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500000023

第23章 心中雨·一家人的失散(1)

《堂吉诃德》的勋章

杨绛的翻译生涯开始得很早,可追溯到她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时候,当时她跟钱钟书确立了恋爱关系。一次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随手拿出一本英文刊物,让杨绛翻译其中的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说《新月》要发表此篇译文。

杨绛心里明白,这可能是叶先生要考考她这个钱钟书的未婚妻是怎样一个水平。她便答应下来,好好完成这个"考试"。但是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翻译这门学问,虽然之前学的是政治,但她并不是很有兴趣。她大略读了一下这篇文章,晦涩难懂,但这是"考试",必须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行。当她硬着头皮交稿给叶公超的时候,叶先生却夸她译得"很好",并且没过不久,《新月》就真的发表了她的这篇译文。

《堂吉诃德》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之一,编委会的领导林默涵先生之前看过杨绛翻译的作品──《吉尔·布拉斯》,便决定由她来翻译《堂吉诃德》,之前并没有规定采用哪个版本作为翻译的对象,杨绛经过多方比对,觉得各有千秋。

《堂吉诃德》在西方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哈姆雷特》、《浮士德》都堪称经典之作。

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堂吉诃德》,杨绛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因为之前对多国语言有学习的经验,所以自学起来相对比较轻松。一九六一年开始翻译,直至一九六六年,她完成了整本书四分之三的内容,因为"文革",中间停滞了很久,一九七六年才完成全部的翻译工作。

最后杨绛决定翻译西班牙原版,这样最靠近作者本意,版本就选择了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马林编著的最权威的版本。

因为对学习语言的痴迷,他们两个人还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两个人在泡脚的时候发明了一个游戏。钱钟书使用意大利文,杨绛使用西班牙文,一个人说一个词,另一个人需要用自己使用的语言说出对应的词,两个人玩得很开心。

在"破四旧"的时候,经常有人破门而入,进行抄家。无论发现任何跟"革命"有关的东西,一律销毁,因为杨绛和钱钟书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问题大部分来自文章,所以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各种有字的纸张。

当时杨绛为了安全,几乎销毁了家中所有带字的东西,包括之前保存了许久的跟家人来往的信件和创作学习的文字资料。她舍不得将翻译了大半的《堂吉诃德》毁掉,这是她两年孜孜不倦的结晶,凝结了她无数的心血。

她想了很多办法,用很厚实的牛皮纸把文稿死死地包住,然后用绳子"五花大绑",仔细地藏起来,如果这些稿子被发现,里面的内容会被认定为是"黑稿子"。

厚厚的稿子很有重量,杨绛双手抱在胸前,挤上了公交车。她打算去办公室,交给可靠的人保管。之前办公室的组秘书对待她还算友好,希望他能帮自己这个忙,但是组秘书表现得模棱两可,这东西像个定时炸弹,他不敢收留。

后来,译作《堂吉诃德》交给了小C,之前他还只是个通信员,经过"改革"如今已经很有地位,但是他所在的队伍认为《堂吉诃德》是"黑稿子"范围内的,就径直拿走了,杨绛站在那里,愣住了。

后来,杨绛又经过多次"教育",组织上要求杨绛去掉自己脑袋中的"黑思想"。杨绛就想向组织申请,能不能暂时把之前收缴的稿子还回来,好让自己对照自己之前的"黑稿子"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组织的答复是:"黑稿子"太多,一下子找不到了。

再后来,杨绛被安排打扫女厕所,她每天都边"工作"边搜索自己的稿子的踪迹,希望能找到它。她借口擦擦玻璃或者打扫窗台,就进入房间寻找,找了很久。

直到有一次,一个偏僻的储藏室需要打扫卫生,她打扫废纸堆的时候,居然看到了自己当时五花大绑的稿子,她激动得像是找到了失散的亲人,紧紧地抱在怀里。

不能再把稿子留在这里了,她十分不放心,担心再分开今后就找不到了。她决定先放到女厕所,然后伺机带出去。负责看着她的是个年纪偏大的老干部,她趁着老干部转过身的时候刚要往外走,被另外一个人看到了。

