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商议,其实端木远就是问何富愿不愿意,见何老爹不但愿意,还说地诚恳,便打定了主义,将小柏离寄养在这何富家。
端木远的金创药果然灵验,到了第二天,何富的伤口便止了血。端木远不知从哪里找来一辆马车,自己扮作车夫,拉着何富回家。
这何家梁果真偏僻,两人除了吃饭打尖,便在路上,就这样也足足花了二十多天才把把何富送到家里。
何富回到家,对外人说是自己虽伤了腿,但也赚了军功,得了赏赐。自己和营里的同伴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伙山匪正在打劫一家人,众人赶跑了山匪,这家人却都已被害,只剩下这襁褓中的孩子,自己觉得可怜,便抱了回来。这些都是和端木远商量好了的。
此时,何富的第三个孩子已经半岁,还是个女儿。
所以旁人都以为何老爹想着怎么把灵儿嫁给何春,却哪里知道何老爹最担心的是何春或许哪一天就要走了。
当时寄养小柏离的时候,端木远并未说将来会怎样,只说将小孩养在何富家里。
端木远走之前除了留下许多钱财,只是叮嘱孩子脚上的那个铃铛一定要时刻系在孩子身上,明面上再没有回来过。
当然,端木远每次偷偷回来看小柏离,非但何富,便是全村人都没有一个有人知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本就对小柏离百般疼爱的何富两口子,渐渐地真觉得这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一般。
直到有一日,山上承恩观来个位砺仙道长。
何春五岁半那年,山上承恩观来了位砺仙道长。
何家梁本就偏远,离最近的村落也有几十里地,寻常的道观本不会修到这种地方,毕竟人少不会有啥香火。
但距何家梁七八里地的后山梁上,还真有座小庙叫做承恩观,也不知是何年何月所修。
何家梁地处深山,山中自然有精怪,不过人妖殊途,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不过界。山中的精怪很少打扰村民们的生活,除非哪个大仙告了饥荒,一时无措,也顶多到村里打点秋风,比如谁家的鸡鸭好端端不见了,或者挂在房梁上的熏肉少了一条,再或者平白少了半缸米,仅此而已,从未出过伤人之事。
村民们都觉得精怪很少来滋扰村民跟这承恩观有关。
在村中老人的记忆里,还记得曾经有一位道士在观中清修,但那都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了。那道士后来不知所踪,是羽化成仙了还是去四处游方了,众说不一。自那以后,这承恩观就一直没有人在里边修行。没有人在观中修行,承恩观并未就这样荒废了,何家梁的村民会定期去观中打扫,供奉。
砺仙道长大约四十来岁的模样,先是到村里拜会过了村长,询问了承恩观的具体情况,然后就表示自己想在这里修行。有人想在承恩观修行,村长心中自然愿意,只要不嫌村子偏僻香火冷清,再说了,这道观其实也非何家梁村所有,要说反对也没有底气。
自此这砺仙道长便在承恩观开始清修。
有人在观中修行,村民们自然少不了去观中侍奉点饭食,打扫下落叶灰尘,一来二去,便和这道长混熟络了。
这砺仙道长不似别个清修之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村中有各种杂事,比如谁家死了人需要做法事,谁家有了疾患需要诊治,谁家生了孩子要取个名字,谁家要写封书信,谁家修宅要看下风水,但凡去请,砺仙道长从来不推脱。
久而久之,这砺仙道长便成了何家梁不可或缺的一员,对村民们而言,砺仙道长的威望比村长还要高很多。
一日,村长请了村里几个长者,带足了礼物来到观中,一阵寒暄后,便直入主题,村里想请砺仙道长在村里坐馆,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何家梁原本是有村学的,可是人力单薄,承担不起坐馆先生的资费,再加之村里蒙童本来就少,这村学也就一直荒废着。
要请个道士来坐馆,虽无不可,但一来道士修的是老庄道法,学馆的先生教的是四书五经,二来这砺仙道长来到承恩观,本是想远离红尘,找个僻静的所在清修,一旦坐了观,还哪里有时间修行。
所以多半是村长见砺仙道长为人热忱,姑且一试,便是被拒也无大碍。
