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0600000027

第27章 美国作家(14)

洛威尔于1963~1977年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卷入了60年代的政治活动。1965年他拒绝约翰逊总统的白宫宴会的邀请。1967年与作家诺曼·梅勒等人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向五角大楼进军的行列。这期间他出版了诗集《献给联邦死难者》(1964)、《大洋附近》(1967)等。1970年后,洛威尔常住英国。1973年出版的诗集《海豚》使他再度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洛威尔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中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愤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诗歌在形式上不但发展了传统的格律,又注入了自由体的清新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则代表了现代诗歌的两大趋向:一是借助隐喻表达“普遍”的事理,一是揭示“自我寻求”与异化的过程。

洛威尔于1977年在美国逝世。

琼斯

琼斯,1921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39至1944年在美国陆军服役,其间曾在夏威夷大学学习,1945年毕业于纽约大学。

琼斯晚年的作品有描写美国侵越战争的所谓“新闻报道”体长篇报告文学《越南日记》(1974)和描写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的所谓“非虚构小说”《快乐的五月》(1971),他的成名作是描写美国军队生活的三部曲长篇小说。

第1部《从这里到永恒》(1951),主要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军队在夏威夷训练时的生活,在作者笔下,美军军营像是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地方,士兵们的生活就像在地狱一样。出版后毁誉不一,但立即成为畅销书,获得全国图书奖。

第2部《细细的红线》(1963),书名取自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句“战鼓一敲响,变作一根英雄们做成的细细的红线”以及美国中西部的谚语:“疯与不疯,中间只有一根细细的红线”,主要描写美国陆军在南太平洋作战的情况,小说中把美国军事当局描绘成一群官僚主义者,士兵的英勇作战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

第3部《吹哨》(1978)在作者死后出版,原稿尚缺三章,由好友威利·莫里斯根据琼斯生前谈话及口述的每章提要录音补写而成,主要描写4个受伤的士兵从南太平洋前线回国治疗的生活和心境。由于他们厌恶战争,所以在伤愈后重赴前线,导致一人发疯,3人自杀。他的书名引自法国的一句古诗:“吹着口哨奔向墓地。”

琼斯于1977年逝世。

梅勒

梅勒,192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朗布兰奇,自幼在布鲁克林长大。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专攻航空工程,并取得理学士学位。1944年,他应征入伍,在太平洋战争的莱特岛、吕宋岛等地与日军作战,当过文书和步枪手,1964年退役。

1948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裸者和死者》,突出地反映了美国部队中军官和士兵之间的矛盾,被公认为美国作家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小说之一,并拍成电影。美国评论家一般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但带有自然主义的成分。

长篇小说《巴巴里海滨》(1951)是一部宣扬无政府主义的半象征主义、半现实主义的作品。长篇小说《鹿苑》(1955)以同样手法,描绘好莱坞电影界的苦闷和窒息。10年后,在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后,梅勒又完成长篇小说《美国梦》(1965),表现美国社会上横行的暴力、谋杀、复仇和强奸这类梦魇。

自1959年起,梅勒不大创作小说,他出版了《为我自己做广告》(1959)一书,收集他所发表的全部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等文章,对他各个时期的思想发展以及报刊对他的作品的评论加以论述,并对自己早期的作品作出自我估价。同年,他写了一部分析“垮掉的一代”的嬉皮士心理状态的《白种黑人》。60年代,他写了《我们为什么在越南》(1967),通过几个美国人到阿拉斯加会猎熊的事,表达了作者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此外还有描述1967年10月新左派向五角大楼进军的作品《黑夜的军队:作为小说的历史,作为历史的小说》(1968),以及《迈阿密和围困芝加哥》(1968),评论美国空间计划在人们心理上所造成影响的《月亮上的火焰》(1970),诗集《女土的死亡和其他灾祸》(1962),反映美国两党竞选的《总统文件》(1963)。

1967年10月,梅勒因参加为反对越南战争而向五角大楼“进军”的示威游行,曾一度被捕。1968年,梅勒参加纽约市长的竞选而遭遇失败。梅勒的小说从小说创作渐渐转向非小说创作,着力提倡一种新型的小说作法,即“非小说”的小说,或者称为“非虚构性小说”、“记录小说”。这种作品,要求以小说的叙述方法来报道或表现时事,力图以“新型新闻学”的形式来取代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形成一种“自传式”或“自由式”的文学作品。