那个人大声问她:"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这时候老干部回过身看到了站在身后的杨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杨绛说:"这是我的稿子!"老干部看到她抱着的东西,一下子明白了杨绛要做什么,语气平和地说:"是你的稿子,可是现在你不能拿走,将来到了时候,会还给你。"

杨绛把稿子抱得更紧了,虽然万般不舍,但也只能交出去,老干部答应杨绛可以把稿子暂时放在这儿。杨绛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担心不够好,最后选择了柜子的顶上,才落寞地离开。

又过了一段时间,思想改造的风潮渐渐退去,一切已然趋向平静。杨绛心中一直放不下的稿子依然在外流浪,她试图找回,一直未果,直到遇到了之前那个组秘书,这时此人已经成为学习小组组长。一天,杨绛趁着晚上学习的时候,写了个字条给他,请求找回自己的稿子。

第二天,他就真的把稿子找到了,交到了杨绛的手里。杨绛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只是紧紧地抱着它,心想它终于回家了。

后来杨绛经历了下干校的"冷却期",再看自己之前翻译的稿件,不太满意,决定重新提升一下翻译的程度。

一九八七年,《堂吉诃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出版。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中译本的《堂吉诃德》很快也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肯定。先后被列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库"、"名著名译"、"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等,总印数达七十余万册。

《堂吉诃德》定稿的时候,钱钟书的《管锥编》的手稿校对工作也刚刚结束,钱钟书提议,他跟杨绛交换题签。杨绛笑着说:"我的字那么糟,你不怕吃亏吗?"钱钟书答:"留个纪念,好玩儿。"这对文坛的"神雕侠侣"如此"笑傲江湖",让人艳羡。

五月,西班牙访华的先遣队来到中国,正赶上北京书店门前排长队购买《堂吉诃德》的盛况,让这个先遣队印象十分深刻。这一年六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因杨绛在中国与西班牙文化交流上作出的贡献,她被邀参加国宴,邓小平问她:"《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一言难尽,杨绛只简单答了句:"今年出版的。"一九八六年十月,西班牙国王亲自颁奖给七十五岁的杨绛。杨绛获得"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杨绛回忆自己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制订了详细的翻译计划,毕竟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我翻译的时候,很少逐字逐句地翻,一般都要将几个甚至整段文句子拆散,然后根据原文的精神,按照汉语的习惯重新加以组织。"这无疑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很考验译者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及了解深度。

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她每天只翻译五百字左右,字字珠玑!一个句子,她会有好几种翻译的方式,经过细细比较,选择她认为最合适的,如果都不满意就重新查资料翻译,力求完美,几近苛责,追求"信""达""雅"。七十二万字的稿子,前后二十年才完成。

她所理解的翻译,不仅仅是将异国的单词换成中国的汉字,而是同样的故事或者事件,用同样精美的汉语言文学方式表达出来。她说自己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原文"主子",还有译文读者这个"主子",力求双方都满意。

杨绛不仅翻译了《堂吉诃德》,还围绕着整本书,发表了一组论文,阐述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存在意义。

因为这部作品,杨绛也被推举成为中国翻译家学会的理事。

《斐多》是杨绛翻译的另一部作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柏拉图,是一部哲学作品,讲的是苏格拉底就义时,与门徒就灵魂是否不朽的事情展开的对话,最后饮鸩赴死。原著的语言是她之前不懂的古希腊文,她选择了这个困难的"课题"来做,依然坚持不刻板地按照原文的每个单词翻译,更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易懂性,让人们读起来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本意。翻译这部作品,也让杨绛经受了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

这部作品出版后,被很多读者喜欢,被称赞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台湾女星林青霞曾经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坦言,自己很希望成为杨绛一样的作家,"她翻译的《斐多》让我很震撼,我买了很多送给朋友。"

《堂吉诃德》出版之后,引起西班牙的重视,当时通过驻华大使多次邀请杨绛出访西班牙,前后邀请了三次,前两次杨绛都礼貌地拒绝了。第三次邀请,杨绛心中不忍再次拒绝,自嘲"赖不掉了",钱钟书打趣她:"三个大使才请动她!"

