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9700000018

第18章 每天读点处世哲学(2)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人类可以认识高山大海、飞禽走兽,但最难认识的却是自己。世界上最陌生的容貌,其实是自己的脸。人静的时候,你若要画出自己的脸,那将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亲人的脸、爱人的脸、朋友的脸、明星的脸、某个自己偷偷喜欢或者仇恨的脸……然而,即使在梦中,也不会出现自己的脸。梦里有你认识的人,也有你不认识的人,就是找不到自己。有时我们通过照片看清自己的脸,但是,面对照片中的自己,常常会疑惑,这就是自己吗?我们真实的脸其实在别人眼中。所以,每当听到别人在回忆自己过去的某些片断的时候,我们都会侧耳倾听,以期找回自己。

庄子在《庄子·至乐》中就曾经讲过一个“以养人之术养鸟”的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的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地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了牛羊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仪供奉这只海鸟。而这只海鸟呢?目光迷离,神色忧郁,不敢吃一口肉,不敢喝一口酒,整日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庄子借孔子之口总结说,这叫“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即以养人的方式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式养鸟。这是以人的喜好对待鸟,而不是以鸟的习性对待鸟。

看来,这个鲁国的国君真有点自作多情。说到底,他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笑话,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认识自己。自己距离自己最近,可以说是零距离,但对人来说最困难的却是认识自己。这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距离我们虽然已经两千四百多年了,但我们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陌生,犹如醍醐灌顶,让人玩味。可见,人真正能认识自己,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活一生,醒悟的少,疑惑的多,而最大的疑惑就是无法认清自己。《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人行淫之时被人捉奸,依照律条应被处死。村人个个拿着石头围住她,请教耶稣怎么办。耶稣当时只在地上用指头书写,并没有回答。村人们还是询问,该如何处置她?耶稣直起腰身来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谁就可先拿石头打她。”说完,耶稣又弯下腰身在地上书写文字。村人听耶稣说完,从老到小,一个接着一个离去了。过了许久,耶稣对妇人说:“那些人在哪里?”妇人说:“他们都离去了。”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以后别犯罪了。”

我们总是批评别人,可是往往很容易原谅自己。因为人总能看清别人的脸,却看不见自己的脸。虽然苏格拉底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艰巨的哲学任务,但是,这尘世间又有几个人能认识自己?努力地学会认识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不必为自己不善的念头所害怕,不断地修正、检查,恶念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有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才会明白天地间的大是大非,而一个人也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才会善待别人和这个世界。

难得糊涂——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在古希腊,哲学起源于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在古希腊人眼里,只有找到这个世界的本原或者始基,自己有限的生命才能和无限的世界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生存获得安身立命之本。正是在这种哲学玄思的引导下,西方的哲学存在着科学化的倾向,即热衷于追究事实的真相,凡事都要问个对错、是非。正因如此,西方文化孕育出了发达的科学技术,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把人生也看做了科学的对象,企图把人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也纳入科学研究的范围,一劳永逸地解决“人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一亘古不变的哲学问题。

西方文化的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把人的一切分析得像白开水一样清楚明白,不但不利于人的生存,反而会把人置于一片虚无的荒野之上。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反理性思潮。这些反理性的哲学家反对把人看成机器,厌恶理性对人的束缚,强调人的命运在自己手中,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奋斗。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一些我们非常熟悉,比如尼采、萨特等。

同西方人相比,我们中国人对是非观念好像没有这么强的执著精神。我们的是非观念是模糊的,凡事总追求最后的效果,对事情的真相、是非对错没有太多的执著,以至于我们给别人的印象好像有点对错不分,是非不明。也正因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孕育出科学精神。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虽然没有是非分明的科学精神,但却在这种“难得糊涂”之中获得了西方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人生大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曾仕强在北大讲座时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中国人有是非,但是没有是,也没有非。”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即使说清楚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佛教告诫我们:你要放下。放下什么?就是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和执著心。正是这“三心”,使人无法真正超脱,跳不出轮回。

据说,古时候有个和尚带着一个小徒弟下山去化缘,两师徒一边谈论着佛法,一边悠然自得地行路。来到山脚边,一条不深不浅但水流湍急的河横在眼前,师徒俩正要过河,突然迎上来一个妙龄少女,那少女温柔而可怜地对老和尚说:“师傅你好,能否请您帮一个忙”。

老和尚说:“施主请讲。”少女楚楚可怜地说:“我以前过这河时,河水都没这么急,今天河水汹涌,小女子眼看过不去,能否请师傅背我过河?”老和尚毫不迟疑地说:“来吧。”说完就把美少女背了起来,一步步走过了河。

过河后,少女千恩万谢地盈盈道别。师徒二人继续前行,走了很久以后,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和尚突然问道:“师傅,我们和尚是不能近女色的吧?”

老和尚点点头说:“是啊。”

小和尚又问:“那你刚才怎么还去背那个女人呢?”

老和尚问道:“什么女人?”

