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3800000004

第4章 与我一起寻找当下(1)

1.打破制造幻象的魔镜

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他们找不到当下。在他们面前,总有一面魔镜,散发出奇丽、诡异的光,制造出无数幻象,阻碍人们看到当下。

这面魔镜制造出的幻象通常是恐惧和美好。

先来说恐惧。“恐惧感真是折磨人。”《圣经》如是说。是的,当一个人充满恐惧时,心就像被一条毒蛇死死地缠住,透不过气。眼睁睁地看着那条丑陋的、吐着红芯的毒蛇在面前晃动,想逃逃不掉,想死死不了,真是折磨人!

很多人都对未来感到恐惧,担心会发生令自己无法承受的坏事。这些事可能是大事,比如生老病死;也有可能只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挨领导的批评或是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小时候的我,特别害怕上体育课,因为天生小脑不发达,丝毫没有运动细胞,每次上体育课都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所以每到周日和周四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特别恐惧(因为周一和周五都有体育课)。

我的恐惧,要提前到体育课的前一天,直到体育课结束。一周有两次体育课,也就是我有四天都在恐惧中生活。在这四天之中,我大部分的时间都会想起令人恐怖的体育课,以至于什么事也做不下去,连最喜欢的语文课也上不好,总是惴惴不安。然而,真等体育课开始的那一刹那,也就没什么恐惧了,因为一切已经开始,变无可变,也只得硬着头皮上课了。死并不可怕,等死才最可怕!

其实现在想想,一节体育课才45分钟,可是我为了每周的两个45分钟,却要恐惧96个小时,占据了一周的大部分时间!小学、初中、高中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就是说我居然放弃了这么多的当下!现在想来,真是可怕、可惜、可笑!

人就是这样,总做着一些自己很明白的糊涂事。如果能早一些看清这一点,该是多么好啊!

人的恐惧感分为两种。一种就如同我这样,是想象中的恐惧,由一些很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构成;而另一种恐惧是真正的恐惧,比如酒后驾车很可能车毁人亡。

这两种恐惧是截然不同的,也需要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当一件事情真的有危险时,理所当然地要小心对待,这时的恐惧感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和警觉,要更加坚强、勇敢地对待。

为了区分这两种恐惧哪种是想象出来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必须直面这些使我们恐惧的事物。

乔治·赫伯特曾经说过:“如果你认为你看到了鬼,你就应该走上前去,抓住他。十有八九,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一件仆人们忘记收回来的衣服。”

你如果不了解,就会惊恐地躲开,很可能此生此世再也不会走在那条街上,但是,如果能走上前去,弄个明白,看看是什么人在捣鬼,或是谁的衣服没有收起来,那就会一笑了之,坦然以对。

这些魔镜制造出的恐惧,其实源于我们的想象,对自己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它使我们变得脆弱、紧张、不安。

所以,我们必须与恐惧的事情交朋友,多去观察它、了解它,这样才能打破那面魔镜,让它邪恶的光芒消失,也才能把心从远方的恐惧中收回,让它安于当下。

同样,那面魔镜也会制造美好的幻象。就如同一个人整天想着“我将要成为最棒的音乐家了,我的每一个音符都价值万金。我将站在世界上最豪华的舞台上奏响乐章,让无数的人为我神魂颠倒,让无数的粉丝追随在我身后”。这个场景真是美好,可当你整天这样想着时,便不会专注地练习谱曲、演奏、发声,不会脚踏实地地付出心血,而你想象的一切,永远都只是想象。所谓白日做梦,即是此理。

因此,我们首先要打破这面制造幻象的魔镜,无论它映出的是恐惧或是美好,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打破它,才能拥有真实的刹那;打破它,才能看清脚下的路;打破它,才能寻找到最有力量的当下!