于是在一九八三年,杨绛随中国社科院代表团出访西班牙,并有很大的收获。她利用各种间隙,去解决自己翻译时候遇到的问题,一些词在她翻译文章的时候叫不准,而当时的字典单词量有限,有些词没有在其中。

例如,在翻译《堂吉诃德》的时候,堂吉诃德口中总出现一个名字──"托斯达多",读起来类似"多斯达笃"。她经过多方查找,这个多斯达笃是西班牙阿维拉主教的译音,而托斯达多只是个绰号,意思就是"焦黄的脸儿"。出访的时候,心细的她在餐桌上发现了一个包面包的玻璃纸,上面印着"Pantosotado",里面包着的面包,就是焦黄的颜色。

在之后游览托雷多古城大教堂的时候,她请教了当地的导游,才知道托斯达多是一位吉卜赛混血儿,所以脸色焦黄,有别于西班牙本地白人的脸色。他也是位出名的作家,也是第一位出现在我国文献里的西班牙作家。

这次出访,杨绛专门去塞维利亚的印第安档案馆寻找塞万提斯的相关资料,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当馆长得知这位东方女性正是《堂吉诃德》中文本翻译者的时候,很感谢她的贡献,并复印了一份塞万提斯的亲笔申请书,因为是原文稿件,上面的签名依然清晰可见,十分珍贵。

杨绛的口才也十分好,总是能几句话就抓住大家的兴趣点。在塞万提斯逝世三百六十六周年的纪念会上,主办方邀请杨绛出席,并希望她发言。

当天参会的都是拉丁美洲各国的大使,第一位发言的人主要介绍塞万提斯的生平简介,气氛十分沉闷,大家也都没什么反应。杨绛发言的时候,几句话就获得了满场的掌声。

她说:"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是说,天上的日子愉快,一眨眼就是一天,而人世艰苦,日子不那么好过。我们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塞万提斯离开我们人世,已三百六十六年,可是他在天上只过了三百六十六天,恰好整整一年。今天可以算是他逝世"一周年"。我们今年今日纪念他,最恰当不过。"

现场嘉宾无不为这精彩的讲话鼓掌大笑,本来外文委觉得三百六十六年不是整数,没什么开的意义,一下子被杨绛解释得如此巧妙,十分敬佩。西班牙大使也为这精妙的解释吸引了,上场时只是简单的握手鞠躬礼,下场时大使行的吻手礼,他的夫人跟她热情地拥抱。

到英国伦敦出访的时候,杨绛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专挑在国内没法找到的书,想尽快都看完,免得留遗憾。到了伦敦,便省一切能省之事,只扑进大英博物馆。回国之时,带得最多的也是各种期刊书籍,满载而归。

杨绛和钱钟书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大使,多年的留学经验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创作工作,让他们深知,掌握外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经常鼓励年轻人:"多会一门外语,好比多一把金钥匙,每把金钥匙都可以打开一座城门。城里有许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乐园。你们如果不懂外语,就会比别人少享受很多东西。"

她用亲身的经历讲给年轻人听,希望大家少走弯路,不要放弃重要的东西。亲切的"现身说法"让听者受益匪浅,也让更多人投入外语学习中来。

从前有个女儿叫阿圆

杨绛的小说创作也没有停止,在出国之前她已经发表了《璐璐,不用愁!》,这让她一直对小说的创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一九八一年,她开始整理自己的小说作品《倒影集》,旨在把自己比较优秀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发表,作品以描写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性生活故事为主,包括《"大笑话"》、《"玉人"》、《鬼》、《事业》,还包括了之前的《璐璐,不用愁!》,并于次年出版。