小和尚说:“就是你背她过河的那个啊?”

老和尚说:“喔,你说的是那个人啊,我都已经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没有放下?”

不接近不证明心里不执著,接近也不能表示有所企图。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最高智慧是“物来则应,应不以心”。庄子曾经说过:“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淡泊名利,没必要非要跑到深山老林,处于闹市照样可以逍遥其外。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深深领悟,禅宗从来不让修行者恪守什么清规戒律,而是认为“圣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吃斋念佛难以悟道,吃肉喝汤照样成佛。正像上面故事里的那位老和尚,心中无一物,又何处染尘埃呢?

太执著于是非,就永远看不清是非。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换句话说,即使是圣人,他所知道的也只是“存在”而已。我辈于茫茫之中摸索前行,更是常常连“存在”也分辨不清。因果循环,红尘变幻,究竟是真是幻、是梦是醒,我们也同样看不清楚。就像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蝴蝶做梦又变成庄周,他也分不清是梦是醒。

难道聪明不好吗?聪明固然很好,但聪明很累。培根说:“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这是‘小聪明,大糊涂’。”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在这里,“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这是一种洞察人生的大境界。它告诉我们,莫执著,人生中并没有太多的是非黑白,有的只是介于黑与白、是与非之间的灰色地带。

吃亏是福——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

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他们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哲学中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说,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就像吃亏,看似是坏事,但也往往是好事的根源和原因。正如庄子在《逍遥游》里讲的这个故事: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的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很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舟船,则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笔下的这棵大树,上天好不眷顾,没有给它一点有用的质地,可算吃尽了苦头。但正因为没有一点用处,才没有被伐木工人早早地砍去做木材,到底是福是祸,很值得深思和体味。

所以说,吃亏未必是坏事,占便宜也未必是好事,世间的事情本就相辅相成,不可逃,亦不可加。郑板桥就曾经把“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看来是深有体会。

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这种伤害,服用任何宫廷秘方都无济于事,诊治的特效药方只有牢记这四个字:吃亏是福!

其实,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是可能吃亏,不但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唯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但对于其中的道理似乎有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只是表面上一知半解,而实际行动起来却大打折扣。

据报载,盛大网络现任总裁唐骏在卡拉OK盛行的时候,研发了一个专门用于卡拉OK设备上用的打分机,演唱者唱完一首歌后,打分机会自动打出分数,这一设备增加了卖点。三星公司以8万元的价格买断唐骏该项专利后,其卡拉OK设备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一下子从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多。三星的竞争对手日本先锋公司向三星购买专利使用权,花了150万元。三星依靠该项专利成为大赢家。很多朋友都觉得唐骏特别亏。国内软件行业的旗帜型人物求伯君做的第一桩买卖更亏。他编写的西山打印驱动程序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四通公司后,四通公司将该程序以500元一套的价格卖了好几百套。

这两位IT行业的风云人物,在谈到早年的吃亏经历时,都没有一丝遗憾。相反,他们都对当年的吃亏心怀感激。唐骏说,应该感谢三星公司,如果没有三星来买这项专利,就没有他创业之初的8万元启动资金,也许后来的事业也不会有现在这么顺利。同样,唐骏也认为,这件事也教会他如何将专利变成商品,使他从一个学者型的人变成一个事业型的人。求伯君则认为,四通也没有薄待他,录用他做了一段时间的专职软件技术员,从而为他后来步入金山公司、开发WPS软件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次买卖让他明白了经营在软件行业中的重要性,以后,他把金山公司总裁的位置让给了有经营头脑的雷军,自己专心搞软件开发,金山公司迅速腾飞,而求伯君也因此成为IT行业的巨富。

其实,无所谓亏不亏的,自己过的日子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况,所谓的“亏”放在人生的长河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吃亏,无非是自己作点谦让,无非是自己作点牺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质的和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处之,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我们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得到了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我们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不分明都是“福”吗?我觉得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往好处想,往宽处想,正如大海。我们都看见过海,海是那么大,浩渺无边,有谁不惊叹海的阔大壮观?可是,海是怎么形成的?海是低洼的,而且不是一般的低洼。海因为低洼,才能容纳千江万河;海因为低洼,才壮阔无比;海因为低洼,才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

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亦心跳眼红手痒,志在必得。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掉一分尊严。同样,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乐于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以吃亏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举。

所以,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况且,一个人如若不择手段地得到钱财,追名逐利,他在失去从容做人的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尊严。贪心的人,总是费尽心思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与关切的伪装背后,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不怕吃亏的人,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在其天真、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广大、宽容的不设防的世界。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上善若水——处世还是低调一点好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师病危了,学生去看望。学生对老师说:“先生病的这么厉害有没有遗训要告诉我呢?”老师说:“你不问我,我也要告诉你呢,他日即使成才为官,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过桥时要小步向前,记住了吗?”学生说知道,这是尊重故土和敬重父老乡亲。老师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又张大嘴巴向学生示意,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学生说:“在。”“我的牙齿在吗?”学生说:“不在了。”老师缓缓说道:“你知道吗?舌头还在,因为它柔弱,牙齿不在,那是因为它坚硬。天底下的事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句名言:“满齿不存,舌头犹在。”而故事里的学生,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 画中影