2.找到生命中的当下

每个人都有一次且仅有一次生命。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背负着一个巨大的时钟。它不是普通挂在墙上滴滴答答走的时钟,而是显示我们生命轨迹的时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有过去的和未来的事情都影响着现在,但可惜的是,现在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按照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其结果也可能是你不想要或不愿意接受的。直到现在这一刻,你也许还很抗拒它们,这就等于在抗拒当下。而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是你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同时它也会使你把眼光放在未来的某一点,而忽略当下。

在过去和未来的影响下,你的生命出现了断层,即失去当下,永远无法将生命一气呵成。

因此,要学会把眼光从过去和未来上收回来,把焦点放在眼前这一刻。缩小生命的宽度与广度,聚焦成小小的如蝼蚁的一点。

“人不是应该将生命放宽吗?为什么反而要缩小成一点?”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那么让我告诉你,这是为了去掉冗余的空间,让你没有地方堆放杂物,被迫把眼光停留在此时此刻。

请充分利用你的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知外在。看着窗台上的一缕光,留心它的形态变化,发现它的明暗变化等等。不用作文学的描述,也不用作理性的分析,只要静静地观察就好,全心全意地感受每个事物的存在。

倾听周围的声音,即使是噪音也不要紧,最主要的是要聆听声音之下的存在与宁静。

伸手触摸某样东西,通过指尖感觉它的质地,你会感觉出它的真实存在。

也或者,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感受气息进入身体时带进的氧气与生命活力,感受气息排出时带走的杂质与废气。

所有的事物都是如实地存在,无论是来自你的身体,还是外部世界,当它们变得真实后,都可以深深地带你走进当下。

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让你判断是否进入了当下。试着问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让我感觉到高兴、轻松、喜悦呢?”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表示当下这一刻被其他东西遮盖了,你的生命中又出现了负累担。

“也许这说明我在做的事是不好的,所以我并不感到高兴。”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做事的方法比所做事的本身要重要得多。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事情的本身和过程上,而不是事情的结果。无论当下状态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你都应该全神贯注地深入其中,完全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要抗拒它。

当你做到时,表示你尊重当下,所有不愉快和纠结的感受就会消失,心中便开始流露出喜悦与安然。当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当下的知觉时,无论在做什么,都是真实的,都是充满爱意及关怀的,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是如此。

有些人只注重事情的结果,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没有过程何来结果?或者不择手段的过程即使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说得再彻底一点儿,每个人的结果注定是死亡,如果只注重结果,干脆不要生存。

因此,不要过分关注行动的结果,而要多关注行动的本身。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尊重每一个当下,就如同将点滴之水汇聚成一股水流、一条小溪,直到湖泊、海洋。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持久的修为。

最为重要的是,当你把握住航向,不偏离当下,心中的喜悦就会注入每一件所做的事情当中。痛苦、压抑、慌乱、茫然……统统会远离你,你不会再需要从别人身上得到肯定,也不再需要从幻象与假我中寻得安慰。由始至终的喜悦与自在便是生命的中流砥柱。

3.没有什么在当下之外

很多人喜欢放眼未来,他们认为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事,真正能成就自己的,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恰恰是当下,是他们毫不关注的当下!

净慧大师说:“未来要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既然迷惑是在当下,解除迷惑的方法——禅,也是当下的。它要解决人们生命当下的困惑,所以禅是很现实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给我们的未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是的,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只看眼下的东西,没有什么在当下之外。如果你不信佛,也不是任何宗教信仰者,那么我将给你举另一个例子。

在中世纪的时候,作家们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之前,都是用蜡版写作的。有一位名叫伯尔基尼的修道士也很喜欢写东西,他的朋友送给他一些绿色的小蜡版。因为伯尔基尼修道士最喜欢绿色,非常养眼。

这些绿色的蜡版都很小,只能写下八行诗,再多了就没处下笔了。伯尔基尼修道士对于绿色小蜡版的大小却非常满意,总是精心地将诗作写满蜡版,字数不多不少,刚刚好。

后来,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短小精致,处处洋溢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同类推荐
  • 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冯仑给年轻人的11堂成功课

    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冯仑给年轻人的11堂成功课

    本书通过对冯仑创业经历的梳理,提炼出冯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冯仑语录的摘录,给人以最真实的创业启示;通过对冯仑事例的延伸解读,提示人们对自身经历的深思与警醒;通过其他企业家的事例与冯仑事例的对比,总结出成功企业家的共性,让人们可以从更多的企业家的经历中,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成功方式。
  •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来

    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来

    一开口就冷场,让人尴尬?一张嘴就惹事,引发争吵?一说话就紧张,脑袋短路?……跟人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跟人聊得来是一种需要。聊得来,我们才能保持在同一频道上顺畅沟通;聊得来,我们才能约得到、吃得开、关系牢、职位好。聊天不仅是一项技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能够让你交到许多朋友的社交艺术。本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和典型的生活实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聊天的技巧和方式,条分缕析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聊天规律,有效助你全面掌握交流技能,从而让你的语言更有魅力,跟任何人都能迅速成为朋友。
  • 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从故事中学会团结友爱(教青少年为人处事的故事宝库)

