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入圈内,双拳相握,而后轻轻相接。
还未开始,马涛就使弄小心思。他咬牙,左肩发力,力道通过手臂导向拳头,拳头的力道就传了过去。这样的发力无后劲,力道不大,但胜在隐蔽,旁人难以察觉。
马涛暗自发笑,等着赵刃心出丑。在他的预想中,赵刃心的手掌将会骨折,而后就控制不住地倒地,痛苦呻吟。到时候,他就会居高临下,俯瞰着不堪一击的赵刃心,然后用一种轻蔑地语气说:“我都还没出力,你怎么就倒下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赵刃心仿佛提前知晓,在力道传来时顺势收拳,这股力道就被轻轻卸去,旁人甚至觉察不到这股力道,也觉察不到赵刃心的动作。
这是卸力之法,土话称毫末功夫。毫末功夫不单单有卸力,还有运力等法门,讲究的是对力道的控制。
很久以前,他就意识到:他的骨头弱,弱在脆。也就是说,他的骨头不是软的,也是硬的,只是比常人更脆。这就好比琉璃,琉璃本身有硬度,能承受一定的重量,但摔在地上就会四分五裂。与之相比,同样承受能力的木头,摔在地上就不容易碎。他的骨头就像琉璃,能承受一定重量,但韧性差。
蒙院的八年,他一直在练毫末功夫。
“开始!”马厉喊道。
随着这句话,马涛不再留手,双手作爪,就要去抓赵刃心的手腕。手动,他脚也随着猛往前踩,如果这一脚踩中,赵刃心的脚趾会被踩得粉碎。
文斗时双脚不能进攻,只能用以腾挪,马涛这似攻非攻的一脚,几乎是擦着规矩的底线!
赵刃心往后退半步,稍微靠左倾斜,看着慢,却又游刃有余。他只是躲闪,未曾出手反击。
几招过后,马涛始终不能得手,心里便焦躁起来,动作也越来越大。赵刃心卖一个破绽,马涛已急红眼,腰腿齐动,右手不加防备地朝前抓去。
赵刃心就在等这一刻,手如拨水,轻轻按在马涛的手筋上,“承让。”说着便迅速后撤,与马涛拉开距离。
这些都在意料之中,他的脑子比手脚先动,如果不能胜,他绝不会出手。
马涛只是个练劲武士,没有打通一极内劲,这是他能胜马涛的先决条件。一极内劲之力太大,他的卸力手段还不足以应付,如果马涛已打通一极,他根本不会答应武斗。其次是马涛的性格,莽撞冲动。如果马涛谨慎的和他耗体力,他同样会输,不过很明显马涛不会这么做。
马涛又气又恼。他怎么都想不到,平时柔弱的赵刃心,竟还有这样的手段!方才他本想乘对方近身的功夫,耍个心机,用大幅度的动作‘无意’打中赵刃心,让他在床上躺几个月。没想被对方识破,对方不仅赢了,还谨慎地后退,躲过他的后招。
最可气的是他输了,输给一个废物!
“日你爷的!别走,还没有......”马涛的话脱口而出。他急急地伸手,扑向赵刃心,要把对方拉住,好再比一场。必须把面子挣回来,天知道这事情传扬出去后,外人会怎么编排!
马涛就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急于扳回一城。他更焦急,眼看就要抓住赵刃心,手臂却被另一双手抓住。
“怎么着,输了还不认账,有这个理!”
突然出现的人,龄近中年,眉有慈色,英武之气未褪,正是解政。
马涛被此人止住,这才从急眼变清醒。举目四望,见解政的严厉,围观武士的不屑,马涛收手行拱手礼,“是晚辈莽撞了,谢前辈出手。”
画圆武斗是规矩,不是律法,但规矩有时比律法更令人信服。如果解政不出手,其他武士也会出手,这就是规矩。规矩就是总有人出来维护的东西。
“谢前辈出手相助。”赵刃心也朝解政行礼。他没有逗留,说两句话,就告辞离去。
人群散去,三三两两,边走边说着方才的打斗,但很快就不再议论。只是两个小武士打斗,也不甚激烈,在武陵城算不得什么。
解政拉住小石头的手问:“你看那人实力如何?”
小石头迟疑道:“看着...看着不像个武士,反而...”
“反而像个舞妓,是吧。”解长老接着说:“你未看清此人的底细,再仔细看看。”
小石头瞪大眼睛,看着赵刃心的背影,脑子里则是空空如野,一无所获,便无辜地摇头。
解政说:“要察人内劲修炼如何,就看人青筋,筋显则劲壮。此人双手如玉,通透白皙,无一丝青筋之色,极为不正常。哪怕是从没有修炼过武功的普通人,都会显出青筋,所以此人必定是得了奇怪的病,使他难以修内劲。再看他的容貌、仪态,十之八九是得了富贵病。”
小石头不解地追问:“那解师为何出手呢?”
“助人之事,能帮即帮,不能帮即罢手,无需考虑过多。”解政说:“再者,此人眼神清澈,进退有据,显然是个有大志的年轻人。我随手帮之,未来或能得天大的回报。”
“为何?”小石头更疑惑。在小家伙的心中,解师虽未到顶尖之列,也是有数的高手。他说天大的好处,那得是多大呢!
解政笑道:“风筝能飞多高,不在于风筝有多大,而在于拉着风筝的线有多长。武士的心志就是线,线越长,武道之路就越宽广。”
“可他是个废人。”小石头完全不能理解。
“废人怎么着?”解长老说:“不可拘泥于俗人的鄙见,智者必要察觉细微的变动。元年前,世人只知‘五脉’,只知真气,无人识得内劲。直到武道宗师另辟蹊径,开创内劲修行之法,‘根骨’之说得以流传。”
“如今时代,亦如元年,武道日新月异。所谓废人,所谓天才,仅仅是一念之间。”
解长老抱起小石头,在他耳边低声说:“元后四千年,有道家高人开创丹药炼制之法,如今已至元后六千年,丹药之法日渐完善。这就是大变化!为何?古时重根骨体质,因当时无药,武道秘籍易得而无缺漏;及至今日,文字变迁,古时易懂的武道秘籍也变得晦涩难明,悟性越来越重要。又因为有丹药,根骨的要求就降低许多。”
“观此人的卸力之法,便知其悟性不俗。悟性、品性、志向,三者俱全。如今正是鱼困浅滩之时,只需一弯清流,就可顺流入海,鱼跃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