的孙辈来承担。杀死他,就已足够,虽然他的死,远远不能,远远不能弥补我们家庭以及无数个向我们一样的家庭从天堂跌入地狱的苦痛,以及这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我的母亲因对我过度的思念,而身患严重的抑郁症,于我八岁那年跳楼自杀,抛下了孤零零的父亲……
  • 云不知风动

    云不知风动

    芙蓉花起,几世情缘,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情结情劫,究竟是情还是劫?
  • 蜀女皇后

    蜀女皇后

    《蜀女皇后》是作者奉友湘根据《宋史》中一段关于章献明肃皇后(968年—1033年)的记载创作完成的一部古代历史人物传记。书稿重塑了宋真宗时期刘皇后这个“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的真实历史人物,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刘皇后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鲜活生动。令观者感叹蜀女刘娥一生的传奇经历的同时,也佩服她坚韧勤奋的品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本书稿可读性强,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传播四川地域文化。
  • 半夏之恋:小子,赖上你

    半夏之恋:小子,赖上你

    半夏在反应到自己的钱包被偷的下一秒,便发现身后有人加快了脚下的步伐从自己身旁追了上去。钱包递到了自己眼前时,视线之内,是张早已被多数女生在心中反复描摹千百万遍的脸,穿着蓝白相间运动服的纪渊言,苍白的没有任何表情的脸,好像是被匆匆经过的冬日阳光冻结了一样。
  • 两个世界在搞事

    两个世界在搞事

    黑色时代鬼物入侵,大陆修行者降临世界救世,世界与大陆从此互通。……我叫陆安人,生活在联合历520年,平凡中庸,胸无大志,只想余生好好照顾收养我的父母,赚钱让痴迷修行的妹妹买得起资源……今晚我就要回去过二十二岁生日了,可是就在下班后:司察队长拦住我的路,说母猪失踪请我配合调查;异界仙子牵起我的手,说百年转世也要我想起她;神秘男孩出现在梦中,说今生今世保我幸福安康;……于是我被丢到转世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于是我发现……互通的这两个世界,在搞事情啊!
  • 极道战国私房爱

    极道战国私房爱

    从小被家里当成男生养大的韩非,迫不得已前往一所十分偏远的战国学园报到,在途中却被身穿古装校服的妖孽男误会成是男生,从此被安排住进一等男生宿舍“咸阳宫”。 怨念不已的她,每天都在以战国时代风格为主的学校里被学生会主席嬴政折磨……但看着嬴政统一战国学园的大业,身为韩班武将的韩非陷入了迷茫,而在他冰冷的眸子下那神秘的身世,却又将韩非一天天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