约瑟夫·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他的父亲是移民美国的犹太人。1928年,父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由于生活拮据,他中学没毕业就当了邮差,靠微薄的薪金养活自己,贴补家用。第二次世界爆发后,19岁的海勒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军12飞行大队,当投弹手。整个战争期间,他执行过约600次轰炸任务。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二战结束后,海勒先后入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还一度担任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英文写作课教师。1952年后,海勒涉足报刊界,分别于1952年~1956年和1956年~1958年间,为《时代》和《展望》杂志社做广告撰写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1961年,他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在文坛上产生轰动效应,从而奠定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出了毛病》(1974),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中的疑惧和烦恼,使人感到虽然在富足的物质条件下人们的职务和工资都在上升,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充满了猜忌和畏惧,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存在各种微小而影响深刻的龃龉,使人感到不安,无法忍受。这部小说在运用日常琐事来表现重大问题方面也显出作家对现实的理解。

长篇小说《像黄金一样好》(1979)把家庭中的勾心斗角和政府中的权力争夺交织起来描写,表明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力怎样愚弄一个自视甚高的犹太知识分子,使他产生了飞黄腾达的美梦,荒谬得滑稽可笑。

海勒还著有剧本《我们轰炸了纽黑文》(1968)。

海勒是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尽管不多,却在欧美各国有广泛的影响,这种黑色幽默创作倾向的主要特点,就是从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谬、丑恶、冷酷,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

卡波特

卡波特,1924年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17岁开始就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作品,如《纽约人》和《大西洋月刊》等。他早期探索梦境和现实、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分界线的哥特式作品,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但他不承认是南方作家。这类浪漫式哀婉和梦魇式恐怖相结合而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后来均收集在《黑夜之树和其他故事》(1949)中。

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叙述一个13岁的男孩反常早熟的故事。此后写的中篇小说《草竖琴》(1951),探讨邪恶和离奇的事物,富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以后10年间,他试验多种写法进行创作,1958年发表的一部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在纽约追求名誉地位的小说《在蒂法尼的早餐》,使他成名。

这一时期,卡波特还试验创作他本人和托姆·沃尔夫、诺曼·梅勒共同称之为非虚构性的小说。第一部是《缪斯们受人倾听》(1956),记述美国表演民间歌剧《波吉和贝斯》的黑人歌舞团1955年访苏的情况;此后他以6年时间实地调查堪萨斯城两名凶手谋杀人的案件,以一种对凶手和被害人一概不表同情的态度写成《凶杀》(1966),赢得了普遍的赞扬,使“非虚构性小说”顿时成为一种纷纷受人仿效的文学形式。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有关上层社会和艺术界人士的生活的报道。收成一集,题名为《狗叫:知名人士和禁地》(1973)。1966年他发表了一部回忆幼时生活的《一次圣诞节的回忆》。

卡波特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1975至1976年,他很据日记和亲友来信写真人真事的报道,题名为《应答的祈祷者》,后因一些被报道者表示抗议,指责他辜负了他们对他的信任,于是停止发表。1980年出版新的短篇小说和非小说集《给变色龙听的音乐》。

厄普代克

厄普代克生于宾夕法尼亚。父亲是中学教员。195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又在英国牛津拉斯金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55年起在《纽约人》杂志社工作。两年后回宾夕法尼亚当职业作家。

他的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贫民院义卖会》(1959)、《兔子,跑吧》(1960)、《半人半马》(1963)、《夫妇们》(1968)、《兔子回来了》(1971)、《同我结婚:一桩罗曼史》(1976),短篇小说集《同一座门》(1959)、《鸽羽》(1962)、《音乐学校》(1966)、《贝赫:一本书》(1970)、《问题和其他故事》(1979)等。

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人们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因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感到的不安和苦闷。多数评论家认为他的一些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当代美国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场景,真实而细致地刻画了他们在旧日的精神支柱崩溃之后所产生的彷徨和迷惘,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是当代美国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成名之作《兔子,跑吧》描写一个外号叫做“兔子”的青年哈利,因不愿继续碌碌无为地生活,几次抛别妻儿出走,《半人半马》引用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故事,穿插描写40年代末美国一个中学教员自杀前3天的经历。

厄普代克笔下的人物放纵情欲,追求性的享受,以此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这在《夫妇们》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主人公彼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向死亡挑战”的性行为上,其结果只是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厄普代克的作品反映人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不安与苦闷,艺术上有独特风格,受到高度评价。早期作品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描写为主,后来大多用现代派各种手法,渲染人物在瞬间出现的感受,重视作品的气氛、色彩和节奏感。

同类推荐
  • 诗骚百句(国文课)

    诗骚百句(国文课)

    一派天真,宛转自然,重回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骚百句》中,复旦大学中文系邵毅平教授精选《诗经》《楚辞》辞句,将其文学地位、美学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娓娓道来。
  • 变奏