不料这砺仙道长却未一口回绝,只是说坐馆是肯定没法子坐的,若村里的蒙童想读书识字,每逢双日可以来承恩观请教,自己定悉心传授,当然那束脩也就是学费就不用备了。
村长几人一听,觉得这法子可行,毕竟不能扰了砺仙道长的修行,只是束脩该备的还得备着。
村长回到村里,将家中有孩子的村民都喊到祠堂,将这事与大伙说了,村民们自然是愿意。村里多少年没有村学,包括村长在内的所有人几乎都是睁眼瞎。也不真指望谁家能出个进士举人,靠着读书搏取功名,但让后代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就成。
村民们自然高兴,唯独何富心里打着鼓。
这好端端的来了个道士在承恩观里修行,虽说有前例,但还是有些突兀。这砺仙道长为人热心也罢了,还要教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这就不得不让何富多想。
毕竟何春六岁刚过一点,正是受教启蒙的年纪。
那砺仙道长何富是见识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两次。村子本来就小,谁家有个啥事,但凡需要,村民们都要去帮衬的,尤其请了砺仙道长过来,众村民更是要见识一番。话说这砺仙道长还真是有本事的,但具体怎么个有本事法,何富说不上来,但凭感觉,这砺仙道长的本事定然很高,已远远超出了他所能议论的界限。
有如此修为的一个道长,大老远跑到这山沟沟来,就为假托修行之名,专门教授何春,也未免有些太令人不可思议,何富当然希望自己的猜想是错的。
不管何富怎么想,孩子能读书识字总归是好的。至于这孩子到底什么来头,将来会如何,何富知道自己想不明白也就不再过多地胡乱揣测。
村子距承恩观十七八里地远,对于山里的大点的孩子来说,不算什么,倒是何春,年纪尚小,走这么远的路未免吃力。何富便每于上学的日子,背着何春,一瘸一拐地送他去承恩观读书。
村里的孩子,有的鲁钝,有的聪慧,有的顽劣,有的上进,所有的孩子中,砺仙道长最喜欢的便是何春。何春本就聪慧过人,远超村里其他的孩子,讨得砺仙道长喜爱是自然的。不过自打一开始,砺仙道长对何春的用心,本就远超其他孩子。
这一切看在何富眼里,更相信自己的猜测了。
过了一段日子,能坚持到承恩观读书的孩子,就剩下不多了。毕竟只是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行,将来还是要做个农民,没那一家想着自己的孩子能考取功名,也就由着孩子们自己。
到了何春满八岁时,只剩下何春一人仍坚持读书。
这天,何富跟何春一并到了观中,砺仙道长道:“这个孩子聪明好学,深得自己喜爱。只是近日山中不太平,有虎狼出没之像,每日走十七八里山路,总是有些危险,加之何老爹腿脚不便,不如就长住观中,做个记名弟子,也好让自己传授本事。”
何富心想这由得自己不同意吗?虽然何富心里不是十分的肯定这砺仙道长和那日寄养何春的人是一伙的,但到现在六七分还是有的。即便真是如此,要是何春真能学一身本事不是更好。
就这样,何春在承恩观住了下来,作了砺仙道长的弟子,偶尔回家一次或者农忙时回家帮忙。更多的是何富打发灵儿去观里去陪他哥哥。
何富猜得不错,这砺仙道长和端木远还真认识,只不过砺仙道长为何非要来这小山村教授何春,他是怎么也不会想明白的。
当年端木远抱着小柏离逃出锐锋城,便一路向着战场而赶来,本想着找到柏冲,将小柏离送还给他父亲。
等他到了战场,却发现情况比他预料的要严重的多。利国大败,几乎全军覆灭,只剩几只小股部队扼着一些紧要的地方死守,至于柏冲,早没了下落。有说柏冲死于乱战,有说柏冲降了曲国,有说柏冲死于本部哗变。端木远在战场附近搜寻了几日,未见任何线索,心想柏冲如果幸免于难,回利国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在搜寻他的人太多了。想到这一层,端木远便向曲国这边寻来。
在曲国这边,端木远没找到柏冲,却碰到了落难的何富。端木远出于好心救了何富一命,想到自己带着小柏离的诸多不便,不由生了寄养小柏离的念头,跟何富一商议,何富满口答应。
就这样,端木远把小柏离寄养到了何富家。
寄养了小柏离,端木远却不敢远离,夜里又潜到何家梁,在何富家偷偷观察了数日,见何富夫妇对小柏离疼爱有加,未起歹心,这才离了何家梁,赶往锐锋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