作品一直保持着杨绛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征服了很多的读者。其中《"大笑话"》是钱钟书认为她写得最好的一篇中篇小说。文章看起来夸张,却十分幽默,讽刺意味极强,描述了一个由女人们构成的世界,女人们的形象是光鲜亮丽的,但是她们却汇聚成了一幅"百丑图"。

故事的女主角陈倩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在从上海去北京取先生遗物的时候,不料热心肠的太太们给她安排了相亲的约会,一场闹剧就这样上演了。

各路女神仙上演各自的好戏,探听隐私,虚伪自私,互相吹捧……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小算盘,盘算着别人,也算计着自己,最后发现自己本身就是个闹剧,女人的世界是是非非,最后陈倩上了回去的火车,结束了这场悲剧。

在这个家中,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有两个固定的读者,杨绛的作品读者自然就是阿圆和钱钟书先生。阿圆曾经跟父亲聊到他们两个人写作的风格,阿圆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whisky),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钱钟书也认同阿圆的看法,他一直觉得杨绛的散文要好于自己的,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还打趣说要是把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跟杨绛的一起出版,就是自己献丑了。钱钟书是从心里欣赏杨绛的作品,对于外界对杨绛的称赞,他也很骄傲。

转眼几十年,杨绛和钱钟书已到暮年。杨绛开玩笑说,他们已经是"红木家具"。就看起来结实,实际上是用胶水粘着的,一碰就容易散架子,挪不了了。

年轻时候,杨绛身体不太好,吃的东西也不多,一直瘦小。老了之后,倒是钱钟书身体不好,经常感冒,杨绛便跟护士学如何打针,她亲自给钱钟书打。一九九四年钱钟书住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膀胱癌,手术过程中发现右肾萎缩坏死,也一并切除了。

这是一场大手术,尤其是对钱钟书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杨绛担心钱钟书的身体,钱钟书术后五十多天杨绛一直陪在病床前。医生护士看杨绛疲惫的样子,劝她回家休息,换其他人来看一看,杨绛疲倦的面容带着微笑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钱钟书也心疼自己的夫人,看她日夜守在那里,日渐憔悴,便让她找别人来。杨绛不肯走,她不放心别人照顾钟书,只肯亲自来。钱钟书再提这件事,她就聊别的,转移话题,钱钟书也知道是拗不过她的,就没再提了。

钱钟书出院的时候,杨绛本就瘦小的身体已摇摇晃晃,让人看着就心疼不已。

那段时间,为了让钱钟书恢复得更快,心情更好,阿圆回来住了一段时间,周末再回婆婆那去看一下。她总会带些教学的书过来,还会带家里用的日用品,也会带来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儿,讲给他们听,逗他们一笑,一家人在一起总是那么开心。

出院后,钱钟书身体就一直不好,反反复复,不久又进了医院,这次一住就是四年,直到生命走到尽头。

同类推荐
  • 章炳麟传

    章炳麟传

    戊戌政变前,他是主张改良的。戊戌换败后的第二年,他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头一个站出来剪去辫发,立志革命,为了革命,他多次被捕入狱。一本撰写章炳麟一生的书籍。
  •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

    每一天都是最好的生活:杨绛传

    本书叙写了杨绛的人生历程,从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经历,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们仨的温馨生活,尽现其客观、豁达、睿智、宽容、韧性的人生态度。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全传

    李鸿章是种种变革的最早提倡者,自1850年来,这些变革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无疑是19世纪的一个缔造者。但是,正如赫伯特·斯宾塞在其《伟人史观》的评析中所述,我们必须记住“伟人必须与那个诞生了他的社会的所有现象归为一类,伟人是这个社会所有过往的产物。他是整代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与同时代的人都是长久以来各种巨大力量所形成的产物。”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热门推荐
  • 到新大陆