    变奏

    语言在生活中就像是寻求光的一种形式,使暗处闪亮或者使刺目的光变成柔光。诗在我这里,它对生活是一种矫正、一种修补、一种抚慰;同时,生活对诗歌,不仅是装着诗歌原材料的一种器物、一些媒质,也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我所说的生活既是生活的,又是诗歌的;而诗歌,既是诗歌的,又是生活的。我把这视作生活本身。形式上似乎是一种生活启发另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安慰另一种生活,实际上是两种生活融为一种生活。这就是我说的诗生活。
  • 思想徽州·徽商六讲

    思想徽州·徽商六讲

    本书是一部徽州游记,在阅尽徽州山水风光的同时,以一个文化行走者的姿态,对徽州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和人物进行透析和拷问,对徽商文化进行研究,并以徽州为窗口,对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反思。
  •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爱的世界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有一种爱只能在文字里相守。行走岁月感受世间冷暖,在时光的交错中看芸芸众生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的悲喜是尘世中无法避开的伤口。那些隐藏在微笑的背后的沧桑不为人知,只能用柔软的笔触去抒发一个人的坚强。爱情、旅途都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这些孤独的吟唱在你捧起的手心勾起如烟的往事……
  • 放逐青草地

    放逐青草地

    储福金,江苏宜兴人,生于上海。曾在《雨花》编辑部担任过小说编辑。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发表及出版长篇小说《黑白》《心之门》等十二部,中篇小说《裸野》《人之度》等五十多篇,短篇小说《彩·苔·怆》《缝补》等百余篇。散文集《禅院小憩》等两部。文学理论文章多篇。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获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江苏省政府文学艺术奖、紫金山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钟山》文学奖、《天津文学》奖、《芙蓉》文学奖,新生界文学奖,萌芽文学奖等。
热门推荐
  • 施设论

    施设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的葬魂歌

    龙的葬魂歌

    世上真的有正义吗,如果有,为什么人类从不停止杀戮,为什么生命变得毫无价值?直到那一天,他终于明白,所谓正义,不过是强权下的表象,然后世界终末了。白龙从深渊之底冲上天际。“无尽原罪之上,是我,无救啊。我,即是绝望,我,即是死亡”他的故事,与她一起从终末后开始。(PS,本书单女主,有搞笑吐槽,大团圆结局保证,圣母勿进,未成年勿进以免毁三观。)
  • 异世女爵三世忆

    异世女爵三世忆

    曾经的侯爵在红莲中陨落,在这个世界,她只是一个想过完一生的普通女子,从曾经的魔女,变成了普通人。命运之人究竟是谁?王子?侯爵?还是骑士?记忆碎片慢慢聚齐,神终于觉醒……新书《混沌王后:第一辅佐官》与大家见面啦,欢迎大家前来吐槽!
  • 粉色烟火

    粉色烟火

    十年前误入地产行业,在这个名利场中,躲过了暗箭,也曾摔倒谷底,最终修炼成仙。人海的浮沉中,却终与你擦肩错过,终不能殊途同归。
  • 陪伴对的你

    陪伴对的你

    父辈之间的恩,俩人相遇。她是“小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是所有人眼中的天才。……池宁儿:“边向笙好帅啊!”陆长溯黑脸,“没见过世面,他哪里帅了?”池宁儿:“我没见过世面,但……见过你,还是你最帅。”陆长溯满脸傲娇,内心小鹿怦怦跳。
  • 我在阴间当神探

    我在阴间当神探

    一个大学生,意外入职阴间,抓小鬼,居然连连升职,成为了阴间神探。作为阴阳两界的中间人,告诉你,鬼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
  • 爱你如尘情似埃

    爱你如尘情似埃

    为了泄愤,新婚夜里他把她赏给了流浪汉,她爱了他一整个世纪,到头来才发现她心心念念的爱情却卑微得不及尘埃……
  • 恰好回眸一笑遇见你

    恰好回眸一笑遇见你

    离落生前是一个美丽的女孩,死后执念不变。
  •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在小说中,雨果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爱丝美拉达、卡希魔多和弗罗洛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小说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艺术表现原则,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
  • 洪荒时代

    洪荒时代

    暴雨连天,落得地不抬头,天不开眼。高风一袭长衫,打着伞,穿着长统雨靴,从戏工室值班后回家。高风在走廊上撑伞,冷不防背上被人拍了一把。高风回头一看,是严纪委。严纪委兴奋地说,伙计,知道不?又涨了!高风知道什么涨了。高风问,涨到了多少?严纪委说,26.73。高风问,还在继续涨吗?严纪委说,当然,不然那还叫百年一遇吗?高风说,那怎么办?严纪委手一挥,说什么怎么办?上呗!严纪委是市纪委的一个干事,年纪与高风差不多,四十多岁了,还是个干事。所以大院的人都叫他严纪委。将他的称呼与整个纪委连在一起叫,体现着对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