    商汤网开三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团结友爱。
  • 树立优良的个性

    树立优良的个性

    “人之所以高贵只在于人能思考……人的职责就是要学会正确思考和运用它。”帕斯卡的这些话是发人深醒的。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学会了正确思考,我们的生命就会像上帝的旨意那样高贵、幸福和美好,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庸俗、痛苦和失败。
  • 处理问题能力培训教程

    处理问题能力培训教程

    对每个人来说,活着就需要处理问题,活着就有无数问题等着处理,活着就要不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中,有的人潇潇洒洒,谈笑间问题迎刃而解;有的人忙忙碌碌,到头来还是问题成堆;所以然者何?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而已矣!本书科学地阐释了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的基本原则和实战技巧,介绍了古今中外200多个实际问题的处理案例,以供读者在今后处理问题时学习借鉴。
热门推荐
  • 植物大战僵尸唤神说

    植物大战僵尸唤神说

    “听说那‘神’之战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进入学院,一切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刺激的考试,古怪的黑影,亲密的队友似乎各怀秘密;战争迭起,梦影迷离,而最终的boss竟然是?耀眼的光划破永夜,当疲倦的少年闭上双眼,光芒中的人却缓缓地抬起手;“能死在一起也是幸福呢。”也许,是结局。
  •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 Sintram and His Companions

    Sintram and His Compan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只妖精的自我修养

    一只妖精的自我修养

    小剧场:午后阳光正好,吴桐躺在竹子编的躺椅上,微微阖上眼睛晒太阳,满足的叹了口气。叶景言穿着西装在腰间围着一块围裙,弯腰在客厅认真的拖地,转头看到吴桐的样子,气愤的说:“吴桐,今天轮到你洗碗了。”吴桐懒洋洋的说道:“亲爱的,别闹!我在进行光合作用呢。”
  • 真龙虎九仙经

    真龙虎九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六次非演讲(名家文学讲坛)

    我:六次非演讲(名家文学讲坛)

    《我:六次非演讲》是卡明斯1952年诺顿讲座的结集。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是一个诞生于1925年的著名的年度诗学讲座,除了二战期间稍有中断外,几乎每年都会邀请一位当世最值得尊敬的艺术大师,给他们六次演讲的时间,和世人自由分享他们对于最广阔意义上的诗的理解。每年的诺顿讲座,首先会以录音的方式保存,随即会陆续整理出版,其中我们熟悉的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翁贝托·埃科、米沃什、帕慕克等人的诺顿讲座。
  • 三高患者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三高患者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强度、高效率的生活现状,使众多忙于工作、精神压力大的人们越来越吃不消,因而前所未有地重视起自身保健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人们“重返大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药膳食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宝库的奇葩,越来越显示出她深厚的底蕴和夺目的光彩,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三高患者科学养生滋补食谱》,希望读者能在获得美味可口的佳肴同时,也滋补了身体,祛除了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 凰悦

    凰悦

    一个魂,守护一群人。叹一句:故人何时见?几双人,难得三五知交。自走后,谁来渡其过海。
  • 柏桦讲清代奇案

    柏桦讲清代奇案

    清王朝有268年的历史,留下数以亿计的案例,从中选择一些“奇案”,是因为案情离奇带有悬疑,在破案过程中,不但有非常正规的侦察,也有合乎情理的推理,还有出乎意料的审讯方式。奇案中既有惊天动地的密谋黑幕,又有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还有变幻离奇的人情真伪,更有鬼神莫测的司法弊端。通过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到人性的善良博爱,人心的光明磊落,人际关系的互敬互爱;也可以看到人性的软弱怕事,人心的谨小慎微,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还可以看到人性的卑鄙龌龊,人心的阴险毒辣,人际关系的尔虞我诈。
  • 系统巅峰

    系统巅峰

    简介?简介什么?简介男主角如何装逼吗?男主作为一个资深欠逼不挨打就不错了。但是逼该装还得装。“我抡圆了就是给你一大嘴巴子,说谁欠逼呢?!”“呜呜呜,看见了吗,这年头,书中主角连作者都敢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