    画中影

    《画中影》纵向橫向地探讨“恶”这个两千多年来缠绕欧洲思想与文化的坏形象,提出“反面性”的概念以化解神义论、哲学和道德上都无法脱困的症结。我们如果对“恶/反面性”具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可以不仅拥有生活智慧,还可从生活过渡到“存在”。
  • 天堂的钥匙:《塔木德》精要解读(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10)

    天堂的钥匙:《塔木德》精要解读(犹太智慧典藏书系 第二辑10)

    《塔木德》(Talmud)一书是犹太人继《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又称犹太智慧羊皮卷,或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基因库,是揭开犹太人超凡智慧之谜的一把金钥匙。与《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本书是从国内最权威的羊皮卷《塔木德》和最新编译的《塔木德启蒙书》一书中精选出来的智慧格言,帮助青年读者树立真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随身携带本书,就没有人能够伤害你,也没有任何事可以困扰你。真正的智慧是如此简单强大。
  • 道中的道

    道中的道

    人生即是道场。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与人相处,从道家思想中修习“道法自然”、“不争”、“无为”等智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期,获得非凡的成功。本书通解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机,提供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予你一个顿悟,在不断感悟中内心的能量不断增大,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忏悔录

    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热门推荐
  • 龙之异界逍遥

    龙之异界逍遥

    张玉龙,是张无忌第三十三代后人。身怀多种绝世神功,却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隐居被无良长辈逼迫练功。现在,已经25岁的他还是一个极品处男,“哎,这群老家伙一定是嫉妒我长的太帅了!”某人是这样认为的,可以说他也是一个闷骚型的自恋狂。本书群:122393616名额有限有兴趣的加
  • 娇妻当低调

    娇妻当低调

    徐灵灵本来以为,自己会和上辈子一样孑然一身,没想到会有一个人,带着他的包容与强势呼啸而至,将她的心彻底占据。就连她赖以生存的最大秘密,也让他获悉。呃,打不过,怎么办?
  • 譬如朝露

    譬如朝露

    半年后的某一天,丽人坊来个女客户,她说,她有一张我们这儿的卡,不知还能不能用。那张卡名字写的是纪子轩。阿芳问,怎么在你手里?她笑笑,我在老公的包里发现的,没想到,他还有美容院的卡。原来纪子轩结婚了。从她们的对话里,我知道这个女的是银行职员,哥哥是一名检察官。纪子轩说不结婚,原来是假的,只是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像我这样,没有户口,没有身份,没有金钱,他怎么会和我结婚呢?
  • 我喜欢的那个某某某

    我喜欢的那个某某某

    为了放松心情偷个小懒,就请了个小长假。陈未绾喜欢滑滑板,便出门滑滑板,然后就闯祸了。从此就有了一条隐形的线出现在她和季方舟之间。陈未绾一直以为自己是单相思苦恼了很久,然而后来她才知道季方舟才是单相思很久呢!说是碰巧相遇,其实是密谋已久,上天闲季方舟太蠢给的机会罢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海贼之妖月共生

    海贼之妖月共生

    ……其实海贼的剧场里潜藏着无限可能,而降临的陆离,就准备在其中窥探一番永生的奥秘。
  • 八吉祥经

    八吉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骑士的天空

    骑士的天空

    你需要写一段简介一个普通小兵的……不行!太普通了。人生就是一点光明还有无数黑暗……不行太文艺了。英雄不以姓氏为尊,姓氏却因英雄为荣!不行,这是抄袭。本书简介:无
  •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

    这是两个人的传记和诗歌合集。此书记录了他们俩的主要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两人分别是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著名电影《非诚勿扰》播出后,仓央嘉措的诗歌被人们重新拾起,并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他是最令人尊敬的转世活佛,却深爱着一个平凡的姑娘。“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成为千古绝唱。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另一个出身显赫,却向往平凡的词人——纳兰容若,也是文坛上闪亮的星星。被多少幽怨的才子佳人常挂口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出自这位奇才之手。
  • 岗位

    岗位

    沈健行副教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已到了收放自如的地步,这不,下午4点30分,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音刚刚出唇,下课铃声就响了,那悠长而又舒缓的旋律,仿佛为他以王者之姿欣然谢幕而特别设定的背景音乐似的,将师生都倾力参演的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学情景剧推向尾声。而几乎是同时,他口袋里的手机也剧烈震动起来,一看来电显示,是他的妻子周冰如,不禁暗自佩服她对时间的拿捏也是如此地恰到好处。周冰如在学校宣传部工作,说是晚上要招待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要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并为女儿提供入睡前的一条龙服务,包括做饭、洗澡、讲故事等等。沈健行不敢抗旨,虽然对她电话中不容商量的口吻略有腹诽。