    到新大陆

    黄三来到修仙星球,深深的明白了实力的重要性。看黄三如何从一个废物,修炼到最强之人。
  • 花一样的美好

    花一样的美好

    她,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但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了她,让她的心渐渐冰冷了起来……
  • 君来将难挡

    君来将难挡

    【男女主双强联手打怪,称霸朝廷and战场,女主强大成熟逗比,男主高冷面瘫腹黑,1v1夫妻甜宠!鼾甜的那种!】一朝重生,她从废材变成朝中文韬武略的女将奇才公主赐她面首无数,她敞开大门照单全收一个非要对她献色的高冷质子,本将很是纠结。——是收也不收?表示:收!必须收!她是北曜皇朝史上第一位手握实权的天才女将,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传闻当朝女将广收面首,强抢民男,棘手摧花,心狠手辣,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变态!他曾是惊世而出,名动京寰的神童皇子,然,一朝被废双腿沦为废物。传闻殷七皇子盛世容颜,出尘之姿,出谴北曜国为质,却惨遭女将军迫害。世人叹之曰——简直丧心病狂,世态炎凉!世间万事皆在他的计算之中,江山如画,他运筹帷幄,独独却少算了一个她。谁人又知惊鸿一睹之后便是万劫不复,她只手斩荆棘,只为不负自己不负他!【这是个撩人不成反被撩,赌情不慎反赔心的故事】
  • 大产品

    大产品

    小米凭什么开创“小米模式”,火箭般一飞冲天?特斯拉凭什么接班苹果出任最新版“创新大神”,尽享万人追捧?余额宝凭什么一夜间震动整个中国金融业?“大产品”,一个时代的新物种,未来商业社会的统治者,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在重构整个商业社会。在这个百年难遇的快速迭代式革新的时代,如何适应大产品创新的节奏?如何掌控“大产品”的魔力?如何把握“大产品”的创造、运营秘诀?如何用“大产品”思维改善旧有的营销和管理理念?本书通过一个个翔实的案例,在阐释“大产品”增长空间、“大产品”运作思维、“大产品”破坏力的同时,对中国未来商业的大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全景式解读。
  • 跟不上天才爱的脚步

    跟不上天才爱的脚步

    静静等,你给出的结果。掏心掏肺对你好,你还是离开的话,只证明,你压根配不上我。再不会为你伤神动容。沈星遥的故事,一场私人约会,一道证明题。带着诚挚真心,故事走向何处?跟不上天才爱的脚步,独自行吟,阳光晴好。看另类女孩如何在感情世界颠沛流离,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各种情感纠结后,沉淀出人性最本初的美。撕心裂肺、恩断义绝、哭过笑过的记忆化作倾盆大雨,成长的过程泡在泪海里,成长的收获雨水滋润万物生,感谢生活。
  •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州飘渺行

    神州飘渺行

    现代都市中是否有修真者容身的位置,修真术法和高科技的碰撞胜算几何?一段都市情仇的演绎,一颗修真巨星的崛起,有兄弟情义的难以割舍,有计谋百出的诡谲争斗,还有轰轰烈烈殊死搏斗的酣畅淋漓……修真路难行,且看一个青年如何在现代社会寻求他的修真梦。
  • 快乐生活点点通

    快乐生活点点通

    《快乐生活点点通》是一本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生活宝典,其中涉及了养生、饮食、社交、休闲、理财、时尚等生活内容,小到一针一线,大到购房买车、家居装饰。
  • 达夫游记

    达夫游记

    郁达夫的一生,始终在路上。为了生计,他的屐痕遍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所到之处,他尽情领略,把“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唬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刘海粟语)。 本书精选郁达夫的游记、风景散文二十九篇。这些作品,写山水名胜、描景色风物,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自然知识,又注入个人的遭遇和情怀;语言不事雕琢,章法不受限制,才华横溢,不拘一格,风流倜傥,涉笔成趣。读达夫游记,他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和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